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徐霞客游记》的内容极为丰富,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诸多学科上,都有着重大的科学价值。其中,最集中和突出的贡献,应是对我国西南广大地区的岩溶地貌(即国际上的喀斯特地貌说)的考察。这类考察记录约占现存《游记》篇幅的十分之八,其中四卷《粤西游日记》几乎全部是这方面的内容,约十五万字。由于徐霞客在广西作了最广泛最深入的考  相似文献   

2.
一、《徐霞客游记》写作的时代背景《徐霞客游记》是远在三百三十多年前,用日记体裁所写下来的一部重要的地理考察文献,它详细地记录了作者在我国地理学的考察中所开拓出来的一条崭新的道路。标志了我国地理学的发展在当时世界上所达到的先进水平。  相似文献   

3.
潘耒在《徐霞客游记》的序文中说;“于霞客之书,不多其傅辨,而多其真实。”(《徐霞客游记》1269页,1987年上海古籍出版社,以下仅注页码)徐霞客不仅真实地记录了山川地貌,政治经济,也真实地记录了民情风物,“土宜物异”。要做到记录真实并不那么容易,不登山巅不知山之高,不穷其奥,不知岩之深,不止其流,不知水之源,不深入采访,就不知道民间的风物传说。徐霞客不辞辛劳,不避险阻,数十年如一日的探险考察,堪称古代学人中深入实际的典范。徐霞客从他26岁《游雁宕山日记》中第一则传说起,到53岁在鸡足山记的最后一则传说止,在28年的漫长考察岁月中,记下了约160则传说,北自恒山,南至广西,东自浙江,西迄云南,传说内容十分丰富,称得上是一座民间文学的宝库。  相似文献   

4.
<正>《徐霞客游记》是明代地理学家徐弘祖(字振之,号霞客)以日记体记录中国地质地貌的地理名著。徐弘祖历经半生游览祖国大好河山,留下60余万字的游记资料,在其死后由他人整理成《徐霞客游记》。书中对地理、水文、地质、植物等均有详细记录,而且文笔生动。所以,该书在中国地理学和文学史上都有着重要的地位。从开篇的《游天台山日记》到最后的《溯江纪源》,作者并没有对所见所闻发表评价或是掺杂自身的情感因素,对待所见所闻,仅以喜、奇等字眼一笔带过自身感受,重点放在见闻的刻画  相似文献   

5.
徐霞客是我国伟大的旅行家,其留世巨作《徐霞客游记》是中国文化宝库中的一枝奇葩。但是,在众多的研究中不是将它作为一部科学著作来研究,就是从文学或旅游方面入手探讨其文学价值和旅游价值,对其中所蕴含的寺庙建筑的美学思想,却很少有人问津。本文所论述的徐霞客寺庙建筑审美现是以徐霞客的美学思想为基础,结合《游记》中徐霞客关于寺庙建筑的描述和评论总结而成的。通过徐霞客的寺庙审美观,我们不仅可以感受到徐霞客独特的审美趣味,还对宗教旅游具有重要的现实启示。  相似文献   

6.
徐霞客与佛教陈友康“古今第一奇人”徐霞客是明代杰出的地理学家、旅行家和文学家。他一生的思想行迹与佛教有密切关系。《徐霞客游记》大量记录了明代佛寺分布、僧侣生活和佛教文化等方面情况,是研究明季佛教的珍贵史料。一、徐霞客对佛教的理解和接受徐霞客对佛教素有...  相似文献   

7.
被誉为“千古奇书”的《徐霞客游记》,记述了徐霞客考察祖国大地,足迹遍及我国今十六个省区的所见所闻,内容丰富而广泛。徐霞客不仅详细记述了所经地方的自然风貌、社会风貌,而且对边陲防务也给予特别的关注。在《粤西游日记》中,不少篇幅是关于越南侵略者入侵广西边境的记载。它再现了三百多年前,越南封建统治者凶残狡诈的狰狞面目。  相似文献   

