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汉初政治非“黄老刑名之治”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西汉初年指从汉高祖刘邦到汉景帝刘启这段时期。一般认为,这段时期,西汉的统治思想为“黄老之治”,更完整的提法是“黄老刑名之治”。这个说法的始作涌者为司马迁。《史记·儒林传》说:“孝惠,目后时,公卿皆武力有功之臣。孝文时颇征用,然孝文帝本好刑名之言。及孝景,不任儒者,而窦太后又好黄老之术,故造博士具官待问,未有进者。”班固《汉书·外戚传》也说:“景帝即位,尤好黄老,不任儒者,窦太后好黄帝老子言,景帝及诸窦不得不读老子书,尊其术。”从此以后,汉初政治的指导思想是“黄老刑名之术”几成定论。论者们还认为,…  相似文献   

2.
国家意识与秦的统一和速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家意识与秦的统一和速亡程远西安政治学院公元前221年,秦并吞六国,建立起第一个高度集权制的封建帝国。但是,这个封建王朝,在秦始皇死后仅仅三年,又被农民起义的风浪所推翻。秦朝的崛起和速亡,引起了后人的思考和探索,并找出很多原因,但有一点被人们忽视了,...  相似文献   

3.
本文通过对秦末汉初的社会形势、经济情况、人的价值观念以及秦汉统治者治国策略的异同进行对比分析,再论秦亡汉兴之因。认为素所以亡,主因不是以往所说的“赋税太大”、“徭役太重”、“用刑太极”,而是由于过急、过广地强行全面废除分封制,推行郡县制,导致社会矛盾激化;而刘邦在建汉前后能够审时度势,采用适于当时社会现实、价值观念的适度分封和郡国制,使汉朝兴盛起来。  相似文献   

4.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出兵北伐匈奴,影响很大。现代史家无不给予高度评价,誉之为“符合历史发展的要求的,也是符合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的”措施。然而,当我们客观地检讨秦代历史的发展时,就不难发现,北伐匈奴正是导致秦朝暴亡的一个极其重要的因素。勿庸赘述,为制止匈奴对中原的侵扰,秦始皇在扫除六合,威振四海之余乘势北击,派蒙恬率三十万大军驱赶匈奴,收复河南地,无疑是正义的,给中华民族历史的发展留下了深远的影响。但如果把这个问题摆到一定的历史范围内,亦即从秦统一之际的  相似文献   

5.
秦与汉初的田租制度呈现出以劳役租为基础,兼有定额租因素的杂糅形态。纳租户每年将全部耕地的十分之一划出作为税田,税田内作物全部作为田租上缴。每年在作物成熟之前,乡吏参考土地的地力、作物种类、年景等因素“取程”,计算出税田内作物的产量,并以此作为每户田租缴纳的下限。收获季节,在政府的监督下,每户将税田内的作物收获并上缴,如果出现低于缴纳下限的情况,则需要补齐。秦与汉初的田租制度具有较强的过渡性特征,本身并不完善,加之西汉文景以来厉行低田租政策,这一制度随之瓦解。  相似文献   

6.
张祚庥 《人文杂志》2023,(11):119-129
秦统一后,楚地爆发过多次反秦叛乱,但皆被镇压。陈胜吴广起事能发展壮大应与秦内部动乱有关。因始皇帝生前未明立储君,胡亥即位后,大肆屠戮秦宗室大臣,这是陈胜吴广起事的政治环境。战国末期,赵国曾多次击败秦国,并一度挫败了秦统一计划。赵人在反秦战争中表现十分积极,亦有灭秦之志。结合秦简中相关记载,秦统一后,整个新地时常发生叛乱,原六国的反秦运动在统一后并未停息,这是秦末六国反秦运动发展迅猛的一大重要原因。章邯击败项梁主力大军后,楚国一度危如累卵,项羽所率援赵大军目的是保楚,而非灭秦,项羽大军在巨鹿击败章邯所率秦军主力,带有较强的偶然性。考虑到秦末内外交困的局面,亡秦是必然的,而由楚国来完成亡秦之业,是偶然的。  相似文献   

7.
8.
对秦亡后诸侯裂土分封的再认识陈玉屏秦亡后直至汉初,一度重现诸侯裂土分封的历史场面。其是非得失,史学界多年来众说纷坛。近年来重读史籍,颇有新的体会,故撰成此文,就教于学界同仁。(一)西周实行裂土分封制的社会历史原因秦始皇二十六年,秦逐一灭掉东方六国,一...  相似文献   

9.
自汉以来历代先贤对秦短祚而亡的原因作了诸多方面的评价与探讨,整体而言,多不出严刑役重的"暴秦"说和"废分封,行郡县"的"秦制"说两种归因倾向,但事实上秦亡原因还有进一步挖掘的必要。如果我们从制度变迁视角来考察,秦亡原因可归结于三个方面:一是正式制度设计存在"制度漏洞",皇帝制度下缺乏必要的监督制度,加之秦始皇个人的认知局限,在面对新的国家形势时未能做出合理的判断和选择,导致国家整体制度框架失衡;二是秦始皇"急政"强制剥夺了制度变迁进程中的"制度试验"环节,忽略了分封制的路径依赖性需要一定的缓冲周期,未把握好新旧制度转型或过渡的基本规律;三是制度运行机制的失效,导致制度成本不断增加,国家负担日益沉重。不可否认,缺仁暴酷作为导火索加速了秦的灭亡,但其根本原因则仍需从制度设计层面和制度适应性效率等方面综合考察。  相似文献   

