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论青少年性别教育的重要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掌握自己的性别角色,是人生成长中的一个重要课题,在人生的整个历程中,青少年时期是性差别表现最突出的时期,也是性别角色形成和定型的关键时期.从青少年性别意识的表现特点和影响因素入手,分析青少年性别教育的重要性,提出在青少年中实施性别教育的基本思路,为青少年的素质教育和健康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2.
为了更全面、立体、直观地了解大学生性心理方面的综合状况,本文编制了包含"性观念"性内疚"同伴影响"性知识"和"性教育需求"五个分问卷的《大学生性心理状况综合问卷》,经过初测修订形成了正式问卷,正式问卷共38题,信效度良好,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和实用性,不仅能用于评估大学生个体性心理健康情况,也可以用于不同年级或性别大学生性心理健康的综合状况的比较研究。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西方心理学积极推动"缺陷"预防与积极青少年发展两大理论的整合,以变量为中心和以个体为中心的统计方法相继应用于对青少年积极行为与消极行为开展共同关注的研究,研究既探讨了青少年积极行为与消极行为发展的关系,又分析了两者可能的影响因素。这一研究思路为我国留守儿童的行为发展研究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结合我国留守儿童的行为发展特点,运用横断面调查与纵向追踪调查方法,交叉应用以变量为中心和以个体为中心的统计技术,实现对留守儿童积极心理与消极心理的共同关注,分析留守儿童行为发展现状,在积极预防与治疗留守儿童问题行为的同时,培养其积极心理品质。  相似文献   

4.
青春期教育有广、狭义之分:广义是指青少年迈入青春期前后这一特定阶段根据其心理发展特点与需要所进行的针对性教育,是包括人生观、理想前途、道德法纪等多方面的综合教育;狭义主要指性教育,即青春期性生理、性心理知识的传授和学习,青春期性道德、性观念的指导和培养。本文中青春期教育所涉及的内容是指后者,因为在我国现有的社会环境和文化背景下,以“青春期教育”代替西方国家通常说的“性教育”更符合我国实际。 目前我国处于青春期青少年的性生理、性心理发展一般是正常的、健康的,但是,有些青少年在某些方面也存在着不少问…  相似文献   

5.
关于性教育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们对青少年应进行恰当适度的性教育。性既有自然属性又有社会属性。性教育的主要内容包括:性生理教育,性心理教育,性道德教育和性法纪教育。在性教育中要把握好同步性原则、层次性原则、可接受性原则和科学性原则。  相似文献   

6.
攻击性行为对个体社会性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攻击性行为这一研究领域经过长时间的探索,取得了显著的进展。理论探索进一步深入,影响机制更加细致,行为干预更为有效,实验数据的积累也更为全面。在综述相关研究基础上,对个体尤其是青少年攻击性行为的影响因素、国内外干预与矫正措施的相关研究成果进行了概括。  相似文献   

7.
青少年对父母权威的认知是青少年社会认知研究领域的重要内容,它对青少年的行为、社会适应和青少年期的亲子关系具有重要作用。本研究采用整群随机抽样法,运用父母权威认知问卷和父母教养方式问卷对640名初一、初三和高二年级的青少年进行了调查,结果发现:(1)总体而言,青少年对父母的权威较为认同,认为父母“可以”或“基本可以”对其行为作出规定,但不同年级与性别的青少年又表现出相对不同的特点。(2)与父亲权威相比,母亲权威更为青少年所认同,而且这种特点不随青少年年龄与性别的变化而变化。(3)不同教养方式下的青少年对父母权威的认知显著不同。  相似文献   

8.
不管从个体层面还是社会层面,青少年健康行为发展都至关重要。而作为人类进化中的典型任务,亲代投资在青少年行为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风险敏感理论和生命史理论为解释亲代投资在青少年问题行为中的作用提供了独特视角。人类的决策离不开生命史历程,因此,父母的童年环境、经历和贫穷可能通过亲代投资影响青少年问题行为的发生。本文基于进化心理学视角,探讨亲代投资对青少年问题行为的影响机制,减少问题行为发生,促进青少年健康行为与社会发展。  相似文献   

