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刘伟 《领导科学》2012,(21):54-55
年轻干部初入仕途,经验不多,基础不牢,一切都从"新"开始。这与当初的刘备如出一辙。众所周知,刘备是平民英雄。刘备创业之初可谓是一穷二白,白手起家。《资治通鉴》中记载:"初,涿郡刘备,中山靖王之后也,少孤贫,与母以贩履为业。"父亲去世早,母亲也非大家闺秀,虽为中山靖王刘胜之后,但只是虚名,并无皇室后裔之实。一个靠"贩履"为生的家庭,能有多少基业?《三国演义》中也说,刘备的叔父刘元"因见玄德家贫,常资给之"。与曹操、孙权相比,刘备的江山确实  相似文献   

2.
正《三国演义》把刘备刻画成宽仁厚德的伟大形象。细读刘备的发迹过程,不难发现刘备曾遭受多次政治危机,刘备曾求兵于吕布,先后寄身于曹操、袁绍、刘表帐下,连着几次有性命之忧,但最终都能逢凶化吉、遇难呈祥。解读刘备化解危机时表现出来的政治智慧,不仅有助于全面深刻地掌握《三国演义》中刘备这一角色的人物特征,还有助于当代人汲取一定的从政经验。一、"示弱":使对手放松警惕,寻机逃脱古代社会的政治形势瞬息万  相似文献   

3.
徐焰 《领导文萃》2012,(18):37-38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人们提到诸葛亮,往往评价他帮刘备制定的军事战略《隆中对》是"高才天下知",《三国演义》的作者罗贯中甚至称其为"万古之人所不能及也"。不过若正视历史,可看出《隆中对》确定的目标并非三国割据,而是要一统天下,这个战略意图最终以失败告终。熟读史书的毛泽东在点评时便认为:"其始误于隆中对,千里之遥而二分兵力。"刘备把军队分散在四川和荆州,犯了两线作战的大忌,这正是致败之  相似文献   

4.
<正>刘备和曹操、孙权不同。在赤壁之战前,曹操已占据中原,孙权也拥有江东,刘备则"众寡无立锥之地"。如果不是刘备在用人方面有较好的表现,恐怕是难以成就三分基业的。可以说,刘备是以公正为先、公平为本、巧妙平衡赢得蜀汉天下的。一、知人善任,公正为先刘备深知,要想求得人才,不仅要礼贤下士,更要知人善任,把人才摆在合适的位置,让人才有归属感,唯有如此,才能招来更多的人才。这既在客观上实现了公正,也能确保事业朝着正确的方向前进。可以说,公正  相似文献   

5.
刘再复 《领导文萃》2010,(18):43-46
<正>刘备玩儒术,曹操玩法术,但三国之争最后的胜利者是玩"阴阳术"的司马懿。阴阳文化也有原形与伪形之分,中国的阴阳家在战国时期是与儒、道、法并行的一大家,《汉家·艺文志》列为九流之一,代表人物有邹衍等。阴阳家们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均受水、火、  相似文献   

6.
毫无疑问,曹操、刘备、孙权是三国时期的领军人物。在群雄逐鹿的历史进程中,三人成为英雄中的英雄。天下众多的人才,先后归于三人麾下。清代史学家赵翼说,三国之主用人各有不同:曹操以权术相驭,刘备以性情相契,孙氏兄弟以意气相投。(《廿二史札记》卷七)赵翼之论深得历史真谛,但未能探讨曹、刘、孙用  相似文献   

7.
一曹操在青梅煮酒时对刘备说:“今天下英雄,惟使君与操耳。”曹操说破刘备的英雄心机,使刘备闻言失色。不过,按曹操的英雄标准来看,刘备还是有些差距的。在曹操看来,“夫英雄者,胸怀大志,腹  相似文献   

