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以1840年鸦片战争为标志,中国由一个独立的封建社会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这种历史的巨变,引起清王朝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领域发生了一系列相应的变化.研究这些变化,对于我们认识中国近代历史的发展历程,会大有裨益.然而在中国近代史的研究中,关于晚清军事方面的变化研究较为薄弱.本文仅就此问题作些探讨.清代兵制,国家军队是八旗和绿营.八旗自入关后,养尊处优,战斗力逐步消退.清朝自康熙后,实际上主要依靠绿营来维持统治.但到清朝中期,绿营也腐败不堪,失去了维持  相似文献   

2.
清代的军事制度主要为八旗和绿营制度。为从军事上控制西部,清中央政府通常采取重满抑汉、文武牵制等手段控制西部军队,同时以遍设重镇、分兵驻守、重点驻防等驻军政策和特殊的军事管制政策,从军事上控制西部地区。  相似文献   

3.
晚清以降,中国政治、经济、社会诸方面均发生剧烈且深刻的变化。清政权的军队亦出现新的变化与转型,主要表现为经制军队八旗、绿营渐至衰败,代之以湘、淮军等勇营继起。晚清清军马队营制经历了两次变化,第一次是湘、淮军的勇营制代替了八旗、绿营的马队营制;第二次是由传统马队向近代化的骑兵方向过渡。  相似文献   

4.
清朝的八旗制度是中国历史上独有的一种社会、军事组织形式。满清入主中原,定都北京后,将内城的汉人全部逐出,将北京内城分为八个部区域,由八旗分别驻守,拱卫皇城。本文分析了八旗制度的起源及其在北京内城城防的空间分布情况。  相似文献   

5.
清末新建陆军是一支完全不同于旧的八旗、绿营、湘军、淮军的近代新式陆军。它的创建,是中国军队走向近代化的一个标志,为清末全国军制改革提出了蓝本,在我国近代军事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6.
八旗制度创建于满族兴起与后金建立之际 ,并同清朝相始终。它从原始狩猎组织———牛录 ,发展为军事、政治、经济、社会职能俱全的八旗制度 ,后来又从多职能 ,逐步转化为单一的军事组织。这些变化完全是由于社会制度的变迁所致。因此 ,它的建立、发展与衰亡的全过程 ,必然从多侧面反映出清代社会各种制度的盛衰。可见 ,八旗制度是清代社会的根本制度 ,也必然是满族史、清史研究的一把钥匙。两部八旗志书是研究八旗制度之基本资料。《八旗通志·初集》2 54卷 (目录 2卷 ,雍正 :《奉敕纂修八旗通志谕旨》、乾隆 :《御制八旗通志初集序》2卷 ,…  相似文献   

7.
八旗绿营俸饷制度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八旗、绿营是维护清皇朝统治的两大军事支柱.自清军定鼎中原迄于咸、同,这两支军队的俸饷约占全国财政支出一半上下,对清皇朝的统治机制影响甚大.(一)俸,是清政府发给武官的银、米,因以年计算,又称年俸.俸银、俸米是清朝武官固定的正式收入.俸银,又可区分为正俸银养廉银两项,分别按各官的品级、职称计给.正俸银是指法定的正式俸给;养廉银则是正式收入的一种补充,也是武官法定的常年收入.这种两元化的俸给,清代以前是没有的.正俸银和养廉银的数量,在八旗、绿营间是不同的,而且两者自身的比例,差别也很  相似文献   

8.
清朝用于作战的军队主要是“八旗”和“绿营”,在建立中国空前一统而又广大的疆域和镇压民众以巩固清朝统治的过程中,起到过相当重要的作用。然而,自鸦片战争开始,“八旗”、“绿营”在对外国侵略军作战中连连溃败,在国内对付农民起义军也是败多胜少,于是有曾国藩、李鸿章等人先后在本籍举办“团练”作为镇压太平军和捻军的主力,并发展  相似文献   

9.
新疆地处祖国西北边陲,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18世纪中叶,清朝统一了新疆。为巩固统一、加强西北边防、保持社会稳定。清政府从东北,热河,陕西,甘肃等地调拨满洲八旗、索伦、锡伯及绿营官兵驻防新疆。清廷尤以满洲八旗官兵驻防为主导,从而形成了满洲八旗在新疆的驻防体系。此驻防体系随着社会的变革而变化。建省前。以军府制下的满洲八旗、绿营驻防为主,到建省后,军制改革,以勇营制为主体,满洲八旗体系缩减,再到辛亥革命时,满洲八旗衰落,化兵为民。新疆满洲八旗驻防体系的变迁,也折射出新疆政局和社会生活的深刻的变化。  相似文献   

10.
甲午战争与清军勇营制度张红军甲午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具有深远影响的重大事件。从晚清兵制发展演变的角度来看,咸丰以前是八旗.绿营制度的时期,由咸丰、同治到光绪甲午勇营制度为代表的时期,而甲午战争以后则是新军制度为代表的时期。因此,甲午战争乃是晚清兵制第二...  相似文献   

