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国的司法规律是指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条件下,在司法活动中体现出来的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司法规律包含的范围很广泛,其不仅仅包括司法过程的规律,同时也包含司法制度的发展规律和司法职权的配置规律。遵循司法规律、按照司法构成的要求合理配置检察权,是推进我国司法按照自身内在逻辑科学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推进我国司法体制和检察制度改革的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2.
一、“人民司法”的涵义
  人民司法概念最早见于政协《共同纲领》第十七条:“制定保护人民的法律、法令,建立人民司法制度。”随后董必武同志对人民司法进行了系统阐述,他提出:“人民司法的基本观点之一是群众观点,与群众联系,为人民服务,保障社会秩序,维护人民的正当权益。”①1953年,董必武同志在第二届全国司法工作会议再次强调:“人民司法工作者必须站稳人民的立场,全心全意地运用人民司法这个武器;尽可能采取最便利于人民的方法解决人民所要求我们解决的问题。”②当时的人民司法理念,是社会主义民主法治、群众路线、维护人民政权和社会稳定三方面的融合。1940年代确立的“人民司法”重在强调司法的权力源于人民,参与的主体是人民,组织形式便民利民,司法的功能是为无产阶级利益服务。新时期的“人民司法”除了保持了司法的人民性外,重在强调保障非司法及行政体制内的人民群众对司法的知情权、监督权、表达权、参与权,司法的价值在于促进全社会的公平正义,保障公民参与司法的权利和自由。  相似文献   

3.
司法公信力由司法权威、司法公正、司法效率、司法独立等四个要素构成。大多数社会公众对当前法院司法功能的发挥持基本肯定的态度,但对司法现状的整体满意度并不高,严重影响了司法公信力。树立全民法律信仰、建立高素质法官队伍、完善审判管理机制、构建司法民主倒逼机制、优化司法环境是提高司法公信力的重要举措。  相似文献   

4.
社会公众测评(民意调查)是探民情、察民意、聚民智的重要渠道,是人民群众反映诉求的重要载体和平台。群众对法院的满意度评价与司法裁判的公正性、廉洁性密切相关,人民群众满意是法院履行司法职责的内在要求,也是社会公众信任司法、认同司法、遵从司法的重要体现。  相似文献   

5.
公正公平是司法活动的首要价值目标,但效率是司法活动是否达到预期目标的制约点,一个无效率的司法审判绝不能说是公正公平的。因此本文旨在通过借鉴和分析古代合议制审判制度来思考我国现今司法改革。  相似文献   

6.
法律的权威源自人民的内心拥护和真诚信仰,而人民的拥护和信仰的前提是良法公正的实施。司法公正对社会公正具有重要的引领作用,司法不公对社会公正具有致命的破坏作用。在全面深化改革攻坚新常态下,提高中国司法公信力,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和全力保护人民利益的社会根基。社会公正视域下,努力推进司法活动利民化,强化公众对司法公正的信仰性;全面推进司法活动民主化,强化公众对司法程序的理解性;科学推进司法制度规范化,强化公众对司法结果的信任性;积极推进司法案件公正化,强化公众对司法行为的依赖性;加快实施司法主体职业化,强化公众对司法主体的监督性;合力建构司法文化立体化,强化公众对司法权威的认同性,可以有效提高中国司法公信力,谱写中国梦的法治新篇章。  相似文献   

7.
程洁 《经营管理者》2009,(15):215-215
不论是大陆法系还是英美法系,司法认知都以观念或制度形态存在着。然而,在我国的司法实践中,对司法认知的认识和确立是一个相对薄弱的环节,特别是对于司法认知的范围存在着许多争议,因此在借鉴国外法律的基础上,有必要明确我国司法认知的范围。  相似文献   

8.
构建和谐社会对司法层面的要求在于市民对于司法的认同,而司法认同则需要司法裁判具有可接受性,就此而言,顺应民意的司法应当是无可厚非的。但是受制于诸多因素,民意对于个案的关注可能是失真的,此时的民意诉求与司法取向难免发生冲突。因此有必要针对这一问题加以思考和建立必要的制度性保障,以便在维护司法尊严的背景下,使得司法裁判能与民意相吻合;进而和谐司法,促进社会和谐。  相似文献   

