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检察官不起诉权,在我国刑事诉讼理论界和实务界存在着较大的争议。本文以不起诉权的概念着手,分析了检察官不起诉权的价值依据是起诉便宜主义规则、刑事政策和罪刑法定原则、诉讼经济以及刑罚功能。在此基础上,本文进一步探讨了检察官不起诉权在我国的情况,并且做出了相关的建议。 相似文献
2.
谢登科 《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17(4):145-149
附条件不起诉作为未成年人刑事司法中重要的非犯罪化、非刑罚化处遇措施,在实践中应具有较高适用率。通过对东北地区检察机关实施新刑诉法的实证调研发现,附条件不起诉在实践中存在适用率低、适用对象特定、相对不起诉侵蚀附条件不起诉等问题,这些问题主要源于部分检察官司法理念落后、知识储备不足、司法体制障碍、人员配置紧张等因素。有必要强化专题法律培训,纠正检察官认识误区,消除司法体制障碍,引入社会专业机构,降低检察官工作负荷,以有效提高附条件不起诉适用率。 相似文献
3.
从立法机关对检察机关的酌定不起诉权的态度和《刑法》的相关规定分析,"犯罪情节轻微"是我国检察机关行使酌定不起诉权的前提条件,而将"犯罪情节"理解为量刑情节则有助于充分实现酌定不起诉权的积极功能。 相似文献
4.
5.
张坤世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2(6)
行政起诉权是现代宪政国家公民和组织的一项基本权利。然而,由于现行行政诉讼受案制度忽视起诉程序的纠纷解决功能,混淆起诉要件与诉讼要件,起诉证据规定不明确,当事人缺少最低限度的程序参与,已经不能完全满足保障国民行政起诉权的需要。完善我国行政诉讼受案制度,应遵循诉权保护、程序正当、司法最终三大理念,走出"庭审中心主义"的误区,区分起诉要件和诉讼要件,建立登记立案制度,重视对起诉证据的适度把握,完善起诉的程序保障机制,强化法官在立案阶段的阐明义务并适当调整诉讼政策。 相似文献
6.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5):157-160
在我国刑事诉讼法所界定的相对不起诉概念中,将被不起诉人的行为界定为犯罪行为,在理论上和实践中都会导致一系列问题。对被不起诉人行为的犯罪定性评价,有违我国刑事诉讼法所确立的无罪推定原则,侵犯了被不起诉人的权利;同时与其他相关方相比,我国刑事诉讼立法确立的相对不起诉制度体系中,对被不起诉人不服不起诉处理决定的救济途径单一,且实现的可能性较小。应该在立法界定的相对不起诉概念中,舍弃对被不起诉人行为犯罪性质的评价,而相应给予刑事违法性的评价,并进一步完善对被不起诉人不服处理决定的救济程序。 相似文献
7.
企业合规作为一种全世界企业的治理方式,目前在我国仍处于探索阶段。企业合规不起诉制度的本土化探索需要实体法和程序法共同推进,合规不起诉作为程序设计上的刑事激励机制之一,在司法实践中,面临着与我国现行法律制度相衔接的问题。在最高人民检察院开展两轮改革试点工作中,相关检察机关创造了两种不起诉模式:一是“附条件不起诉模式”;二是“检察建议模式”(又称“相对不起诉”模式)。企业合规不起诉的模式选择直接影响该项制度在实践当中的应用空间,如何借鉴现有经验,在此基础上构建我国的企业合规不起诉制度是重点讨论的内容,根据案件性质及涉案企业的规模,我国企业合规不起诉制度的构建可采取上述两种模式相互结合的方法。 相似文献
8.
张廷林;黄坚荣 《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Z2):30-31
从和谐社会角度出发,对未成年人犯罪案件适用不起诉在我国的实践及存在问题、理论基础与现实意义入手,对未成年人犯罪案件适用不起诉制度构建与完善进行浅要分析,以期使该项制度达到更好的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 相似文献
9.
文章主要从我国目前未成年人犯罪特点、成因及监护条件等方面进行分析未成年犯罪嫌疑人是否适用相对不逮捕不起诉,并对如何改善未成年人犯罪的现状提出建议,希望相对不逮捕不起诉在办理未成年人犯罪案件中得到更好地适用,从而挽救轻微犯罪的未成年人。 相似文献
10.
凌鸿华 《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Z2):32-34
未成年人作为特殊人群,在适用法律上应当贯彻区别对待的原则,对未成年人案件适用特殊的法律规定,这也是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则内涵的体现。未成年人案件适用不起诉,有利于未成年人合法权益的保护,体现"教育、感化、挽救"和"教育为主,惩罚为辅"的方针。同时在对未成年人案件适用不起诉过程中要严格限制适用的范围和对相关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做到"严进严出"。严格把握好公平正义的底线和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的贯彻实施。 相似文献
11.
