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金圣叹在《读第五才子书法》里说:“别一部书,看过一遍即休。独有《水浒传》,只是看不厌,无非为它把一百八人的性格都写出来了。”这话虽有点夸张,但在中国古典小说中,《水浒传》的确是一部写人物写得较好的小说。《水浒传》人物为什么写得好?据《七修类稿》说,是施耐庵先把一百八个好汉的象,请人画出来,他每天对着画象揣摹,想象出他们的声音笑貌,据以来写的缘故。这话是不确实的。大概是从周密  相似文献   

2.
《水浒传》成功地创造了众多的人物形象。清人金圣叹曾评点说:“水浒所叙,叙一百八人,人有其性情,人有其气质,人有其形状,人有其声口。”(《〈水浒传〉序三》)如果说金氏所言未免过誉的话,那么至少可以说《水浒传》创造出了十几个甚至几十个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而花和尚鲁智深,即是其中之一。这个鲁智深同黑旋风李逵、打虎英雄武松等人一样,是人们十分喜爱的一条好汉,几百年来在民间广泛流传,可说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在人们心目  相似文献   

3.
《封神演义》抄袭《水浒传》例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封神演义》是一部在民间有较大影响的神魔小说。作者写此书是想与《西游记》、《水浒传》相抗衡,跻身于名著之列。清代梁章钜在《浪迹续谈》中说,《封神演义》“意与《西游记》、《水浒传》鼎立而三”。但作者的主观愿望与社会效果并未达到统一,《封神》远逊于《西游》和《水浒》,其原因正如鲁迅先生所说:“似志在演史,而侈谈神怪,什九虚造,实不过假商、周之争,自写幻想,较《水浒》固失之架空,  相似文献   

4.
翻开一部《水浒传》,真可谓酒香扑鼻,令人不饮自醉。据统计,《水浒》全书120回中,说到“酒”、“饮酒”“醉酒”的有106回,有的回目竟有十来次说到酒,正面展开醉态描写的就有25次之多。细读《水浒传》,酒确实无处不在:聚义要喝结盟酒,送行要喝饯别酒.出征要喝壮行酒,胜利要喝庆功酒,……书中凡写得精彩的章节,无不和喝酒有关。酒与英雄相得益彰,使梁山好汉平添了一分分英雄气。嗜洒,成为英雄本色的一部分。酒,使《水浒传》生发出一段段动人心魄的传奇故事。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没有酒,就没有《水浒传》。1 《水淋传》中酒的种类繁多,从村野农家的茅柴白酒到宫廷内院的黄封御酒,应有尽有。比较低等的.有村醪水白酒、社酿、浑白酒、黄米酒、茅柴白酒等,大约都是以谷物为原料,加曲酝酿成的低度米酒《水浒传》中比较高级的酒,有景阳冈的透瓶香,又称“出门倒”.白虎山孔家庄的青花瓮酒,江州琵琶  相似文献   

5.
《水浒传》中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其主流是墨家思想,这主要表现在:《水浒传》中的人际关系与墨子所主张的“兼相爱,交相利”的思想相符合,《水浒传》英雄的“替天行道”主张与墨子的“天志明鬼”思想相符合,而宋江性格的多重性表现出墨子社会思想的层次性。  相似文献   

6.
长篇小说《水浒传》与纪传体通史巨著《史记》在艺术表现方法上有许多相似之处,这一点早在明代就已经被人发现。李开先、袁宏道等人认为:两书在“文字奇变”;“委曲详尽,血脉贯通”等技法上,有相当的一致性。天都外臣在《水浒传叙》中通过具体地比较分析,认为《水浒传》的“警策”之处可以同《史记》中的“最犀利者”相提并论,也是有识之言。明清之际的著名小说评论家金圣叹评点《水浒传》时,更是经常拿《水浒》同《史记》作对比,他不仅指出了《水浒传》  相似文献   

