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近年来,在中西文化论争日益深化的同时,面临着走向两极冲撞的“二难选择”。历史已经表明,这会从根本上影响具体的文化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本文着眼对近现代中西文化论争之源流进行初步阐述,并尝试揭示出必然造成二级冲撞“困境”之原因。一“体”与“用”是中国哲学特有的一对重要范畴。它们同“道”与“器”,“本”与“末”等范畴一样,被用来表达本体与作用的关系或者本体(本质)与现象的关系。体(道、本)是内在的,根本的,用(器末)则是体的外部表现。但在什么是体和用的问题上,有唯心、唯物两种理解。前者认为“无”“理”“心”等是“体”,如三国时王弼《老子注》云:“虽贵以无  相似文献   

2.
文化论争并不是孤立的社会现象,毛泽东指出:“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在观念形态上的反映。”与一定社会的经济与政治相联系,文化乃是反映着一定社会的经济和政治的东西。透过一定的文化现象,我们可以看出它所反映的经济和政治的状况。同样的,一定的文化主张,也能充分反映其对一定社会政治和经济的认识水平。根据这个道理,考察一下近代以来的中西文化论争及其历史演变,我们就可以看出人们对于当时社会的政治和  相似文献   

3.
五四运动以后两次中西文化论争的当代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西文化问题是中国思想文化界常盛不衰的课题,中西文化之争贯串了中国近代以来的全部历史."五四"之后,20世纪20年代由"东方文化派"挑起了"东西文化之争",30年代由中国文化建设道路问题上的"全盘西化论"和"中国本位论"引起了"中西文化之争".这两次大论争的实质是中国社会发展的道路问题.历史证明,只有马克思主义才能指明经济上、政治上的中国社会变革之路以及中国文化的建设之路.  相似文献   

4.
中西文化论争,随“西学东渐”而发生。自近代以来,这场文化论争更是高潮叠起,热闹非常,它伴随着中国走过了上百年的历程,其漫长、深刻、复杂和激烈为中国文化史上所仅见。时至今日,这场论争仍为学界乃至社会各界所关注。 决不要误以为这种文化论争仅仅发生在中国这块历史文化悠久的土壤上。如果借助世界历史的宏观视角我们便可以发现,同类性质的文化论争与冲突实际上在世界的许多地方都不同程度的发生过。日本,早在开埠之前就有兰学与官学之争,开门论者与后期水户学派的分歧。明治维新后又有主张“脱亚”论的欧化派与强调民族本位的政教派的对抗。在印度,类似的论争也很激烈,泰戈尔与甘地对西方  相似文献   

5.
黄遵宪与美国华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遵宪于1882~1885年出任驻美国旧金山总领事。在任期间,他不辱国权,披肝沥胆,尽力保护华侨应有的合法权益,与广大华侨休戚与共,为广大华侨做了大量的益事,深受美国华侨的尊敬与爱戴,黄遵宪不愧为我国近代杰出的外交家,又是美国华侨忠实的朋友。  相似文献   

6.
1895年签订的《马关条约》规定开辟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日本侵略势力即将深入中国内地。为了尽量减少这一规定给中国国家税收和“华民生计”带来的巨大冲击,光绪皇帝要求有关臣僚“预筹善策”,设法补救。黄遵宪在受命主持苏州开埠谈判过程中,力谋贯彻光绪皇帝的意旨。当时,日本企图按照广州和上海的模式,在苏州开辟“专管租界”,而黄遵宪则主张采取“宁波模式”,以巧妙的方法尽可能维护国家主权。由于这一方案表面上有某些让步,因此受到张之洞的严厉批评;日本方面则由于阴谋受阻,也拒绝接受,并撤回谈判代表。最终,清政府在日本的强力压迫下低头妥协,全盘接受日方要求,黄遵宪精心设计的方案遂付之东流。  相似文献   

7.
“戊戌运动”接在“洋务运动”以后,是近代中国又一次声势浩大的社会内部的变革运动,是在“辛亥革命”和“五四运动”之前,一场开启民智,使社会转型,推动现代化进程并以流血为代价的近代社会革命的界碑。深刻的社会革命使人成为思想家,具有新思想、新观念的诗人写出...  相似文献   

8.
黄升任 《学术研究》2006,(6):103-107
黄遵宪是晚清维新派的重要人物,也是《时务报》的发起创办人,对《时务报》有过重要影响。由于思想理念不同,他与汪康年在报馆管理上发生了严重分歧,这成为《时务报》最终走向解体的一个重要原因,并使维新运动遭到了重大挫折。  相似文献   

9.
黄遵宪与陈三立,一是“诗界革命”的旗帜,一是“同光体”派的领袖;一个主张“诗之外有事,诗之中有人”,①一个推崇江西派,诗学黄庭坚;一个主张今日之官书会典方言俗谚与耳目所历,“皆笔而书之”,②甚至提倡“我手写吾口”,③一个“为诗不肯作一习见语”,④用字“恶俗恶熟”,刻意翻新.然而,这样两位不同诗派、不同诗歌主张的诗人,却由于维新变法的机遇走到一起,并结下了深厚的友谊.黄遵宪(1848———1905)比陈三立(1853——1937)长五岁,出身于经商致富的仕宦书香之家,幼年从曾祖母那里接受了民间文学的熏陶.29岁中举后,即毅然摆脱科举的束缚,选择了到海外从事外交工作的道路.从30岁到47岁,除中间有三、四年回国探亲,从事著述外,都是在外交官任上.陈三立则出身于封建士大夫家庭,自幼受传统思想熏陶.光绪15年(1889年)37岁成进士,授吏部主事.他“为人淡于荣利,通籍后,累十年不就职,但以诗歌古文辞自娱.”⑤然而甲午战争之后,他对国事日益关注,中日《马关条约》签订时,他曾致电张之洞,希望他“联合各省督抚数人,力请先诛合肥,再图补救,以伸中国之愤,以尽一日之心.”⑥  相似文献   