8.
一清乾隆年间,江阴人陈泓曾据当时流传的多种《徐霞客游记》抄本加以互核,撰有《诸本异同考略》(下简称《考略》),为后人留下了许多有关版本和游踪的珍贵资料。不过《考略》中的一则《辨伪》却是错误的。这则《辨伪》的原文为:  相似文献   

9.
徐霞客与明末鸡足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云南鸡足山是杰出旅行家和地理学家徐霞客一生旅游探险和地理考察的终点.本文探讨了徐霞客这一选择的有关问题鸡足山在徐霞客旅游考察事业中的地位;徐霞客怎样应用地理学方法,对鸡足山进行深入细致的足勘目验;徐霞客又怎样系统研究鸡足山的历史.鸡足山是徐霞客考察时间最长的名山,《徐霞客游记》全面揭示了鸡足山的风景优势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奠定了鸡足山在全国作为风景名山和文化名山的地位.  相似文献   

10.
论洞穴美──《徐霞客游记》研究夏咸淳洞穴是自然界的一大奇观,对于地理家、旅游家、宗教家乃至一般民众,都有极大的吸引力。徐霞客对洞穴的兴趣极高,所探洞穴多达100多个。他以科学精神和探险精神,不仅详细精密地考察和记录了各地溶洞的地貌特点,而且探究其成因...  相似文献   

11.
鲁迅以俄国盲诗人爱罗先珂在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北京生活的寂寞感受为题材,写了短篇小说《鸭的喜剧》,后来收在《呐喊》中。一九五六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有注释的十卷本《鲁迅全集》,说这篇小说最初发表在一九二二年十二月出版的《妇女杂志》(月刊) 第八卷第十二号。一九七六年同一出版社出版的由51101部队理论组注释的单行本《呐喊》,亦沿用了这条注释。其实,《鸭的喜剧》的最初发表,却要比一九二二年十二月出版的《妇女杂志》早上几天,即在同年十一月二十九日出版的第六十九期《妇女评论》上,已经先和读者见了面。  相似文献   

12.
金田起义在道光三十年庚戌,年份无可疑,但各种资料所记月日不同,还须考证。罗尔纲先生最初考证是十一月初十日(《太平天国史纲》,1937年初版)。简又文考证是十二月初十日(《大风》1940年73期)。一九四二年冬,简、罗两位同作金田之游,罗同意简说。以后,罗尔纲的《金田起义前洪秀全年谱》(1943年),简又文的《太平军广西首义史》(1944年),罗尔纲的《太平天国起义百年纪念日期的考证》(1951年,后改名为《金田起义考》),都作十二月初十日,论据大致相同。一九七九年,茅家琦先生在《太平天国历史上几个问题的质疑》一文中,认为,金田起义应定在十月。俞政、姜涛发表题为《金田起义  相似文献   

13.
20世纪徐学研究的回顾与反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一百年间 ,徐学研究从最初的星星之火到 80年代成为一个研究热点 ,从传统的研究走向近现代科学的研究 ,从一家之言至百家争鸣 ,从一国独享至中西合璧 ,历经四个阶段 ,体现两大特点。但也存在着对徐霞客和《徐霞客游记》的评价有失偏颇、重复研究以及学科体系与学科梯队建设不够等值得反思的问题。  相似文献   

14.
徐霞客桂东南游程踏勘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82年岁末,人们在忙着做这项那项总结,我们却踏上了向往已久的实地踏勘徐霞客粤西(今广西)游路线的旅途。由于时间等等限制①.只能先追溯徐霞客桂东南游程。 明崇祯十年(1637)七月十八日,徐霞客自  相似文献   

