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到底谁是新批评的最佳代表人物 ?这一直是理论界感到困惑的一个问题。我们认为 ,瑞恰兹是 2 0世纪著名的文艺理论家和批评家 ,西方现代文学批评的创立者之一。他的《文学批评原理》、《科学与诗》、《实用批评》和《修辞哲学》等著作 ,奠定了新批评的理论基础 ,并对 2 0世纪的西方文艺理论产生过深刻的影响。他的“两种语言用法”和“语境说”等语言学理论 ,被认为是新批评的重要理论来源。新批评方法实际上就是瑞恰兹的语义学理论在文学批评领域的具体应用 ,因此 ,在挑选新批评的代表人物时 ,我们选择了瑞恰兹 相似文献
2.
王晓岚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1):104-106
现代语言学的发展深刻影响到西方的哲学、文学和美学的面貌,也产生了具有现代性特质的"语言论转向",俄国形式主义、英美新批评和结构主义理论不仅仅是重要的文论话语,更是给中国的80年代的现代派文学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呈现出一条由西方到中国、由传统到现代、由内容到形式、由形象到语言的知识学谱系和美学脉络。 相似文献
3.
以本文为中心的合理性及其局限--浅论英美新批评的形成、发展和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定家 《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22(2):26-31
新批评作为20世纪最重要的批评流派之一,具有其发展的历史文化背景、理论来源、基本特征、理论成就和局限.新批评派从折衷主义哲学立场出发,在理论上试图调和文学与现实、理性与感性的对立,试图突破旧形式主义的框架,并出神入化地运用语义学方法分析文学作品语言,进而分析作品的结构,取得了令人信服的研究实绩.但是,新批评以绝对的、孤立的本文作为文学批评的出发点和归宿,排斥对文学作品产生的社会历史原因的分析,无视作者心理、读者反应和社会效果,这无疑是新批评的最大局限. 相似文献
4.
徐葆耕 《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1)
科技与诗 (艺术 )的关系问题 ,是近代中外学术界十分关注、众说纷纭的问题。瑞恰慈在 2 0世纪 2 0年代 ,发表的《科学与诗》等著作 ,根据当时心理科学方面取得的成果 ,论述了科学发展对诗及诗歌研究的影响。文章以韦勒克对瑞恰慈在这方面的否定性批评为线索 ,试图重新估量瑞恰慈理论的历史与现实价值及其失误。认为 ,关注科技发展对艺术的积极影响是人文学者不可推卸的职责。文章还对《科学与诗》在中国的影响进行了分析 ,指出中国学术批评在形而上方面的贫弱值得注意 相似文献
5.
童一菲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25(5)
20世纪四十年代的中国诗坛,以卞之琳为代表的现代诗派和穆旦为代表的九叶诗派拉开了新诗现代化的序幕,"九叶"之一的袁可嘉不仅创作诗歌,同时还建立了自己的诗论体系.在西南联大学习期间,袁可嘉的创作和研究兴趣从西方浪漫派诗歌转到现代主义诗歌,新批评理论对其产生了重要影响.从袁可嘉诗论中心"新诗现代化"入手,探寻新诗现代化与英美新批评理论的渊源,并讨论袁可嘉如何将英美新批评理论"中国化". 相似文献
6.
新批评派的理论与实践之间的诸种悖论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胡燕春 《辽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1(2):68-72
新批评派作为20世纪最重要的文学批评流派之一,在理论建构与实践操作等层面都贡献颇丰。然而,由于该派具有时段较长、学者较多等特质,因此,其文学观念、理论原则、批评范式以及创作实践之间的确暴露出诸种矛盾之处。鉴于此,本文力求基于哲学、历史、社会以及创作等层面,揭示该派的理论与实践之间所存在的诸种悖论。 相似文献
7.
张惠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2(5):88-91
“新批评”在中国的早期译介是“新批评”与中国文学关系研究的一个绕不开的话题。在一定的契机下,中国学者开始译介“新批评”,主要集中在艾略特、瑞恰慈作品的翻译与介绍上;通过展示早期译介的基本状况,对“新批评”引入中国的文化语境及译介策略进行反思。 相似文献
8.
胡燕春 《新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7(2):108-112
新批评派在中西学界都曾经形成了持久的冲击,其影响至今犹存。该派在中国的译介与接受历程,不仅表现出同步性与渐进性、系统性与零散性并存等特征,而且呈现出“中国化”的诸种现象。基于此,以下对于该派在中国学界的译介情况、接受境遇及其对于当下若干问题的借鉴价值等问题予以阐释。 相似文献
9.