7.
《水浒传》虽是描写农民起义的小说,其思想倾向却和《史记·游侠列传》有类似之处.这一点前人评论《水浒传》者曾经讲到,我以为值得进一步研究.司马迁著《史记》的思想倾向,比较集中地表现在《游侠列传》里面.班彪、班固父子指责《史记》,说“是非颇谬于圣人”,主要即指《游侠列传》这类文章.汉明帝说司马迁不是“谊士”,王允说《史记》是“谤书”也都是指司马迁写《游侠列传》这类传记而言.在司马迁以后,历代的史书就很少再有《游侠列传》这样的文章了.特别是到了元明文化专制严酷的时代,官家的史书更不可能再有《游侠列传》那样的文字.但《游侠列传》这样的史家传统,却被小说家所继承了.其中表现得较为突出的,就是《水浒传》.  相似文献   

8.
在四大古典名著中,《水浒传》是出错最多的一本书,并且其错误往往是非常明显的和惊人的。例如: 宋江智取无为军一节,“无为军”是在今之安徽无为县境内,而《水浒传》居然将“无为军”的地点错误地写成在江西的九江,两者相差千里之远。另外,自相矛盾的描写也时常出现。书中写宋江自幼习武,到孔太公庄上教孔明、孔亮枪棒,但在浔阳江上的小船中,张横一个人,却可以左右宋江与两个押送公人的生  相似文献   

9.
《水浒传》主题研究,由于文本的多样性,释读者历史、文化、释义等语境的变迁,构成多样的小说主题形态。“内儒外佛”的思维模式、文化人格与叙事传统;整体写意,局部写实——“虚实相生”“百川归海”式的叙事结构,构成了《水浒传》主题——“为市民写史,替民族写心”的“无底棋盘”和中国文学特有的民族个性。  相似文献   

10.
1985年8月,河北人民出版社出版了蒋祖钢校勘的《古本水浒传》。校勘者在《前言》中写道:“在对它仔细研究后,我认为,它与前70回的作者为同一人。(按:指同为施耐庵)”“这是我们目前唯一一部署名施耐庵著的长达120回的《水浒传》。”在该书出版以后,一些报刊也纷纷报导,说它是“古本水浒”,但在我认真研读了该书后,发现《古本水浒传》并非古本,而只是梅寄鹤伪作的现代本水浒。兹辩析如下:  相似文献   

11.
《水浒传》无意于对宗教有所毁誉眨褒,作者只是借助僧道来写入、写故事,《水浒传》体现了我们民族宗教的儒、释、道相融的特点,中国的庙宇供奉的是人而不是神,《水浒传》把普通的渔民、仆役、工匠等说成是天上的星宿,这种宗教观有重要的进步意义.  相似文献   

12.
《南都学坛》2017,(4):44-48
《水浒传》一百回用"茶"字有四十余回200余次,仅次于"酒"。《水浒传》写酒之精妙已多有学者讨论,其写"茶"的热心与手段,不在写"酒"之下,却少有人评说。《水浒传》写"茶"有以下两个特点:一是"风流‘茶’说合",即男女间由茶而传情;二是情节"茶"转换,即以吃"茶"为转捩之机,造成情节的起伏跌宕,实现故事的曲折发展。《水浒传》这种大量的"茶"叙事艺术,有其可能的文化渊源,有时代的、地域文化的、婚姻与茶文化的影响,并与禅宗"吃茶去"偈语等相关联。  相似文献   

13.
《水浒传》“逼上梁山”之前的林冲故事,着力塑造了一个平民化的林冲形象。经过“风雪山神庙”,林冲才完成了从平民到英雄的人生捩变。从平民悲剧到英雄悲剧,林冲是一百零八人中唯一有性格发展史的英雄。林冲平民化性格的成因,在于宋元社会平民社会之性质,《水浒传》乃宋元市民文艺之成果。而平民化是宋元社会民众的常态,也是梁山好汉的常态。这种理解关系到《水浒传》人物形象乃至小说基本性质,涉及《水浒传》接受史的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14.
关于《水浒传》的作者是谁?明中叶以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但从现有的资料看,不外以下几种说法:一、《水浒传》是宋人罗贯中编撰的。持这种看法的有田汝成、王圻等人。明·田汝成在《西湖游览志余》(卷二十五)中说:钱塘罗贯中本者,南宋时人,编撰小说数十种,而《水浒传》叙宋江等事,奸盗  相似文献   

