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屈原职业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屈原的职业是什么?笔者认为屈原的职业是主持宗庙祭祀的宗祝。根据如下: 一、“三闾大夫”考王逸《离骚序》云:“屈原与楚同姓,仕于怀王,为三闾大夫。三闾之职,掌王族三姓,曰:昭、屈、景;屈原序其谱属,率其贤良,以厉国士。”何谓“三闾”?闻一多《天问疏证》“环闾穿社”注云:《管子·轻重戊篇》:“封土为社,置木为闾”。案析言之,社、闾有土木之分;混言之,闾即社。《史记·封禅  相似文献   

2.
一——屈原非楚之同姓,屈氏楚之大姓而已。《史记·屈原列传》说:“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正义》引王逸说:“楚王始都,生子瑕,受屈为卿,因以为氏。”检王逸《离骚章句》“……是时(楚武王)生子瑕,受屈为客卿。”《屈原列传》只说屈原为楚之同姓,但没有提供其它的资料,既然司马迁说屈原为楚之同姓,王逸也就敷衍出屈原为楚王族后裔,看得出他是根据《左传》推理的。《左传》记楚事始于楚武王,屈瑕是楚武王的开疆大臣,但《左传》没有记述屈瑕系楚武王之子。显然,王逸所谓屈姓始于屈瑕,只限于楚国及屈原系屈瑕之后的推论是靠不住的。  相似文献   

3.
屈原和楚王的姓氏问题,只要翻阅一下《史记》中的《楚世家》和《屈原列传》,不难看出他们原来都同姓“芈”(mǐ)而不姓屈和熊。然而在近年来出版的一些书刊上,对屈原与楚王的姓氏问题却产生了种种说法。有的说“屈原和楚王同宗不同姓”;有的提出“屈原和楚王同姓,而楚王却姓熊不姓屈,这是怎么回事”的问题,有的则解释说:“春秋时楚武王熊通的儿子熊瑕,食采于屈邑,遂以‘屈’为姓,成为楚王族三族之一”。说屈原的祖先“瑕”因封地“屈”而得姓是对的。但说楚武王熊通姓“熊”则不妥,把屈瑕也冠以“熊”姓就更离谱了。因为“熊”在当时并非楚王之姓,更不是屈瑕的原姓。关于楚族的来源及其  相似文献   

4.
屈原政治思想倾向探源车承瑞屈原的政治思想接近法家还是接近儒家,或德、法两家兼而有之,一直是古代文学领域探讨的问题。一些研究者据《史记》屈原本传中提到的“屈原造为宪令”一事,并联系屈赋《惜往日》中的“背法度而心治”、“国富强而法立兮”等诗句以及《离骚》...  相似文献   

5.
“嫉妒”是屈赋问世的助产婆张世春(湖北省江陵县教委)屈赋是屈原心血的凝聚,是屈原被嫉妒的产物,是以楚国灭亡为代价换取的瑰宝。屈原被嫉妒是客观存在的。《史记》载,“上官大夫与之同列,争宠而心害其能”。屈原博闻强记,娴干辞令,入则与王议事,出则应对诸侯,...  相似文献   

6.
屈原氏族考     
屈原的代表作品《离骚》,开头便说:“帝高阳之苗青兮。”可见他是十分重视他的姓氏门第的。刘知川史通·序传》认为司马迁的《史记·自序)是“征三周之故事”。可见屈原重视氏族门第,为历来作“自序”者所效法,探本寻原,莫先于此。《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云:“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楚姓,本帝高阳颛顼氏之后,《大戴礼记·帝系篇》载之甚详,王逸《章句》,已引据之。《章句》又云:“(楚)武王潜号称王,始都于部,是时生子瑕,受屈为卿,因以为氏。”古者姓氏有别,顾炎武《日知录》卷二十三,又《亭林文集》卷一有《原姓…  相似文献   