8.
马德 《领导文萃》2015,(5):116-118
老大也有装的时候。曹操拿下荆州以后,最大的对手便是孙权了。当然,刘备也算是,但其新败,退于夏口一隅,一时难成气候。对于这一点,孙权心知肚明,"曹操平生所恶者:吕布、刘表、袁绍、袁术、豫州与孤耳。今数雄已灭,独豫州与孤尚存"。是的,刘备败了,就只好收拾他了。不过,曹操也不傻,在收拾孙权之前,先得利用他。他写信给孙权,大意是"孤承帝命,奉词伐罪,刘琮束手,荆襄之民归顺。今统雄兵百万,上将千员,欲与将军会猎于江夏,共伐刘备,  相似文献   

9.
正自"桃园三结义"之后,刘备带领关羽、张飞讨伐黄巾起义军,因功授安喜县尉,遭督邮挤对往代州投靠刘恢,后跟随公孙瓒起兵参加十八路诸侯讨董卓,陶恭祖三让徐州,刘备才有了个安身立命之地。其后,刘备先后投靠吕布、袁绍、曹操,依仗韬晦之计才得以逃离曹操虎口,最终投靠在刘表帐下,被安排在新野县容身。不料刘表妻弟蔡瑁想方设法陷害刘备,刘备的生存处境险  相似文献   

10.
人生之路,大致有四条。吕布猛战三英,为世人景仰,谁知有勇无谋,误入"见利忘义"之途。为了攀升,先后杀丁原和董卓两大上司,以致袁氏不肯留。降刘备后,趁刘备攻打袁术之际,夺了他的地盘。被曹操活捉后又欲降,有了前车之鉴,曹操立刻杀之。郭靖之笨拙溢于言表,行走江湖也不懂计谋,无奈选择了"知足、深研"之门,几十年浸淫降龙掌,武功自成一家,武穆兵法运用自如,深得当时一流人物的赞赏。周瑜与孔明并称"瑜亮",才智自是超群,奈何选择了一条"狭隘的心胸"之路,"既生瑜,何生亮",  相似文献   

11.
刘崧 《领导科学》2016,(4):44-46
正曹操在中国是个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大人物,不必过多介绍。然而一说到曹操,人们往往被两种面相所困扰:一个是文学艺术中的曹操,以《三国演义》为代表;一个是历史上真实的曹操,以《三国志》为代表。自《三国演义》问世后,由于文学艺术特有的传播力和感染力,常常是小说中的曹操形象掩盖了历史上真实的曹操形  相似文献   

12.
王恺  吴丽玮 《领导文萃》2010,(19):52-55
<正>刘备"取天下之量"刘备早年有一事能说明他的气量。张飞怒鞭督邮,是《三国演义》中一段大快人心的故事,但据《三国志·先主传》和裴松之注引《典略》记载,真正怒鞭督邮的其实并不是张飞,而是刘备。  相似文献   

13.
<正>我们比较一下《水浒传》、《三国演义》、《西游记》这三部小说,有一个共同点,就是书中统率群雄的几位老大——宋江、刘备、唐僧,都是平常人看来的窝囊废,没有什么人格魅力,更无一丝英雄气度。宋江以群盗之首招安拜将;刘备三分天下;唐僧取得真经,功德圆满。三个"无能"的窝囊废最终成就大业,究竟是造化厚  相似文献   

