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美国北德克萨斯大学作为一所公立研究型学校,无论在校园设施、教学方式还是在服务措施方面,始终坚持“以生为本”教育理念.我国高校,应借鉴北德克萨斯大学的办学思想,树立“以生为本”教育理念;创设人性化校园,合理设置专业和课程,改革教学模式.  相似文献   

2.
以非会计专业为触觉,围绕财务会计课程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的改进优化,在结合多年会计教学实践的基础上进行探讨,提出教学内容的供给应本着“需求”原则优化,教学方法的改进应本着“以生为本”原则优化。  相似文献   

3.
大学生全程就业指导工作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向晖 《琼州学院学报》2009,16(4):58-59,44
本文指出高校应该树立“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不断加强和改进就业指导工作,注重在学生中开展全程就业指导,帮助学生顺利就业。  相似文献   

4.
《老子》“道法自然”的论述蕴含着十分深刻的教育本体论思想。“道法自然”在教育上的落实就形成了一种自然主义的教育方针,并具体展开为教师虚位的教育取向、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无为无事的教育方式与自主自为的教育原则,对现代教育有着深刻的启示。  相似文献   

5.
中职语文课堂“主体性”教学实践与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龚茂华 《南方论刊》2009,(8):102-103,109
本文主要就当前中职语文课堂教学效率低下的问题,围绕中职语文课堂“主体性”教学展开专题研究,提出了以生为本,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教学过程,倡导开放的教学活动方式、运用探究式教学,激励学生求知欲,开设专门的主题活动等“主体性”语文课堂教学实施方案。  相似文献   

6.
回顾了三江学院办学的历史,介绍了三江学院“以生为本、德育优先、规范管理、以质取胜”的办学理念和“实事求是,符合国情和校情”的人才培养模式,对三江学院的办学实践进行了总结和回顾。  相似文献   

7.
反思汉语存在的文化生态危机,从全球化时代国家文化战略出发谋划汉语未来的发展.深度培育汉语的表达活力,由活力汉语来承载国家的文化创造力.这就需要创造性重构汉语文教育的真正目标:从消极语用的“接受本位”转换到积极语用的“表达本位”乃至“表现本位”;着力突破“适应论”教育理论和“以本为本”的狭隘课程形态,深远培育学习者的“汉语童子功”,即以“思”为中枢、以“听、读、视”为基础、以“说、写、评”为指向的七字能力体系.由此而开辟“文化强国”的中国道路,主动应对全球化时代多元文化的博弈.  相似文献   

8.
吕明灼 《东岳论丛》2012,33(7):77-85
儒学是我们的母体文化,与我们每人筋骨相连;现在强调传承儒学精华,是时代的召唤、社会的需要、民众的期盼;儒学以“以仁为本、以礼为序、以中为度、以和为贵”为核心价值观;并追寻“以乐为美”的“乐道”人生观;儒学铸造了中华民族与中国文化的特性,形成有别于西方文化的特色文化;儒学在新时期必须溶入现代,创建具有中国精神与民族灵魂为特征的现代儒学;并要努力构建“民众儒学”、“实践儒学”,使其通俗化、鲜活化,与孔子进行心灵交流,净化灵魂.  相似文献   

9.
“学者以治生为本”──中国古代知识分子人生信念的嬗变胡发贵在中国古代社会中,“士”一直是个特殊的社会阶层。说其特殊,一方面缘在士位于“士农工商”四民之首,具有显赫的社会名望与地位,另一方面,作为识书达理的知识分子。他们既肩负着开创、转承封建文明,更担...  相似文献   

10.
当代中国的主流文化正在进行着从革命文化向创业文化的转型。作为创建和发展中的中国主流文化, 创业文化以“中国大工人阶级”为主体,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理论基础和核心, 以现代集体主义为基本规范。这种主流文化也是一种和平型的文化, 它要求在国内鼓励个性化发展, 在国际上奉行独立自主、以和为上、以邻为善的行为模式。  相似文献   

11.
安徽的传统文化以儒文化为主导,多种文化的交汇,使安徽人文荟萃,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成为优秀文化的代表,“天人合一”、“以人为本”、“人格魅力”、“反腐倡廉”和“恪守诚信”等文化精神,在安徽传统文化中都有鲜明的体现,而这些优秀的文化精神,又是众多的安徽历史文化名人所熔铸的。  相似文献   

12.
儒家文化中的和谐思想作为一种底蕴深厚的文化现象,本身具有完备的理论体系。它以中庸观作为理论基础,以“中”、“和”为基本范畴,以“礼”为判断标准,以“自然和谐、天人和谐、人际和谐、身心和谐”为主要内容,形成了既有坚实的思想基础、又有丰富的实际内容的文化体系。  相似文献   