王向峰 《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5,(1):5-10,95
文学艺术是社会现象之一,它的作者作为社会历史的人,无法不在作品中表现社会历史,因而就无法割断与社会历史的联系。但是在20世纪产生的多种形式主义美学研究方法,为了强调艺术形式的重要,在评论文艺作品中特别片面地夸大形式的意义,岀现了多种以艺术形式为艺术本体的形式主义流派,英美的新批评即是其中之一。以艾略特和韦勒克为代表的新批评方法,以文艺作品的形式为本体,认定艺术批评的目的在于艺术的自身,阻断了艺术与社会历史的密切联系,所以尽管他们的理论方法在认识艺术形式方面有不可忽视的作用,但他们与其同道所秉持的方法,都在时兴一段时间之后走向了难以回转的末路。 相似文献
10.
严鹏 《江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83-87
武汉的棉纺织工业在20世纪30年代陷入了一场长达几年的行业性危机中,这场危机主要是由农村破产引发的市场危机,并因日货的大肆倾销而加剧。在危机的打击下,武汉的华商纱厂纷纷停工、改组,唯独裕华纱厂一支独秀,稳健经营。裕华的成功主要在于西南腹地市场的开拓,从而有针对性地应对了危机。民国时代武汉的支柱工业棉纺织业极其依赖西南市场,未能成功实现进口替代。 相似文献
11.
李梅 《内蒙古工业大学学报》2002,11(2)
T .S .Eliot -aCelebratedAmerieanPo et,DramatistandcriticT .S .Eliot (1 888— 1 965 ) ,acelebratedAmeri canpoet,dramatistandcritic,receivedanexcellenteducationofclassicalliteraturewhenhewasyoung .HefinishedhisstudiesinHarvardundertheguidanceofthewell-knownscholarsIrvin… 相似文献
12.
瑞恰慈与中国现代诗歌理论批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涛 《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25(3):97-99
在新批评派的诸位学者中,瑞恰慈与中国现代文学批评的关系最为密切,其批评学说由曹葆华等人介绍到中国后,迅速为一些中国学者所接受,对中国现代诗歌理论批评产生了非常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辛雅敏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2):94-99
在英美文学批评的发展过程中,有一个阶段十分重要。在这一阶段,批评不但摆脱了传统的印象式文学鉴赏形式,在文学内部被重新定义,而且逐渐被专业化和制度化,成为大学教育中的一门学科。这一过程中,瑞恰兹、克莱恩、兰色姆和弗莱几位批评家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文章讨论这几位批评家是如何重新定义文学批评并使之适应大学教育,并最终使批评独立于其他学科的。 相似文献
14.
颜炼军 《江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9,28(2):5-10
T·S·艾略特的诗歌与文学批评观念对中国现代诗歌进程产生了重要影响。通过梳理艾略特在现代汉语新诗界激起的旧诗回想,可以增进理解中国现代诗歌进程的复杂性。许多现代汉语诗人通过写作对旧诗传统进行了细入肌理的思考,新旧交错的痛苦过程,孕育了他们的旧诗辨识能力和新诗创造能力。“离弃”旧诗的新诗革命者对新旧诗关系的理解和思考,在当下汉语诗歌建设中显得更为有效。 相似文献
15.
习传进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8(4):605-609
20世纪八九十年代是美国非裔文学批评史上的一个重要转型时期。在这一转型时期,美国非裔文学批评转型具有五大特征:即人类学转向,种族本真性的质疑,回归文学本体,学院派批评精神的形成,走向跨学科性、开放性和对话性。 相似文献
16.
冉思玮 《广东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8(3):68-71
新批评派"细读法"与《文心雕龙》"六观说"实质上是文学文本的批评方法,它们对文本的细化析评是两者共通的内核,从某种意义上讲,"六观说"就是"细读法"的中国式转换。另外,批评方法是否合理有效正在于文本运用的可操作性。 相似文献
17.
清代同治(1862-1874)年间,受"乾嘉学派"学风的影响,一些学人以考据的方式来解读《儒林外史》,指认出一些人物原型与情节本事,其代表人物有金和、张文虎、平步青等.本文扫描了他们对《儒林外史》考据的发展轨迹;认真辨析了他们考据的结论是否符合作者的原意和作者的实际,从而对他们在《儒林外史》研究史上的地位进行了客观公允的评价. 相似文献
18.
“理性与感性的统一”不仅是玄学派诗歌,而且也是二十世纪诗人艾略特所倡导的现代派诗歌的主要特点之一。本文试图通过对这一概念作“关键词”式的梳理并结合玄学派诗歌进行文本分析,以帮助读者对其进行更为全面和深入的理解。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