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4 毫秒
1.
<正>时下,官场中弥漫着"当官真难""公务员太累""为官担惊受怕"等"为官不易"的消极心态。这是一些干部在当前政治生态下的真实心理写照,必须加以正视和解决。否则,部分干部"怨风盛行",容易形成一种泛滥的负面情绪,直接影响干部的成长和事业发展。辩证分析"为官不易",需要厘清真、伪两个层面的不同意蕴。所谓"真不易",即"为官不易为",是干部工作状态  相似文献   

2.
<正>所谓"钟摆怪圈",是指人的心理行为像钟摆一样在两种极端状态间左右交替摆动的现象。当前,基层领导特别是主要领导面临的最大挑战是如何跳出干部激励的"钟摆怪圈":当用常规的利益和待遇激励基层干部时,他们容易"为官乱为"——虽然拼命工作,但要么对企业吃拿卡要,要么热衷于用项目来搭天线、走关系;当用理想信念激励和纪律约束时,他们又容易滑向另一极端,"为官不为"——以怕踩红  相似文献   

3.
<正>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从严治党、从严管理干部,要下功夫把干部的问责、惩处制度抓好,建立领导干部能上能下的制度机制。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的《推进领导干部能上能下若干规定(试行)》(以下简称《规定》),正是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从严管理干部要求的重要举措。《规定》全文共19条,明确提出了"能者上、庸者下、劣者汰"的用人导向,着力解决为官不正、为官不为、为官乱为  相似文献   

4.
正党的十八大以来,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以作风建设开局,出台八项规定,坚决整治"四风",在公务接待、公务用车、办公用房等权力运行的各个方面,制定了明确而具体的规定,强化了制度的执行。特别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作出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权力正加快被关进"制度的笼子里"。少数干部包括领导干部,由此感叹"为官不易",进而"为官不为",消极对待工作。规矩严、约束多,所以做事难、工作推不动,这在逻辑上讲不通,在理论上很荒唐,在实践中危害大。应该看到,不是现在规矩严了,而是过去约束松了;规矩  相似文献   

5.
正【策划人语】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陆续出台了规范各级干部行为的多条禁令。大至干部选拔任用、公务接待、出国出境,小至公共场所禁烟、寄送贺年卡、购买赠送烟花爆竹,都有涉及。而当前改革的复杂性、艰巨性、紧迫性,也要求为官者勇立潮头、大胆改革、开拓创新,用新办法解决新问题。由此带来的本领恐慌和问责压力,让有些干部开始感叹"为官不易",官不好当了。"为官"当然"不易",但"为官不易"不能成为"为官不为"的借口。4月20日,刘云山同志在第二批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推进会上指出,遵守规矩不是无所作为,"为官不易"不能"为官不为"。当前,一些  相似文献   

6.
正多地加重查处"太平官"仅9月份,南昌查处"为官不为"案件30起、问责97人;前9个月,福州市共有227人受到效能问责处理;而河南全省共有1398人被查处……今年以来,全国多地向"为官不为"干部"亮剑"。专家指出,甘当"太平官"的背后,既有少数官员能力缺失和责任缺失等,也折射了干部制度的缺失。对"不为"官员加大监督查处的同时,还应改革干部管理和官员任职制度,激励更多"有为"官员"上位"。  相似文献   

7.
<正>能上不能下,一直是干部工作的难点问题。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推进领导干部能上能下的若干规定(试行)》,对解决干部能上不能下的问题作出了制度性规范。"能上能下"两者不可偏废,"能下"执行不到位,"能上"必然要打折扣。只有"下"成了常态,"上"才能真正有状态。"德不胜其任,其祸必酷;能不称其位,其殃必大。"长期以来,由于缺乏真管真严、敢管敢严、长管长严的制度机制,"能上"不能下,导致为官不正、为官不为、为官乱为的问题屡禁  相似文献   

8.
<正>中层干部的"为官不为"对整个干部队伍建设具有深远影响,欲解决县级层面的"为官不为"现象,需着力破解"中层困境"。政德教育注入"新血液"。要加强对中层干部的政德教育,使干部从思想深处深化对岗位的认知,树立服  相似文献   

9.
<正>"为官不为"是政府公务人员对待职责、对待工作的一种心态和状态。"为官不为"现象与个人素质、政党性质等因素密切相关,自政府产生之后就不同程度存在。当前,随着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不断推行和深化,我国对政府公务人员的管理和约束越来越严,群众对政府公务人员的要求和期待越来越高,在一些党员干部中出现了"为官不易""为官不为"等认识和行为,值得高度关注,亟待进行破解。  相似文献   

10.
<正>强化教育培训提能"补钙",引导干部为官有为。要强化理论武装"补钙",深化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精神学习教育,使红色基因融入干部血脉、崇高信仰深入干部灵魂;要加强教育培训"提能",实施分层分类全覆盖培训,满足干部差异化学习需求,帮助干部练就过硬的  相似文献   

