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德治与法治是中国传统治道思想所关注的主要问题之一,以王符《潜夫论》为个案分析对象,探讨了东汉后期政治中德治与法治的关系问题,即王霸兼综、德刑并用、儒法相辅的互动与嬗变趋势,进而论证了王符在其思想体系中为维系良好的国家和社会秩序所做出的理论努力。  相似文献   

2.
本文对东汉王符的社会政治经济思想进行探索,从其"以民为本"的思想以及"以学为基"的教化思想中,探寻其社会统治思想主张,以期对当前构建和谐社会提供历史借鉴.  相似文献   

3.
东汉后期的王符在中央权威衰落的情况下,把重建人间秩序的希望寄托于超越的精神力量上,却又突出人的力量;他在一个本末颠倒的世界里,注重人的道德自主和自律;在具体的救世措施上,隐藏在法家思想背后的是他对儒家仁义理想的执着。这些思想动向反映出东汉后期士人阶层的两难境地与思想趋向。  相似文献   

4.
王符文学观念具体表现为对文学美刺功能的重视,主张文学的实诚精神.其本末兼顾的思维方式,是这些文学观念的内在哲学基础.王符文学观念虽然带有很强的功利色彩,但是在东汉中晚期文学思想史上具有一定代表性,同时其本末观念的思考对魏晋文学思想的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是中国文学发展史上重要的一环.  相似文献   

5.
王符对汉代选贡的制度化作出了独特的理论贡献。王符的人才选贡理论是其思想的核心部分之一,他在《潜夫论》中将这一理论与汉代儒学选贡制度化相联系,[1]对贤臣地位、选贤标准与贤才考功等作了详尽论证。  相似文献   

6.
"后汉三贤"王充、王符与仲长统在各自著作《论衡》、《潜夫论》及《昌言》中都有关于"天道"的精辟论述。王充指出"天道自然,非人事也",将人从天人感应的思想桎梏中解放出来;王符主张"天道曰施,地道曰化,人道曰为",强调人之调和阴阳、和谐治道的作用;仲长统进一步提出"天道为末,人事为本"的观点,突显个体价值。三者天道观的历时演变轨迹正是东汉一代士人思想解放、自我意识萌发的过程,其中有对前朝"天人感应"言论的承继,亦透露出后世玄学思想的新动向,并映射出后汉一代士人欲突破天命、寻求个体价值的不懈努力。  相似文献   

7.
王符是东汉后期思想家与政治学家.他认为,卜、巫、占梦、相和姓氏在维系社会稳定、整合社会及国家秩序、调节社会关系等方面的特殊作用,是整合社会和国家秩序的又一路径.  相似文献   

8.
郎镝 《延边大学学报》2013,46(1):126-132
王符所著《潜夫论》深淳整穆,时人誉为汉末清议政论文之翘楚.其“指讦时短,讨谪物情”,极言汉政得失.历史文化研究方法以时空两个维度作为历史分析的视角,以此理论分析史料,明确王符震灾亲历者的历史身份.从王符独到的平民视角中的灾情描述可以分析出东汉政权的震后“荒政”:从频黜“三公”这一政治现象,探讨“天人感应”衍生的“灾异说”政治思想内核的表象和“内外廷”之争的顶层政治权力分配的实质;从帝王和臣子对“罪己”、选拔“贤良方正”、“有道”士人进入统治阶层的“荒政”策略的分析,概括当时汉末统治阶层矛盾凸显的现实,分析其对汉末政治结构的破坏作用,为寻找并论证汉末政治社会衰变的重要节点提供历史证据.  相似文献   

9.
王符《潜夫论》中《赞学》《贤难》《考绩》篇都提到京房,王符在洛阳游学期间所师从者应为京房的再传或三传弟子,尊京房为"先师"。王符对京氏《易》的学习,重在其利用《易》的阴阳灾异揭露弊政、讽谏君主的方法,关于京氏《易》的具体内容似关注不多。王符对京房提出的考功课吏法最为推崇,《考绩》《三式》《实贡》等篇中所论述的"考功"思想就是对京房"考功课吏法"的具体阐释和理论升华。联系二人所处的时代,王符在考功课吏、改革吏治、选贤授能、尊君重令、严明赏罚等政治思想方面的一些论述,明显是对京房有关论述的继承和发展。王符和京房的政治思想都具有强烈的现实针对性。  相似文献   

10.
东汉王符撰写的政论著作《潜夫论》共三十六篇,其中《务本》、《浮侈》、《爱日》等篇专论经济。针对东汉和帝、安帝时期政治昏暗、贵戚宠臣穷奢极欲,从而引发虚伪游手浮食众多、本末不足相供的现状,王符提出农工商均可富民的经济观点。认为农工商各有本末之分,强调"夫富民者,以农桑为本,以游业为末;百工者,以致用为本,以巧饰为末;商贾者,以通货为本,以鬻奇为末",只要各务其本、各抑其末,就会最终实现"富民","成太平之基,致休征之祥"。  相似文献   

