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01年11月13日,是四川省乐山市金口河区共安彝族林丰村第五届村委会换届选举日。我们 市民政局一行3个应邀参加了这次活动。这是一个晴朗的好天气。上午9点,太阳照到了林丰村这个彝族山寨,全村6个村民小组,13 9户624人,大部分选民来到会场。彝族姑娘、小伙子们个个都穿着自己民族的节日盛装,打 扮得花枝招展。一位72岁的阿书必必彝族老大娘告诉我们说:“参加这么大的选举会,行使 自己的民主权利,选自己的带头人,是我一生中的头一回,这比过彝年还高兴呢。”选举大会设在林丰小学院坝内,会场正前方挂着写有彝汉两种文字的“林丰…  相似文献   

2.
由中央民族大学主办、云南石林彝族自治县承办的“第三届国际彝学研讨会” ,将于9月4日至7日在阿诗玛的故乡、著名的风景名胜区石林召开。这次会议 ,将在彝学研究领域创造两个记录 :一是首次在彝族的故乡、在彝学的发源地中国召开了国际彝学研讨会 ,标志着彝学研究本土化的进程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 ;二是在国际彝学研究领域第一次采用了“政府 研究机构”的模式 ,这一模式不仅为彝学研究提供了经费和组织上的支持 ,给经费紧张的国内彝学研究注入了活力 ,同时也在学术研究上为地方社会经济文化发展服务方面做了有益的探索。来自美国、德…  相似文献   

3.
罗勇 《民族研究》2002,(4):96-100
本文结合彝、汉文献 ,对明代贵州普安彝族“十二营”进行了分析研究 ,认为“营”是彝族的一种社会组织 ,源于历史上的宗法制度和家支制度 ,是血缘关系和地缘关系相结合的产物 ,具有政权和族权、军事和行政合二为一的特点。文章还对“十二营”的渊源、职能和位置进行了考证  相似文献   

4.
峨边——彝语称“佳支依达”,的汉语意思就是“丝绸的故乡”。在彝族中广泛流传的创世史诗《勒俄特依》中的《兹住地》中说:“佳支依达是个物产丰富,彝汉和睦相处,民族团结的好地方”。传说中的彝族英雄支格阿龙,修造地球到了椅子亚口时听到了母亲死亡的消息,一气之下把修造地球的棒锤丢向“佳支依达”,“佳支依达”便成了一条沟。“佳支依达”是英雄支格阿龙磨练的地方;是美女甘嫫阿妞生长的地方;是人杰地灵,民族团结,物产丰富的好地方。这里居住的彝族人用彝族最平凡、最朴实的口耳相传的方式一代一代的继承和弘扬着彝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形…  相似文献   

5.
彝族大三弦     
彝族是火的民族,彝族民间有深厚的“火”文化,火影响着世世代代的彝休的劳作生息。因此,天下第一的彝族大三弦自然就是“火  相似文献   

6.
彝族社会中"尔普"形式的变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巫达 《民族研究》2004,(1):60-66
凉山彝族社会中的“尔普”(份子钱 )是一种礼物交换形式。对“尔普”的研究和分析 ,可有助于人们理解凉山彝族社会。“尔普”本来是维系彝族传统社会宗族内部亲属组织的纽带 ,由于文化变迁的原因 ,后来发展出了跨宗族的“尔普”新形式 ,又由于族群互动的原因 ,还产生了跨越族群的“尔普”形式。“尔普”形式的变迁是族群互动下的一种文化变迁形式 ,其动力来源于彝、汉两族的互动关系。彝族社会中“尔普”的变迁形式是人类学关于族群互动下的文化变迁理论的鲜活事例。  相似文献   

7.
夏正寅是云南哀牢山区彝、汉各族农民反清斗争的参加者。在1856年,他还是一个十七岁的书生,就参加了这场反对封建地主、反对民族压迫的武装斗争。晚年写下了可歌可泣的一部悲壮史诗——《哀牢彝雄列传》,热情地歌颂了哀牢山各族农民起义斗争的英雄业迹,以及各族人民在抗清斗争中的团结和战斗友谊。夏正寅是云南南华县弥高村人,1839年出生在一个汉族农民家里。还在襁褓中,其母无乳,由一位彝族农妇把他哺养长大;曾身染重病,几乎夭折,幸而有一位彝族农民把他救活。幼小时天资聪敏,刻苦读书,年青时就做了“贡生”。那时正是太平天国革命兴起的时代,在云南爆发了全面的各族农民大起义,出现了两支规模较大的起义队伍:一支是滇西大  相似文献   