11.
实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需要干部摒弃传统公共行政范式诸多弊端导致的"为官不为"不良作风,主动应对新公共管理范式挑战,在全面深化改革、创新社会治理实践和扶贫攻坚等方面有"新作为"。结合PEST模型分析方法和协同治理视角,总结出当前干部为官不为八种典型表现形式,并从政治、经济、社会和科技等宏观环境角度揭示为官不为现象产生的原因,最后有针对性地提出构建为官不为协同治理体系政策建议,以期打造风清气正的为官有为优良政治生态。  相似文献   

12.
<正>当前,在规矩的硬约束面前,不少干部转变作风,增强了规矩意识,但也有一些干部认为"规矩太多,无法开展工作"。出现这种想法的人,不外乎有这么几类。一是宽松惯了,散漫惯了,一旦党的规矩多了、严了,他就感到很不适应,这类人若没有规矩的约束,必定出事。二是对规矩的作用还缺乏认识。他们认为规矩多了,是形式,是走过场,反而成了开展工作的羁绊。其实不然,从政为官,从来都有规矩,从来都有底线。三是把规矩作为不干事的  相似文献   

13.
正干部是党执政兴国的重要基石,组织寄予了重托,群众寄予了期望。然而,有的干部却滥用权力,无视党纪国法,为官乱为、为官不廉,就像脱缰的野马,肆无忌惮,权力裸奔;有的干部却无视责任,工作打不起精神,做事挑不起担子,为官不为、为官不勤,当官不做事,像供在寺庙里的佛像,无所作为,蹉跎岁月。这种乱象就是干部  相似文献   

14.
正官,按字典的解释,是指政府机关或军队中经上级任命的一定级别的公职人员。毋庸置疑,一个单位的发展,离不开忠于职守、积极进取、热心服务的干部。对于干部个人来说,级别越高,越能实现自己的抱负,越能做出更大的贡献。然而,现实中有些人对少数干部"不愿为官"的心态却大加赞许,认为其是高风亮节有骨气。结果就是"不愿为官"者理直气壮,"积极为官"者反倒沉默不敢言。笔者认为这种错位所引起的导向十分有害,  相似文献   

15.
<正>笔者认为,在全面从严治党新常态下,基层党委更要坚决整治各种"为官不为"现象,对庸政、懒政"动刀子""出重拳"。一要以提升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为重点,建设高素质干部队伍,让干部"主动去作为"。建设高素质干部队  相似文献   

16.
"为官不为"是领导干部对待自己工作不作为或不负责的行为状态,表现为不愿为、不想为、不能为、不会为等特征。通过交易成本分析发现:干部为官将会付出决策成本、执行成本、风险成本和机会成本等,而领导干部选择"为官不为"则会获得交易成本比较优势,即支付较少的成本,获得较多的收益。因此,治理"为官不为",应增加为官有为的正当收益,同时加大"为官不为"交易成本,包括进行理念教育与技术培训、建立竞争机制与责任机制、改善工资待遇与推进精兵简政。  相似文献   

17.
正党的十八大以来,严管干部日益成为干部工作新常态。但是,极个别干部"钱不敢收了,事也不办了";少数干部高唱"为官不易"论调,过一天算一天;还有的干部抱着"多干多出事、少干少出事、不干不出事"心态,遇到问题绕道走。这些问题的存在,危害无疑是巨大的。察其思路,有四项举措可供采用。  相似文献   

18.
当前精准扶贫领域暗藏"为官不为"这一隐形腐败。从形成机制分析,"为官不为"是政府功能运行碎片化、考核机制形式化、激励结构失衡化和监管机制软约束共同耦合作用的结果。规制"为官不为",实现精准扶贫,关键在于构建基层公职人员权责清单制度、创设监督问责机制、完善考核机制并设置高效独立的廉政监察制度等立体化的治理体系,从而实现公职人员在新常态下"为官有为"。  相似文献   

19.
<正>一段时间以来,通过全党上下的共同努力,改进作风、铁腕肃纪不断深入,"四风"问题得到有效遏制,广大党员干部真抓实干的劲头更足了。但是,一些地方、一些领域、一些党员干部身上漂浮虚华的顽疾尚未根除,一些老问题改头换面还在出现,一些新问题又逐渐暴露出来,"为官不为"、廉而不勤便是一例。"为官不为"表现为:有的看到现在管得这样紧,  相似文献   

20.
<正>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八项规定""六项禁令"等一系列规定和禁令的不断出台,对各级官员的约束也日益严格,特别是在中央"老虎""苍蝇"一起打,一大批高官相继落马后,一些官员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有的人开始感慨,现在官不好当了,当官没意思了,"为官不易""官不聊生"之叹油然而生。因此,分析研究"为官不易"消极思想,找准病因并整改,是当前加强干部队伍建设,深入推进改革发展的重大课题。一、"为官不易"消极思想的主要表现和危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