11.
王国维“通人之学”“专人之学”等学术思想是中国学术研究转型的重大创新,通过对王国维学术成长的梳理、学术成果的分析、学术思想的论证,对“静安之学”进行了全面系统的研究。研究认为,王国维凭借厚实的知识贮备,批判地继承西方哲学理论与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在构建中国大文科的学科体系、研究文史哲的学术体系和中国学者的学术话语体系方面做出了全面系统实践,取得重大进展和开创性成果,堪称开一代风气的大学者;王国维以创辟胜解、通方知类的学术思辨,创立二重证据方法,探索出一条由“通人之学”到“专人之学”学问研究蹊径。系统审读、反思静安之学,对我们严肃读书风气、匡正学问研究态度、提倡学术争鸣、甄别解决知识产权争端、清除学术造假现象、规范学术研究流程,能够起到见贤思齐、弃旧图新之作用。  相似文献   

12.
张綖是明代嘉靖时期著名的杜诗研究专家,著有三种杜诗学著作。其中《杜律本义》受到当时社会风气和诗学思潮的影响,以元代张性的《杜律演义》为底本,同时参考明代张孚敬的《杜律训解》,对杜甫的151首七言律诗进行注解。《杜律本义》在注释体例上虽沿袭前人注本,但其融通的杜诗编年、畅达的诗意疏通,亦具有一定价值和特色。张綖还对《杜律本义》和《杜工部诗通》中部分相同诗歌的注解进行了增补、删改,使《杜工部诗通》更趋完善,从中也可见张綖精益求精的治学态度。  相似文献   

13.
刘师培无赋学专论,赋学观点散见于他的各种学术论著中。其以经学语境、史学规范和小学基础为根基的诸多赋学观点和思想,对我们探究赋体新的研究角度和方法有很大的价值。与多数赋论家倾向对具体作者、作品的诠释与评价不同,刘师培注重在更为广阔的文学视野中探讨“赋”这一文体的性质、变迁和功用。系统研究他的赋学思想,可以对赋有更全面的认识和了解。  相似文献   

14.
为研究晚明“无善无恶”说之于是时学术范型的影响问题,以王龙溪、李贽、黄道周等的思想为中心进行阐释。研究认为,李贽通过“童心说”传承王龙溪的“无善无恶”思想,试图寻找具有本体意味的天理良知;黄道周等掀起回归儒家经典的学术运动,提出儒学重建在于由理学、心学向经学的过渡与转型,将经学的过渡与理学打通,贯通其中的“无善无恶”说成为晚明学术新范型——理学向经学转向的先导动因。  相似文献   

15.
严复作为近代中国思想史上最有影响的代表人物之一,在整合吸纳古今中外科学与哲学思想的基础上形成了一整套自成体系的关于自然的看法。严复通过对宇宙本体、宇宙万物的起源与演化和人与自然的关系等三方面的探究,深化了国人对自然的认识,促进了中国自然观的发展。同时,严复的自然观中又表现出复杂性的一面,即观点之间的看似不一致,较为突出的有:一方面对宇宙本体作出了物质性解释,一方面又认为"大抵宇宙究竟与其元始,同于不可思议;"一方面在宇宙万物起源上否定创世论,一方面又认为宗教迷信不可一概否定。通过分析,可以看出,严复自然观中的"看似不一致"实统一于其丰富的思想内涵之中。  相似文献   

16.
傅斯年是中国现代史上一位著名的教育家.1932年,他与当时的教育学者对教育学的学术价值展开了一场激烈论战.本文探讨了此场论战的背景、过程并与美国教育史上的"教育大论战"作了对比.评析此场论战,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洞察把握傅斯年的教育思想,理解他对教育学这门学科的态度.  相似文献   

17.
桂馥的考证笔记<札朴>记录了大量的鲁方言材料,有的是从文献求方言本源,有的是用方言考证古词,有的是考释鲁方言词的本字.这些宝贵的鲁方言材料成为<汉语大词典>、<汉语方言大词典>等辞书编纂的重要依据,也为鲁方言研究提供了重要借鉴.该文是对桂馥在<札朴>中的鲁方言研究的内容、方法及其学术价值略作刍荛之议.  相似文献   

18.
王蒙的《红楼梦》评论呈现出个性鲜明的特征:鉴赏与批评并举,体悟与活说贯通;生活经验与审美体验融为一体,思想观念与笔调文情汪洋恣肆。他敢于立说,自成一家之言。他的《红楼梦》研究能够根据人文社会科学的学理予以"概念化"表述,并在体悟、阐释、批评的基础上建构自己红学研究的"系统"。  相似文献   

19.
导夫新著《丁鹤年诗歌研究》立足历史语境和现实视野,对元末明初著名的回族诗人丁鹤年进行了多层面的研究,从而在历史阐释、文献考索和艺术批评之中揭示了丁鹤年其人其诗的文学史意义。该著堪称是回族文学研究的一项新收获,颇有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20.
王韶《平戎策》及其经略熙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北宋神宗时期,王韶主持的经略熙河,对招抚吐蕃诸部,开发和稳固 我国西部边防,促进甘肃及青海地区各民族的团结与融合、社会安定和经济文化的发展,以 及畅通丝绸之路,加强各民族团结起了不可估量的作用。对熙河之役运用历史唯 物主 义的方法进行全面的分析研究,还其史事的本来面目,对我国古代少数民族和藏民族及王 安石变法运动的研究,都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