10.
在以往的研究中黄遵宪与张荫桓政治交谊并未得到足够的重视。他们均曾持节出洋 ,谙熟西学 ,在维新运动中积极倡导变法 ,有过十分密切的政治合作。戊戌年春张荫桓向光绪皇帝推荐《日本国志》 ,举荐黄遵宪 ,对政局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从诗文应酬、文化接受和外交公务等方面 ,探讨维新派政治家黄遵宪在出使日本期间的作为与体验 ,并由此揭示明治时期日本的社会文化对黄氏忧国意识、学习西方、变法图强等思想的深刻启迪  相似文献   

12.
黄遵宪是中国近代杰出的政治活动家、维新思想家、外交家和诗人。他的一生,与日本的联系密切,是中国近代第一任驻日本使馆参赞;《马关条约》签订后,负责对日本进行苏州开埠谈判;戊戌维新期间,积极倡导以"日本为师"进行维新变法;罢官回乡后,在家乡积极倡导新学教育和留学日本活动;编纂了近代中国最全面、系统研究日本的著作——《日本杂事诗》和《日本国志》,成为近代中国了解日本的第一人。  相似文献   

13.
蔡元培与中西文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蔡元培是近代中国文化界领袖人物。他既有深厚的旧学根底,又通晓欧美文化,集中西文化于一身。在中西文化碰撞的大环境中,在对中西文化比较研究中,蔡元培形成了独特的中西文化观。他认为当今世界是东西又化融合的时代,不同文化的接触必能产生新的文化;中西文化结合是双向的,应该注意对西方文明的消化和我国文明的传播。蔡元培力主中西文化融合的主张及活动,尽管有其时代与阶级的局限,但它摈弃了封建锁国主义,也同“中体西用”以及“全盘西化论”划清了界限,在改革开放的今天,仍值得称道和借鉴。  相似文献   

14.
在中国近代文学史上,黄遵宪作为杰出的诗人,基本上已成定评,而他对文学理论的重大贡献,却还没有给予应有的估价。原因是复杂的。其中最主要的是由于在历史研究中,人们不加辨析地把中国近代资产阶级维新派的思想理论,同十九世纪中叶,开始在欧洲,特别是工人运动中流行的一种反动思潮——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混淆在一起了。而黄遵宪自己又为诗名所掩,以致其大量遗文都没有编集刊行。其实,作为文学理论家的黄遵宪,他的文学思想同他的诗歌创作一起,对近代文学的发展产生过广泛的影响,就其理论上所达到的深度而言,在某些方面,甚至超过了当时资产阶级文学运动的主要倡导者——梁启超。  相似文献   

15.
黄遵宪法律思想与实践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首次从法律思想史的角度研究黄遵宪,认为黄遵宪是我国近代史上具有丰富资产阶级法律思想的政治人物,他在引进西方民主、法律思想及在法律实践方面的活动,对促进中国封建法制向近代资产阶级法制的过渡产生了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黄遵宪是晚清维新派的重要人物,与中国近代法制变革有着密切的关系。多年的外交生涯使黄遵宪逐步形成法律思想并最终确立君主立宪的政治理想,他在输入近代西方法文化、主张“以法治国”、批判“治外法权”、创设近代警察制度等方面都作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7.
司徒雷登与中西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司徒雷登是一个美国传教士,本世纪初来中国,先是直接传教,后来长期从事教育事业,一生中最大的成就是创办了堪称一流的燕京大学。一九四六年七月,他出任美国驻华大使,一九四九年新中国成立前夕,返回美国。在中国,司徒雷党是一个颇有争议的人物,本文无意对他作出详细的全面评述,只是从文化史的视角,分析瞩往雷登的中西文化观,并探讨其在中西文化交流中的作用,以期对这位中美关系史上的重要人物作进一步研究。一、对待中西文化的态度司徒自登,一八七六年六月出生于浙江杭州的一个美国传教士家庭.呀呀学语时,就会说中国话。十一…  相似文献   

18.
黄遵宪思想浅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遵宪(1848—1905年)字公度,在他的一生将近六十年中,正是中国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道路上越陷越深的时候。那时,面对着愈来愈严重的民族危机,如何才能救亡图存、振兴国家?许多仁人志士都在思考和探索,力图找到救国救民的方案。幼年就以聪慧闻名乡里的黄遵宪,处身于风急雨骤的时代,面对着激荡变幻的世事,也不断进行观察和思考,逐步认识到中国的现状必须改变,并投身于寻找救国真理的行列之中。  相似文献   

19.
黄遵宪(1848—1905)是我国近代的著名詩人,曾經被改良派首領梁启超作为“詩界革命”的旗帜大加推崇。以后之論黄遵宪詩歌者,往往不能尽脫梁氏論点的窠臼;不仅对黄遵宪的詩作了不切实际的过高評价,而且对黄遵宪詩歌中那些适应改良主义反动政治要求的东西也大加贊美。因此,对于黄遵宪的詩歌創作实有加以重新估价的必要。  相似文献   

20.
人弋 《云梦学刊》2003,24(4):19-22
徐光启是晚明少数几个意识到引进西方文化重要性的先觉者,他提出的“欲求超胜,必须会通”的文化策略对洞开西方门户起了关键的作用。他接纳传教士,是因为传教士是西方文化传播的载体,他借此了解基督教义,译介西方科学著作,传播西方文化,实现他“富国足民”的实学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