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犹太教及其在中国的传播与哈尔滨的犹太教和犹太教堂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在近代,哈尔滨曾是东亚犹太人最大的宗教中心。犹太人在哈尔滨所进行的政治、宗教、经济和文化活动,对哈尔滨的经济繁荣、城市建设曾起过一定作用。目前在哈尔滨仍保存着东亚犹太人最大的犹太教堂。保护和利用这一文化遗存,深入研究哈尔滨犹太人和散居于世界各地的哈尔滨犹太人及其后裔的生活状况,有利于加强中国与以色利、中国与世界各国犹太人的文化交流与经贸合作。  相似文献   

2.
19世纪末,由于当时特定的历史背景促成了在俄国的犹太人大量迁入中国东北的哈尔滨,寻求避难所,并在哈尔滨形成了当时东北亚地区最大的犹太人社区.社区体系完整,历经60年的发展,在政治、经济、宗教、文化、教育及卫生等领域获得了长足发展,为哈尔滨创造了历史上的第一次繁荣,犹太人功不可没.  相似文献   

3.
哈尔滨犹太人墓地在犹太人心目中具有极高的价值和意义,它的成功迁移是哈尔滨市人民政府与当时哈尔滨犹太公会成员共同努力的结果。哈尔滨犹太人墓地的成功迁移是中国不存在反犹势力的重要标志,是新中国成立初期正确的宗教民族政策的产物,它拉近了哈尔滨人与犹太文化的距离,也是哈尔滨居民国际化和文化多元化的历史见证。  相似文献   

4.
1881年和1894年,因俄国的两次排犹反犹浪潮,推动了犹太人的迁移行动。在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俄国犹太人开始陆续向中国东北地区移民,主要居住在哈尔滨等城市。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后,许多俄罗斯犹太人和大批白俄来到中国东北,也有部分人到了天津和上海等城市。他们属于较穷苦的阿什肯纳兹犹太人,构成了中国最早的一批犹太难民。他们在华的经济、文化、宗教活动对当时的部分中国城市生活起过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论犹太人在哈尔滨近代经济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世纪末,四海漂泊的犹太民族在中国东北部的松花江畔找到了一个新的"避难所".这些犹太人在哈尔滨等城市进行政治、经济、文化活动,开创了中国大豆输出欧洲的先河,创造了为数可观的名牌产品,对哈尔滨的经济繁荣起到了重要作用,其影响波及整个世界.目前,在哈尔滨仍保存着一批犹太人的历史文献、建筑遗址.保护和利用这一文化遗产,深入研究哈尔滨犹太人的经济史及散居于世界各国的哈尔滨犹太人及其后裔的经济活动,具有重要的历史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二月革命后,苏俄境内的各种犹太政治组织和政治活动受到禁止,促使哈尔滨成为东亚地区犹太人的聚居中心.其中,哈尔滨犹太人所创办的报刊业显得尤为重要和突出.通过这些报刊活动宣传他们的政治主张和意识形态,使哈尔滨成为东亚与巴勒斯坦、犹太复国主义运动、犹太世界取得联系的唯一途径,巩固和维护了哈尔滨犹太社区在东亚地区的地位和作用,为其日后回归巴勒斯坦,建立以色列国奠定了舆论基础.  相似文献   

7.
《黑龙江社会科学》2007,(4):F0003-F0003
2007年6月16-18日.由黑龙江省人民政府主办、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承办的哈尔滨与世界犹太人经贸合作国际论坛在哈尔滨市召开。出席本次论坛的有来自中国、以色列、美国、匈牙利、俄罗斯等国家的政府官员、专家学者、企业家和原居哈尔滨犹太人后裔计百余人。以色列驻华大使海逸达、中国驻以色列前大使陈永龙、哈尔滨市市长张效廉、美国驻沈阳总领事馆文化领事何儒澈等分别在开幕式上致辞。参加论坛的二十余位政府官员、专家学者、犹太人后裔、企业家围绕“传承哈尔滨与犹太人的历史友谊,加强黑龙江省、  相似文献   

8.
徐新 《江苏社会科学》2000,1(4):102-108
香港犹太杜团是19世纪中叶我国门户被西方列强打开后在我国形成的4个犹太社团之一.然而,由于中国内地政治格局的演变和香港的独特地位,上海、天津、哈尔滨三地的犹太杜团于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相继解体后,香港犹太社团却依然留存,成为我国近现代史上唯一的一个具有连续历史和完全社团功能的犹太社团.随着1997年香港的回归,香港犹太社团实际上已成为我主权范围内一个最为活跃和最具影响力的犹太社团.目前,它不仅是犹太人在我国领土范围内犹太人的最大聚集中心,而且还是连结世界犹太人和促进香港和内地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犹太人团体.本文旨在通过对香港犹太社团150年历史的梳理和现状的追踪,具体考察该社团的发展轨迹,以便人们对这一独特犹太社团的历史和现状有所洞察和了解.同时论及的还包括香港犹大社团的宗教生活和与以色列的关系.  相似文献   

