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当前,反腐败及解决领导干部"四风"问题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一大批干部因为贪污腐败等问题被处理,各种特权性待遇和收益被压缩或取消,这极大地净化了官场风气,为营造积极健康的工作氛围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地方公务人员的工作作风有了明显的改善。但是,在某些地方、某些领域,领导干部由于过去的灰色利益、隐性收入没有了,工作的积极性也随之降低了,不同程度地出现了"懒政""怠政"现象,这种廉洁怠政"行为严重影响了各项工作的开展。另外,还有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在以往的考核激励机制下,一旦加大对领导干部的激励力度,就  相似文献   

2.
<正>当前,我国反腐倡廉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严肃查处了一批党员干部包括高级干部的严重违法违纪案件,领导干部的各种特权性待遇和收益被压缩或取消,极大地净化了官场风气,为营造积极健康的工作氛围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但是,在某些地方、某些领域,部分领导干部由于过去的特权利益被压缩或取消,工作积极性大幅下降,以"廉洁怠政"进行消极抵抗,严重影响了各项工作的开展。消解特权后对领导干部的激励关乎领导干部个人职业发展、公共部门职业管理和整个行政体制改革,应从微观、中观和宏观三个层面,按照"个体职业心理—部门职业管理—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三重逻辑展开研究。  相似文献   

3.
<正>党的十八大以来,反腐败和反"四风"取得了显著成效,然而"廉洁怠政"现象也随之而来,陷入了领导干部激励困境之中。只有很好地解决领导干部的工作积极性问题,改革才能继续向前推进。一、政治锦标赛体制、领导干部工作积极性与中国崛起从突破旧制度的桎梏、启动改革,到推进改革向纵深发展,大胆提出新观念、新措施,在改革开放的不同时期,地方政府一直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许多学者非常注重领  相似文献   

4.
<正>针对当前我国的干部队伍存在的腐败与"四风"现象,十八大以来,国家制定了一系列的制度来惩治腐败、消解领导特权。有些领导干部不能再像以前那样凭着个人主观好恶与利益关系"蛮干""乱干",各种"形象工程""面子工程"也大大减少。但同时有些干部也出现了缺乏工作激情、不作为的现象,以种种理由推脱责任,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甚至人浮于事、混日子。如何在保证领导干部队伍廉洁  相似文献   

5.
杨毅群  毛铠 《领导科学》2012,(19):15-16
领导干部的特权"合法"攫取社会利益,是指某些领导干部以自身特权为依托,用看似"合法"的方式在政治、经济或其他方面为个人或小集团谋取私利的行为。在种种特权的保护下,这些不当得利被披上了合法的外衣。一、特权"合法"攫取社会利益的表现形式从逻辑学的角度看,不当得利与合法攫取利益似乎是个伪命题。但在现实生活中,这个伪命题却实实在在地存在,甚至有大行其道、愈演愈烈的趋势。领导干部的特权之所以能以"合法"形式攫取社会利益,概而言  相似文献   

6.
<正>穆军全在《领导干部特权现象的生成逻辑与治理路径》一文中指出,领导干部特权现象的生成逻辑,本质上就是在缺乏制度规范和有效监督的情况下,领导干部与其下属之间、领导干部之间、领导干部与社会上的其他主体之间的一种利益交换过程。它暗合了公权力利益化和资本化的"游戏规则",是一个相互制约、相互联系的系统过程。领导干部特权现象形成的内在动力是人  相似文献   

7.
叩颖 《秘书之友》2014,(10):47-48
正鄯爱红在《领导之友》2014年第8期《"权力兼职"危害大矣》一文中,具体阐述了权力兼职造成的四个方面危害。首先,"权力兼职"的实质是权力与利益的交换,损害了公共权力的合法性。领导干部兼职,不过是想兼职又兼薪,鱼和熊掌兼而得之;企业请领导干部兼职,往往看中的是领导手中的权力,"权力也是生产力",企业可以以较少的付出换取更大的利益,获得更多的"实惠"。这种"特权企业"和"特权领导"之  相似文献   

8.
<正>随着反腐败斗争的扎实深入开展,领导干部中现实存在的特权思想和做法得到了有效遏制,进一步端正了领导干部的工作动机,极大地净化了官场风气。然而,在某些地方、某些领域的领导干部中,不同程度地出现了"懒政""怠政"现象,严重影响了各项工作的开展。究其原因,固然存在部分领导干部政治思想素质低下等个体因素,以及官  相似文献   

9.
<正>在今年热播的反腐电视剧《人民的名义》中,"庸政懒政怠政"的区长孙连城给人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他每天沉溺于用望远镜观察浩渺的宇宙,在其位不谋其政,对群众冷暖漠不关心、应付了事。他有一句"名言"是:"无私者无畏",意思是自己不贪也不占,不想升迁,即使庸庸碌碌也没什么好害怕的。现实中孙连城这样的为官不为、懒政怠政的为政者还不在少数。今年6月15日,国务院办公厅正式对外通报了16个"庸政懒政怠  相似文献   

