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网络舆情治理是社会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一些领导干部因缺乏网络舆情危机意识及媒介素养,网络舆情治理能力不高。在多元舆论的共赢博弈中实现网络舆情治理的现代化,要坚持以人为本、坚持以解决实际问题为基本导向、坚持依法治理与柔性治理相结合,重塑网络舆情治理理念;要将网络舆情治理范式从舆情管控治理范式转变为网民整合治理范式;要精准把控好速度、广度、深度,不断提升舆情治理能力。  相似文献   

2.
正网络舆情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内容。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网络安全与信息化工作,开展了"网络综合治理"战略部署,明确了网络空间治理的方向。在网络时代,新媒体是高校网络舆情汇聚的平台,也是大学生表达意见的主渠道。由于大学生价值观及思想均不成熟,对网络舆情事件缺乏理性思考和评判能力,很容易发生高校网络舆情事件,而一旦爆发负面网络舆情,涉事高校即被裹挟,  相似文献   

3.
《领导决策信息》2014,(44):18-19
正10月30日,成都传媒集团宣布启动进军新媒体"4311"战略,即四大产品矩阵、三大中心、一个新媒体产业园区和一个新媒体产业发展基金。在"4311"战略统领下,三年内,成都传媒集团将建设成为传播力、公信力、影响力跻身全国同类媒体第一方阵的新型传媒集团。为实现"4311"战略,成都传媒将着力在三个层面深耕和打造。一是立足全域成都,打造新兴主流媒体;二是深耕成都经济圈,细分用户需求市场,建设一个西部领先的生活服务新媒体集群;三是树立全球视野,打造一个在中国有重要影响力的新型财经全媒体。  相似文献   

4.
网络舆情的主要来源为新闻评论、BBS、博客(Blog)和聚合新闻(RSS)。当前今后,权威引领网络舆情,不仅可以规避谣言、"杂音"和"噪音",而且还是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的重要任务。因此,一要正面引领,打造主流舆论"核心引力场";二要创新权威引领网络舆情的方式方法;三要依法治网,提升监管水平,从技术层面把关网络舆情。  相似文献   

5.
<正>治理乱村,是乡镇领导不得不经常面对的棘手工作。此项工作矛盾集中,难度较大,处理不好不仅会让乱村更乱,也会极大地降低乡镇领导的威信。凡事都有其独特的规律。乱村治理虽然较难,但并非不治之症,并非无治理规律可循。根据个人的体会和  相似文献   

6.
<正>网络舆情发生后,一些领导干部的不恰当言行往往会造成舆情态势进一步发酵,引发"次生灾害",为官方的应对增加不必要的困难。所谓"次生灾害",也称二次灾害,是指自然灾害在其发生过程中或发生后,因其他一些外界原因而引发的一系列新的灾害和衍生灾害,形成一条环环相扣的灾害链。在灾害链中,最早发生并起主导作用的是原生灾害,而由原生灾害所诱导出来的灾害就是"次生灾害"。借用这一理论,网络舆情"次生灾害"是指在网络舆情应  相似文献   

7.
凤冈县"县乡直达"工作机制作为基层社会治理的一种改革尝试,在实践中仍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县乡直达"缺乏法治基础上的权力与权利的明确界分,社会组织在"县乡直达"改革中的服务功能和作用有限,"县乡直达"缺乏强有力的经济支撑,干部群众对"县乡直达"工作机制还不够适应,"县乡直达"后续发展缺乏完善的机制保障等。因此,凤冈县在"县乡直达"后续发展中应加大统筹力度,用问题导向的方法开创工作新局面;加快推进社会组织建设,提高基层的社会治理能力;完善"县乡直达"后续发展的治理体制,建立一套完整有效的工作体系;探索"县乡直达"后续发展的方式方法,积极推进基层治理的改革创新。  相似文献   

8.
<正>年轻干部的成长事关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要通过引导、培养,使年轻干部争做"信念坚定、为民服务、勤政务实、敢于担当、清正廉洁"的好干部。一是需要坚持不懈地保持理论上的清醒。一些年轻干部对理想信念还存在一定的疑惑,政治上还不够坚定,归根到底还是理论上缺乏足够的清醒。而保持理论上的清醒最为关键的就是学习提升、向先进看齐,在理论层面上对党、对国家战略有一个更深刻的了解,继而更加明晰自己的理想信念。  相似文献   

9.
王涛 《领导科学》2020,(1):111-113
职场"学生思维"往往引致员工在工作中习惯被灌输、被牵引、被融入、被安排、被影响,这样员工就容易因为不主动而缺乏工作激情、不负责而缺乏担当精神、不取舍而缺乏明确目标、不理性而缺乏正确判断。要破除职场"学生思维",就应明确发展历程,规划目标追求;明确责任要求,强化制度刚性;明确个人需求,学会取舍艺术;明确自我短板,定位提升路径。  相似文献   

10.
正近年,各地纷纷开展"乱作为""不作为"专项整治活动,旨在转变领导干部工作作风,落实"三严三实"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乱作为"是领导干部滥用职权的主要表现。"不作为"是指领导干部懒于履职,主要表现为不思进取、缺乏竞争意识,但从根本上来说是使命感不强,不愿承担责任。党的十八大以来,高压反腐使得"乱作为"现象得到抑制,但"不作为"现象又严重滋长,陷入了"乱作为"与"不作为"的恶性循环。  相似文献   

