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傅绍磊 《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2(2):41-46
在大和五年(831)宋申锡事件前后的大和年间的翰林学士有着不同的群体特点,而在大和九年(835)"甘露之变"前后的大和年间和开成年间的翰林学士的群体特点也不尽相同.在宦官专权背景下,唐文宗朝翰林学士进行了不同的政治抉择,同时,产生了复杂的心境.唐文宗朝掌握政治权力的还是宰相和宦官,翰林学士虽为唐文宗的近侍之臣,却还是要以朝臣尤其是宰相的身份才能发挥更大的政治作用. 相似文献
2.
唐春生 《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2):59-63
唐宋时期学士院及翰林学士有众多别称.本文从金门玉堂、北门与北门学士、蓬莱瀛州、鳌山、金銮坡五个主要方面,对学士院、翰林学士的别称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3.
唐春生 《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5):5-11
从诗歌的角度,来审视宋代翰林学士的生活,可以发现:翰林学士虽地位崇重,然学士院宿直的生浩却孤寂清冷;他们在朝中还常是文学弄臣,作了不少奉和应制诗;他人在艳羡的同时,常希望翰林学士能援引自己。 相似文献
4.
陈红娟 《淮海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0(1):58-61
在李商隐写给翰林学士的诗文中,几乎都包含有求荐的目的。从中也可看出,李商隐非常仰慕翰林学士以文词之身而居于中枢的地位,这是他一生沉沦下僚的心态反映。同时,翰林学士也给过李商隐一定的帮助。晚唐翰林学士以其特殊身份举荐人才,由此可见一斑。 相似文献
5.
徐茂明 《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3)
本文从制度史的角度,对宋代翰林学士院作了较为全面的探讨,论及范围包括翰林学士的组织编制、铨选标准和方式、并惩类别、草制程序、入值制度、保密措施、俸禄标准。在宋代翰林学士的素质、地位、权限,以及是否加知制诰等一系列意见分歧的问题上提出了新的见解。 相似文献
6.
许辉 《湖南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3)
翰林学士始设于唐玄宗开元二十六年 (738) ,掌重要诏令的起草并参内议。这一重要职官历经玄、肃、代宗三朝发展 ,至德、宪宗时 ,因集中皇权和动荡的局势的需要以及朝中权势斗争的影响 ,翰林学士的职权得到显著发展 ,导致其政治影响在唐后期日渐提高 相似文献
7.
《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6):53-53
公元934-938年,后蜀王孟昶。命翰林学士作词书写桃符(用桃木板条写上神 荼 、郁牟二神名.悬于门侧.以压邪)。学士辛宣逊写了符板,孟昶“以其非工.自命笔题云:‘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 相似文献
8.
闫兴潘 《西北第二民族学院学报》2013,(3)
金末哀宗时期于内廷设立的益政院,是皇帝重要的中枢顾问机构,同时也是哀宗改革弊政、敦崇儒术、重用士人的重要表现.而益政院的职能及其官员群体的构成,说明它其实是取代了唐宋时期翰林学士院的中枢顾问职能.益政院的设立,在制度上说明了金后期翰林学士院的政治地位和重要性日趋下降,以及其与皇权之间的明显疏离状况. 相似文献
9.
疏志强 《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24(3):81-84
禅宗修辞的理解向以扑朔迷离见称,特定的交际目的决定了它特定的表述方式。理解禅宗那种禅体验信息的话语,对于禅者至为重要。禅宗修辞的理解和接受不能停留在语表意义上,而必须超越世俗语义和逻辑的约束,结合自己内心的体悟来理解。禅宗修辞理解的过程,就是参禅,不管是对"有义句"还是"无义句",都应"参活句",抓取其字面以外的"语义",直探佛禅的真如意义。 相似文献
10.
唐春生 《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2):53-61
翰林学士这一群体是宋代官修诸史的主要修撰者之一。即以《实录》而言,他们兼修国史、实录院之史职,或是主持实录的修撰,或是修撰群体中的重要一员。可以说,宋代诸朝所修《实录》均能看到他们的身影,对宋代史学作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1.
