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对高校知识工作者胜任力要素与个人业绩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从高校知识工作者胜任力模型中提出的3族36项胜任力要素与个人业绩有紧密的正相关关系。该研究结果通过比较不同的胜任力要素与业绩相关强度的大小,为高校组织和高校知识工作者个人在实践中更加有目的、有步骤地提高胜任力提供了一些启示。  相似文献   

2.
知识工作者从事着复杂的、高度依赖于情境的知识工作,他们构成了知识型企业的价值来源。因此,如何管理和激励知识工作者已成为现代管理者所必须面对的管理挑战。理解知识工作者的内生动机是应对这一管理挑战的关键所在。本研究以自主理论为理论基础,探讨了个人获得的来自知识的竞争优势和个人声誉这两个影响知识工作者自主性和胜任力的重要因素对其内生动机的作用机理。以两家大型商业银行信贷业务人员为研究对象,本文的实证研究表明,个人声誉激励和个人来自知识的竞争优势的感知直接强化了个体从事知识工作的内生动机,竞争优势感知在个人声誉激励与内生动机之间起着部分中介作用,知识的隐性程度影响着整个过程。我们的研究检验了自主理论,对帮助企业管理和激励知识工作者有着直接的现实价值。  相似文献   

3.
本文以舒尔茨的人力资本理论、德鲁克的知识工作者激励理论和玛汉·坦姆仆的知识工作者激励模型为理论指导,以北京市软件企业和生物制药企业为本市高科技企业的代表,通过充分的调研和实证研究,得出了高科技企业知识员工的主要激励因素,并在此基础上分别向高科技企业和政府提出了有针对性的激励机制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高校科研团队是由科研任务牵引的知识团队,团队运作的最终目标是实现科技创新,创造新知识、新技术和培养创造性人才。成功的团队管理往往就是有效的知识管理。在高校科研团队的运作过程中,自始至终贯穿着知识创新活动,并且知识创新始终处于核心地位。文章首先从知识管理的角度探讨了高校科研团队的运作过程,提炼出团队知识管理的系统要素,在此基础上运用结构方程模型方法,通过对107支教育部创新团队进行问卷调查和实证,分析验证组织、文化和资源等要素对高校科研团队知识管理系统的影响和作用机理。研究发现,组织、文化和资源等要素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团队创新绩效,知识管理行为扮演着重要的中介作用,实践中应该从这些要素的有效协同入手,才能保证创新绩效的有效提升。  相似文献   

5.
德鲁克论21世纪管理挑战——知识工作者生产率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彼得·德鲁克在新著中对知识工作者生产率作了考察,并指出个人与组织方面的基本态度上的变化以及工作本身的结构变化皆为增进生产率之必需.他解释了由于泰罗科学管理的应用而增进了发达国家手工工作者生产率是20世纪管理的最重要的贡献.他阐明了人们关于知识工作者生产率之所获知,并提出它的各项主要因素.他提出了“技术人员”(既是知识工作者又是手工工作者),并以实例说明使其有效的三个因素.他把知识工作者看成一个系统,并指出知识工作者与知识工作者生产率的出现对公司治理的意义.德鲁克强调,知识工作者生产率是21世纪管理的最大挑战.在发达国家,这是它们的第一生存需要.  相似文献   

6.
高科技企业的员工一般都是具有高学历、高素质的知识资本的所有者,即知识型员工。而我国目前高科技企业知识型员工的创新潜能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人员流动比率非常大。因此,有效地激励高科技企业的知识资本所有者,成为高科技企业提升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本文试图通过高科技企业知识资本参与企业收益分配模型来解决这一问题。  相似文献   

