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6 毫秒
1.
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观的反思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在20世纪中国文学史研究中,数度出现对文学史观处置的钟摆现象,本文提出不能轻易否认文学史观之于文学史研究的价值意义,但要重视文学史观之于文学史研究中出现的问题。在强调史观对文学史研究的指南作用时,还应重视文学史研究自身的学科特性,重视对于文学自身发展规律的探讨与发现,重视寻找和借鉴与文学史研究学科特点相适应的独特方式和思路。文章还对科学实证与历史还原、典型现象分析及长时段研究的思路等进行了阐发。  相似文献   

2.
孙琴安 《社会科学》2004,(6):96-105
随着清王朝的覆灭 ,西方文化的输入 ,2 0世纪的中国古代文学研究发生了历史性的重大变化 ,传统的正统文学受到挑战 ,而小说、戏剧、词曲等非正统的文学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 ,地位迅速上升 ,出现了四个新的增长点 ,即 :戏剧、小说、词曲、文学史。本文从 2 0世纪中国社会和文化的广阔背景中 ,对这四大新增长点的增长过程及其原委 ,进行了较为系统的论述  相似文献   

3.
二十世纪早期 ,在美国这个男性白人统治的社会里 ,妇女对男性权威仍处于被动状态 ,其无权从属地位与黑人的处境有某些相似之处。她们是另一种意义上的二等公民 ,广大妇女普遍觉醒的时机尚未到来 ,而在二十世纪初的美国文学中 ,妇女的自我意识已逐步走出朦胧 ,走向觉醒。被誉为“美国小说之父”的sherwoodAnderson在其短篇小说“DeathintheWoods”中生动地描述了一位具有典型意义的可怜农妇的悲惨境遇。女主人公作姑娘时就受雇于一家农场 ,实际上象奴隶一样整天干活 ,受尽了雇主的欺凌 ;婚后人称MrsGri…  相似文献   

4.
论20世纪初中国文学启蒙意识之演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光芒 《江汉论坛》2003,10(10):79-82
与中国近代启蒙社会文化思潮不同,近代启蒙文学思潮兴盛较晚,同时其科技、政治及伦理诸层面的觉醒也呈现为共时性存在,以互缠互动的审美方式推动着启蒙意识逐步深入,并在深层文化结构上与五四启蒙思潮相接续。  相似文献   

5.
内容提要“人的自由”这一现代性概念具有“入的整体解放”与“个体自由”双重内涵。新文化运动的先驱们将个人自由与自主权利作为人实现现代转型的基础。20世纪上半叶大批作家多将“人”的觉醒和个人解放作为文学创作的自觉追求。20世纪30年代末,在初步获得个体自由后,作家的文学创作中普遍流露出迷茫、孤独、苦闷情绪。  相似文献   

6.
20世纪初京剧流派理论研究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近现代学术转型这一大的语境下,戏曲的传统治学与近现代学术研究,包括近代市民文化参与的多元化的学术风貌,成为20世纪初京剧流派理论研究的一个重要特征.它们三者并存而行并且一起构成流派理论研究向多视角、多层面的展开和延伸,从而以自己独特的理论个性和价值,构建了20世纪京剧流派研究多元话语的理论范式.  相似文献   

7.
20世纪初,西方音乐进入中国社会,与此同时,中国文化也影响着西方文明,由此出现了一批富于中国文化元素的西方音乐作品.其中有的受中国民间艺术形式的影响,有的以中国古典诗词为创作基础,有的采用了中国曲调.尽管这样的作品数量不多,且在运用中国文化元素方面存在着一些问题甚至误读,但无疑表明中国文化对西方音乐曾经产生过不小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幕府,是中国古代政治生活中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但是,在20世纪的中国学术界,幕府研究却相对薄弱。20世纪上半叶,中国幕府研究以五代、清两个阶段为核心,对其他阶段则少有论述;下半叶,在继承上半叶学术成果的同时,又将研究范围不断扩大,研究领域推向深入,取得了一些可喜的进步。本文通过对20世纪中国幕府研究的回顾,认为在取得重大成果的同时,也还存在着缺乏新意、概念含混不清、各阶段研究不均衡等一些问题,值得21世纪的学人继续探讨。  相似文献   