8.
什么是家支?     
“家支”是凉山彝族奴隶制度的社会組織,它实質上是奴隶主阶級統治广大劳动人民的工具。彝語的“錯西”“錯甲”,一般譯为“家”,这是一种由父系血缘关系組織成的集团。“支”在彝語里叫“結”,意思就是“分支”,它是指在一个“家”下由于子孙繁衍和其他的需要,按照血統亲疏关系分成的支系  相似文献   

9.
李跃平  刘毅 《民族学刊》2011,2(1):81-89
2010年11月19日-21日,“2010中国彝学论坛·纪念国务院批准《彝文规范方案》推行30周年学术研讨会”在西南民族大学隆重举行。来自北京、上海、云南、贵州、广西、四川等省市自治区的政府机构、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彝学机构的100多名专家学者和有关彝族企业精英参加了这次盛会。  相似文献   

10.
宋阿依姆 《民族学刊》2019,10(5):64-72, 118-120
彝族主要聚居于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和云南楚雄彝族自治州。彝族民歌作为少数民族文化资源的一种形式,它的特征是较为复杂的,同时也是鲜明立体的。基于当前彝族文化呈边缘化、断代式发展的现状,彝族民歌的可持续发展正面临巨大挑战。因此,发展彝族民歌也应从物质、人本、媒介等多个方面予以考察研究。通过比较可见,云南楚雄彝族民歌的推广发展先行,为四川凉山彝族民歌发展提供了十分宝贵的经验。四川省文化界对少数民族文艺的发展观念十分高远,因此,凉山彝族民歌的可持续发展前景可期,大致可分为“点”“线”“面”三个层面的战略规划:推出“明星式”彝人歌手获取“流量”,重视新时代的彝歌基层教学、搜集整理、翻译和学术研究,以及利用现代传播形态体现彝族民歌的美学价值和社会价值。  相似文献   

11.
川西南的大凉山,承载着数千年的彝族文化,小凉山,更有无数彝族的传统文化孕育其中,彝族“说唱”便是其中之一,它被人们亲切地称为彝族“二人转”。彝族“二人转”产生于东汉以前,与东北“二人转”如出一辙,距今已有200多0年的历史,是深受人们喜爱的原生态民族文化。“不唱山歌冷啾啾,唱起山歌闹说唱艺人在表演凉州。好个凉州闹坏了,我的山歌才开头……”“各种柴火碰到一起了,就能生出熊熊的火焰。各种人聚在一起了,就会发出智慧的光芒……”就这样,“唱”了“说”,“说”了“唱”,你方唱罢我登场。彝族说唱多为两人表演,与东北“二人转”确…  相似文献   

12.
“说布”①是彝族原始宗教活动中最为普遍的仪式现象,是一种多样化的季节性仪式.它反映了彝族丰富多彩的鬼神观念和对自然现象的认知.其具有神学思维特征和神圣意识形态.“说布”背后隐藏的是人类应与自然和谐相处及和谐之美的思想意识和文化意蕴.在彝族“说布”仪式中,几乎每一件使用的物品、每一个动作手势、每一段唱词,都对应有特定的文化符号和隐藏着深厚的文化意蕴.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以凉山彝族宗教仪式中所使用的诓鬼的烧肉和新兴的用于宴客的烧烤为个案,探讨彝族饮食文化的变迁过程。彝族文化忌讳在户外烧肉散发出焦味,因为彝族人相信烧肉的焦味会引来鬼,轻者致人生病,重者会把人的灵魂摄去,使人死亡。彝族饮食文化的变迁过程包括同质化和异质化两种形式。由于彝汉族群互动和文化交流的加强,内地汉区的烧烤文化被引入凉山彝区,形成颇有特色的"彝族烧烤"。这个过程是彝汉文化的同质化过程。从彝族文化角度来看,本来仅在宗教仪式上用于诓鬼的烧肉,其形式通过文化再生产,被重新阐释为"彝族烧烤"用于宴客。这个过程是彝族文化异质化的过程。传统诓鬼的烧肉的象征性与宴客的烧烤的现代性之间发生了文化冲突。从诓鬼的烧肉到宴客的烧烤的变化过程所反映的是彝族饮食文化的变迁,体现了美国人类学家阿尔君·阿帕杜莱所说的"消散的现代性"。  相似文献   

