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时下,"背景官员"现象引起了社会舆论和民众的广泛关注和质疑,对我党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的公信力产生了一定的消极影响。辩证地、理性地、客观地、历史地考察和认识"背景官员"现象,对提高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的公信力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正>杜绝"带病的更好提拔"需要做很多事,最有力的举措便是"新提任官员财产公开"。现在的干部工作领域、生活和活动范围愈来愈宽,给干部考察带来了一定难度。一些地方对干部的考察方法比较简单、范围狭小、力量薄弱、时间短促,很难准确发现干部存在的深层次问题,难以掌握到真实情况。多双眼睛就多道监督,财产公开,有利于落实群众对干部选拔任用的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和监督权,落实群众公认原则,进而促进官场生态风清气正。  相似文献   

3.
<正>将"裸官""跑官""病官"彻底从干部选拔任用剔除出去,这是近日中共中央印发的《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以下简称新《条例》)中释放出的明确信号。新《条例》明确提出,干部选拔任用的基本原则是德才兼备,并且要以德为先,要突出考察干部的政治品质、道德品行、行为操守。突出考察政治品质德行操守在2002年《干部条例》的基础上,新《条例》将对官员品德操守的考察提升到首要位置。除了坚持任人唯贤、德才  相似文献   

4.
建立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责任制,必须坚持“权责统一、职责分明、违规必究”的原则&#247;所谓权责统一,是指在领导干部选拔任用过程中,行使多大权力,就要负多大责任;有权向党组织推荐干部.就必须对推荐干部的准确性负责;有权考察干部并对考察对象作出评价,就必须对考察结果的真实性负责;有权决定干部的任用,就必须对任用结果负责。所谓职责分明,是指在领导干部选拔任用的推荐、考察、  相似文献   

5.
所谓干部的“隐性素质”,是指干部本身所具有的、日常行为中不经常表露、不易被人识别和发现,并最终有可能成为其领导行为、价值取向等重要支配因素的潜在素质。在干部考察工作中,干部的“显性素质”总是容易被考察到,而“隐性素质”却难以识别和发现,这往往是造成干部选拔任用失实、失真、失察的重要因素。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确保干部选拔任用的全面、真实、准确,  相似文献   

6.
程飞 《决策探索》2009,(24):68-68
干部差额考察是指在民主推荐的基础上,按照考察对象人数多于拟任职人数的原则确定考察对象,通过考察比较,实现好中选优,提高干部考察的质量。对于拓宽选人视野、减少用人失察、提高干部选拔任用质量、选准用好干部具有重要作用。差额考察作为干部考察方式方法的一种新举措、新尝试,有一个不断完善、丰富的过程。做好干部差额考察工作,笔者认为要注意以下问题。  相似文献   

7.
<正>近日,中央印发了新修订的《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对干部选拔任用制度进行了改进和完善,这是在实践中总结经验、探索规律、推进干部制度建设的重要成果,是做好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的基本遵循。贯彻《干部任用条例》精神,真正把"好干部"选出来、用起来,还需要地方各级党委和组织人事部门根据干部工作中的具体情况和问题,在实践中探索科学有效的实施细则,用  相似文献   

8.
林伟 《领导科学》2012,(12):46-49
在干部的选拔任用中,存在着不同程度的信息不对称。从干部选拔任用的主体来看,选拔任用信息公开透明度不够,导致广大公众只知道选拔任用的结果而不了解其选拔任用的过程,让人产生了诸多猜测和怀疑,影响了选人用人的公信度。从干部选拔任用的客体来看,由于有些干部不能正确对待权力、名利、地位,以"两面人"的虚假伪装生活,使群众、组织难以准确掌握他们才能和品德的真实信息,有时造成组织失察失误,用人不  相似文献   

9.
<正>新修订的《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是新时期做好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的基本遵循。贯彻落实好《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根本目的是为党和人民的事业选准干部、用好干部。选人用人,考察为基,识人为先。要想把干部考准考实,笔者认为,需要坚持"四个结合"、做到"四个印证"。一、坚持日常考核与任前考察相结合,印证干部德才全国组织工作会议提出,考察识别干部,功夫要下在平时,并注意重要关头、关键时刻。这一要求深刻揭示了干部考核工作的内在规律,为考准考实、选准用好  相似文献   

10.
十六大报告指出:“认真贯彻领导干部选拔任用条例,注重在改革和建设的实践中考察和识别干部,把那些德才兼备、实绩突出、群众公认的人及时选拔到领导岗位上来。”《干部任用条例》中明确了公开选拔领导干部的适用范围、条件和程序。那么,在公开选拔领导干部过程中,如何认真贯彻落实好十六大精神和《干部任用条例》的要求,切实防止和抵制公开选拔过程中的不正之风,确保公开、公平、公正、考察与监督到位?  相似文献   