7.
朱平楚 《云梦学刊》2002,23(1):13-15
一、楚、楚辞、楚辞体、《楚辞章句》、《楚辞补注》、《楚辞集注》。二、屈、屈原、屈子、屈骚、屈赋、屈宋、屈原学  相似文献   

8.
屈赋中的楚婚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逸《离骚序》云:“《离骚》之文,依《诗》取兴,引类譬谕,故善鸟香草,以配忠贞;恶禽臭物,以比谗佞;灵修美人,以媲于君;宓妃侠女,以譬贤臣;虬龙鸾凤,以讬君子;飘风云霓,以为小人”。自汉以降,人多宗此说,这是因为屈原确实是借香草美人来谈政治,所以前人读屈赋就只重屈原为何比兴,而不重此兴材料本身。如果撇开他借美人香草所发的政治牢骚,就易看出这些假神怪传说、讲男女恋情的文学描写其实是当时楚婚俗在屈赋中的反映,可以把它看成楚婚俗的资料。本文对之略加钩沉,以见楚风俗一斑。  相似文献   

9.
<正> 《招魂》的作者、对象、写作年代,自汉朝以来竞相争论,未得统一。笔者想从以上及与此密切相关的招魂与招生人魂,招生人魂源变等五个方面,试成辩正,以求教于专家。一、《招魂》的作者司马迁在《史记·屈原列传》中说:“读《离骚》、《天问》、《招魂》、《哀郢》悲其志!”这“其”是代词,指屈原,“志”应当是爱国主义精神。从《列传》这一总结性的言论,说明《招魂》是屈原的作品。屈赋二十五篇,这里仅列举四篇,可见  相似文献   

10.
鬻熊是殷周之际的楚人。《史记·楚世家》记载:颛顼高阳氏之曾孙重黎,在帝喾时为火正,有功,席喾命之曰“祝融”。当时,共工氏为乱,帝喾命重黎诛之而不尽,帝喾就杀了重黎。后以其弟吴回为继,仍居火正,为“祝融”。吴回孙曰季连。鬻熊即季连之苗裔。《楚辞·离骚》篇中有“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之句。这是屈原对自己祖先的追述。他说他是帝高阳(即颛顼帝)之后代。屈原是楚武王熊通的后代,当然也是鬻熊的后代。从《史记》和《楚辞》这些  相似文献   

11.
孙叔敖的籍贯,旧史学者认为是河南固始县人。这是根据《荀子·非相》篇:“楚子孙叔敖,期思之鄙人也。”东汉邯郸淳《楚相孙叔敖碑》也提到:“楚相孙君,讳饶,字叔敖,本是县人也;六国时,期思属楚”。1976年新版《辞海》历史分册仍沿此说。笔者认为这个问题值得探讨。据《史记·滑稽列传》载:“庄王谢优孟,乃召孙叔敖子,封之寝丘四百户,以奉其祀,后十世不绝。”《淮南子·人间训》:“孙叔敖死,王果  相似文献   

12.
关于春秋初期的楚国都城何时自丹阳迁郢,历来有两说并立。其一是文王始都郢之说。《史记·楚世家》云:“文王熊赀立,始都郢。”同书《十二诸侯年表》周庄王八年“楚”栏:楚文王熊赀元年,始都郢。”《汉书·地理志》南郡“江陵”县原注:“故楚郢都,楚文王自丹阳徙此。……”楚文王元年为公元前689年。这是目前常见称引的楚都始迁郢年代,而上引《史记》、《汉书》的三条记载则是此说的主要依据。另一说是楚武王时即已迁郢。成书最早  相似文献   

13.
东迁后的楚国国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战国后期,秦白起拔郢,楚顷襄王兵败,东迁至陈。东迁后楚国国势究竟如何?《史记·楚世家》云:考烈王元年,纳州于秦以平。是时楚益弱。《史记·春申君列传》又记载说:春申君相楚八年,为楚北伐灭鲁,以苟卿为兰陵令。当是时,楚复强。这说明,楚国东迁之后,其国势曾经有过一个从“益弱”到“复强”的过程。  相似文献   