14.
云南楚雄彝族自治州,近四年来,收集了一千多册古彝文书籍,其中绝大部分是彝族群众自动献出的。禄劝县彝族社员张兴,家中珍藏着一批祖传珍贵古彝文书,十年浩劫中,他把这批书装入土陶罐里密封,深埋于地下。1981年他把挖出的二百四十本古彝文书背到县城献给文化部门。武定县万德公社彝族社员杨自荣献出明、清年间的古彝文书三十本,其中《六祖分支》、《指路经》等书,为研究彝族起源  相似文献   

15.
彝族传统环境法律文化目前存在"科学的生态法律理念被抛弃、良好的环境风俗习惯被破坏、合理的宗教信仰遭受打击、彝族传统环境法律文化研究不系统、彝族地区环境执法不严格、法治教育不足"等困境。要从统筹规划彝区发展、弘扬彝族传统法律文化、完善彝区环境立法、严格彝区环境执法、加强彝区环境法律教育等方面,推动彝族传统环境法律文化现代化,强化彝族地区生态文明建设。  相似文献   

16.
在云南的楚雄彝族自治州,传说有一部彝族先人留下的明代彝文医药书,但藏在何处,落在何人之手,不得而知。这一线索被正在撰写我国第一部彝族药物专著《彝药志》的楚雄州药检所蔡永祥知道了,他自告奋勇,要以“踏破铁鞋”的精神,深入哀牢山区去寻访。  相似文献   

17.
彝族火把节是在每年的农历六月二十四日(阳历的7目20日)前后开展节日活动,一般历时3天。节日期间,人们穿着五颜六色的节日盛装,从四面八方汇集于活动场地,有的唱跳“朵洛荷彝”、“达体彝”,有的参加选美,有的参加斗牛、斗羊、斗鸡,有的观看赛马,有的结伴摔跤……各寻其乐,美不胜收。夜莫降临,声势浩大的火把游行便开始了。举目四望,火把齐明,火花朵朵,飞在山坡上、田地间、大街上,还有房前屋后……如星星耀眼,似明灯夺目。正如彝族谚语所说:“星星是天上的灯,火把是彝家的灯。”  相似文献   

18.
美国刘嘉颖 《民族学刊》2013,4(5):72-73,112-117
2012年,一支由彝族青年组成的电影制作小组在凉山彝族自治州拍摄了一部名为《彝文之恋》的数字电影。在凉山彝区近年来由彝族制作的彝族题材彝语电影中,《彝文之恋》成为第一部主题涉及文字读写实践和“爱”的作品。本文对《彝文之恋》如何反映了彝文读写实践是一种社会性实践展开了思考。笔者引用柯林斯和布洛特(JamesCollinsandRichardBlot)以及斯特里特(BrianStreet)对口头传统和文字传统概念划分的批评,研究了彝族的文字读写实践是如何在本土的口头文学和文字经典之间互动,以及它们是如何在当代中国社会发展语境下展开,并根据阿赫恩(LauraAhearn)对尼泊尔马嘉族的文字读写,情书读写实践,和其社会变迁的研究,探究了彝人“情感结构”的变化,彝人恋爱观的转变是如何通过文字读写实践来表达以及新彝族文化身份的塑造。  相似文献   

19.
冯露 《民族学刊》2012,3(4):41-44,93
马林英教授等撰写的《彝族本土刑法与国家刑法的司法实践对比分析——以凉山彝族农村人命案司法实践为例》一文,肯定了彝族民间刑法及刑事司法对“人命案”处理的合理性。笔者的分析指出,从实体法角度,彝族刑法对“人命案”犯罪构成和刑事责任的界定存在不合法且不合情理之处;从程序法角度,本土刑事司法程序不能很好保障“人命案”被告人的基本诉讼权利。在此基础上,提出彝族地区“人命案”刑事司法最佳本土模式的可能方向是,构建与彝族传统司法接轨的刑事和解机制。  相似文献   

20.
编辑同志: 依照《宪法》和《民族区域自治区法》的有关规定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雷波县内党政部门印章全部使用彝汉两种文字,既然印章上使用两种文字,那么党政部门的吊牌上是否也应有两种文字呢? 实际上,现在党委部门的吊牌就未见有彝文。于是,有不少群众多次问到:“为什么党委部门印章上使用彝汉两种文字,吊牌就缺少彝文了呢?”我们曾找有关人员解释过,回答是:“中国共产党是整个中华民族的党,用汉语文就行了。”那么,既然中国共产党是整个中华民族的党,彝族不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之一员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