11.
军队是一个国家机器的重要组成部分,有清一代一直实行的是八旗和绿营相结合的经制兵.但是,到了近代军队腐朽日甚,列强的入侵,清政府的历次战争都以失败告终.为维护其统治,被迫进行军制改革,创建新式陆军.清未新建陆军是一支不同于八旗、绿营、湘军、淮军的新式军队,袁世凯在新建陆军的创建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驻防八旗是一个独立于地方的军事实体。特别是清王朝实行以“满城”为区域的旗汉分治政策;因而驻防八旗的经济和文化教育都有其显著的特点。这种政策的内在的不可克服的矛盾,给广大旗人带来深重的灾难,并导致八旗制度的崩溃。  相似文献   

13.
改革开放30余年来,广大满族史、蒙古族史、清史学者对八旗组织三足之一的八旗蒙古研究日益深入和广泛。研究的内容涉及八旗蒙古的建置过程、八旗蒙古的科举教育和汉文著作家政治思想以及八旗蒙古与满汉等民族的关系及其历史作用等方面,可以看出八旗蒙古是八旗组织中不可或缺的力量之一,是清朝发展过程中必不可少的重要元素,所起到的作用也是任何力量都无法替代的。故此对八旗制度相关问题的深入剖析仍将是国内外学者面临的重点研究课题。  相似文献   

14.
曾国藩与近代军阀制度的关系是一个很有价值的命题,是研究近代中国政治、军事、文化、历史变革的重要学术枢纽。已有的研究主要从曾国藩创建湘军在源流上的特点、湘军幕府在组织上的特点、湘军对近代化的影响三个方面进行了逻辑与历史的勾勒。相对于曾国藩建军、治军与战略战术这几个传统的研究板块来说,该主题的研究是曾国藩军事思想研究新的"增长点",成为了解读近代中国军事制度变革的历程与基本规律的重要历史命题。但在研究的视角、深度与立意上尚存在不足之处。  相似文献   

15.
杭州驻防是清代重要的军事建置。杭州驻防发展过程中,驻防旗人一方面受中原文化的影响,渐趋热衷文事;另一方面,旗人受八旗制度制约,始终保持“武”的属性。驻防旗营文化因此呈现文武兼具的特征。杭州旗营“文武并存”的特质尤为鲜明,是八旗统治进入中原并且与中原文化交融互动的缩影。从杭州驻防旗人的教育环境、身份嬗变、武事类诗歌书写三个方面分析旗营文化中的“文”“武”二元特质,以此见微知著,谛视旗人群体的文化特征,对清代文化的多元性作出补充。  相似文献   

16.
高峰 《华人时刊》2015,(2):50-51
在军事史上,曾国藩的湘军不能不算是一个奇迹。湘军是所谓的"官勇",即地方政府招募的临时性武装,并非国家的正规军,当时的国家正规军是八旗和绿营。然而曾国藩却在很短时间内,将这样一群来自草根的散兵游勇打造成那个时代最具凝聚力和战斗力的部队,乃至令"湘军精神"流传后世,成为"团队精神"的代名词。他是怎么做到的?从改革制度设计入手这得从曾国藩编练湘军时问自己的第一个问题说起。曾围藩当时并没有  相似文献   

17.
清代是中国封建社会中央集权专制统治发展的顶峰时期,然而在咸同时期太平天国农民起义扫荡粉碎了维护清朝统治的军事支柱一腐败的八旗绿营,迫使清廷只得依赖地方武装,遂致督抚筹饷练兵、专揽大权,打破了地方军政民财设官分司互相牵制和中央地方上下相维的权力结构平衡,形成靖末地方督抚骄横跋扈之局面。这些论述已在有些论著中刊出。然而笔者认为这仅是清末外重内轻局势形成的众多因素之一,而清末中央与地方权力消长的原因既有其社会内部矛盾长期积累变化的因素,更有中国近代社会性质受外来干扰而产生变化条件的影响。本文谨将这些原因略作论述。  相似文献   

18.
八旗制度是清代一项非常重要的制度,从明万历四十二年(1615年)清太祖努尔哈赤创建八旗制度,到天聪九年(1635年)清太宗皇太极编设八旗蒙古、崇德七年(1642年)编设八旗汉军,八旗实为24旗,即八旗满洲、八旗蒙古和八旗汉军。入关之前,各旗人丁3年编审一次,每壮丁300名编为一佐领,后又改为每佐领编壮丁200名。八旗实行兵民合一,兼具军事、行政和生产等多方面的职能。  相似文献   

19.
毛泽东、邓小平是20世纪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舵手,他们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是同一个历史阶段的两个不同阶段。由于他们所处的时代和历史环境不同、思想方法上存在差异、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不同及个性差异,形成了各自不同的社会主义观,导致实践结果差距也较大。  相似文献   

20.
中国文学书刊在泰国的传播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1802至1932年,即中国传统历史文化影响时期,也有学者称之为“三国演义”时期;第二阶段是1932年至1975年,是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国现当代文化交替影响的过渡时期,也有学者称之为“鲁迅、金庸时期”;第三个阶段是以1975年中泰建交至今多样化、多元化的历史时期。通过这三个历史阶段的梳理,可以发现以中国文学为代表的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在这一地区竞争激烈,值得警醒的是与中国传统经典文学作品、现代文学作品相比,以中国当代文学为代表的中国文化思想影响力在泰国逐步减弱。这一典型案例对于21世纪中国如何进行文化“软实力”建设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