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英国著名女作家多丽丝·莱辛的“太空小说”是她最重要的文学创作之一,这个系列小说塑造了正面的殖民帝国形象,描绘了上帝一样的殖民者.为了美化殖民主义,“太空小说”中用了三大谎言:1.殖民活动是先进社会对落后社会进行援助,通过“和谐共生”以帮助殖民地发展;2.通过提供教育与培训提高殖民地人民的文化水平,促进殖民地经济与文化发展;3.殖民活动符合自然法则,对落后地区进行殖民是“必需的”,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由于莱辛的殖民者身份,她在小说中表达了对殖民活动的理解与肯定,同时也完全显露了她的殖民主义思想.  相似文献   

2.
汉口租界     
汉口沿江地方,解放前有一片“租界”区。它是帝国主义推行殖民掠夺政策,残酷压迫和剥削中国人民的历史见证。“国中之国”的由来“租界”是一八四○年鸦片战争以后,西方殖民者在我国一些重要通商口岸适立的侵略据点,变相的殖民地,可以说是“国中之国”。  相似文献   

3.
日据末期台湾作家运用殖民者语言,策略性地建构具有民族特色的言说世界,挑战殖民者的文化霸权;挪用写作权力来反思殖民当局近代化论述的破绽、重新体认中华传统文化的价值。台湾作家从“被动”生产的小说文本,敷衍殖民当局的文艺统制政策,转为书写回归乡土、民俗传统与歌颂劳动之美。那种认为台湾作家已经屈服于殖民当局的研究观点并不正确,应该正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反殖民文学书写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莱辛小说《野草在唱歌》为读者提供了殖民时期南部非洲殖民生活的广阔图景。小说运用象征手法,以独特的视角深度剖析各阶层之间等级森严的社会结构,揭示殖民权力与公民权利的冲突。通过分析殖民时期社会经济与法律制度的演变进程,梳理出殖民地时期殖民权力在南部非洲分布的具体状况。欧洲文明迷失在非洲大陆是殖民主义者追逐私利本性驱使下的必然结果,而由此产生的殖民主义与种族制度赋予了殖民者无上的殖民权力的同时,也完全剥夺了非洲殖民地人民的公民权利,使非洲大陆与这块大陆的主人承受了无尽而深重的苦难。  相似文献   

5.
古希腊的周期性的殖民活动是希腊城邦制度的一个固定的环节。本文通过殖民者的社会身份,经济生活和殖民地的政体与对外关系等论证了殖民地与母邦的关系,阐述了古希腊的殖民地是希腊城邦制的“复制”这一论点。  相似文献   

6.
阿加莎·克里斯蒂创作了二战前后的“东方小说”,多围绕英国人在英属殖民地的险恶经历展开,带有明显的殖民主义和旅行书写特征。《褐衣男子》中的“帝国凝视”赋予白人殖民者绝对的权威性和优越感,同时又“他者化”非洲土著。但是东方想象、“他者”镜像以及殖民话语权威,却在《他们来到巴格达》中被巴格达的多元混杂空间中打破和消解。这些差异与阿加莎多年殖民地生活和工作经历有关,也能从中看出她对帝国殖民扩展的反思。  相似文献   

7.
英国在全球数百年的殖民扩张中,殖民手段逐渐成熟,隐蔽,从早期的武力征服到中后期的语言文化宗教殖民,从肉体枷锁到精神桎梏。其中,宗教殖民影响最为深远。乔治.兰明的成长小说《在我皮肤的城堡中》充分彰显了宗主国英国的宗教殖民在殖民地巴巴多斯的深远影响:殖民者利用圣经阐释控制属下的灵魂,使其失去自我,成为驯顺的他者,甚至是自我毁灭。换言之,宗教和殖民主义彼此呼应、相互声援,形成共谋关系。  相似文献   