10.
汉初诸侯王国有着自主选择统治术的独立施政权力,因而构建了各自与中央王朝不同的政治学理论体系。这些王国的政治学理论都认同中央统一的政治体制,从本质上说并非统一中央王朝的异己力量,而是在体制内寻求其生存的合法权。汉初政治学理论的这种差异性,是汉初多元一统政治体制下政治实体多元存在的政治现实的反映,它极大地丰富了汉初政治学理论建构的政治元素,成为日后统一的中国传统政治学体系构成的重要理论渊源。  相似文献   

11.
骈文的正式确立,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事情。但是,骈俪文体的酝酿,时代则较早。早在先秦时期,骈、散体式就存在分途的倾向。汉初文学对先秦史传、诸子散文各有继承,进一步促进了骈、散体式的分途。在汉初,骈、散文体则承担了不同的文学与社会功能。  相似文献   

12.
萧映朝 《兰州学刊》2010,(11):200-204
西汉初年,由于河南地的失去,西汉政权被迫在漫长的国境线上面对一个强大而统一的匈奴帝国的冲击,地缘压力巨大。而代北地区则成为屏蔽关中与控驭关东尤其是燕赵地区的一个结合部,且其当匈奴单于王庭,备受冲击,屡披战火。围绕着河南地失去后代北地区复杂的战略举措与地缘活动我们可以窥见汉初地缘政治更清晰的面貌。  相似文献   

13.
黄老复兴与魏晋玄学的诞生玉晓毅中国思想文化形态由汉代经学向魏晋玄学转变的汉魏之际,道家学说作为最有活力的思想因素,居于这场变革的主导地位。其中最有影响的道家流派,并不是通常所说的老庄哲学,而是“黄老之学”。它不是汉初黄老之学的简单重复,而是在复兴黄老...  相似文献   

14.
在中国历史上,有两次改朝换代对作家心灵产生的震撼最为强烈,一次是秦朝的灭亡,一次是明清易代。如果说明清易代给文人造成的是天崩地坼之感,那么,秦朝的迅速灭亡,在汉代文人看来无异于天翻地覆。纵观西汉二百年间的文坛,几乎每个时期都能听到这一变故撞击文人心灵发出的各种各样的回响,其中有政论家的纵横评议,也有历史学家的客观描述。《史记》通过人物传记总结秦亡的历史教训,在展示丰富多彩的艺术画面的同时,通古今之变,为汉代社会提供了许多有益的借鉴,对今天仍然富有启示作用。一秦朝迅速覆灭所产生的历史反响不但有贾谊…  相似文献   

15.
黄老之学,黄即黄帝,老即老子,黄老合体,构成所谓黄老之学。黄老之学曾经给汉初带来了几十年的安宁、稳定,并引起了后世统治者的仰慕与效仿。但由于假托黄帝以立言的所谓黄帝之书久已失佚,只剩下五千言的《老子》,因而长期以来人们只知老学而不知黄学,给黄老学的研究造成了很大困难。一九七三年底,在长沙马王堆汉墓发掘出的黄老帛  相似文献   

16.
第九届中国黄山国际旅游暨徽文化节将干11月5日至15日举行。活动由国家旅游局、安徽省人民政府主办;由安徽省旅游局、黄山市人民政府承办。  相似文献   

17.
葛志毅 《北方论丛》2022,(3):147-160
考秦人起源东方,西迁后在西戎的包围中发展壮大起来,并受到其蛮勇之风影响。商鞅变法,定立国策,倡立尚武好战及崇重功利之极端精神。其国势崛起及统一大业之完成,端有赖于此;王朝建立不久即溃亡,亦因未能即时变政更化终致其恶果。秦人重母俗,因之制定准许妇女独自立户政策,虽使赋役征收对象为之扩大,亦乃当日急酷征役之证。秦迅猛扫灭六国,但统一不久即因急政暴虐而亡,且以轰轰烈烈之势结束三代亡于女宠女祸之老旧模式,这与战国以来社会历史变化剧烈,及法家急刻的政治功利追求密切相关。若仔细审视秦兴亡过程中所经历的种种因缘机运,固予人启示良多,但若论其溃亡,终应归于野蛮尚武与急迫惨刻法家意识之结合,所播下的种因。  相似文献   

18.
马王堆四种黄老帛书的政治辩证法思想是以因顺而为为理论基础,主张适时和适度的斗争,要求把刑与德、刚与柔、无为与法治配合起来。古佚黄老帛书中的政治辩证法思想对帛书《老子》有重要发展。  相似文献   

19.
马王堆四种黄老帛书的政治辩证思想是以因顺而为为理论基础,主张适时和适度的斗争,要求把刑与德、刚与柔、无为与法治配合起来,古佚黄老帛书中的政治辩证法思想对帛书《老子》有重要发展。  相似文献   

20.
汉兴楚亡的主因在政治意识王太阁弱汉何以暴兴?强楚何以速亡?因由虽多,但双方首脑政治意识清醒与否则是主要因素。作为争霸双方的首脑,其政治意识的清醒与否决定着战略决策的正确与失误,决策正确,则人尽其才、事半功倍;决策失误,则才无所施、治丝益梦。项羽,勇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