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观察选择手术切除及伽玛刀治疗脑海绵状血管瘤效果.探讨伽玛刀治疗的适应证.方法:回顾1996~2005年手术10例,伽玛刀治疗26例,随访4个月~9年.对癫痫、出血、病灶及局部神经功能障碍控制、变化、改善观察和评估.结果:手术10例,8例恢复正常.2例遗留轻度限局神经功能障碍,可做轻工作.CT、MRI复查:9例病灶消失,1例疑有病灶部分残留行伽玛刀治疗,无再出血及癫痫发作病例.伽玛刀治疗26例,随访21例.随访时间4个月~28个月.局部神经功能障碍观察:治疗前4例有锥体束征,治疗后3例恢复,1例无变化.癫痫发作观察:治疗前发作者19例,16例治疗后半年无发作而停药始无发作.3例治疗后偶有发作,服药半年停药,再未发作.CT及MRI复查:治疗后2个月~28个月,复查1~3次.病灶消失1例,4例无变化.缩小16例.其中2例灶周水肿、1例水肿伴灶内出血症状加重,经治疗逐好转.结论:神经外科显微手术切除是首选根治方法.对病灶位于难以手术部位,多发灶难以一次切除,病人难以承受手术或不接受手术症状显著者,伽玛刀是一种安全可选择的治疗方法.对降低出血率、癫痫及病灶控制、改善症状是有效的.对病灶缩小或消失、降低出血率的机制等问题,尚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显微外科手术切除听神经瘤及减少术后并发症和面神经的保护.方法:68例听神经瘤采用枕下乙状窦后入路显微手术切除,开枕骨骨瓣直径约4.5cm,显露横窦和乙状窦,放出枕大池脑脊液再行手术切除,术后进行随访.结果:肿瘤全切43例,次全切23例,1例因大出血未能切除;术后面神经保留61例,术后脑脊液漏2例,术后昏迷1例、死亡1例.结论:显微外科治疗听神经瘤是减少术后并发症、面神经得以保护的关键,熟练的手术技巧及扎实的显微解剖知识是手术疗效的保证.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颅内恶性淋巴瘤的治疗方法.方法:35例患者均经手术治疗,术后27例患者行放疗或联合放化疗.20例患者进行随访.结果:肿瘤全切除或近全切除27例,部分切除8例,加作去骨瓣减压术15例.术后症状改善19例,无变化或加重16例.随访20例,肿瘤全切除患者和部分切除患者的存活时间无显著差异(P>0.05).多发肿瘤患者和单发肿瘤患者的存活时间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颅内原发恶性淋巴瘤治疗效果较差,综合治疗可以延长寿命.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鞍区脑膜瘤比邻关系与显微手术技术和预后.方法:对10例鞍区脑膜瘤采取一侧额下经纵裂入路,肿瘤包膜囊内手术切除,6例鞍区脑膜瘤采取翼点或扩大翼点入路,完整切除肿瘤.?# 结果:肿瘤全切16例,术后高颅压症状完全消失,术后12例视力障碍者明显改善,4例视力障碍者无明显变化;术后多尿或尿崩者3例;4例垂体内分泌功能紊乱术后恢复正常;术后3例临床出现脑血管痉挛剧烈头痛;1例术后出现精神症状.结论:向鞍上、向前方生长以及鞍内甚至向蝶窦生长的鞍区脑膜瘤,采取一侧额下经纵裂入路.向鞍上、向侧方和后方生长、蝶骨嵴内侧、鞍膈脑膜瘤向侧裂、颞颅底生长,采取翼点或扩大翼点入路.肿瘤包膜囊内切除,优于肿瘤完整切除对脑神经功能的保留.  相似文献   

5.