10.
<正>健全体制机制,推动权力的透明化,加强党内监督,使领导干部手中的权力在阳光下运行,是限权背景下确保领导干部积极干事创业的有效保障。在限制政府权力与领导特权的条件下履行行政职责、完成行政目标,对领导干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想建立一支为民、廉洁、高效、务实的领导干部队伍,就必须注重对领导干部实施有效的激励。合理而有效的领导干部干事创业激励机制,不仅有利于提高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提升其执政能  相似文献   

11.
新视野     
正打造宽严相济的改革"容错机制"升级版面对错综复杂的变革环境和艰巨繁重的改革任务,我们比以往任何时期都更迫切需要打造"容错机制"升级版。这是因为,一方面,全面深化改革对干部的胆略与智慧提出了更严苛的要求;另一方面,"为官不为"、庸政懒政怠政等现象有所抬头,某些地区和领域甚至出现"改革空转"的苗头。构建"容错机制",应当回到改革的价值原点。只要干部守纪律、讲规矩,为党和人民利益而锐意改革,非但不会遭遇"秋后算账",反而  相似文献   

12.
<正>一段时间里,在有些地方出现了一道奇特的景观:一些领导干部"边贪腐边干事",贪腐的胆子很大,干事的成绩也很突出,他们既是"贪官",又是"能吏",出现了腐败猖獗与发展繁荣并存的现象。随着中央反腐败力度的加大,当前又出现了一个新的现象:一些干部不贪腐也不干事,出现"廉而不为""廉而失能"、懒政怠政等现象。  相似文献   

13.
正懒政怠政、为官不为是当前领导实践中一个比较典型和普遍的问题,影响很坏,群众意见很大,是当前加强党风廉政建设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一、懒政怠政、为官不为的主要表现形式懒政怠政、为官不为有种种表现形式,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安闲度日不干事。当下有人调侃,当官有风险,用权需谨慎,不如图清闲。一些人认为,当"清官"太辛苦,不求造福一方,但求远离风险,没有组织授权,尽量不找事、少用权,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满足于混日子、注  相似文献   

14.
<正>一个良性发展的社会,其利益格局应能随经济的发展而做出相应的调整。反之,一个社会失去调整利益格局的功能,也必然会失去发展的活力和动力。从表面看,固化的社会利益格局似乎是稳定的,但却隐藏了各种矛盾,积累了破坏社会和谐的负能量。通过改革打破社会利益固化的樊篱,不仅是经济发展的需要,还是纠正不良政风和世风的需要。因为,利益固化的樊篱首先会保护特权,而受到保护的特权必然会失去对社会的责任。一个有特权思想的领导干部,其执政的心态和作风必  相似文献   

15.
<正>当前,领导干部群体中存在一些懒政怠政、敷衍塞责的心态和行为,即"为官不为"问题。"为官不为"不仅会造成政策执行不力,影响政策落实,而且会引发人民群众的不信任感,损害党的执政基础,降低政府公信力。"为官不为"是一种顽疾和疑难杂症,不能等同于一种单纯的工作作风和工作表现问题。治理"为官不为"要取得切实成效,必须综合施治。一、把规范权力作为基础"为官不为"实质上是公共权力的不当为、不作为、乱作为,扭曲了  相似文献   

16.
基层公务员“懒政怠政”的治理路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一、公务员"懒政怠政"的三大特点1.顽固性。"懒政怠政"被当今一些人喻为官场"牛皮癣",主要是因为它屡治不愈,非常顽固。这种官场病症不是现在才有的。东汉班固《汉书·朱云传》中说:"今朝廷大臣,上不能匡主,下亡以益民,皆尸位素餐。"其中,"尸位素餐"准确地揭示了旧时官场"为官不为"的现  相似文献   

17.
领导干部特权现象是指某些领导干部假借行使公共权力之便,谋取个人或小团体私利的行为。人的因素是领导干部特权现象形成的内在动力,公共权力因素是领导干部特权现象形成的中间环节,体制因素是领导干部特权现象形成的外在环境。制度是管根本和管长远的,根治领导干部特权现象必须加强领导干部权力观教育制度创新、选拔制度创新、监督制度创新与财产申报和公开制度创新。  相似文献   

18.
正近年来,为官不为现象对政府形象建设不断提出挑战。新一轮中国改革的总体目标和政策取向,对各级领导干部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他们以更大的热情、智慧和精力投入到工作实践中。然而,时下人民群众反映较多的却是,一些领导干部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并没有被充分调动起来;相反,在经济"新常态"和反腐风暴的双重高压下,一些领导干部出现了等待、观望情绪,庸政、懒政、怠政现象蔓延。有人形象地将其概括为:"大领导轰油门,中领导挂空挡,小领  相似文献   

19.
当前存在的"太平官"以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疲疲沓沓混日子的心态懒政怠政,身在其位不作为,从根本上违背了党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这种隐性腐败异化了个人引导理念、弱化了组织发展动力、损害了公众利益和政府形象,是社会公共管理发展的一颗隐形"毒瘤",务必通过构建全面的法律体系、筑牢严密的思想防线、加快政府转型和完善监督机制实现标本兼治,以促进政府治理和社会的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20.
领导干部"人走政息"的恶性循环实际上是利益博弈、政策缺陷和超前创新共同作用的结果,会导致公共资源浪费、施政方针断裂、组织信任降低等危害。领导干部可通过遵从法律合理过渡、完善程序凝聚共识、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予以规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