7.
赵健宇 《管理科学》2015,28(3):63-76
知识产权契约激励对个体知识创造行为的影响决定组织知识创造的绩效.基于组织激励理论、心理学理论和行为学理论,以知识产权契约激励作为个体知识创造行为和知识心理所有权的前因变量,探讨知识产权契约激励对个体知识心理所有权和知识创造行为的直接影响以及知识心理所有权对知识产权契约激励与个体知识创造行为关系的中介作用.选取上海大众汽车一厂技术中心的研发人员为实证研究对象,采用结构方程模型实证检验R&D知识产权契约激励、附加知识产权激励、知识心理所有权与个体知识创造行为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R&D知识产权契约激励对个体知识创造行为具有正向作用,知识心理所有权对个体知识创造行为产生正向影响,R&D知识产权契约激励和附加知识产权激励对知识心理所有权均产生正向影响;知识心理所有权在R&D知识产权契约激励与个体知识创造行为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而在附加知识产权激励与个体知识创造行为之间起完全中介作用.研究结果理清了知识产权契约激励、知识心理所有权与个体知识创造行为间的三者关系机理,打开了知识产权契约激励影响个体知识创造行为关系的黑箱,为知识产权契约激励的管理实践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
随着区块链技术的发展,区块链通证激励正以其共享、自治的特点改变着在线社区知识共享生态链。为了研究区块链通证对社区知识共享的激励效果,本文从系统论的视角出发,以基于区块链通证激励的新型知识社区为研究对象,从用户子系统、知识子系统和通证子系统三个部分出发,构建新型社区知识共享通证激励的系统动力学模型,运用Vensim PLE软件对Steemit社区进行了仿真模拟和灵敏度分析。结果表明,本文构建的模型对新型社区中用户知识共享受通证激励影响的模拟效果较好,用户知识共享质量总体呈增长趋势。通证激励规则中参数的变化对社区知识共享影响显著。研究结果对新型社区的知识管理和社区治理具有借鉴意义,有助于推动社区高质量知识的涌现和创新。  相似文献   

9.
大学-企业基于知识共享的合作创新激励机制设计研究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3  
本文运用多任务委托代理模型研究了大学企业联盟在基于知识共丰基础上进行合作创新时,如何通过设计最优分配率或分配率区间,来同时激励知识拥有方进行知识共享和研究开发的现实问题.通过分析最优合同的特征,提出了激励代理人进行知识共享和研究开发、防范知识共享不足和机会主义风险的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10.
孙新波  刘博 《管理学报》2012,9(12):1826-1831
基于全国多家知识联盟企业数据,探讨了知识联盟激励协同序参量关系的问题,提出了激励协同序参量的4个维度,并使用结构方程模型对其关系进行了检验。研究表明,活性激励对显性激励、隐性激励、涌现激励都有显著直接正向影响;显性激励对隐性激励有显著的影响;隐性激励对涌现激励有显著的直接正向影响;显性激励对涌现激励没有显著的直接影响,但通过隐性激励对涌现激励有显著的间接影响。由此,进一步拓展了知识联盟激励协同的相关理论,对维持知识联盟的有序发展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1.
我国知识工作者组织内知识共享问题的研究   总被引:17,自引:1,他引:17  
知识共享问题正日益受到管理界的重视,但对于组织内知识共享的实证性研究仍然较少。本文通过对我国知识工作者的实际调查与分析发现,个人传播知识的动机主要是成就感,吸收知识的动机主要是对工作的挑战性的追求。在组织文化方面,知识传播主要依赖组织的归属感,知识吸收依赖组织的宽容度、归属感和信任度。具有较高知识传播程度的知识工作者,通常有较高的工作效率;具有较高知识吸收程度的知识工作者,通常有较高的工作效率和较高的工作质量。  相似文献   

12.
企业知识的创造是一个完整的过程,既包括内部知识的自我超越,又包括外部知识的吸收与转化.野中郁次郎的SECI模型虽然对知识在企业内的动态演化有很好的解释力,但忽略了外部环境的力量.因此,本文从知识的分类与分布角度出发,以SECI为基础,提出了知识创造的IDE-SECI模型,以期对企业知识的动态产生过程更为全面地进行描述.  相似文献   

