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从句式结构、修辞语义的表达分析“同语”辞格的构成因素,指出“同语”辞格内部存在不同的差异,并对其进行了重新分类。典型同语格:N(名词性词语)就是N(名词性词语),普通型同语格:N(名词性词语)是N(名词性词语),非典型同语格:A(谓词性词语)(就)是A(谓词性词语)。  相似文献   

2.
从Chomsky的“格理论”看汉语的“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传统语法研究中,由于汉语是分析性语言,名词没有“格”这似乎已成定论。本文试就美国语言学家Chomsky的普遍语法——“管约论”(简称GB)中的“格理论”(Case theory),对汉语名词的格进行分析,证实汉语名词有自己的格位形式标识——介词和句法位置(词序),有自己的格位类型,也证明了“格理论”同样适用于缺少形态变化的汉语,它具有普遍性。  相似文献   

3.
名词动用是英语中一种活跃的构词方式。“格语法”理论将可转化为动词的名词分为若干个“格” ,与动作联系越紧密的“格” ,其转化成动词的可能性就越大 ,反之则越小。在理论上 ,认知语言学中的一些观点能够很好地解释名词动用这一现象。  相似文献   

4.
动词have+宾语+非谓语动词作“宾补”是一种极为普通的结构。但是如何准确理解和正确使用该结构则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Have+宾语+非谓语动词可以分解为:have+名词/代词+不带to的不定式,have+名词/代词+动词-ing和have+名词/代...  相似文献   

5.
菲尔墨的格语法理论对句法与语义的界面研究进行了开创性探索,揭示了动词和名词的种种复杂关系,在语言学领域具有深远影响.《“格”辨》(The Case for Case)是菲尔墨格语法初期理论的代表作,基本奠定了格语法的主要模式,是格语法正式提出的标志.本文在回顾《“格”辨》写作背景的基础上,介绍并评价了这篇专论的主要内容,包括格语法中的“格”的定义、句子中的深层格的构成、深层格到表层结构的转换和深层格的语言类型学意义,并探讨了其理论贡献和局限性.  相似文献   

6.
“数+度量+个体名词”结构在所指事物的个体数量上存在歧义现象,同一个异质个体事物名词分别加个体量词与度量词时存在有不同的语义变化,加度量词时表示的一定是人类领域意义上的同质“个体性”事物的类,侧重事物的属性。这种语义变化的制约性因素来自于度量词与个体名词两方面。  相似文献   

7.
从词类范畴化理论看“副词+名词”结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不少学者对汉语中所谓的“副词+名词”结构从各方面进行了研究,但是无一质疑该结构中心词的词类判断。对刘正光等人提出的观点提出质疑,认为:汉语词类的判断不能依赖于直觉或语义,而应在使用大型汉语语料库的基础上,依据词的语法功能来确定;词类范畴化是动态的过程,包括去范畴化和再范畴化,再范畴化是去范畴化的最终结果;对于“副词+名词”结构中发生的词类去范畴化,语法转喻是其内在运作机制。  相似文献   

8.
借鉴处理“decide”和“believe”两类动词不对称的句法表现的方法,来处理与格结构中名词的格的来源问题。并且认为,双宾语结构是由与格结构转换得来的。在由与格结构转换为双宾语结构的过程中PP发生移位,移到从句的句首,为了不违反管辖理论,在移位过程中性质发生改变,结果把NP2凸显了出来。在双宾语的表层结构INFL又把从动词那里接来的格赋给了NP2。由此可以看出,动词并没有分别给其后的两个名词赋以不同类型的宾格。所以,语言中不存在“三元动词”。  相似文献   

9.
先秦典籍中的“巧”一词,前人多理解作“形容词+人名”结构,但这种结构未见诸同一时期的文献,故应重新审视。有人已经证明,“巧”可用作名词,训为“工匠”。据此,“巧”应是先秦文献中常见的“职官+人名”结构。工、巧、考、四字音近义通,可以互训,是一组同源字。“巧”在文献中也作“工”,而“工”是“职官+人名”结构,这也为“巧”属于这种结构提供了佐证  相似文献   

10.
甲骨卜辞中常见的“动词+有+名词”(V有N)结构,以前很少讨论。本文试图从语法、语义、语用的角度对“V有N”式(一些特殊现象除外)进行初步的探讨,认为“V有N”是个动补式的复合结构。  相似文献   

11.
双重谓语由两个部分组成(即第一谓语和第二谓语),同时用来说明主语,第一谓语通常由实义动词表示,说明主语实施的某一特定的行为过程;第二谓语一般由形容词、名词或过去分词充当,说明主语处于某种状态时所具有的特征情况或身份。句法结构上,双重谓语是一种“动词+(宾语+)形容词(名词、过去分词等)”结构,它与“复合谓语”、“复合宾语”及“动状”结构的表层形式很相似。本文旨在探讨区别双重谓语与上述几种相似结构的方法。  相似文献   