14.
策划活动古已有之,历史久远。西周姜尚的《六韬》及其以后的《孙子兵法》、《战国策》、《盐铁记》等古典著作中,记载反映了我国古代卓越的策划思想和谋略。三国时期"官渡之战"是曹操及其谋士审时度势、精心策划的结果,是曹操一生中杰出的一战。而八年之后,曹操率20万大军南下伐吴,虽然兵多将广,气势浩大,但因策划不妥,"赤壁之战"是大败而退。此类例子,举不胜举。如今,"策划"一词已经频频出现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大型文体活动有"策划",电视片的编导制作有"策划",特别在商场策划这种古老而又充满生机的活动正在引起越来越广泛的重视和运用。麦当劳之所以火爆,可口可乐之所以大举跨国,有路之所以就有丰田车等等,是与精心策划分不开。《谋事在人——王志纲策划实录》、《联想为什么》等书之所以发行超过百万册,其影响远大于同时期写明星的超级畅销书,说明人们十分注重参与策划、研究策划。策划的定义应指"出谋划策"。辞海中的释义为"计划、打算",现代汉语词典中的释义则是"筹划、谋划"。有人说,策划就是对大量信息进行筛选、提炼、最后产生质的突破,倒过来反哺于第三、第二、第一产业,产生强大的社会联动效应。还有人说,策划是为实现特定的目标,提出新颖的思路对策,并制定出具体实施计划方案的思维活动。策划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有不同的定义,最终权威定义是什么?还需要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15.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宋代豪放词人东坡先生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引发人们对三国群英争雄的多少感慨!“当今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辛弃疾词)。《三国演义》中,以曹操、刘备、孙权为代表的群……  相似文献   

16.
<正>曹操是历史上知人善任的用人高手,帐下猛将如云、谋臣似雨。陈寿在《三国志》中评价他为"官方授材,各因其器,矫情任算,不念旧恶",评价袁绍却是"有才而不能用,问善而不能纳",综观二人平生是非,陈寿的评价不可谓不客观。而被曹操誉为"吾之子房也"的荀,在官渡之战前对二人便有"四胜四败"之论。历史是最公正的裁判,从后来的历史发展来看,曹、袁不同的历史境遇也证明了荀"四胜四败"之论的正确性。对领导干部来说,曹操"四胜"之才识无疑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7.
有人认为,《三国演义》就是英雄演义;笔者认为,《三国演义》还是领导演义.三大政治军事集团相互较量的过程,实际上就是曹操、刘备、孙权三大领导者带着各自的谋臣武将,通过长期的抢山夺城,争王称霸的过程.笔者认为,此三人中,"枭雄"曹操才是最杰出的领导者,至少从结局来看,他得到的地盘与人口都是最多的. 一、领导作用巧妙发挥 现代管理学认为,领导者在组织部下实现组织目标的过程中具体要发挥指挥、协调和激励三大方面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无论是诸葛亮在《出师表》中关于"三顾茅庐"的自述"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还是易中天先生依据《三国志》《魏略》《九州春秋》等史书记载所推测的"先有登门自荐,后有三顾茅庐"的说法,抑或是罗贯中先生《三国演义》里关于"三顾茅庐"的详尽描述,都肯定"三顾茅庐"是真实存在的历史事实。"三顾茅庐"已被人们定义为重用人才、礼贤下士的千古经典。但笔者认为,从某种意义上说,"三顾茅庐"是诸葛亮为了赢得领导者信任而进行的政治生涯规划的一部分,同时也是刘备为了凸显领导艺术、集聚人才而精心准备的一场大戏。二者的博弈,才是"三顾茅庐"背后的真相。下面,笔者逐一分析之。  相似文献   

19.
<正>三国时期,蜀国境内"刑法虽峻而无怨者",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蜀国名相诸葛亮严于律己、清正廉洁。诸葛亮一生"抚百姓,示官职,从权制,开诚心,布公道"。刘备三顾茅庐,诸葛亮为其所动,之后跟随刘备征战南北,屡建奇功。刘备死后,诸葛亮"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帮助后主刘禅治理蜀国,殚精竭虑,事必躬亲,以致积劳成疾,英年早逝。诸葛亮以他的实际行动验证了自己"鞠躬尽瘁,死而  相似文献   

20.
张秀田 《领导科学》2012,(16):49-50
一个人有一个人的气质,一个组织也有一个组织的气质。组织的气质往往和领袖的气质休戚相关。刘备重义,孙权重情,曹操重法,所以,易中天说,刘备的"政府"像黑帮,孙权的政府像家庭,曹操的"政府"才更像政府。其实,重义的未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