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高秀昌 《中州学刊》2006,(2):143-146
政治思想是墨子学说的中心。墨子身处社会大转变的时代,伴随着政治、经济、文化的变革,墨子深深地关注着人世间的利害、福祸、贫富、安危,特别是国家的治乱和兴亡。他以其艰苦卓绝的积极的人道主义精神,探索治国安天下之道,提出了一套政治学说。这一套政治学说,因其建立在独具特色的宗教思想即“天志”、“明鬼”的基础上,从而使他的政治学说有了一个宗教的基础。墨子关于政治与宗教关系的论说,对于今人解决政治与宗教的关系问题开启了一个新向度。  相似文献   

2.
陈独秀的现代民族国家观是在外来侵略和西方民族国家观的双重作用下产生的。其前期国家观的重要特色是以个人本位为基础,这也是他区别于梁启超、孙中山国家观,没有走向“国家至上”的国家主义的原因。在1920年9月前,陈独秀对“宪政”这个大前提都是认可的,但民初以降社会政治黑暗的加剧,国家的“合法性”危机的出现,强化了陈独秀所接受的法兰西“高调民主”,特别是卢梭的古典激进自由思想。陈独秀在经历了一段“宪政”与“直接行动”并存的矛盾后,最终放弃了温和的“宪政”诉求,转而谋求激进的“直接行动”。“直接行动”为他接受马克思主义及其国家理论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3.
也谈陈独秀在抗日战争时期的政治思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 如何评价陈独秀在抗日战争时期的政治思想问题,目前党史学界有不小分歧:有全面否定的,也有评价很高的。这两种看法,皆有片面性。笔者认为当时陈独秀的政治思想中,维护中华民族利益的抗日爱国思想居主导地位,同时也有若干错误的、甚至严重错误的思想。(一)有的同志列举了陈独秀的“四大罪状”后断言:“在他政治生命的后期所扮演的,已经是帝国主义和国民党反动派可耻的辩护士了。”事实果真如此吗? 首先请看陈独秀在“和”与“战”问题上的主张。众所周知,全国性抗战以前,日本帝  相似文献   

4.
孟子仁政思想探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孟子仁政思想一方面是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仁学思想,形成中国伦理史上最初的政治道德学说;另一方面是封建制确立、稳固和上升时期的时代要求在孟子世界观中的反映。其中不乏反映客观历史趋向的内容,但也不可避免地带有偏颇和失误。孟子仁政规是将伦理融汇于政治中,为新兴地主阶级维护统治地位提供施政纲领。它不仅涉及政治、道德,而且论及经济、军事、教育等与政治密切相联的各大领域,所以盘子仁政思想是比较系统和丰富的。孟子认为施仁政“必自经界始”①,看到了仁政的根基首先在于经济作基础。而经济措施首要的是“正经界”,治地分…  相似文献   

5.
关于“地理环境决定论”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所谓“地理环境决定论”,就是认为地理环境是社会思想关系和政治关系及其变动的终极原因的哲学学说。“地理环境决定论”有两种表现形式: 第一种:地理环境决定人们的思想气质,人们的思想气质又决定社会的政治法律制度。孟德斯鸠是这种学说的代表者。他认为寒冷的气候会使人产生许多好的思想和气质:“对自己  相似文献   

6.
和平与发展 ,是 2 1世纪人类伟大而艰巨的历史使命。儒文化圈内的专家学者 ,可以充分利用孔子思想与儒家学说 ,因为 ,他们的有关思想与学说 ,在 2 1世纪将会给人们以新的启迪。本文特试从“天下兴亡 ,匹夫有责”、“和为贵”、“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大同’的社会理想”的几个方面 ,进行初步的探讨 ,以期能释放出孔子思想与儒家学说的一些智慧的火花  相似文献   

7.
20世纪即将成为历史,在世纪之交之时认真回顾与审视20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历程,无疑是一项具有重要意义的课题。一20世纪上半叶,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由传播到确立大致经历了以下几个发展阶段:一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初步传播阶段,代表人物是陈独秀、李大钊。传播的重点是唯物史观,主要介绍的是阶段斗争和社会革命理论。陈独秀在《马克思学说》一文中指出:“社会生产关系构成社会经济基础,法律、政治都建筑在这基础上面。一切制度、文物、时代精神的构造都随着经济构造变化而变化。”1李大钊则在《我的马克思主义观》中指出:“人…  相似文献   

8.
董仲舒是地主阶级的思想家,是儒家学派在汉代的著名代表。在汉武帝举行贤良策问时,他上奏“天人三策”,提出了巩固封建制度和维护封建秩序的以“德主刑辅”为核心的政治法律思想体系。 “德主刑辅”法律思想的历史渊源和现实基础 “德主刑辅”是儒家的传统立场,“德治”是儒学的要旨。但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儒家学说也在不断发展,各个时期代表人物的主张也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9.
论陈独秀真理观朱洪陈独秀真理观是陈独秀哲学思想的一部分。由于多种原因,学术界、思想界关于陈独秀政治思想的研究比较集中,而涉及陈独秀哲学思想特别是皙学专题研究则不多见。陈独秀的政治寿命并不长,如果1915年创办《青年》杂志是他的政治生命的起点,1927...  相似文献   

