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知行合一”是王守仁早年讲学时着力主张的思想,晚年他仍对此“言之屡屡”,可以说“知行合一“是他毕生强调的主要思想.早在明清之际,王夫之就批评王守仁的“知行全一”说是“以知为行”、“销行以归知”.(《尚书引义·说命中二》)此说一出,遂成定论,至今许多论著还常引它作为批评王守仁知行观的根据,认为知行合一的实质是以知吞并行,  相似文献   

2.
明朝中期 ,政治腐败 ,宦官专权 ,道德沦丧 ,农民起义连绵不断 ,封建统治受到严重威胁。作为封建统治秩序的维护者 ,王守仁要人们做到言行一致 ,把知和行统一起来 ,并积极倡导力行 ,强调要在“事上磨练”。王守仁的知行合一说虽然建立在心学理论基础上 ,但这并不影响他对知行关系的积极阐述  相似文献   

3.
“知行合一”说是王守仁哲学思想的核心。剥开“知行合一”说的唯心主义外壳,是不难发现其关于知行关系的合理内核的。本文试就王守仁对知行关系的合理论述进行一些粗浅的分析,不当之处,敬请同志们赐教。  相似文献   

4.
知行合一     
最近读了一本书,其中一位人物对我感触很深,他就是中国历史上一位伟大的哲学家——明朝的王守仁。不是他的忠诚吸引了我,也不是他的政治才能让我记住他的名字,而是他提出了一个观点:知行合一。  相似文献   

5.
王守仁的《大学古本序》石刻,是以其正德十六年(1521)五月白鹿洞书院讲学会后之定稿刻石的。由此可以推断出,《古本大学》是王守仁构建其哲学思想的营盘,而且他是在改写《大学古本序》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他的"致良知"学说的。  相似文献   

6.
王守仁教育思想新探夏敏王守仁(公元1472—1528年),浙江余姚人,字伯安,他曾筑室绍兴的阳明洞中,创立阳明书院,故后世学者又称他为王阳明。1王守仁的教育活动基本上是和他的政治生涯交织在一起的。他出身于一个显赫的官宦世家,父王华是状元郎,官至吏部尚...  相似文献   

7.
王守仁(公元1472~1529年),字伯安,浙江余姚人,因筑室阳明洞,自号阳明子,学者称阳明先生。王阳明是明代影响最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宋明时期“心学”一派的代表人物,其学术思想、德育思想,对当时及后世均有深远的历史影响。 王阳明在学术思想的形成过程中,经历了一个由“出入释老”而“归本孔孟”的思想历程。他最初是“泛滥于辞章”,接着是“遍读考亭之书”,继而又是“出入佛老者久之”。及至正德三年被贬至贵州龙场驿,才真正形成自己的心学思想体系,历史上称之为“龙场悟道”。此后,他的心学思想日益成熟,相继提出了“心即是理”、“知行合一”、“致良知”的思想体系,走上了一条不同于程朱理学的心学道路。王阳明在形成自己的思想之后,到处创办书院、广招弟子,以培养自己的学术传人,传播自己的学术思想,终于将明代形成的心学思潮推向高峰。  相似文献   

8.
明后期,在对王守仁教育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方面作出较大成就的当推刘宗周。刘宗周“上承濠洛,下贯朱王”,不仅继承和发扬了王守仁的“心”学,而且综合众家之长,创立了独具特色的蕺山学派。他关于教育方面的许多论述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王守仁是我国明朝时期著名的思想家、军事家,是心学的集大成者。对于他的军事成就历来研究较少,本文主要从他少年显露出来的军事才能,破山中贼,破心中贼,以及平宁王之乱几个方面来展示其非凡的军事才能。  相似文献   

10.
湖南“二王”与近代湖南书院改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闿运与王先谦在近代史上并称湖南“二王,”他们都与湖南书院改制有非常密切的关系。王闿运不认同西式学堂教育,主张在传统书院教育体制之内改善书院教育,船山书院在其主掌之下至1915年方改为学堂;王先谦接受了西式学堂体制,但其坚守学堂不能离“道”而行,在湖南书院改制中呈现出双重趋向。“二王”与湖南书院改制的关系,透射出传统型知识分子在晚清变局中的复杂心态。  相似文献   

11.
扬州明代书院的兴建和发展,与全国明代书院的兴衰是密切相关的。明初,朝廷提倡科举,比较重视官学的发展,因而,一般人士对创建书院也不太热心。自洪武以后100多年之中,书院沉寂,即使宋代已负盛名的白鹿洞书院也毫无声息。到了明中期,科举渐趋腐败,官学亦逐步变为科举的附庸。教育的颓废,促使当时一些理学家起而建立书院,进行讲学,以救治时弊。王守仁、湛若水就是当时对创建书院最热心的两位理学大师,他们积极讲学于书院,推动了明代书院的发展。直至成化(1465-1487)以后,书院才渐渐兴起。白鹿洞书院也到成化元年才得以复兴讲学。扬州的资政书院就  相似文献   