15.
一、文学十种:《诗经》。《楚辞》。《李太白诗集》。《杜工部诗集》。》白香山诗集》。《韩昌黎文集》。《宋元戏曲史》。《水浒》。《红楼梦》。《鲁迅杂感选集》。二、史学六种:《左传》。《史记》。《史通》。《徐霞客游记》。《二十四史札记》。《帝王春秋》。三、哲学思想方面二十种:《论语》。《墨子》。《孙子》。《老子》。《庄子》。《孟子》。  相似文献   

16.
王韬(1828年——1897年)是中国近代早期的改良主义者。其所著《扶桑游记》,收入《小方壶斋舆地丛钞》第十帙,其中涉及中日文化交流史料,值得注意。1879年,王韬到过日本,结识了黄遵宪和不少日本文人,经常参加各种文化活动,与日本学者增田贡、本多正纳及诗人佐田白茅等建立了友谊。《扶桑游记》记载了作者在日本九个月里的见闻:诸如记叙和驻日使节何如璋、张斯桂、廖锡恩及《清史稿》外交文章执笔者吴广霈等,一起参加的一系列交流活动.书中还记载了明末朱舜水在日本的事迹。这是一本研究清代末叶中日文化关系的参考书。  相似文献   

17.
基于对自主人格的强烈追求,徐霞客以自然山川的考察与游览为毕生目标、全部生活的中心、生命价值的体现,所反映的是一种高层次的文化追求。他把整个生命投入到对无限江山之无有止境的追寻中,去亲自体味其无穷无尽的美,又体现了一种强烈的审美追求。由此形成了《徐霞客游记》独有的文体特点、写作风格、艺术成就:虽为游记,却有自叙传的性质;在文章组织上,以游历的过程作为组织全文的轴线;在审美表现上,善于捕捉住景物的特点,能够把极广阔的画面收拢在一两个镜头之中,长于烘托,做到了以主体的审美感受反衬景物的客观审美效果  相似文献   

18.
李建军 《兰州学刊》2009,(12):196-199
王士性的《五岳游草》在纪行中彰显出了气习旷达、气魄豪迈的作家主体形象,在写景中凸现出了气韵生动、气势恢宏的自然客体形象,在抒情论理中又展露出了气象雄奇、气局壮阔的主客交感形象,这些形象携带着磅礴的气势丰富了该书的审美意蕴,提升着该书的艺术水准,使其可以毫无愧色地跻身于中国文学散文之林。以《徐霞客游记》为参照,《五岳游草》一样地既以科学考察的内容成为山水游记中的异彩,同时又以独具一格的恢宏气势成为晚明散文中的奇葩。而且两书在具体风格上又各有千秋,其文学成就可以说是伯仲之间,难分轩轾。  相似文献   

19.
自元代数学家朱世杰于1303年完成中世纪杰出的数学著作《四元玉鉴》以后,中国科坛在近300年的时间里,未能有与之匹敌的科学创造问世。首先打破这一科学沉寂局面的是明末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又有朱载堉的《律吕精义》,徐光启的《农政全书》,徐霞客的《游记》,宋应星的《天工开物》相继问世。不到一个世纪的时间里,一个国家先后有五位科学家做出世界第一流的重大科学贡献,这不仅是中国科学史上少有的奇迹,同时也是近代科学诞生以前世界科学史上少有的奇迹。也  相似文献   

20.
上海古籍出版社新本《徐霞客游记·滇游日记二》下册第693页:“平沙有沙人截道……,土人与之相识者,犹被索肥始放。”(新文化书社《徐霞客游记》1932年铅印本,此处亦作“索肥”。) 按:沙人截道而索肥,“索肥”云云,令人费解,以理校之,“索肥”应为“索(贝巴)”之误,形近而讹。 (贝巴),即海贝,亦称作(贝八),它来源于沿海诸国,在云南它曾被当作货币使用过的。《皇朝通考·钱币考》:“云南地多山矿,唐、宋时越在外服,元、明有金银之课,而铜之开采尚少,且民间日用多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