12.
所谓“V+P+NP”结构,是指句子中主语后的谓语部分为:动词或形容词介同+名词性词语。其中V代表动词或形容词,P代表介词,NP代表作词性词语(下同)如“甜在心里I逝向何方I忠诚于党g这口。诗经》I飞往广洲”等等。关}这一乐村以油多有论述,我们也有一《浅见,叫对这一。占卜nJ表义范围、分类、句法功能、语平J]能等的认识,在此略加阐述,以求教5十I〔。一、“V+P+NP”结构的表义范围黎锦熙在《说明介词的特点和用途》中曾指出:“介词结构(P+NP。作者注)不叵可以用在动词、形容词的前头,而且可以用在它们的后头,用…  相似文献   

13.
文章从平行性、表达分布、骈和结构和语义格分析等角度对“能愿动词+VP”结构的定性问题进行了数据分析与论证。结果认为,把“能愿动词+VP”结构定性为状中结构是更为合理的选择。  相似文献   

14.
现代汉语里,数词跟名词组合中间要加量词,不用数词直接修饰名词,这通常被看成是一般规律。但现代汉语中也存在着为数不少的“数词+名词”现象,绝非个别例外。从数词来看,现代汉语中各类数词都有“直接修饰名词”的用法,有时中间根本就不能加量词。现代汉语的“数+名”组合不能一概简单地解释为“省略”或“古代汉语的遗留用法”;究其成因,有句法因素和语义因素,也有语用因素和认知因素。  相似文献   

15.
本文参照Chomsky生成语法的"格"理论和动词被动化理论,综述了各家对领有名词提升移位的主要研究,认为在汉语的"领有名词提升移位"现象中,领有名词词组移位至表层主语位置后,隶属名词词组作为保留宾语从被动化的动词上获得部分格,而中心语"的"字在前移领有名词词组的时候删除了。  相似文献   

16.
关于事物的有无界和动作的有无界的对应关系,在英语中,如表示有界动作,名词化后可以加不定冠词“a”;如表示无界动作,名词化后不能加不定冠词。在汉语里,动词和名词一样可以在前面加数词“一”,使原来表示的无界动作变为有界动作。而在日语中,使无界动词表达的无界动作变为有界动作的最好工具就是格助词“マデ”。“マデ”必须与无界谓语匹配,“マデニ”必须与有界谓语匹配。作为此规则的延伸,持续体即“シテイル”句在深层结构中要求“マデ”格,完成体“スル·シタ”句在深层结构中有条件地要求“マデニ”格。语言使用中违反上述原则即为偏误,纠正偏误的方法或是调整谓语的有界无界,或是调换“マデ”、“マデニ”。  相似文献   

17.
在对语料进行观察的基础上,运用语法化理论从历时的角度对“V+他+数量+(……)”结构中“他”的虚化进行分析,再追溯“V+他+数量+(……)”结构的来源及其发展过程,总结出“V+他+数量+(……)”结构的演变规律。  相似文献   

18.
名词化是学术英语的主要特征,同时也是学科知识构建的重要语言资源。文章基于系统功能语法隐喻理论,采用质性研究为主量化统计为辅的方法研究国际药学期刊科研论文中名词化现象。结果发现,药学科研论文中存在大量名词化;动作过程名词化的分布频率远高于其他名词化生成类型;大部分名词化属于学科专业术语;名词化通过组建“分类事物”和“活动序列”同时构建反映知识的“研究内容”语场和反映知识获取过程的“研究行为”语场。对名词化的多层次元功能分析有望帮助学习者更好地理解学科学术英语的生成机制,提高对语言的解码和编码能力。   相似文献   

19.
从认知识解的角度分析了定语从句中关系副词与“介词+which”结构转换所造成的认知心理差异,表现为两者语义分布层级不同,“介词+which”结构的语义精确程度和详细程度比关系副词更精细,对先行词的修饰限制属性更强;两者突显侧面不同,关系副词突显关系性射体,“介词+which”结构突显名词的侧面;另外,两者视角不同,关系副词落在主句成分与从句的关系上,“介词"4-which”结构落在先行词上,突显先行词的事体属性。通过深入分析调查,该研究进一步揭示了关系副词与“介词+which”结构转换的认知理据。  相似文献   

20.
作者以琼海话为基础来研究海南方言,认为其主要特点是:(1)语音,有吸气音、喉壁音、送气音,没有卷舌音和唇齿音,声调有阴平、阳平、阴上、阴去、阳去、高去、阴入、阳入等八个调,而且入声调尤其突出,文白读音相去甚远;(2)词汇,构词形式多样,形容词AAB式结构更具特色;(3)语法,名词不带后缀成分,结构助词“地”的省略及“的”被“屋”所代替,差比句式是“WW过Y”,疑问句式是“V+不”或“P+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