9.
正推荐度指数众人期待的中国司法改革方案或许在4月份就能揭开"面纱"。十八届三中全会后,法学专家对司法改革的最主要期待,仍然集中在两点上:一是去地方化,二是去行政化。司法地方化、司法行政化的问题已讨论了很长时间。新一轮的司法改革值得期待就是在这样一些重大的、关键的、敏感的问题上动真格。如省级法院人财物的统管,解决行政辖区和司法辖区的重  相似文献   

10.
司法公信力是社会公众对司法的依靠程度,是衡量法治建设水平的重要标尺。如何提升我国司法公信力是一个多维度、多层面、多元素相互作用的系统工程,但核心是司法公司。侦查是理事诉讼的重要阶段,最起诉和审判的基础,侦查人员出席作证,对保证公司司法公正,提升司法傩力具有意义。  相似文献   

11.
司法改革的目的是最终实现司法独立,我国司法改革的方向应该是树立司法的权威,实现我国的司法独立。  相似文献   

12.
司法权的本质是一种判断权。在司法权运行过程中,认知、推理、判断等专业化思维过程,为司法的专业化提供了基础。但是,过度专业化便异化为"司法精英化",它本质是司法垄断。注重专业化与大众化相结合,反对精英化,应是司法的正确走向。  相似文献   

13.
中国传统法律的一个主要特征就是行政与司法合一,忽视程序正义。本文探讨晚清预备立宪过程中的司法独立问题,改变了以往中国历史上一直实行的地方官员兼任司法审判的做法,并收到了一定的效果,成为中国司法体制变革的开端。自清政府下诏预备仿行宪政后,在各项准备措施当中,进行司法改革便是其中的一项重大举措。司法改革是清政府整个法制改革的一部分,也成为法律近代化的一个重要内容。文章以清末司法改革为视角,结合官制改革的一些具体步骤,浅析清末司法改革的背景、指出司法改革具体实施的内容及其对本次司法改革。  相似文献   

14.
正回首过往30多年的改革开放实践,特别是司法领域的改革实践,让我们获得了许多反思。谁有权启动及实施司法改革?这是一个确立司法改革主体的问题。司法改革关乎国民和国家的根本利益,是对一国根本司法制度的扬弃,其启动及实施必须具有正义性和公平性。《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以下简称《宪法》)规定,我国的  相似文献   

15.
正何谓司法公开的本质?如何推进司法公开的体系构建?对此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看来还真是个问题,并且是原点问题。根据交流和调查,目前从官方到民间,从实务界到理论界,有些感性"热闹",有些知性"茫然",存在理性"偏失"。因此,从司法公开问题出发,将司法公开本质捋一捋,提出体现司法公开规律的体系化建构方案,无疑对各方都有好处。当然,为了叙述方便和突出重点,本文所涉司法公开的实践场景以中国法院目前推进的司法公开为实证重点,但如此叙述安排并不排除对司法公开基本原理的人本性和科学化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16.
江朔 《决策与信息》2011,(12):69-70
民意是一种客观存在的大众诉求。随着民众法治意识的不断增强,尤其是网络的大众化,民意对刑事司法审判也有了正负两方面的影响。本文探讨民意对司法的渗透,以期通过制度化构建,努力形成司法正确引导民意,民意支持司法的和谐互动关系。  相似文献   

17.
刘友  杨媛 《经营管理者》2009,(19):137-137
司法认知规则是英美证据法中的一项免除当事人举证责任的证明规则,但是相关的制度性规定在大陆法系也存在。不同于英美法系认为司法认知是一种证据形式,大陆法系将司法认知作为法官职权行为中的一种。两大法系中的司法认知制度在性质、认知对象、认知范围、认知效果等方面存在着较大的差异。  相似文献   

18.
美国司法审查制度是在英国习惯法司法理念的熏陶下,在北美早期司法实践的基础上逐步发展而成的。尽管在宪法中没有明文规定最高法院拥有司法审查的权力,但从殖民地时期起,相继有判例表明最高法院对这一权力的实施,可以说,它的建立来源于实践而非理论。  相似文献   

19.
当前,司法不公问题仍然是我们司法改革的难点问题,其原因是多方面的。有司法体制障碍、地方保护主义严重、司法环境不理想等问题,也有法官的职业道德素质问题。就法院系统内部而言,法官道德水准不高仍是影响司法公正的一个主要因素。因此,切实加强法官道德建设,确保司法公正是我们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20.
张亚 《经营管理者》2009,(13):171-171
司法审查制度是现代社会一项重要的法律制度。本文提出了加入WTO后,我国司法审查制度所面临的与国际规则相接轨的各种实际问题,并对如何完善我国的司法审查制度提出思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