8.
英国著名女作家多丽丝·莱辛的"太空小说"是她最重要的文学创作之一,这个系列小说塑造了一系列正面的殖民者形象。在老人星殖民地代理人耶和尔身上,体现了基督教中"三位一体"的神学概念。以耶和尔为代表的殖民者以"传播基督教文明"作为殖民活动的旗帜,在殖民地人民的眼中,殖民者就是上帝,能够拯救殖民地人民。通过把殖民者塑造为上帝,莱辛表达了她对殖民活动的理解与肯定,这充分暴露了她的殖民主义思想。  相似文献   

9.
本文提出“多物种殖民主义”概念,并以此对19世纪末的东非牛瘟进行历史人类学分析。长期以来,历史研究视牛瘟为西方军事殖民的序章,对牛瘟、兽医学与殖民主义经济的关系缺乏关注。研究借助东非殖民政府年报、探险家记录和殖民官员报告,探究兽医学进入东非之后如何创造殖民者的畜牧经济优势,如何作用于英国殖民地的扩张和巩固。近代西方殖民主义的扩张既是政治经济学和文化意义的伸张,也是生物权力从西方宗主国的延伸。这一过程伴随着殖民政权对殖民地和半殖民地人民的身心压迫,也伴随着殖民政权对自然物种的控制和利用。  相似文献   

10.
后殖民理论对于殖民主体的解构主要由霍米·巴巴完成。巴巴认为殖民主义原初的本真身份是不存在的,殖民话语及其所代表的殖民主体身份的内部本来就是混杂、矛盾分裂的。这主要根源和体现于三个方面:巴巴首先运用德里达的相关理论来解构殖民主体自我本质身份的设定,认为殖民者看似自足统一的主体身份在殖民实践中经受着德里达所说的“差异的重复”状态而被延迟、分裂了;继而通过殖民话语的刻板印象的矛盾情感进一步解构殖民主体的同一身份;最后说明殖民同化政策所带来的受殖者模拟也搅扰了殖民者的稳定的身份认同。巴巴的殖民主体的后殖民解构思路突破了二元对立框架,开拓了后殖民微观抵抗的文化政治,但不可避免地带上了文本主义的弊端。  相似文献   

11.
盐分地带诗人群是台湾日据时期重要的文学流派,他们笔下的地方风景,是多重历史与文化交汇的产物。他们对现代化侵入台湾农村的过程及其后果有深入的观察和反映,其诗作中的现代性议题呈现出多重脉络:一是从启蒙现代性的视野出发,对乡土陋俗的批判;二是发掘殖民现代性背后的不平等权力结构,包括殖民者以现代化的名义进行的殖民掠夺,以及资本入侵农村造成的阶级矛盾等;三是在反抗殖民的诉求下,重新发现乡土历史与伦理的价值,形成反现代的现代性。盐分地带诗人群对现代性的复杂态度,生成的是田园牧歌与工业现代化、感伤情调与理性批判等矛盾而杂糅的形式。但与霍米·巴巴所指出的杂糅现象不同,盐分地带不同现代性话语背后各有清晰的历史脉络。  相似文献   

12.
战前存在多年的殖民体系并没有随着二战的结束而消失,而是以新的形式继续存在。本文从斯密的移民垦殖和奴役土著两种殖民地的概念出发.根据马克思政治经济学上的殖民地定义和列宁对殖民地国家的论述,对当代殖民体系进行考察,指出:当代殖民体系由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和落后的民族独立国家构成,前者实质上处于宗主国的地位,后者则处于经济殖民地的地位。  相似文献   

13.
二十世纪初在青岛建立的特别高等专门学堂是德意志帝国推行对华文化政策的一项重要成果。德国殖民者希图通过这所学校对中国文化施加影响,从而获得长久的利益。这所学校最初由德国外交官首先倡议建立,德国海军殖民当局对这一倡议给予了积极支持。在学校的建立和具体办学事宜上,德国殖民者都竭力扩大自身的影响,但实际上,这所学校在中国的影响力并不仅仅取决于德方的意愿,更取决于中方的选择与接受程度。  相似文献   