9.
2 0世纪初期发端的中国现代文学有一个特别令人注目的文学现象 ,这就是母爱和儿童作为文学母题的绵延和繁盛。认真梳理其发展和流变过程 ,考察每个时期政治、文化、经济对母爱和儿童教育的影响 ,可以为我们当前的家庭教育和素质教育提供有意义的借鉴。  相似文献   

10.
《江西社会科学》2016,(10):153-159
20世纪初,日益崛起中的美国意图争夺在华领导权,但美国政府依然推行限制华工和中国留学生的严苛政策,一些美国民众也存在歧视中国留学生的态度。在有识之士的建议下,美国政府推行庚款留学计划,为美国赢得了中国精英阶层的好感。美国高校拓宽招生渠道,并在学费、学业管理和课外生活等方面给予中国留学生优惠政策和特殊照顾。美国商界和基督教会的民间关怀也改善了中国留学生在美学习和生活条件。通过多元化以及多层面的管理与接触,美国成功地以无形手段,拉拢了中国青年精英阶层,传播了美国宗教文化、价值观念及意识形态,进而推动了20世纪上半叶中国的社会改造与转型。  相似文献   

11.
20世纪中国文学中权威主义占有很大比重,无论是出于“新民”目的的开明专制,还是思想启蒙的个体至上,抑或是意识形态领域的无产阶级文化革命,它们都不同程度上延续了权威主义思想。虽然在某一特定时期,权威主义凭借其强力、意志、革命的话语力量促进了文学社会功能的实现,但权威主义有悖文学创作的自由精神,不仅阻碍了文学本体的归位,而且也偏离了启蒙主义的精神内核。  相似文献   

12.
李岫 《文史哲》2002,4(5):25-33
长篇小说是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 ,一个时代纪念碑式的记录。 2 0世纪中国优秀的长篇小说记录了上个世纪 10 0年间中国人民的现实生活与斗争 ,是留给后人的一笔重要的精神财富。作为一种文学体式 ,长篇小说的发展也经历了曲折、嬗变、积累与突破 ,从幼稚到成熟 ,从单薄到丰厚。尤其是 2 0世纪的后 2 0年 ,长篇创作从技巧上汲取了许多异域的营养 ,从内容上深刻反映了中国改革开放以后的变化 ,从前后 5届茅盾文学奖的获奖作品中可以看到长篇创作的发展轨迹。  相似文献   

13.
20世纪中国文学的发生与发展,都是在文学现代化的另一个维度——市场文化和文学消费的语境中进行的.因此,文学生产与读者消费诉求的关系,作家作品在文化图书市场上的命运,文学的消费价值,成为全面而客观地考察和评价20世纪中国文学的重要视角.本文着重以最具有图书出版物特性、与大众读者文学消费最为密切的长篇小说为例,宏观考察各个历史阶段文学消费与文学存在和发展的关系,试图敞开一直被意识形态或“纯文学”的文学史所遮蔽的20世纪处于文学生产与文学消费现实关系中的“文学事实”,凸显时代社会的经济体制、传媒出版、大众读者、图书市场对于20世纪文学生存和发展的制约与影响,以期建立20世纪中国文学的新的评价标准,即在确立文学作品的价值时,将社会的影响和读者的文学消费状况作为评判的一个重要维度.  相似文献   

14.
20世纪中国文学理性精神的多元性 ,首先取决于创作主体思维范式的多样性 ;其次流贯于不同样态文学中的理性精神既有科学理性又有人文理性 ,而人文理性精神又凝成了以个人为本位、以国民为本位、以平民为本位、以人民为本位、以全民为本位的形态各异的人道主义理性精神 ,铸就现代中国文学的共同灵魂和美学特质。  相似文献   