9.
韦伯的<儒教与道教>是比较宗教社会学的代表作之一,它对东西方的宗教文化分析产生了深远的意义.通过对韦伯作品中基督新教、儒教、道教的跨文化比较,重点分析它们在伦理观上与资本主义经济契合上所具有的差别.反思传统文化与东亚模式、中国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
美国犹太人对美国的认同主要体现在政治理念与国籍方面。基于特殊的宗教文化,美国犹太人在美国社会始终具有鲜明的民族性,这种民族性导致了他们从族裔与宗教情感方面对以色列具有一种高度的犹太民族认同。这种双重认同导致了美国犹太人对自身以及以色列具有复杂的情感。  相似文献   

11.
戴炜 《兰州学刊》2008,(Z1):134-137
在德国哲学家雅斯贝斯提出的世界历史的"轴心期"的概念里,犹太人所创立的以犹太教为主旨内容的希伯来文明和中华文明、印度文明一样成为东西方文化传统的源头;探讨轴心期产生的犹太教对后世的基督教和伊斯兰教的影响,可以看出三者同属犹太系宗教的范畴;根据汤因比提出的三种文明解体的模式分析当今世界的格局,可以发现美国似乎正在成为罗马帝国的翻版,而道德至上的中华文明的复兴则给世界的美好未来带来了一丝希望之光。同时,由于犹太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同属犹太系宗教,有着很多根本的相同点,所以在人类要共同面对生存危机的条件下也许可以实现和解而和平共处。  相似文献   

12.
经济全球化使得世界工商业活动空前地联系在一起,成为命运共同体,也使得商业伦理的意义带上全球的性质。分别发生在20世纪末的东亚和2008年的美国乃至西方世界的金融危机突显了商业信用对于经济秩序的重要性,人为制造的金融泡沫有可能摧毁经济的根基,破坏经济发展的成果,任何人、任何国家都可能受其伤害。同样,实物产品本身的质量和安全,以及商业广告和交易中的诚信永远是商业伦理首要的因素。中国在市场经济改革、接受全球化的过程中,一直存在并且致力于克服商业伦理上的诸多问题。强化国际和国内商业诚信,确立普遍贸易准则,实现社会公正,是今天经济全球化中各国政府和民众都需要付出艰苦努力才能实现的任务。  相似文献   

13.
李雪 《学术探索》2014,(3):17-23
2008年金融危机后,世界经济的复苏同时带动了油品消费的逐步增长。中东海湾地区、亚太新兴经济体及部分OPEC成员国的炼油能力开始稳步上升。中国与印度作为世界炼油业新秀,其蓬勃发展不仅带动了亚太地区整体炼油水平的提升,同时促使世界炼油格局产生了重大调整,新兴炼油中心已转移至东方。中印炼油业表现出前所未有的发展空间,由此带动国内战略石油储备建设,在一定层面上保障能源供应的安全。  相似文献   

14.
东亚经济体的汇率制度选择面临两难困境一事表明,东亚汇率制度选择必须进行区域汇率制度合作。东亚经济条件的实证分析表明,东亚汇率合作中最优汇率制度安排应该是共同钉住货币篮子汇率制度,以推动东亚汇率制度一体化,最终实现亚洲单一货币区。  相似文献   

15.
在1937-1945年的中国全面抗日战争期间,东亚地区存在着两种国际秩序的较量:以"门户开放"为特征、美国主导建立的华盛顿体系;以"共存共荣"为特征、日本企图建立的"大东亚共荣圈"。日本的全面侵华战争导致了华盛顿体系的崩溃;太平洋战争之后,日本初步在亚洲太平洋地区建立起"大东亚共荣圈"。但随着中国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日本所谓的"大东亚共荣圈"只是昙花一现。  相似文献   

16.
经济冲击对称性是区域经济合作的重要基础条件。我们运用三变量结构式VAR方法,对东亚、欧元区和美洲南锥体三个区域内部实际供给、实际需求与货币冲击对称性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东亚地区的实际经济冲击对称性总体上低于欧元区但高于南锥体国家,在东亚某些次区域集团中,实际经济冲击对称性已经达到或超过欧元区的水平;同时,东亚地区经济冲击规模高于欧元区而与美洲相近,但其冲击调整速度则明显快于其他区域。考虑到目前各地区经济合作的发展进程,东亚地区有足够的条件在现有基础上进一步推动制度化的区域经济合作与政策协调。  相似文献   

17.
东亚地区作为 2 1世纪初叶的世界第三大重量级市场 ,将和欧盟市场、北美市场一起构成三足鼎立格局 ,但其一体化进程并不会径情直遂 ,各种制约性因素显而易见 :东亚各国经济发展水平失衡 ,运作模式存在严重缺欠 ,政治矛盾影响市场发育 ,历史积怨迟滞经贸合作 ,外界因素干扰整体进步 ,各自为政不利于走向世界。尽管如此 ,在经济合作利益原则的推动和规范下 ,这些制约性因素将会逐步得以克服 ,从而使东亚大市场一体化进程加快步伐  相似文献   

18.
拿破仑时期的犹太人政策是犹太历史上一个重大内容,他继承了法国大革命的人权和平等的资本主义原则,给予了法国犹太人平等的公民权利,在对欧洲的一系列战争中又把这个原则带给欧洲各国,对欧洲犹太人的解放起了很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