14.
“满铁”映画自1923年成立始,至1941年并入“满映”,其在东北地区的电影活动长达18年之久,拍摄了大量影片,这种通过影像塑造殖民地的方式都被之后的“满映”所沿用。“满铁”映画所拍摄的影片是日本侵华史的有力证言,透过影片可以窥见作为权力文本的“满铁”映画借助影像符号塑造了“新国家”、建构了充满“现代”意味的都市与工业景观,也书写着“听话的身体”,妄图将日本殖民者侵略行为合理化、合法化,将日本殖民下的伪满洲国塑造成一个“五族协和”的“王道乐土”。  相似文献   

15.
美国语言政策可追溯至殖民地时期。殖民地时期的教育政策带有浓重的阶级性,处于统治地位的欧洲移民主要采取武力征服和教育同化的手段来巩固自己的统治,印第安语言随之迅速衰落。独立战争前,德裔移民被迫接受英文学校的教育,逐渐丧失了自己的民族传统。法律明文规定禁止教授黑人写字,黑人也无权使用和继承自己本族语。从这一时期的语言政策不难看出,美国英语的形成,建立在限制和牺牲少数民族的语言之上,单一性和标准化是美国殖民时期语言政策的导向,而美国的保守派把少数民族置于受教育的范围之外,成为美国民主进程的绊脚石。  相似文献   

16.
本文通过对<吉姆老爷>的文本进行分析,揭示康拉德殖民话语的矛盾性.康拉德在小说中的殖民地叙事把作为"他者"的殖民地当做一面镜子,以西方殖民主义者在殖民地的所作所为揭示西方殖民主义话语在西方殖民进程中的作用,反映西方文明自身存在的缺陷.在以批判的态度对待西方殖民主义的同时,康拉德也暴露了自身所受西方殖民主义话语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1788年英国殖民者在澳大利亚建立罪犯流放地,从此打破土著在澳大利亚的宁静.为了夺取土地与资源,白人殖民者对土著进行剥夺、屠杀.殖民者带往澳大利亚的疾病与瘟疫(主要是天花和性病)也不断侵袭土著部落.这些导致澳大利亚土著人口锐减、生活方式和社会文化的破坏.白人殖民对澳大利亚土著种族的生存构成严重威胁.  相似文献   

18.
美国外交中的非殖民原则源于19世纪的门罗主义。二战开始后,罗斯福提出了对殖民地的全面托管构想,但遭到英国的抵制。1943—1945年间,全面托管构想被修改为有限托管。1945年联合国宪章的通过标志着有限托管计划下的国际托管制度机制确立。与此同时,美国以"战略托管"和建立海外军事基地的方式实现战后利益的最大化。这一转变同时是美国门户开放政策向全球扩展和全球战略逐渐形成的过程。  相似文献   

19.
殖民扩张是近代俄、美两国的重要主题。但是,由于历史传统、政治经济制度以及殖民统治政策不同,殖民扩张对俄、美两国的经济、政治现代化产生了截然不同的结果。在俄国,殖民扩张与农奴制、沙皇专制统治相连,因而殖民扩张滞缓了俄国现代化进程;在美国,殖民扩张则促进了经济现代化和政治民主化。  相似文献   

20.
文章从新历史主义文本批评的基本策略出发,根据其“文本中的历史和历史中的文本”的理论假设,在故事情节层面上把传奇剧《暴风雨》与历史文献的次文本记录进行对照以考察它们的契合点,分别从海上风暴、甲板混乱场景、殖民者与原住民的遭遇、精灵艾丽尔的出现四个主要戏剧情景层面揭示该剧在早期资本主义海外殖民扩张的历史语境中与相关历史文献的“商讨性”互文关系,历史和虚构在该剧中因而得到融合,最后指出莎士比亚的浪漫传奇剧文类凸现了殖民主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