13.
中国文化在20世纪走过了坎坷的历程。在西方文化的强力冲击下,中国文化从 19世纪中叶起就开始走向衰败,以至于在一片“全盘西化”的喧嚣声中,“中国文化究竞有没有未来”都成了必须划上大问号的问题。然而曾几何时,伴随着中国大陆“国学热”的出现,特别是世界范围内对中国文化的广泛关注,有人却又作出了“21世纪将是中国文化的世纪”的乐观论断。面向21世纪,中国文化究竟会有怎样的前景?本文拟从分析中国文化在现代所面临的民族性与时代性的张力入手,对这一问题试作探讨,以就教于关心中国文化未来命运的方家与同道。 一 文化的民族性与时代性有其原始的亦是内在的统一性。由于特定的民族文化系统总有其不同于其他文化系统的民族性特质,而且这种特质总是随着历史的变迁而处于自然的发展演进之中,因而在资本主义尚未兴起、现代世界体系尚未形成之前,对于尚处于“自为”阶段的各个民族文化系统而言,其民族性与时代性无疑是有着原始的、内在的统一性的。但是,当现代化的历史进程首先在西方文化中出现并进而成为一种全球性的文化现象以后,对于后起的现代化民族的文化而言,这种统一性就不复存在了。被视为本世纪最有影响力的思想家之一的马克斯·韦伯曾经指出:“生为现代文明之子,研究任何世界性的历史问  相似文献   

14.
中国传统法律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传统法律文化具有伦理性、“德主刑辅”与“礼法结合”、“重义轻利”、“息讼”与“人本主义”等法律文化特性。借鉴和吸收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合理成分对我国当代和谐社会建设有许多有益的启示。本文以中国传统法律文化中的“人本主义”法律文化为例,阐述了其对我国当代和谐社会建设的启示。  相似文献   

15.
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后,清廷被卷入以西方为主导的国际条约体系中,开始派遣使西人员,以了解西方。这些使西人员由于亲身体验到西方作为“他者”在政治、经济、文化诸层面与中国的种种不同,“自我”意识开始觉醒,“自我”与“他者”的关系更是萦绕在他们心里,挥之不去,体现在他们心态中主要表现为四种张力关系,即“文化自我”与“文化他者”的张力关系;“政治自我”与“政治他者”的张力关系;“文化他者”与“政治他者”的张力关系以及“文化自我”与“政治自我”的张力关系。  相似文献   

16.
现代科技的发展,特别是信息网络化的发展,使世界成为“地球村”,世界文化因信息化发展而呈现出“多元一体”的趋势,中国具有建设先进文化的优越条件,当代中国的先进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  相似文献   

17.
关于三晋文化研究的理论和方法构架 ,以我国著名考古学家苏秉琦先生“晋文化考古”理论为导向 ,提出“雁门文化”作为三晋地域文化形态的“亚型”地域文化之一 ,属于三晋文化研究的“中观”层次范畴 ,进而作出“雁门文化”的内涵界说 ,论述“雁门文化”的历史地位  相似文献   

18.
翻译学"语用学转向":"语言学转向"与"文化转向"的终结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哲学与语言学、翻译学的发展息息相关。“语言学转向”、“语用学转向”与译学的“文化转向”有其发展的哲学思想,考察了翻译学的“语言学转向”与“文化转向”的不足,文章试图以整合的视野,平衡语言学转向与文化转向的张力,探讨翻译学的本质,提出翻译学“语用学转向”是以语言为中介的合理的人际交往活动,以意义为归宿,以关联为准绳,以顺应为手段,重点放在主体和客体交往的主体间性上,研究动态交际中语言使用的本质,是归结两大翻译研究范式走向极端的现象,使翻译研究走向建构、理性。  相似文献   

19.
今天“文化”、“文学”字样滥用已极,如酒文化,使酒可称文化,则以酒亡国之商纣,岂不可称为文化哲人,“酒诰”为妄作矣。茶可称茶文化,实则陆羽“茶经”,亦仅为文人韵事之一,何文化之有?东瀛有“茶道”与“书道”并列,  相似文献   

20.
早期中国大部地区共有“一元”的宇宙观、伦理观、历史观等核心思想观念和文化基因,存在“多支”文化系统和多种文明起源子模式,交融形成以黄河—长江—西辽河流域为主体的、以黄河中游(或中原地区)为中心的、多层次的“一体”文化格局。这种“一元多支一体”格局,本质上趋向“一体”“一统”而又包含多种发展变化的可能性,既长期延续主流传统又开放包容,是一种超稳定的巨文化结构,与此相适应的文明起源模式可称之为“天下文明”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