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韬光养晦、有所作为"的外交战略方针充分体现了邓小平同志对当时国际国内形势现状及发展前景的深入思考,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智慧,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经过多年的外交实践,这一战略思想已成为邓小平同志外交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对外战略方针的重要构成之一,也是把握中国外交脉络最为重要的关键词之一,是中国外交必须坚持的长期战略。一、"韬光养晦、有所作为"战略方针的由来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世界社会主义  相似文献   

2.
《领导文萃》2015,(4):135
近年来,无论是大国外交还是周边外交,中国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从"韬光养晦"转向了"有所作为"。由中国外交的实际行为及话语来看,从十八大到今天,中国的大外交战略基本形成。新的外交思路就是"两条腿走路"的大外交:一方面是与美、欧、俄等建立新型大国关系,另一方面是面向发展中国家的"一带一路",连接这两个方面外交的则是"周边外交"。这个大外交战略的核心话语就是和平与发展,在维持和平的基础上求发展,在发  相似文献   

3.
冷战后,日本的国家战略思想从冷战时期的理想主义向现实主义转变.在具体形态上,则从冷战时期美日同盟体制下的非自主性模糊战略逐步转向强调自主外交的清晰战略;在战略理念上日益强调国家利益,进而强调"日美共同价值".以申请"入常"为标志,日本正逐步从地区大国战略向世界大国战略演变.本文从外交战略目标、多边外交战略和双边外交战略三个方面探讨冷战后日本的外交战略选择及其影响这样的外交战略选择的国内政治经济因素.  相似文献   

4.
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迅速提高,以及随之而来的美国战略重心东移步伐加快,加之日本和几个地区国家不断闹腾,中国外交面临十分严峻的挑战。目前,国内外学者都很关心和重视中国的外交战略,说什么的都有。比如"韬光养晦"战略已经过时,现在"应该大有作为";应该重新考虑是否仍要坚持"不干涉内政"原则;需要重新评估"不结盟"政策的利弊,启动"准结盟"或"半结盟"政策;中国外交  相似文献   

5.
政治     
《领导文萃》2010,(4):7-8
中国展现绝对政治影响 邓小平为了保障中国在世界的地位曾经提出“冷静观察、稳住阵脚、沉着应付、韬光养晦、有所作为”的方针。过去,中国遵守了这个方针。分析家说.今年中国放弃了外交清静无为的作风,  相似文献   

6.
<正>实施"一带一路"战略,意味着中国外交的转型:从韬光养晦转向有所作为乃至奋发有为。周边外交在中国外交中的地位日益突出。政治性的区域或次区域是历史形成的。就中国周边而言,区域性大国有:北边的俄罗斯,西边的哈萨克斯坦,西南部的印度,东南部的印尼与东北部的日本。这四个国家与中国一道,构成笔者所说的"亚洲五强"。亚洲的格局将越来越明显地受到这五强的影响。俄罗斯属于欧洲国家,并且与中国一样属于有全球影响的地区大国,又是中国的全面战略合作伙伴  相似文献   

7.
<正>核心提示:习近平外交活动始终围绕一个核心,就是为实现民族振兴中国梦争取有利的外部条件。中国外交为维护主权、安全和发展服务,服从于实现"两个一百年"战略目标。2013年是中国外交成果辉煌的一年,也是开拓进取的一年。当今世界正经历着深刻的变革与调整。在全球化纵深发展的时代,中国这样一个东方大国的迅猛崛起,导致世界力量强弱对比的改变,必然会引发国际上各种各样的强烈反应。与之相应,我国战略机遇期的内涵与条件发生重大  相似文献   

8.
正这三年中国的国际环境并不理想,东海、南海爆发的摩擦考验领导人的智慧。国际社会批评中国咄咄逼人的观点也并不鲜见。我认为,评价政府的外交,必须把行为放进国际权力格局的大背景之下。很多人还在讨论中国是应该继续"韬光养晦"还是要"有所作为",其实看清了国际格局的变化后自然得出结论。邓小平时代决定中国必须韬光养晦,1980年代中国对外策  相似文献   

9.
<正>核心提示: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在继承前辈外交发展道路和理论基础上,登高望远,勇于创新,外交开局、布局、格局体现了稳进、周密、宽广的特点,向世界展示了一个崛起中的文明大国、东方大国、负责任大国、社会主义大国的外交新气派。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在外交战略方面有许多新论述、新观点、新思想,突出了外交工作在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治国理政体系中的重要地位,体现了他独具特色的外交观与战略理念。  相似文献   

