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存在先于本质”是萨特存在主义哲学的基本命题,并认为是“存在主义的第一原理”。多年来,很多学者在不同的角度对这一命题进行了研究和讨论,本文从分析这一命题的最基本概念出发,反思萨特哲学的基本思想。  相似文献   

2.
历史价值的本质应从生成论和功能论角度说明,历史价值是历史主体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是历史客体对增强主体的本质力量所具有的作用和意义;历史价值的三种存在形态,分别是自然物质价值、社会政治价值和精神文化价值。  相似文献   

3.
胡塞尔试图通过"对象性存在"的悬搁达到对象内在性本质的澄明,认为任何"对象"都无非是主体的内在本质的"意向",并且这种悬搁只有主体才能把握。主体的这种对"对象性存在"的悬搁,其目的是确认内在本质的保持。所以,我们说胡塞尔所进行的全部还原,实际上正是内在"本质"的保持,而不是对这种意指"对象"的悬搁,所悬搁的只是外在的"对象性存在"。  相似文献   

4.
人是存在的而不是理性,更不是非理性的。非理性的人是理性主义的思考方式的产物,在哲学史上的存在主义论述实质都是在描述人的存在本质。人的存在在现实科学中也能找到其时间性、偶然性、有限性的存在证据。  相似文献   

5.
"批判性"是辩证法的本质,但对辩证法批判本质的理解,存在两种有着重大不同的出发点,一是以思维与存在的统一性为出发点;二是以思维与存在的异质性为出发点。以思维与存在的统一性为出发点理解辩证法的批判本质,存在着许多难以克服的理论困难,并将导致辩证法的批判本质遭到窒息。只有以思维与存在的异质性为前提,辩证法真正克服了一切独断论和教条主义的束缚,成为一种推动思想解放与人的解放的力量,辩证法的批判本质才能得到彻底的彰显。  相似文献   

6.
"存在先于本质"是萨特存在主义哲学的基本命题,并认为是"存在主义的第一原理".多年来,很多学者在不同的角度对这一命题进行了研究和讨论,本文从分析这一命题的最基本概念出发,反思萨特哲学的基本思想.  相似文献   

7.
<不存在的骑士>通过存在与本质的分裂所造成的荒诞状态来表达其生存主题,它的荒诞意识主要由以下三方面的内容构成:一是骑士阿季卢尔福,他不存在但具有本质;二是流浪汉古尔杜鲁,他存在着但没有本质;三是战争,它扭曲了属于战争的本质.存在与本质其中一方的缺失、存在与本质的断裂,揭示了人的虚无状态和战争的毫无意义,突出了主人公阿季卢尔福对自我"存在"的艰难追寻.  相似文献   

8.
哲学是理性地思辨万事万物共同的根据和理由的学问。哲学的根本任务是多中求一,以一释多。不同的哲学主要区别在于求"一"的方法或求得的"一"各不相同。哲学的本质是人类基于理性信仰而对本质问题的追问。  相似文献   

9.
费尔巴哈对存在与本质的关系作了大量的论述 ,主要包括类存在与类本质的关系、感性存在 (个体存在 )与感性本质 (个体本质 )的关系以及类与个体的关系。在感性存在与感性本质的关系问题上 ,费尔巴哈把本质归结为存在 ,本文将对他的这一思想及其意义进行考察  相似文献   

10.
人类历史是一部感性生存的历史,生产实践是人类存在方式的根本内核,也是人本质力量的自我确证,其存在论基础在于“对象性活动”或“感性活动”.马克思三大社会形态理论表征了人存在的三种样态:以人的依赖关系为基础的存在;以对物的依赖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存在;实现个人能力全面发展和生产能力的自由个性的存在.马克思扬弃了形而上学的传统知识论,开启了一条关注人感性存在的生存论路径,为我们评判当下人类的生存境遇提供了有益启示.  相似文献   

11.
当今时代,旅游产业随着全球化的推进而迅速发展,旅游规划、旅游开发等方兴未艾,但在旅游规划和旅游开发等方面却存在着一种严重的狭隘功利主义倾向,不能说这种现象的存在与旅游基础理论研究的薄弱和落后是无关的,因此,在这种境遇下,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对旅游的本质内涵进行理论上的深层思考和探究就显得非常迫切和必要。基于这一目的,从马克思主义哲学本体论、认识论和价值论的视角对旅游的本质内涵进行了理论上的初步探讨,以期为旅游产业的健康发展提供一点理论上的参考。  相似文献   

12.
张柯 《东岳论丛》2011,32(6):136-141
海德格尔《论真理的本质》一文的重要性在于它真正透彻揭示了海德格尔思想的基本问题———存在之意义问题的两个关键环节:第一,如何探讨存在问题,存在问题与存在者问题有何区别?第二,存在与真理问题为何必须被统一追问?这一问题不仅是在反思"真理之本质"到"本质之真理"的必要性,也是在追问海德格尔思想之根本旨趣。  相似文献   

