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今人关于《大公报》的论著浩如烟海,却鲜有人关注时人对其怎样的印象。当时"读报阶层"对《大公报》基本是持认可态度,报纸的销量是最好的体现。但所谓树大招风,在跌宕起伏的中国近现代史中,《大公报》对重大事件所发出的声音又不免会招来非议。因为在"九一八"事变中主张"不抵抗"使其受尽了非议,很快又不幸背上了诱发"闽变"的黑锅;华北局势吃紧时的"南迁"被认为是不担当;而解放战争时期更是两边挨骂,既被骂作对国民政府"小骂大帮忙"的软弱资产阶级,又被骂作"向来亲共"的"赤色汉奸"。时人对《大公报》的这些非议的背后不排除有单纯的爱国心的驱使,但更多的是有复杂的利益关系掺杂其间。  相似文献   

2.
20世纪三四十年代,赛珍珠创作了若干关于中国的小说,在美国出版后比较畅销,其中一些被翻译成中文.但当时,鲁迅、巴金等对赛珍珠的作品持否定态度,并作出负面评价.茅盾则以自己小说<水藻行>中的中国人形象,反驳赛珍珠<大地>中的中国人形象,表达中国文化人的政治立场和道德追求.重新回顾赛珍珠在当时中国的接受情况有助于我们重新反思自身的文化立场和政治诉求.  相似文献   

3.
1937年8月日寇占领天津,天津英、法租界成为"中立"的"孤岛",直至太平洋 战争爆发.在日伪的新闻统制下,天津原有的报业凋零,<大公报>、<益世报>等著名大 报被迫迁移或停刊,<京津泰晤士报>和<华北明星报>等外文报坚持出版,此外还出现了一些利用"孤岛"复杂政治局势秘密出版的抗日报刊.  相似文献   

4.
20世纪30年代,萧乾在<大公报·小公园>、<大公报·文艺>的副刊编辑实践,为我国报纸副刊编辑留下了宝贵的经验:以自由主义理念构建公共论坛,以开拓创新精神打造副刊文化品牌,以文学保姆的品格组建作者群.  相似文献   

5.
<庄子>一书中的小大之辩的观念,呈现出复杂的状态,不同学者对此看法时常出现矛盾,即使是同学者,有时态度也模糊不清.只有统观全书,经过不同篇章不同角度的深入解释,才能形成统一而清晰的认识.无论是打破相对,还是要还归自我,都是要进入那个无需人管理,无需人解释,没有人为理论的完全是自生,自化的整体的自然生命世界,这个世界就是逍遥之境,达到逍遥的门径则是辨"小"、"大",由"小"入"大".  相似文献   

6.
1948年1月,<大公报>发表了社评<自由主义者的信念>,在中国思想界迅速引起了一场关于自由主义的讨论.这场讨论,内容涉及广泛,讨论的双方就个人自由与大众民主关系、计划经济与思想自由关系、革命与改良的关系、自由获得方式等问题展开了激烈的争论.在国家命运面临抉择之时,<大公报>树起"自由主义"旗帜,显示了难得的道德勇气和批判精神,堪称中国自由主义的"绝唱".  相似文献   

7.
无对象表象悖论与胡塞尔意向性理论的产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无对象表象悖论由两个对立的命题构成:"每个表象都表象一个对象"--"并非每个表象都有对象".这个悖论是意向性理论必然要面对的问题.本文试图通过介绍胡塞尔在1894年所作的<意向的对象>一文对这个悖论的思考来展示其意向性理论的产生以及他当时所持的一种二阶性的本体论立场.  相似文献   

8.
<重论经今古文学问题>是钱玄同为康有为<新学伪经考>所作的序.钱玄同洞悉今古文,立场虽偏向今文学,对<新学伪经考>也多有褒言,但他站在历史家而非经学家的立场来审视<新学伪经考>.同时,钱玄同还以辨伪的眼光,把<新学伪经考>看作一部辨伪著作,把"经"看作史料,这在经学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从<正义论>到<政治自由主义>,罗尔斯基本立场的转变,体现了他对当代政治哲学的基本态度和主张.在罗尔斯看来,当代政治哲学应该抛弃形而上学的追问方式,即在多元主义条件下政治哲学应该回避、搁置形而上学而致力于一致性的共识.罗尔斯的政治哲学转向既是对普遍性和相对性的超越.也是对当代民主社会政治合法性的说明,更是对政治哲学本身的存在合理性的辩护.因此,罗尔斯的政治哲学转向必将开启一个政治哲学研究的当代视角.  相似文献   

10.
<笠翁传奇十种>是李渔流传至今的传奇作品合集,以往史家和李渔研究者对其评价不一,有一部分人(包括我自己在内)评价较低,有的过低,有失公正.现在已经有了新的认识和新的评价.<怜香伴>是<笠翁传奇十种>之首篇,也可能是他的第一部传奇.此剧写了一个十分特殊的题材--女同性恋.这大概是中国古典戏曲中惟一写女同性恋的一部,因此格外值得关注.我在许多专家和朋友的帮助下,依据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藏康熙刻<笠翁十种曲>本并参照国家图书馆藏本,对<怜香伴>进行了校注.此<怜香伴>校注本大概是大陆对它进行的首次校注.  相似文献   

11.
中国远征军出兵缅甸的美国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于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的原因,很多中外学者都把它简单的归结到中国为了保障唯一一条外援线——滇缅公路的畅通。事实上,隐藏在这个直接原因背后还有很多复杂的关系,特别是美国的态度和政策对中国是否出兵起到了决定性的影响。美国无论从其先欧后亚的战略、提高中国大国地位的战略还是从保护其在亚太的利益出发,都选择了支持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的立场。于是,在美国的影响和支持下,中国远征军入缅援英最终成行。  相似文献   