9.
现代公益活动的迅速发展,既是平衡中国社会转型期产生的各种社会风险的时代需求,也是发扬我国传统文化价值观的内在要求。青少年群体自身的特点及其与现代公益行为的契合度,促使我们研究影响青少年公益行为的因素及公益行为在青少年社会化过程中的作用。基于此,文章使用问卷调查法探讨了青少年公益行为倾向的影响因素和参加公益行为的社会功能。研究发现:父母教养方式、学校班级环境、个体同理心对青少年公益行为倾向有显著影响(p <0. 05);青少年参加公益活动对其心理健康水平、社会责任感以及生活满意度具有显著影响(p <0. 05)。青少年参加公益活动不仅对其自身心理健康成长有积极的影响,对社会的和谐稳定与有序发展也具有正向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0.
性别失衡下社会风险与行为失范的识别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为系统识别性别失衡背景下的宏观社会风险和微观行为失范.将扎根理论和内容分析方法相结合,首先从历史、国际和现实的视角出发,识别和归纳性别失衡下的宏观社会风险;其次,在对网络报道数据分析的基础上,识别性别失衡下微观层面的个体、家庭与群体的行为失范;最后,归纳总结了性别失衡下宏观风险和微观失范行为的结果。研究发现:性别失衡将刺激并加剧既有的人口、社会、经济、健康、文化等一系列风险;在性别失衡下的宏观社会风险影响下,个体与群体在婚姻、家庭、性和其他方面存在着不同程度的行为失范问题;宏观社会风险与微观行为失范将威胁公共安全与社会稳定。  相似文献   

11.
青少年是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新时期塑造青少年人格美对促进青少年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人格美包括社会人格美、个体人格美和行为人格美。通过加强认知、行为规范和自律、知行合一等途径塑造青少年的人格美。  相似文献   

12.
关于青少年疏离感研究的理论分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青少年期是个体自我同一性形成的重要时期,但由于受种种因素的影响,有些个体在心理发展上表现出较为明显的疏离感。国外的研究发现,青少年的疏离感与问题行为、犯罪行为成正比,强烈的长期的疏离感会严重影响青少年自我同一性的和谐发展。我国研究者也日益关注对青少年疏离感的研究并构建出疏离感的理论模型。当前背景下,关注中国青少年疏离感的发展,对拓展自我同一性的理论研究和青少年自身的健康发展来说,都极具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长期以来,基于性别差异,尤其是男女两性性别差异的两性性别心理及其形成一直是心理学和社会心理学领域的热门议题。以社会学为视角分析个体性别心理的形成与发展,主张个体性别社会化和性别角色表演是社会性别与社会心理学领域的两大重要概念,探讨了个体性别心理形成与发展中的性别社会化和性别角色表演,认为社会和个体合力建构了性别心理—行为机制,而这一机制又对个体的性别社会化和性别角色表演进行导向和规范。在这一机制中,社会影响力无疑是强大的,但个体的建构力也不可小觑。因此,即使是个体,在改善现有的性别文化,创建新的性别制度中,也是大有作为的。  相似文献   

14.
建构主义认为心理和行为是个体主动建构的结果,文章因此认为青少年的道德自我概念是个体主动与社会互动而建构起来的产物,包括内在道德自我概念、人际道德自我概念和社会道德自我概念三个维度。在此基础上,编制了《青少年道德自我概念问卷》,并考察从初一到高二的青少年学生道德自我概念的发展特点。研究结果表明:《青少年道德自我概念问卷》具有良好的信效度,当前青少年的道德自我概念水平较好,社会道德自我概念存在显著的年级差异,女生在道德自我概念各个维度以及总分上均显著优于男生。  相似文献   

15.
人格是个体独特的、稳定的、社会性极强的心理特征的综合,是个体心理结构中的核心,对个体发展具有多方面的重大意义。青少年正处于人格发展的初步定型时期,即人格发展的一个关键时期。当前我国青少年人格发展既具有健康的一面,但人格健康问题也十分突出,令人忧虑。在青少年健康人格的培养教育中值得关注的问题是: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明确青少年人格健康的标准;确定青少年人格教育的任务;做好青少年人格发展的预测和控制;关注青少年中特殊群体的人格成长;加强研究,探索青少年人格教育的具体对策。  相似文献   