15.
论20世纪中国文学中的忧郁气质问题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无论是在古代抑或现代 ,忧郁都曾作为一种十分重要的文学气质 ,或是出现于文本的叙事风格当中 ,或是流露于人物的情感性格之中。如果说婉约诗词、《红楼梦》等所释放的忧郁情绪 ,呈示出的主要是哀愁与凄凉的话 ,那么“五四”时期作家作品中普遍流行的忧郁情绪里 ,蕴涵更多的则是苦闷和迷惘。在这些充盈着忧郁情调的叙述里 ,我们可以感受到一颗颗属于那个时代的最为敏感的心灵。事实上 ,也正是透过这些心灵的细微波动 ,我们才得以深刻窥知其所处时代的整体精神状况。忧郁气质在此不仅承担着写作者最内在、最彻底的自我心理宣泄 ,同时亦是作为…  相似文献   

16.
"人类性"要素与20世纪中国文学的价值定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类性要素是20世纪中国文学研究中一个仍被遮蔽的层面.这直接影响到对其特质和精神意蕴的全面认识和理解,也制约着现代中国文学被真正纳入"人类"的文学视野平等看待.这种现象的产生既有人所共知的社会文化背景的原因,也有研究者的思维定势、研究模式和受"西方视角"影响等方面的深层原因.并不是只有那些所谓边缘作家的作品才具备人类性,相反,那些所谓中国现代主流文学,其所表现的现代中国人的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和自由精神、为了民族利益牺牲个体的献身精神、对中国传统文明的历史性整体反省和自我批判精神等等,与人类普遍的积极精神和人性追求是相通的,也具备丰富的人类性.而新时期以来,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的中国文学,其最深刻的变化和最深远的历史意义就是作家主体归属意识中的"人类性"意识的增强和作品对"人类性"追求的强化.因此,从人类性的视角才能真正认识20世纪中国文学的世界意义,也才能认识其利弊得失.  相似文献   

17.
刚刚过去的 2 0世纪 ,是历经动荡、变革 ,同时又走向复兴的一百年。在百年的沧桑中 ,不光是政治、经济 ,各种思潮、学科都在自身与外界的交融中 ,在内在的律动以及对他者的吸纳中向前发展。这其中 ,关于 2 0世纪中国整个文论史的梳理与检讨 ,也渐渐走进了一些专家学者的视野。为了探索百年中国文论的现代化进程 ,交流有关的研究经验 ,暨南大学中文系、文艺学博士点以及暨南大学比较诗学与比较文化研究中心于 2 0 0 0年 7月 6日至 7月 7日在暨南大学召开了“2 0世纪中国文论史建设研讨会”。所邀请的专家学者也在这一领域发表过著作 ,或是正…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从反思中国新诗研究的历史与现状和对一种新的现代汉语诗学的吁求出发 ,提出从“话语”的角度进入新诗研究。本文将中国新诗话语界定为现代中国诗人如何运用现代汉语 ,将其置身在“现代性”境遇中的经验付诸诗的表达 ,对其中包含的两个基本因素———语言和语境———进行了分析。作者认为 ,在2 0世纪汉语言和语境发生根本变化后 ,由于语言自身的限制和历史时代环境的催逼 ,新诗话语最终展示为诗人对语言和语境双重制约作出一定应答的结果  相似文献   

19.
论二十世纪中国大众文艺流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明军 《齐鲁学刊》2005,2(1):95-99
20世纪中国大众文艺延续着晚清通俗文艺方向,承继着传统通俗文艺的模式和内容。五四新文学确 立了启蒙主义的精英文艺立场,此后的启蒙主义文学与大众文艺相反相成,构成一个互动的矛盾体系。20世纪中 国大众文艺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呈现出不同的观念和形态,当代文艺美学应该对此做出理论上的概括与总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