14.
近将马王堆出土的帛书《战国纵横家书》与《史记》对勘,偶得两则,兹录于下: 一、《史记·魏世家》:伐楚,道涉山谷,行三千里而攻冥阨之塞。”《战国纵横家中》无“山”字,《史记索隐》也说:“涉谷是往楚之险路。从秦向楚有两道,涉谷是西道,河内是东道。”可以肯定《史记》的“山”是衍文。涉谷,地名。道涉谷,是说取道  相似文献   

15.
女媭为屈母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读《离骚》,会碰见“女媭是谁”的问题。据我所知,答案不外有这么几种: 一、屈原姐。王逸《楚辞章句》云:“女媭,屈原姊也。”后来注家附和者颇伙。二、屈原妹。这是由吕后(媭)的妹妹叫吕媭而附会的。钱绎《笺疏》:“《易》:‘归妹以须’,《疏》引郑《注》:‘……屈原之妹名女须。’《史记·吕后纪》:‘太后女弟吕媭’……是妹亦称媭”。可见首倡其说的是大名鼎鼎的郑玄,但附和者却寥寥无几。  相似文献   

16.
屈原诞生之时(前353年,周显王十六年,楚宣王十七年,秦孝公九年),秦国已进行变法三年,到屈原四岁之时,秦国商勒又开始第二次变法,进一步在政治上和军事上进行改革.秦国的强大对少年时代屈原的思想是产生了深刻的影响的.这不仅由于秦国实行变法而很快强大起来,还因为秦国的强大直接威胁到楚国的安全,甚至可以说,商秧变法使楚国由一个相对独立发展的南方江汉流域国家一下处于极其危险的境地.《史记·楚世家》楚宣王三十年:  相似文献   

17.
《史记·楚世家》说:“肃王四年(前377年),蜀伐楚,取兹方。于是楚为捍关以距之。”对待这一史料,有的文章怀疑蜀不可能越过巴而到达楚境,径将此蜀理解为巴。另有文章认为此蜀当为巴或巴蜀联军。此事究应如何理解,值得深入讨论。一、关于蜀王“王巴蜀”的古史传说为了探究伐楚兹方的蜀究为何属的问题,我们先注意一下蜀王“王巴蜀”的古史传说。公元前四世纪末,秦举巴蜀,在四川地  相似文献   

18.
炎帝与楚人     
炎帝是上古传说中的华夏族祖先,楚人则自称是炎帝的后裔,文献中也多有楚人先祖听命和从属于炎帝的记载。炎帝与楚人的关系,也就是华夏族与楚民族的关系;楚人习炎帝的结合,也就是楚民族与华夏族的融合。一、帝高阳之苗裔兮伟大诗人屈原在《离骚》开篇就“上陈氏族,下列祖考”:“帝高阳之南裔兮,联是考日伯庸。”王逸《楚辞章句》;“高阳.新项有天下之号也……伯庸,字也.屈原言我父伯庸……”古往今来,文人学土多从此说,以为屈原所称的“带高阳”即指古帝撷顶、“伯庸”乃指其父。加之《史记·楚世家础文记载“楚之先祖出自帝撷…  相似文献   

19.
《史记·屈原列传》载:“乃作《怀沙》之赋……于是怀石,遂自投汨罗以死。”两千多年来,人们对司马迁这一记述,曾有过争论,如日本人斋腾正谦曾著《屈原投汨罗辨》,就认为屈原的“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等语,不过是一时激愤之言而已。但这实在是弃其源而改其意。因工作的原因,近年来许多游人,特别是一些外宾和港澳同  相似文献   

20.
屈原《离骚》与司马迁《史记》皆谓“楚之先祖出自帝颛顼高阳”;1942年湖南长沙子弹库出土帛书所记,近来湖北荆门包山二号楚墓竹简中的卜筮祭祷记录,以及《国语·郑语》所载史伯之说,也都表明楚为祝融之后。是知羋姓熊氏楚人为华夏后裔,其先祖原在中原地区。《世本》谓“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