10.
“重返亚太”是美国政府在奥巴马第一任期时就高调宣布的一项重大外交战略。为赢得亚太各国民众对美国战略东移的支持,平衡中国等其他亚太大国在该地区日益增长的影响力,奥巴马政府通过开展魅力外交、网络外交和文化外交等方式,在亚太地区频繁进行公共外交活动。由于美国“重返亚太”与中国国家利益密切相关,因此,研究美国在亚太国家的公共外交实践,对我们深刻把握当今亚太地区的政治格局和发展态势具有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11.
正韬光养晦是中国千年外交的优良传统,是中国古代外交人留给我们的外交智慧。探讨中国千年外交史上韬光养晦的规律,总结这方面的经验与教训,对于做好有中国特色的大国外交,不无现实意义和长远意义。汉唐盛世为何也要韬光养晦汉唐时代是有史以来国人最引以为豪及津津乐道的时代,也是外交上精彩纷呈、最能韬光养晦的时代。"汉唐时期,是中国  相似文献   

12.
《领导文萃》2013,(12):134-135
从俄罗斯、非洲再到海南博鳌,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最近出访及在国际舞台上的平实直白发言,让中国坚守和平发展的外交战略愈发清晰。受访学者认为,中国外交积极争取做到权衡兼顾的意图也越来越明显。刚接任国家主席不久的习近平不论是在非洲大谈"中国梦、非洲梦和世界梦",或是在博鳌将和平形容为"空气和阳光",和平发展与合作共赢始终是习近平对外演讲  相似文献   

13.
郑永年 《领导文萃》2014,(21):34-36
<正>美国要保护其日益增长的经济和战略利益,就要更多地关注亚洲,这完全可以理解。但美国所宣布的"重返亚洲"显然并不是这样简单。真正的挑战来自美国自身的衰落从战略上说,这次"重返亚洲"很显然是针对中国的。当然,这也不是冷战之后美国要"重返亚洲"的第一次。在小布什任总统期间,美国外交在新保守主义的主导下,也曾经赤裸裸地把中国作为"敌人",试图通过亚洲"小北约"来围堵中国的崛起。不过,那次"重  相似文献   

14.
郝雨凡 《领导文萃》2011,(12):22-24
大战略是什么?小国一般只能适应环境,但大国不仅能适应环境,也能营造和改变环境,并根据自己利益的变化来选择自己的战略,改变外部环境。中国的外交大战略应该是我国民族生存发展的各种利益在当今内外环境下产生的国家发展战略和安全战略的汇总;  相似文献   

15.
苏浩 《领导文萃》2013,(16):115-119
自从新中国成立以来,元首或高层领导人外交便成为一种十分重要的外交方式。新中国至今的五代领导集体,每一代的核心代表所进行的首次对外访问,往往决定了当时和此后相当一段时间内中国外交的总体方向和基本内涵。世界也十分重视中国新任领导人的首次外访,并把这种访问视为显示新领导班子外交方针的重要风向标。  相似文献   

16.
冷战结束前,东南亚和东盟处于印度外交的边缘地带,深受印苏关系的影响,印度的东南亚政策也因此反反复复,导致印度与东盟的关系并没有得到有效提升,"东向政策"提出之后,印度历任政府在执行该政策的过程中所秉持的连续性则给予有力保证,使"东向政策"逐步发展成为印度一项重要的国家对外战略。  相似文献   

17.
李少军  乔良 《领导文萃》2010,(24):127-135
<正>中国现在面临两难:为了国家利益,必须进行"权力政治"的互动,特别是发展和使用军力;为了和平发展,又必须尽可能避免其不利影响。基于此,中国应开展三类不同的外交,即实力外交、制度外交和公共外交。国际体系就像"蜘蛛网",每个国家网在其中李少军(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研究员)  相似文献   

18.
《领导文萃》2010,(20):9-10
作为崛起中的大国,中国强调“核心利益”的潜台词,就是希望国际社会能理解和接受中国的正式崛起。“核心利益”外交是中国和平崛起战略的一部分,也是中国外交的一次主动出击。外交是原则,但也是艺术。中国“核心利益”外交成功的关键。在于中国是否能有效地向国际社会.  相似文献   

19.
<正>自中国新一届领导集体上台以来,逐渐将外交原则由原来的"韬光养晦"调整为"奋发有为",这一转向使中国外交面貌一新,但争论也随之而来。其中,焦点之一就是如何看待"不结盟"政策。之所以有种种议论,一方面因为中国政府在有意或无意地放松"不结盟"政策,令观察者的思想出现模糊与分歧。另外,外部的争论也可能成为政策调整的先声。"不结盟"是中国在20世纪80年代确定的一项外交政策。这项政策的提出是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战略方针分不开的。  相似文献   

20.
趋势     
《领导文萃》2013,(3):135-136
中国进入公共外交时代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继续深化,更好地向世界说明中国的真实情况,成为中国和平发展的基础工程。中国人不但要会听,还要会说,会交流。公共外交的场合无处不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和2010年上海世博会是中国公众与世界公众广泛交流的机会,这两会标志着中国进入了公共外交时代。公共外交是一个了不起的跨国文化交流的大工程,不能一蹴而就。"随风潜入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