11.
基层治理中若手段方法过于"有力",容易因为刚性压制过度而有损亲近感、沟通交流不足而加剧供需失衡、管理艺术欠缺而诱发暴力行政、意图表达错位而引致事与愿违。领导干部应该明确治理的根本在于满意,有"温度"才能有感情;治理的关键在于效力,有"温度"才能有配合;治理的过程在于疏通,有"温度"才能有交流;治理的难点在于管控,有"温度"才能有缓冲。这就需要"力度"与"温度"兼而顾之,既严守法治底线又秉持服务初心,同时丰富管理艺术,扩展协作技能。  相似文献   

12.
<正>要全面治理潜规则,全力破除潜规则,祛除顽疾,激浊扬清,就要扎实走好"三步棋"。第一步:立规。要真正破除潜规则,就必须完善和明确明规则。要本着于法周延、于事简便的原则,以刚  相似文献   

13.
有效应对突发事件网络舆情,必须加强网络舆情管理工作。一要确立政府部门主体地位,明确各级政府网络舆情管理职责;二要把握网络舆情管理原则,建立完善各级网络舆情管理机制;三要明确网络舆情管理分工,科学制定舆情管理各项规章制度;四要持续监测网上舆情活动,实时掌握网络舆情热点动向与动态;五要统一指挥部署应对预案,有效掌控突发事件网络舆情变化;六要建立网络舆情评估制度,切实做好舆情统计分析评估工作。  相似文献   

14.
目前学界对专项治理的研究虽然关注了其社会效用和负面影响,但对专项治理失灵现象的研究较少。2017年某直辖市T市H区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开展"不作为不担当"专项治理的过程中显现出新式推诿扯皮现象。微观层面上业务科室的权责和上下级机构的衔接缺乏明确的法律规定、"三定方案"相对稳定与科室职能的变化之间存在矛盾、科层式组织的常规运作节奏遭遇运动式治理的冲击和打断等因素共同造成了专项治理失灵。要突破这一治理失灵的困境,需要同步完善或出台配套制度、完善专项治理的组织结构以提高与科层组织的匹配度、整合信息和资源以缓解运动式治理对常规工作的干扰和冲击、重视容错纠错机制的安排和施用等。  相似文献   

15.
当前,"治理"一词频现,从营利性组织的公司治理、金融机构治理、集团治理、跨国公司治理,到非营利组织的大学治理、慈善机构治理、社区治理、政府治理,再到宏观层面的环境治理、国家治理、全球治理等等,似乎不谈治理就不时髦.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治理泛化或普及化的现象?究其原因可能在于:近年由危机频发而导致企业、社会乃至全球的改革,其首先要面对的就是主要规则和治理结构的再造,以及由此引发的资源和话语权的再配置或争夺.因此,"治理一般"成为流行.  相似文献   

16.
"网络治理"是一个跨学科的研究领域,是技术网络、组织网络和社会网络研究的热点问题,企业网络治理也是工商管理领域的前沿研究方向。技术网络治理、社会网络治理、组织网络治理以及三者的融合是当前组织理论和战略管理理论研究的核心命题,也是中国经济转型过程中转换企业发展模式、实现后发优势的重要课题。本文首先对技术网络治理、社会网络治理和组织网络治理近年来国内外相关研究进行回顾;进而从网络组织与网络治理的内涵、公司治理到网络治理的发展、研究内容及科学问题以及研究动因和研究方法等视角对已有研究文献进行述评;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可供研究者参考的未来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7.
一、必须有一个明确的指导思想.有什么样的指导思想,就有什么样的工作力度和工作成效.只有思想上重视,措施才能得力,稳定工作的效果才能明显.如果思想上不重视稳定工作,发生信访稳定问题不及时处理,不及时做稳定工作,只会越拖越糟,终将成为心头之患,以后再重视、再做工作,就会难上加难.因此,做好信访稳定工作,必须始终确立"稳定压倒一切"的思想,始终树立"稳定也是政绩"的观念,始终坚持把稳定作为头等大事来抓.只要上下同心,团结一致,就没有处理不了的问题,就没有做不好的工作.  相似文献   

18.
<正>日前,工信部已向通信运营商发放了4G许可证,这标志着更快更强大的网络数据信息时代即将到来。作为开放式媒介,网络汇集了来自四面八方的声音,网络舆情的走势影响现实社会管理的进程,舆情管控工作已刻不容缓,在突发事件处置中将扮演着重要角色。如何从创新社会综合管理的角度,把握新时期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管控原则,按照相应对策加以引导,对于消除突发事件危机,净化网络环境,维护社会稳定,保障人民安居乐业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9.
<正>围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战略布局,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关键在党,关键在人。"用一贤人,则群贤毕至。"选人用人是导向,是标杆,是旗帜。干部选拔任用科学化、制度化关键是要构建"对且好"的闭环反馈机制。  相似文献   

20.
<正>改革开放后,地方政府创新历程中的一个突出现象是,在各级地方政府积极开展创新的叠加效应之下,中国仍处在治理创新的试验阶段,合理有效的地方治理体系始终没有建立起来,出现了地方政府"创新悖论"。一方面,地方政府创新案例不断涌现,得到频频宣传和推广,其中一些还作为典型被学习、观摩、仿效和"再创新";另一方面,为数不少的地方政府创新呈现"短命"和不可持续的特点,形成"孤岛效应""昙花现象"以及"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