苏轼一生到过许多地方,与众多门派的僧人有过交往,但他从来没有想做苦行僧;他学佛的目的在于借佛家看穿忧患的观点来对待人生的坎坷磨难。苏轼在吸收华严宗和禅宗理论的基础上,形成了空静圆通的禅学思想。强调众生平等,追求心性的自由解脱,实际上是想用心灵的自由来对抗现实的不自由。苏轼从庄、禅一致的角度接受禅宗,庄禅“空静”、“虚空”的观点,不仅直接影响了他随缘放旷的人生态度,而且渗透到他的文学创作之中。 相似文献
12.
董群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4(1):30-33
虚云禅师在现代中国禅宗史上具有重要的影响,他对禅宗的贡献之一是有针对性地提出了系统的禅修方法,体现为三个方面:一是以三皈五戒作为修行根本;二是详细的禅门规约;三是具体的参禅要旨。这些方法对当代禅宗仍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同时从禅宗伦理的角度看,也是一种新的探索。 相似文献
13.
14.
汪国林 《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1):87-92
宋初太祖、太宗朝的翰林学士是宋初白体诗创作的生力军。他们清贵显要的政治地位,通俗流易的文学好尚,对形成以颂美应制、富贵闲适与平易通俗为特征的白体诗风有着直接而深远的影响。同时,也由于身份、个性及才艺偏好的差异使得太宗朝白体诗风在共性的基础上又具有鲜明的个体差异性,从而丰富白体诗的内涵,并预示着宋诗未来发展的方向。 相似文献
15.
16.
陈元锋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6):42-71
宋英宗、宋神宗朝任用翰林学士共36人。熙宁、元丰人才之盛,堪比庆历、嘉祜。王安石文章节操都堪称“真翰林学士”,他对翰苑制度之变革,翰苑词臣之任用,翰林学士之政治职能,都给予直接有力的干预和推动。熙丰时期不同政治力量间的角力与学术思想的交锋也导致文学群体的分化,在王安石及其新党把持熙丰政坛、文坛话语权的情势下,旧党翰林学士陆续被贬退,“乌台诗案”毒化了自由活泼的文学生态。由于文学的政治化、边缘化以及政治家和文学家身份的分裂,使熙丰时期以王安石为中心的汴京诗坛并没有成为诗歌创作和传播的中心,熙丰诗坛呈京城与地方独立分散形态。元丰年间,新党学士王硅、蔡确、章悖、王安礼、张璨、安焘、李清臣等人围绕王维山水画的一组题画作品,为探究新党学士群体复杂的精神世界提供了一个范本。 相似文献
17.
18.
两宋时期,都有翰林学士出使过契丹(辽)及金国。不过,这一现象并不普遍。两宋翰林学士的出使,似乎并无一特设的前提,担负重要使命的专使与履行一般使命的常使均可由翰林学士担任。翰林学士担任外交接待工作,任馆伴使的相对较多。无论是出使,还是接待来使,熟悉外交礼仪、学识渊博的翰林学士正是合适的人选。 相似文献
19.
唐春生 《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5):57-64
北宋时期,翰林学士典掌三司使、开封府的情况较为习见,这是帝王任用亲近以掌控要害部门,强化皇权的表现,同时也是帝王考察他们吏干能力的好机会。他们中的不少人在经过省府部门的锻炼后便出任宰辅,不过这一过程有快有慢。也有相当部分典掌省府的翰林学士没有位登宰辅,除了自身能力、身体之类的因素外,得罪帝王、权臣是其中重要的原因。此外,知领省府的翰林学士是不用草拟诏制的。 相似文献
20.
唐春生 《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6)
两宋时,翰林学士知贡举的现象较为多见,北宋又较南宋更为突出.通过知贡举,翰林学士得以影响一代文风.翰林学士知贡举,还与当时的政治密切相关.当权臣用事时,翰林学士知贡举的现象较衰微,蔡京、秦桧、韩侂胄主政时即是如此.理宗朝,理学之士得势,翰林学士知贡举的又多了起来.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