11.
正近日,中共中央印发了《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以下简称《干部任用条例》),并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遵照执行。通知指出,2002年中央颁布的《干部任用条例》,在规范干部选拔任用工作,建立健全科学的选拔任用机制,防止和纠正选人用人上不正之风等方面,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但随着干部工作形势任务和干部队伍状况的变化,《干部任用条例》已经不能完全适应新的要求,中央决定  相似文献   

12.
加强干部选拔任用工作信息公开化建设,是扩大干部工作中的民主、落实群众"四权"的有效途径,是强化干部监督工作的有力措施,是匡正选人用人不正之风、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和组织工作满意度的迫切需要.  相似文献   

13.
初始提名是干部任用工作的首要环节,在整个干部选拔任用程序中发挥着关键性和导向性作用,其规范化和民主化程度直接决定着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的质量,影响到党组织选人用人的公信度.为了探索更加科学规范、公开透明的干部选任初始提名方式,有效遏制拉票贿选、跑官要官等用人上的不正之风,切实提高干部选任工作的公信度,开封市探索实行了"五综合"干部任用提名办法,即根据会议投票推荐、个别谈话推荐、单位党组织推荐、素能测评、实绩考核的综合量化结果确定考察对象的程序和方法.这一方法经过试点单位的试行和近两年在全市范围内的全面推行,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  相似文献   

14.
张春福 《领导科学》2013,(13):38-40
科学设计、合理安排和有效完善干部选拔任用制度,是保证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有序运行的重要前提,也是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核心目标之一。经过多年的实践探索,科学的干部选拔任用制度体系已经显出雏形,但制度不精细、不周全、不协调等问题或多或少存在,制度的信度和效度面临现实拷问。对此,有必要进一步明晰干部选拔任用制度改革的价值内涵,探究当前和今后制度的路径选择,促使干部选拔任用制度更好地与民主化、法治化进程的宏观背景相呼应,与干部工作科学化、制度化的发展趋势相契合。  相似文献   

15.
选人用人是组织工作的核心,也是广大干部群众关注的焦点。根据近年来的工作实践,笔者认为,肩负选人用人工作重任的各级组织部门应着眼于提高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的质量和水平,全面推行干部选拔  相似文献   

16.
<正>能不能在干部选拔任用中充分尊重民意,直接影响选人用人的质量,影响选人用人的公信度。只有扩大干部工作中的民主,真正让民意在干部任用中行使"表决权",才能确保干部工作质量,实现选贤任能的目标。充分发挥民意在干部选拔任用工作中的作用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从思想、制度、程序、监督等环节入手。一要强化教育引导,为民意在干部任用中行使"表决权"奠定思想基础。一方面,通过多种途径,采取多种形式,  相似文献   

17.
正干部选拔初始提名是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的必经程序和基础环节,在干部选拔任用中发挥着关键性和导向性的作用,干部选拔任用存在的问题大多产生在初始提名环节。为规范干部选拔初始提名问题,提高干部选拔任用的科学性、公正性、规范性,我们对宁波市北仑区的100名领导干部进行问卷调查,召集30多名领导干部进  相似文献   

18.
<正>《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规定:"党政领导干部应当逐级提拔。特别优秀或者工作特殊需要的干部,可以突破任职资格规定或者越级提拔担任领导职务。"破格提拔作为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打破了论资排辈、台阶晋迁的用人限制,论德才、凭实绩,不拘一格选人才,让大批有能力的干部走上了更高的领导岗位,为我们党的干部队伍建设做出了突出贡献。但是近年来,一些地方和单位在选拔任用干部中,一门心思"走特殊""钻空子",借"破格"提拔之名,行  相似文献   

19.
正近年来,关于干部破格提拔特别是年轻干部的破格提拔,引发了社会各界的热议,尤其是某些"80后"干部的"火箭提拔"更是备受诟病。郑重审视年轻干部选拔与任用的工作,尤其必要。年轻干部选拔与任用的实施悖论及其原因党和国家历来重视年轻干部的选拔与任用,新修订的《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以下简称《条例》)中同样明确指出:"应当注重培养选拔优秀年轻干部。"在改革不断进入"深水区"的时代背景下,干部年轻  相似文献   

20.
正多地加重查处"太平官"仅9月份,南昌查处"为官不为"案件30起、问责97人;前9个月,福州市共有227人受到效能问责处理;而河南全省共有1398人被查处……今年以来,全国多地向"为官不为"干部"亮剑"。专家指出,甘当"太平官"的背后,既有少数官员能力缺失和责任缺失等,也折射了干部制度的缺失。对"不为"官员加大监督查处的同时,还应改革干部管理和官员任职制度,激励更多"有为"官员"上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