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道德发展向“善”是我们的共同愿望,而道德求“真”是道德向“善”的基本前提。“真”是道德存在的现实基础,是道德得以发展的基本前提,是通向“美”的必经阶段。道德求“真”是指当代社会的道德发展要符合“真”,即道德要符合当代的社会生活实际,符合人们的思想文化实际,适应时代的发展和变化。新道德对现实“真”的需求反映了社会进步对现实“真”的需求,是伦理道德体系本身的科学化和具体化的客观要求,还是新道德规范从民族化转移到国际化视野中的实在要求。构建新道德规范求“真”,必须以“真”为本,至善至美;要与时俱进,不断发掘时代精神,丰富时代新内容,在新道德规范的构建机制上体现“真”。  相似文献   

2.
通过深入考察中国社会现实,探究当代中国道德问题、价值观念以及解决道德问题与道德危机的措施,从而把握当代中国现实道德问题的关键并提出可行性建设性的解决方案,对于促进道德建设并服务于“和谐社会”之宏旨,实现“中国梦”对良性正义温暖健康社会之构筑蓝图;对于矫正道德冷漠现象,开展全社会爱心培育工作,倡导人文关怀,通过重思寻求儒家的道德伦理价值,找到道德建设的救赎之路,具有十分显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本文通过对造成现实道德困境的“道德内因”的分析,指出道德重在建设,必须从当代中国现实多元化的社会生活中寻求新的道德增长点,寻求新的道德建设方向,继承借鉴传统美德或西方的优秀伦理资源,创建适合中国国情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需求的现代道德体系──新华伦理。  相似文献   

4.
当下社会生活中存在着不少知善不行、见义不为等道德恐惧现象。道德恐惧既区别于一般的心理恐惧,也不是对“道德”的恐惧,并与道德敬畏相互联系和区别,在心理构成要素、行为表现、社会效应上具备自身特质。在马克思主义伦理学视域中尝试从道德心理学、道德哲学的角度再探析“道德恐惧”的概念、内涵和特征,可以回应与解释现实中诸多道德恐惧难题,为当今中国道德理论与道德实践建设提供积极思想支持。  相似文献   

5.
伦理是社会占主导地位的道德 ,具有社会意识形态的性质。它与社会道德之间存在着一种伦理的资源需求与道德的资源供给的特定关系 ,可以从“质”和“向”两个维度来把握 ,其“质向关系”具有多种的类型。认识和研究这类关系 ,对于深化伦理与道德之间关系的认识 ,同时对如何合理认识和评价社会道德资源的意义 ,更重要的是对如何加强伦理建设和道德建设 ,对建设具有现代意义的伦理等都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  相似文献   

6.
从历史观的角度与从价值观本身的角度看道德价值的本质存在层次上的差异 ,后者只说明善与恶的分界 ,前者是对“什么是善”“什么是恶”的进一步说明。判断善恶的历史标准又源于所谓的“历史必然性” ,而带有历史必然的东西不一定表现为“客观的善” ,这需要正确理解社会进步、道德进步、道德合理性等概念 ,以求对道德本质的科学理解  相似文献   

7.
最近,重庆师范学院团委和学生会举办了“当代社会需要什么样的大学生?”的演讲会。我认为,这样的演讲会开得很有意义。 当代社会需要什么样的大学生?这是值得每一个大学生和每一个教育工作者深思的问题。在我看来,当代社会既不需要目光短浅,胸无大志,得过且过,一心追求吃喝玩乐的可怜虫,也不需要“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书呆子;既不需要温顺乖巧、循规蹈矩的“小绵羊”,也不需要“头上长角,身上长刺”的不学无术的造反派。当代社会需要的大学生应当是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既具有高度的政治觉悟、高尚的道德情操、严密的组织纪律,又具有渊博的科学文化知识和管理才能:既具有鲜明的个性,善  相似文献   

8.
关于法家的道德思想,本文认为:第一,法家是讲道德的。通过公利,法家把法与善、法与道德统一起来,认为法是善的体现和保证,守法就是守德。第二,法家道德思想的核心和特征是守法。以守法为基础,法家论述道德内容与道德层次,以守法为核心把法家道德思想与儒家道德思想区别开来。第三,法家道德思想在当代中国具有重要价值。当代中国的社会转型和道德建设都要求建立守法道德,而以守法道德为中心的法家道德思想的深入研究就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9.
社会主义荣辱观与当代社会诚信建设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八荣八耻”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具有道德导向、价值导向和实践理性特征,为当代社会诚信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内在精神动力和社会推动力量。当代社会诚信建设要从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着手,把握三个基本的伦理向度:培育诚信理念体系;构建诚信规范体系;塑造诚信主体人格。  相似文献   

10.
“和生”是中国传统哲学的重要概念,经过长期的理论发展,由之形成了具有丰富内涵的“和生世界观”思想。“和生世界观”强调“人天之和”“人事之和”“人人之和”与“人心之和”,强调世界因“和”而成,社会因“和”而善。在历史上,“和生世界观”有着重要的意识形态功能,对中国古代传统政治文明建设及社会治理起到过重要的指导作用。在全球化、工业化时代,提倡“和生”思想,挖掘其时代价值,对于加强当代社会秩序建设,以及将物理意义的空间秩序转化为充满着“和生”内涵的道德秩序等,仍然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