15.
较早谈到《金瓶梅》和《水浒传》的承继关系的大概是袁中道。早在《金瓶梅词话》刚在世上流传时,袁中道便在他的日记《游居柿录》中指出:“《金瓶梅》……乃从《水浒传》潘金莲演出一支。”的确,《水浒传》给《金瓶梅》以重要的启示,《金瓶梅》对《水浒传》的现实主义精神和表现手法,不仅有所继承,而且有一定的发展,当然其中也难免有一些不足。对此进行一番探讨,这对研究中国古典小说的发展,是不无益处的。一《金瓶梅》在人物形象的塑造方面承继  相似文献   

16.
张岱与《水浒传》关系密切,曾序水浒绘画、评水浒小说、题水浒牌赞、载水浒演剧、写水浒杂剧、观水浒传奇、听水浒说书、记水浒雕刻,接受方式之多,涉及范围之广,在当时并不多见。这些接受活动主要发生在明亡以前,几乎不涉及民族意识。有关接受活动的记载,保留了文学、美术、戏剧、民俗、说唱、雕刻等方面的宝贵资料,蕴含着丰富的文化信息。张岱对《水浒传》文本的接受,在艺术方面,高度赞扬其艺术技巧;在思想方面,鲜明主张“忠义”说,强调惩恶除奸、嫉恶如仇、敢于反抗。张氏“忠义”说虽非新论,在天启、崇祯年间却有着独特的意义,值得关注。  相似文献   

17.
在中国小说史上,《水浒传》中的女性形象有两个非常独特的特征:一是女性形象的男性化,二是对女性形象的贬抑。所谓女性形象的男性化,是指《水浒传》中的女子往往性格豪爽,举止粗俗,鲜有温柔之态。她们的勇猛不仅胜于常人,有时甚至超过男英雄,例如一丈青就曾经打败矮脚虎王英。作者通过将女性人物男性化的描写,突出了她们的英雄气慨,与整个小说描写起义造反的大背景相符合,收到了奇特的艺术效果。另外,《水浒传》还写了一批恶女人,如为奸情而杀夫的潘金莲、与和尚私通的杨雄浑家等等。即使是受到歌颂的女性,她们的浑号也不雅,例如孙二娘被称…  相似文献   

18.
《后水浒传》是《水浒传》的续书之一,是在《水浒传》之后产生的又一部歌颂草莽豪杰的英雄故事作品。小说写宋江等人死后转世托生为杨幺等人,发动了洞庭湖农民起义,继承和发展了水浒的事业。他们提出了"均贫畗"平等"等思想,反对招安、外族入侵。小说塑造了杨幺的杰出形象,以续书形式反映了明末清初的市民心理。  相似文献   

19.
从《水浒传》问世直至本世纪中期,人们对这部古典小说思想内容的认识主要是“忠义说”和“强盗说”。《荡寇志》的作者俞万春是激烈地反对“忠义说”的,他在《<荡寇志>引言》中说:“杀人放火也叫忠义,打家劫舍也叫忠义,戕官拒捕、攻城陷邑也叫忠义。看官你想,这唤做什么说话!”他从反面把“忠义说”的内容讲得非常透彻而概括。五十年代以后,学术界对《水浒传》的理解是“农民起义说”占主导地位。“农民起义说”是具有雄辩力的,因为它牢牢地抓住了《水浒传》中的一些故事情节,如梁山英难们不屈不挠的反抗斗争,他们由分散的零星的斗争发展成为大规模的同朝廷官军的正面战争,等等;还牢牢抓住了一些英难人物,如常常吼叫着要“杀去东京,夺了鸟位”的李逵,夺御酒、殴打钦差的阮氏兄弟,爱憎分明、嫉恶如仇的武松以及历尽磨难、豪勇正直的林冲,等等。但是,“农民起义说”也  相似文献   

20.
自《水浒传》出,明清小说中讲史的一类便有了新的变化。与《三国演义》相比,《水浒传》对史实的热情已然下降,而对历史英雄人物的命运则有更多的关心,即是“叙一时故事而特置重于一人或数人者”,“亦当隶于讲史”;所不同的,史实以塑造人物的需要而有所不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