徐文 《西昌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3)
不起诉制度是各国检察机关普遍采用的处理公诉案件的一种方式,本文在论述我国不起诉制度的概念、特征、种类和程序的基础上,就完善我国的不起诉制度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相似文献
12.
13.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2019,(6)
不起诉契约的适用在司法实践中存在一定乱象,主要表现为不起诉契约的适用范围扩大、效力认定分歧以及内容模糊、形式失范。不起诉契约乃当事人拟定的诉权处分合同。当事人享有选择民事纠纷解决方式之自由是处分权主义的应有之义,应承认不起诉契约具有诉讼法上的效力。基于对当事人司法裁判请求权的保护、维护审判资源合理配置等因素的考量,应对不起诉契约的适用范围进行严格限制。在原告起诉后,被告可向法院提出不起诉契约已经生效的抗辩,若不起诉契约成立并符合生效要件,法院应裁定驳回起诉。不起诉契约具备欺诈、胁迫等瑕疵事由时,可适用民事合同规则进行处理。 相似文献
14.
吴秋元 《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4):75-80
在日本,检察官在决定是否适用起诉犹豫制度时,不受犯罪轻重的影响,而是综合考虑到各种因素后所做出的决定。起诉犹豫制度在日本的司法实践中得到了广泛的运用。通过对比我国目前正在积极探索的暂缓起诉制度,起诉犹豫制度在犯罪嫌疑人的人权保障、节约司法资源、人身自由、提高诉讼效率、实际效果等方面更加具有借鉴的意义和价值。因此,我们需要在立法上明确规定起诉犹豫制度和建立相关的配套设施。 相似文献
15.
受“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相统一”之统一论的影响,社会效果已经成为检察机关决定不起诉时的常态化考量因素,该因素的介入具有助益检察机关处理疑难法律问题和应对特殊社会矛盾的实践价值。不起诉制度的社会效果是指检察机关在审查起诉阶段通过行使不起诉权的方式终结案件后,社会公众等非案件办理人员对不起诉决定是否适当作出的一种主观评价。通过观察全国人民检察院2151份不起诉决定书发现,社会效果在不起诉案件中的运行略显失范,表现为实践表达笼统化和判断标准模糊化这两种形态,滋生了同类案件审查起诉处理结果分歧化的不正常现象。这肇因于检察人员在追求不起诉案件社会效果时对法律方法的忽视。检察人员应当跳出统一论的形式藩篱而回归法律方法,运用法律思维逻辑、法律解释方法和法律修辞模式办理不起诉案件。 相似文献
16.
刘婵秀 《江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5(3):67-71
现今,相对不起诉仍然面临着石“罪”认定的立法逻辑质疑与不“罚”处理的司法经验困惑。当起诉便宜主义所蕴含的价值追求已日益成为势所必然,仅仅明确、细化相关法规很难成为理想走向。相对不起诉既是一种演绎体系,更是一种实践活动,检察主体对其“罪”“罚”矛盾的理性平衡才是关键。 相似文献
17.
叶灯波 《贵州民族学院学报》2014,(2):106-109
若将社会中时常发生的限制刑事责任能力的精神病人实施的轻微犯罪案件的这类主体纳入到附条件不起诉制度的视野内,则会有效地对刑事案件进行程序分流,节约司法资源。同时要求其积极接受精神治疗,以防止其再次危害社会。因此,有必要以实证的眼光对涉嫌犯罪的精神病人适用附条件不起诉制度进行探讨,以发挥该制度应有的价值功能。 相似文献
18.
栗克元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43(3):95-97
相对不起诉制度,是指检察机关对于存在犯罪嫌疑且符合起诉条件的案件,依其职权而作出的一种不起诉处分.消极裁决权分割、利益居先和宽严相济是该项制度的理论基础.为了使该项制度得以贯彻,必须修改<刑事诉讼法>,不赋予被不起诉人申诉权,且对于有被害人的案件,检察机关作出不起诉决定前,应征求被害人的意见,赋予被害人知悉权. 相似文献
19.
20.
吴璨 《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3):39-42
刑事诉讼法原则是贯穿于整个刑事诉讼的指导思想,在附条件不起诉的监督制度中,互相制约、严格遵守法定程序等基本原则都所有体现。但因现行附条件不起诉监督制度存在不足,导致了部分刑事诉讼法原则在附条件不起诉监督制度适用还存在很大的空间。诸如,在附条件不起诉决定程序,完善互相制约原则的适用,构建法院司法审查权提前介入制度;完善严格遵守法律程序原则的适用,确立程序违法的附条件不起诉决定撤销制度;在附条件不起诉救济程序中,完善检察权专属于检察机关行使原则,赋予检察机关对不法的附条件不起诉决定的撤销权。此外,严格的惩戒制度也是遏制不起诉裁量权滥用的重要力量。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