12.
周作人的文艺批评一直以来都是一种独特的存在,它是那么“传统”却又如此“现代”,因而分析周作人1927年以前的文艺批评及批评思想,尝试探求它既“传统”又“现代”的缘由就显得尤其必要。周作人的文艺批评可在较为外在的形式、韵味层面和较为内在的思想内容两个层面上考查。他的文艺批评在文体形式、语言韵味及审美情调上更多地汲取了传统的养分,而在批评的内容和思想上由于对“人”的发掘和关注而更多地体现了其现代特征。此时周作人的基本批评心理和态度是指向社会与人的“启蒙”,而且从启蒙的角度看周作人的观点至今都发人深省。  相似文献   

13.
“中国观”是对中国国情最基本的看法,以及在这种看法的指导下,人们是采取何种纲领和政策来处理中国社会的重大问题的,包括“中国疆域观”、“中国人民观”、“中国文化观”和“中国主权观”等四项基本观念。在长达三千余年的古代历史中,中国人形成了“古典的中国观”和“多民族统一的中国观”,在维护国家统一和促进民族团结方面都起过非常重要的作用,但其中包含的“天朝大国”之类盲目自大心态却阻滞社会发展。鸦片战争给中国以巨大的影响,痛苦的战败经历迫使先进的知识分子睁眼看世界。科学全新的史地知识,使他们的视野空前开阔,以全球为参照物反思中国,传统的“中国观”开始了近代转换:中国是“天朝”的观念崩溃了;“大国”的标准更新了,按新的标准,中国不是世界上唯一的“大国”;中国的船、器和战法落后,是一个“弱国”;“天朝”与“大国”的观念相脱离,“弱国”与“大国”的观念相结合;国家蒙羞,人民受害,只有改革才能救中国,“救亡的中国观”从此萌生。  相似文献   

14.
近现代东方社会普遍进入现代化历程,这个进程与反帝反殖反封建斗争交汇一起,20世纪中后期又面临“全球一体化”的冲击,“乡土”成为东方作家在民族(国家)现代化进程中选取的一个最根本、最本土、最自我的文化、文学甚至政治立场,他们以“离乡”和“批判乡村”拉开乡土文学的序幕,接着以“乡村批判”和“归乡”为乡土文学的自觉时期,后经“乡土”与“祖国”的同一以及“仰视乡土”的“新乡土文学”的创造,最后进入文学、文化、人类灵魂的乡土“寻根”之旅,“乡土”被赋予了文化批判与现代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15.
华裔美国作家玛克辛·洪·金斯敦的作品《女勇士》被认为是华裔文学史上的第一部重要作品,作者颠覆菲勒斯中心秩序,唤起女性的"主体"意识,表现自强的女性主义观点显而易见.笔者采用其女性主义文学批评观点从以下三个方面对其进行了解读:寻求女性主体;寻求女性话语权,女性主义的写作手法--缝制百衲被在作品中的成功运用.  相似文献   

16.
我国的民族文化政策,最突出的特点是中华民族文化层次上的“求同”,少数民族文化层次上的“存异”。由于“求同”与“存异”的界限不易把握,我国在执行民族文化政策中,不可避免地存在过“左”、“右”为难的问题。“求同”应重点培育新的共同点,避免同化之嫌;“存异”主要是保存与发展本民族的传统优秀文化,避免保护落后之责。  相似文献   

17.
新旧会计准则下会计信息价值相关性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我国A股上市公司2004—2009年数据为样本,以Ohlson(1995)模型为基础模型,对比研究了新旧会计准则下会计信息价值相关性在不同经济背景下的差异,进一步研究了新旧准则下会计处理存在重大差异报表项目的价值相关性。研究结果表明:在不同的经济背景下会计信息价值相关性存在差异,但新准则下会计信息价值相关性更高且更加稳定;新准则对金融资产、固定资产及无形资产会计处理的新规定不但提高了相关会计信息的价值相关性,而且有关无形资产的新规定对企业技术创新和价值提升起到了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8.
《文艺报》与中国当代文学批评有着不可分割的关联。此种关联有助于我们梳理刊物本身与文学批评舆论建构的密切关系。在新时期文学批评舆论建构的初始阶段,《文艺报》以"介入与建构"彰显着主导文学评论刊物的媒介价值观与立场。这主要表现在总结态势与成绩",漫谈"文风的"回归"与延续,刊物栏目的"回归"与"新创",举办座谈会和编发会议报告、讲话及读者来稿",作品讨论"的出现与坚守,以及舆论的"视觉"诉求等等。  相似文献   

19.
“第三代新儒家”是沿用了目前大陆学界通行的说法,意指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以来即开始活跃于国际学术舞台的新一代新儒家学者。他们在继承前辈新儒家学说的基础上,又与时俱进,使当代儒学发展呈现出了新的特点,即多元化倾向、方法论的自觉、批判性与现实性、“道问学”的转向与“生活世界”的开掘。  相似文献   

20.
新诗理论的开拓和周作人的新诗主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考察与分析周作人关于中国新诗的理论主张———从诗的本质、特点 ,诗人的个性表现与诗的地方性、民族性的关系 ,诗的内容与形式的关系 ,诗人“梦想”的素质和诗歌语言的“简练”、“含蓄” ,到新诗人对中国古代诗歌和对外国近现代诗歌的态度 ,中国现代诗歌的发展道路 ,以及怎样进行诗歌批评等问题。周作人对于中国新诗这些见解和主张 ,不仅对中国现代诗歌的理论建设具有开拓性的意义 ,并具有完整性、系统性、开放性和包容性的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