16.
青少年网络交往行为的特点及测验量表的编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基于网络交往逐渐成为一种普及的社会交往方式,本研究在大量阅读文献资料和访谈的基础上,编制适合青少年群体的网络交往行为量表。量表包括7个因子,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进一步的研究不仅发现了青少年上网行为的一般特点,而且探讨了青少年网络交往的心理及行为特点。多元方差分析显示,在网络依赖因子上性别差异显著,在网络依赖、上网自评以及5点量表总分上年级差异显著,性别和年级的交互作用不显著。  相似文献   

17.
青少年的问题行为历来是一个引人瞩目的现象,近年来青少年的问题行为更加突出,并引起了社会上不少人的议论纷纷。因此,预防和矫正问题行为已成为青少年教育和管理工作的一个重要内容。 问题行为多发生在儿童和青少年时期,关于这一点研究者们并无异议,但对于什么是问题行为,看法与说法却大不一样。 在国外,不少人将凡是不符合社会习俗、规范的行为通称为偏离行为,其合理之处是强调了行为的社会制约性,但却将属于受教育影响的与受法律制裁的行为混为一谈。 也有人将问题行为称之为不良行为、过失行为,好处是强调了教育影响的重要性,但却过分笼统,也不容易反映不同年龄阶段行为问题的特点,尤其不能表明成人与儿童、青少年问题行为的区别。 我们倾向于将问题行为定义为:个体在社会化过程中所出现的各种适应不良的行为。首先,这一定义强调了问题行为的发生是个体发展过程中的问题,是由于适应中的困难而出现的问题,因此,问题行为在儿童、青少年时期不是少数人的问题,而是一个带有一定普遍意义的,要由教育加以干预的问题,不属于法律干预的范畴;其次,这一定义所包含的外延比较广泛,它只说是“问题”而不指明是什么问题,但又等于指明了是什么问题,具有不确定性中的规定性,即表明了儿童、青少年问题行为的多  相似文献   

18.
青少年社会工作的实质是处理人与情境的关系,而情境是一种"场域",这个"场域"至少包含三个因素:个体、环境以及二者的关系.青少年自我意识的发展与情境的密切联系又决定了情境分析在解决青少年问题过程中的作用.个体在当下"情境"中的某种行为是对以往"类似情境"的定势认知所造成的,所以社会工作者要纠正其当前行为,必须对早年"类似情境"进行回朔分析.  相似文献   

19.
性别多元是人类社会的原生态,除了男女两性外,还有诸多间性的存在。在男女二元分割的性别文化体制下,这些在生理性别的具体构成上不协调的雌雄难辨的间性人被病理化、污名化,遭到性别矫正手术的强制性"修正",枉受身心的双重苦痛。间性人的困惑及呼喊令当代女性主义者进一步反思性别二元化建构的合理性,进而倡导对女性及其他所有性别个体的性别认同、性别表达、性关系及其行为方面的尊重,强调性少数群体的平等权益,尤其是对作为性少数人群之一的间性人的身体自主权和性别自决权的法律保护。  相似文献   

20.
校园性别欺凌事件频发引起舆论关注,深入探究其发生机制并寻求防治策略具有必要性和迫切性。本研究对基于天津市S中学18位学生的深度访谈数据,借助暴力三角理论,从文化暴力、结构暴力、偶发暴力三个维度分析校园性别欺凌的发生机制。研究发现:校园性别欺凌根源于不平等的社会性别关系这一文化暴力;学校的一些制度安排使学生处于结构暴力场景中,给性别欺凌的发生提供了环境支持;青少年自我性别认同的威胁感和缺乏同理心等偶发暴力,使其难以理解和接纳多样态的性别,进而导致性别欺凌行为。因此,建议通过制定具有性别视角的反欺凌法律和政策,开展全面性教育培养青少年多元、平等的价值观,加强对学校教职员工的培训,建立科学有效的性别欺凌行为处置程序来防治校园性别欺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