12.
周维强 《社区》2014,(35):29-29
五峰书院藏于永康方岩寿山五峰固厚峰下的石室内。四围环绕着“五峰”。我说“藏”,因为这个书院的建筑原本就是借了寿山石室“因势利导”而成的。它始建于明朝中叶。书院西侧还有“学易斋”和纪念陈亮、朱熹、吕东莱的“丽泽祠”(俗称“三贤堂”),都是明代所建。  相似文献   

13.
关于明代心学泰斗王守仁及其学说思想的产生、发展、源流和影响,本文作了如下论述与评介: 一、明朝中叶,日益没落的封建社会的政治动乱以及资本主义萌芽对封建秩序的破坏,是刺激王阳明倡学立说,企图挽救统治危机的直接动力和社会原因。 二、王阳明特定的生活道路,“学凡三变”的学术历程,以镇压农民起义为主的政治活动,是促成阳明心学的主观因素和阶级根源。  相似文献   

14.
王守仁是明代大儒,心学的集大成者。其学术思想传至日本、朝鲜半岛以及东南亚,影响至今。他传奇的一生兼有立德、立功、立言的特点,被称为封建时代的完人。由于其特殊的贡献得以从祀孔庙,成为官方认定的经世大儒。学界关于王守仁从祀的过程研究较多,但对于其能够得以从祀的原因还少有详细梳理。可从王守仁个人理想、主要成就、外部保障及学说的时代性等四方面来论述厘清这一问题,这对于研究王守仁的历史影响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在当前有关中国文化的讨论中,有的研究者提出了我国文化史上所谓的“文化断层”或“文化断裂”问题。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是否存在“断裂”现象?我们应当如何看待这个问题呢?这不仅仅是单纯的提法问题,而且涉及到有关文化研究的一些重要方面,故不揣浅陋,想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一) 近年来人们提到的中国文化断裂层,主要有两个时期:一个是明朝末年的“反儒文化断层”,另一个则是“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我国文化上存在的“断裂层”。晚明时期,无疑是一个在中国文化史上极有色彩的时期。从明代中叶,王守仁高举“致良知”的旗号走上舞台,阐述“朱子晚年定论”,对传统的程朱之学提出不同的解释,到钱谦益低吟着“敢将零落怨天涯”,被清廷列入《贰臣传》,“姚江之学”风行天下。“嘉、隆而后,笃信程朱,不迁异说者,无复几人矣。”其间王艮、王畿,龙溪、近溪,讲学之风,遍及各地;李卓吾喜笑怒  相似文献   

16.
《学记》被称为"教育学的雏形",却是"中国教诲观念的化石"。以朱熹和阿贝拉尔为例比较中西方的经学研究,以王守仁和罗耀拉为例比较中西方对于教育教学规律的认识和研究,以及比较我国南宋以后书院发展和欧洲早期大学合法化历程,"建制性基础缺失"应是《学记》"石化"的根本原因。《学记》所以"长不大",王阳明所以难挽衰世之弊,书院所以要皈依科举,缺少Logos、Law、Specialist、Religion的维护和支持应是关键。  相似文献   

17.
学风,通常是指在一定时期内,学术界、知识界所形成的治学风气。学风又经常是变比的。时期不同,地理、文化的背景不同,学风也就迥异。当书院在明代由沉寂走向兴盛,对整个学术界、知识界产生了巨大影响之后,它就足以成为影响明代学风的一个极其重要的因子了。总结明代学风的种种特点,我们不难看出,它们的产生与发展,都与书院讲学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一、敢于怀疑,提倡自得明中叶之后,这一学风的形成,是直接针对明初以来固守师说、盲信成见的学术观念,由王守仁在书院讲学中大力倡导并深入人心  相似文献   

18.
明代在其统治前期曾经一度控制哈密地区,并设立哈密卫。在此期间,明朝政府先后共正式封立了11位哈密王,但却出现了“忠顺王”和“忠义王”两种封号,文章探讨了两王更替、并立之情况及原因。  相似文献   

19.
王守仁(公元1472—1528年).字伯安,自称阳明子,人称阳明先生,明朝浙江余姚人.出身官僚地主家庭,他通过科举得到官职,历任兵部主事、龙场驿丞、江西巡抚、两广总督兼巡抚等官职,虽然中间一度受过宦官刘瑾的迫害,但不久又受重用,官运亨通.他忠心维护明朝政权,曾镇压江西南部的农民起义和广西少数民族反明武装.平定封建统治内部权势斗争——宁王宸濠“叛乱”.他一生的政治生活,都站在统治阶级的立场.但他在哲学、教育和心理学思想方面,有一定的影响,值得研究,本文着重研究其心理学思想.  相似文献   

20.
明代心学大师王守仁提出的“致良知”学说,风靡晚明思想界,其弟子在这个问题上的争论,构成了晚明思想史的重要内容。顾炎武说:“以一人而易天下,其风流至于百余年之久,古有之矣,……其在于今,则王伯安(即王守仁)之良知是矣。”(《日知录》卷18)研究思想史上的这段内容,对于深入把握晚明思想和文化的发展,从而进一步了解晚明社会思潮与明末清初进步社会思潮的关系,均有重要意义。本文仅通过刘邦采对“致良知”学说的发挥,略窥晚明学术思想之一斑。刘邦采,字君亮,号师泉,明吉安府安福(今江西省安福县)人。其生卒年不可详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