10.
宪政思想是陈独秀政治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五四前陈独秀的宪政思想带有明显的自由民主主义色彩,在理论上以西方资产阶级启蒙学说为依据,在现实中以欧美发达国家为蓝本,民主、人权、法治构成其宪政思想的三大基石。五四后伴随着由自由民主主义者向马克思主义者的转变,陈独秀开始批判资产阶级宪政制度,以此希望建构真正体现人民民主的社会主义宪政制度。建立劳工专政的劳动阶级国家、实行民治,是其这一时期宪政思想的主要内容。从历史的角度来审视,近代中国复杂多变的时代环境和救亡图存的急切心情,既促成了陈独秀宪政思想的升华,也造成了陈独秀宪政思想的局限。  相似文献   

11.
(一) 1963年10月份《历史教学》上刊载的《陈独秀前期思想的解剖》一文,是孙思白同志为论述陈独秀一生思想活动而发表的第一篇文章。据孙思白同志自己说,这里所指的“前期”是“约在1920年10月以前”。孙思白同志“解剖”的结果,认为在这一阶段内,陈独秀在政治战线上虽然是“软  相似文献   

12.
我国学术界对孟轲思想的研究,大都局限在社会政治学说方面,阐述其经济思想的论著尚少.遵循历史唯物主义的原则,我们在研究某种社会政治思想时,不能离开政治与经济的相互关系.事实上,孟轲以仁政为核心的政治学说,也并不是离开其经济思想孤立存在的,而有他比较系统的经济思想作依据.他的经济思想是他的政治思想在经济理论方面的体现,而其政治思想则是他经济思想在政治思想方面的升华.二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共同构成孟轲思想的两大重要部分.  相似文献   

13.
胡明 《殷都学刊》2004,(4):49-54
陈独秀 2 0世纪 30年代初在上海被捕 ,南京受审是陈独秀政治生涯接近尾声时的一个重要事件。陈独秀大气凛然的政治表现———法律程序各环节的抗辩与斗争 ,很值得我们作历史回顾与文化分析 ,国民党“训政”下的法治经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陈独秀晚年的政治思想和舆论立场。  相似文献   

14.
与其说“民本思想”是中国传统政治思想的主要特点,不如说“民本”与“人本”的相互结合才是儒家政治思想的真正特色,因为“人本思想”不仅是儒家政治思想的一个出发点,而且是“民本思想”的思想基础之一,两汉时期的社会实践与汉魏之际的思想转变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相似文献   

15.
<正> “仁政”思想是孟子学说的核心。《孟子》一书开宗明义就是反对言利,提倡“仁义”:“王何必言利,亦有仁义而已矣。”《孟子》全书出现“仁”字达157次之多。仁义作为孟子学说的出发点,落实到具体政治上便是“仁政”。研究者多将仁政视作孟子社会政治思想的  相似文献   

16.
试论墨子的尚贤思想程有为墨子名翟,战国时期墨家学派的创始人和主要代表。墨子的社会政治学说以“兼爱”为核心,“尚贤”也是其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主要阐述其尚贤思想的主要内容和特点,并说明这一思想的历史命运和社会影响。尚贤思想的主要内容春秋时期的尊贤举贤思想...  相似文献   

17.
论孙中山主权在民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主权在民是孙中山民主共和思想的精髓。这一思想是孙中山以西方资产阶级自由、平等、人权等社会政治学说为理论基础,以欧美民主共和政作为楷模,在充分认识本国封建专制政体的腐朽的基础上确立的。如何实现主权在民?孙中山提出“权能分治”思想。此方案的核心是人民有权,政府有能,政府听从人民指挥。孙中山的主观愿望是好的,但“权能分治”实施的结果又必然使人民失去真正的政治权力。  相似文献   

18.
构建和谐社会创造人类文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和谐社会要求我们在把工作视野拓展到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各个方面,统筹各种社会资源,综合解决社会协调发展问题。抓好构建“和谐社会”创造人类文明,必须抓好社会基础、政治基础、思想基础、经济基础等项工作,构建和谐社会,领导干部是关键,群众是力量,以人为本是主体。  相似文献   

19.
“不谈政治”的悖说(1914──1919):对陈独秀“五四”政治心态的求解张宝明本文主要是为解决“五四”时期陈独秀介入“政治”与否而为的。长期以来,学术界对这位一直充满政治热情的人物由“行”而“知”的转变众说不一,而且有着不同程度的偏颇。但归根结底还...  相似文献   

20.
“五四”运动前陈独秀的文化观教军章陈独秀作为一位跨时代的思想家,其文化观的思想体系化在“五四”运动前夕基本完成。因此,系统地研究这一时期陈独秀的文化观,对于确立他在中国思想文化史上的地位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关于文化的基本内涵和特征,是陈独秀文化观首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