13.
We present a dynamic network model of the knowledge production process for nanobiotechnology research at 25 US universities during 1990–2005. Universities produce knowledge outputs in nanobiotechnology consisting of Ph.D. graduates, research publications, and patents. Inputs include the university’s spending on R&D in engineering and the life sciences, and the university’s own stock of knowledge measured by past publications in nanobiotechnology. In addition, universities take advantage of the stock of knowledge produced by other universities in previous periods. We simulate the effect of the 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 being able to optimally allocate research funds for nanobiotechnology research between universities and across time so as to maximize the aggregate amounts of the three knowledge outputs produced by the universities.  相似文献   

14.
知识型团队是现代组织执行复杂创新任务的重要组织形式.本文从分析知识型团队与知识工作任务的匹配关系入手,在引入知识链及知识链网络等概念的基础上,探讨了基于知识链的知识型团队的动态能力构建机制,分析了围绕知识链网络的知识团队结构体系模型及创新运作机理.  相似文献   

15.
Abstract

The study explores the soft side of knowledge transfer partnerships between universities and small to medium enterprises (SMEs), a topic which is often neglected in the knowledge management literature. The aim of this paper is to uncover the issues which emerge during formation of a partnership between heterogeneous organizations and universities. In addition, the study unfolds the criticalities of typical process improvement capability that supports the knowledge transfer partnerships between universities and SMEs. Using multiple cases, this study unravels the dominant elements that influence knowledge transfer process development, governance, implications and responsibilities. The major contribution of this study is the development of a framework based on empirical evidence using three knowledge transfer partnerships (KTPs) which illustrates the way in which soft factors in knowledge transfer partnership phases may have an impact on success or failure of university–industry collaborations for innovation.  相似文献   

16.
随着组织政治和管理伦理成为理论界和实践界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研究管理者在绩效考核过程中的政治性操作对员工工作场所行为的影响.基于结构方程技术的实证分析发现,积极绩效考核政治性对员工知识共享行为具有显著正向作用,消极绩效考核政治性对员工知识共享行为具有显著负向作用;绩效考核政治性通过成就感知、个人兴趣、集体情感与责任动机的完全中介作用间接影响员工知识共享行为;绩效考核政治性与员工知识共享动机和行为之间的关系并不随着员工工作控制点的差异而变化.研究结论既具有理论价值,又富含管理启示.  相似文献   

17.
We investigate a shop where the workers and supervisors have tacit knowledge of how to operate efficiently and where efficiency is important to providing capacity to meet demand. This tacit knowledge includes setup dependencies between products as well as which worker or machine is best suited for a particular product. We discuss a real‐world shop where this is the case. Management expects workers and supervisors to use their knowledge to schedule efficiently by monitoring their performance based on standards. The question that we explore is how management should control for due date performance in light of the discretion given to the workers and supervisors to sequence jobs on the basis of efficiency. We explore management control of due date performance through the use of order review and release (ORR) and management expediting. We find that although ORR is quite effective at reducing work‐in‐process (WIP) inventories, it may foster very late deliveries in a shop such as this. In fact, under such conditions, deftly executed expediting with no ORR at all can be far more effective at supporting all deliveries. Even improving ORR into a hybrid by actively updating path efficiencies (observed from supervisor/worker scheduling) did not support a change to this conclusion. Conversely, when conditions are created where tacit knowledge plays a reduced role or utilization is decreased, ORR delivers in a timely manner.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utilization, WIP levels, and worker knowledge all help dictate the appropriate control methodology.  相似文献   

18.
企业知识资本管理模式初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基于知识管理的基础概念,本文提出了企业知识资本管理的模式及其运作,认为企业知识资本管理的基础是建立知识管理的平台系统,重点突出企业内部知识资本的开发管理,以此作为企业知识资本管理的核心层面,增加核心层面的企业知识资本更新与增值的关键途径,即知识资本输出投资增值层面与外部知识资本整合输入层面。根据这一思路,本文尝试给出一种三层面结构的企业知识资本管理模型,包括设立知识资本管理部或CKO,企业内部知识资本的开发与管理,成立知识资本管理顾问公司,推广促进企业知识资本对外投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