13.
进入20世纪后,由于现代性所暴露出的弊端,形而上学便开始遭遇困难,以至于出现了“拒斥形而上学”运动。在这种情形之下,海德格尔虽然也批判传统形而上学,但他主张区分“存在”与“存在者”,并由“存在者”提升至“存在”,从而重建形而上学。很显然,海德格尔的建构是一种“追问根源”的理路。历史地看,这种理路在中国哲学已有悠久传统,而且现代中国哲学家也有不俗的理论建构。总之,面对现代性问题所引发的“哲学困难”,“追问根源”是完善哲学的有效途径。其实,不仅是面对现代性问题,面对任何“哲学困难”时,“追问根源”均是完善哲学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4.
哲学以"爱智"为取向,是一段不断反思超越的旅程,然而哲学的发展却不自觉地走向了与本身背道而驰的道路.黑格尔之后的现代哲学转向,已经使"概念哲学"开始走向终结,同时也在孕育着它的新生.在哲学的坐标定位日益模糊难辨的今天,面对现实的生活世界,哲学的日益职业化以及功利化倾向已经让哲学难以找到自身的价值定位.哲学需要回归它的本质,重新审视哲学的根本目的在于提升人的主体自觉;哲学的全部基础根植于人的生活世界;哲学的本质属性在于反思、批判与超越,让哲学在永恒的思想追求中获得全新的精神命脉.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经济哲学语境中的“实物”有两个基本的特点 :物是“生产物” ,体现的是感性的人的主体实践本质 ;物是“社会物” ,体现的是人与人的社会关系。如果说前者体现了与旧唯物主义 (传统哲学解释框架中 )抽象物质观的根本区别 ,那么后者则体现了对资产阶级经济学传统的积极扬弃。马克思的实物观 ,重在揭示和透析资本主义条件下的诸“物相”———商品、货币、资本等具体历史形态———的主体实践本质和社会关系向度。在此基础上形成的马克思社会关系方法论 ,对于当代人寻求扬弃物化和人的解放之出路仍具有根本性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探究教育本质,首先需要把握教育的概念。本文先从纵的维度即历史的角度,节选有代表性教育家的思想,抓住始终如一的属性特征对“教育”进行了概括;进而从横的维度,根据教育组织经历了从简单到复杂的过程,对教育概念划分层次。纵横两个维度彼此兼顾,又各有侧重,以此对教育概念进行了比较全面而深入的尝试性探究。  相似文献   

17.
柏拉图哲学作为几千年西方哲学的注脚,造就了本质主义一派,即认为"本质先于存在";相反,存在主义则主张"存在先于本质".两者各执己理,但都从不同的侧面割裂了人的本质与存在的关系,皆沦落为形而上学.立于现代哲学起始处的马克思主义通过感性还原,在劳动的层面实现了人的本质与存在的辩证统一,从而真正恢复了"人之为人"的价值意义.  相似文献   

18.
分析哲学与形而上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一方面,分析哲学家们以不同的方式对传统形而上学做出了尖锐的批判,直至提出取消形而上学探究;另一方面,由于形而上学问题本身具有的广泛性与深刻性,任何一种哲学探讨都无法绕过它们,所以,分析哲学作为一种新近繁荣起来的哲学分支不可能从根本上摆脱与传统形而上学的干系.分析哲学一百多年的发展史已明确向我们昭示出它不仅不是形而上学的冤家对头,而且还一定程度上是形而上学的一支现代同盟军,它所倡导的新的探究角度与方式无疑大大有益于人们对于古老形而上学问题的理解与思考.  相似文献   

19.
康长乐 《理论界》2022,(10):49-56
从叔本华开始,非理性地探索世界的方式逐步显现在哲学家的思考中。叔本华从与黑格尔相反的路径来解读康德,通过对康德的批判构建了自己的意志哲学。意志是构成世界的本原这一思想,贯穿了叔本华思想的始终。叔本华从意志哲学的角度,发掘出了“恶”的本质内容:人作为意志最完美客体化的呈现因其在痛苦中的挣扎而使“恶”发生,从而表现出“非义”“利己”等特征,“恶”存在于人的欲求和冲动中并且以循环的方式不断呈现。唯独通过悟知性格使人达到艺术(音乐)的层面,人才能得以暂时摆脱表象规律的束缚。同时,在对叔本华哲学“恶”的剖析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了对正义、强制等范畴的思考。  相似文献   

20.
本质与实存——西方形而上学的实存哲学路线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尝试从海德格尔的存在历史观出发 ,根据“本质—先验”之问与“实存—超验”之问的形而上学基本问题结构来清理作为形而上学的实存哲学的路线。本文认为 ,作为西方形而上学史上的一条隐线 ,实存哲学的渊源可以追溯到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但后世的阐释重点多半落在亚里士多德的实体 (本质 )—范畴论上 ;至于他的个体实现之论 ,则在中古哲学中被转化为神性作用—现实论 ,并进一步在近代哲学中被纳入主体—客体现实论之中。近世基督教神秘主义思潮中的实存哲学倾向未能形成气候。而自谢林以降 ,通常所谓的现代非理性主义哲学把实存问题与意志、情绪等内在因素联系在一起 ,其反本质主义形而上学传统的动机日益彰现 ,终于在 2 0世纪上半叶成就了实存哲学—实存主义主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