目的:报告颅脑损伤致上矢状窦损伤的治疗及体会.方法:对12例上矢状窦损伤的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经验,比较各种手术治疗方法.结果:本组12例患者预后按GCS评分:死亡3例,重残3例.轻残2例,良好4例.结论:手术治疗是上矢状窦损伤的主要治疗方法.可行各种悬吊、修补、搭桥术,均取得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唤醒麻醉下致痫灶切除结合低频率皮层热灼术治疗功能区顽固性癫痫的方法及疗效影响因素.方法:术前应用功能性磁共振、SPECT及脑磁图、立体定向技术进行初步功能区定位.应用唤醒麻醉下进行术中皮层电刺激再次确认功能区,切除邻近功能区致痫灶结合频率皮层热灼功能区治疗功能区顽固性癫痫患者12例.观察其治疗效果.结果:无手术死亡病例,手术后无任何严重并发症.随访12例,疗效满意8例,显著改善2例,良好1例,差1例.结论:术前应用多种进行功能区定位,应用唤醒麻醉下术中皮层电刺激确定功能区,切除邻近功能区致痫灶并低频率皮层热灼功能区是治疗功能区顽固性癫痫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7.
垂体泌乳素腺瘤的显微外科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垂体泌乳素腺瘤手术疗效,并分析影响手术疗效的因素,明确垂体泌乳素腺瘤经鼻蝶显微手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38例垂体泌乳素腺瘤经鼻蝶显微外科治疗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无手术死亡病例.显微镜下肿瘤全切除者36例,近全切除者2例;治愈31例(81.5%),缓解3例(7.9%),进步2例(5.3%),无效2例(5.3%).随诊期内没有肿瘤复发病例.用卡方检验分析术前病程、PRL水平(分为<1388nmol/L和≥1388nmol/L两组)、术前服用溴隐亭情况、肿瘤质地、肿瘤是否卒中、术中鞍膈下降程度等与垂体泌乳素腺瘤经鼻蝶手术术后疗效无关(P值都>0.05).结论:经鼻蝶手术治疗可以作为垂体泌乳素腺瘤的首选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8.
自发性脑室出血并脑室铸型14例治疗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重症脑室出血并铸型的有效治疗方法.方法:行双侧脑室引流,术后灌注尿激酶,并腰穿置换血性脑脊液或持续腰大池置管引流以及其它综合治疗措施.结果:恢复良好者(恢复正常生活工作或生活自理)3例,生活部分自理5例,卧床4例,死亡2例,成活率86%.结论:脑室穿刺引流术、脑室内尿激酶(U K)灌注引流、腰椎穿刺脑脊液置换或持续腰大池置管引流辅以其他综合治疗措施.对于提高重症脑室出血的治愈率、改善预后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自发性小脑出血的外科治疗方式.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采用不同手术方式治疗的44例自发性小脑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采用后颅窝开颅血肿清除+去骨瓣减压术治疗24例,11例同时行侧脑室穿刺外引流,其中恢复良好16例,重残4例,植物生存2例,死亡6例;采用后颅窝开颅血肿清除+血管畸形或肿瘤切除+去骨瓣减压术治疗5例,4例同时行侧脑室外引流,其中恢复良好2例.重残2例,死亡2例;采用CT引导立体定向血肿穿刺引流术治疗10例,6例同时行侧脑室外引流,其中恢复良好8例,重残1例,死亡1例;采用单纯脑室外引流治疗5例,均恢复良好.结论:对自发性小脑出血患者,要根据发病时间、病因、病情轻重、头颅CT表现,选择不同的手术方式;及时手术治疗可以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的有效治疗方法.方法:12例伴有屈光间质混浊的新生血管性青光眼,对完全丧失视功能和手术失败者给予270度睫状体加全视网膜冷凝术,对存在部分视功能者给予180度睫状体和全视网膜冷凝,加二期小梁切除术,即可以减少房水的生成,又可以促使房角与虹膜新生血管退化,使眼压维持在正常水平.结果:本组病例在冷凝术后2周内,新生血管全部或部分消失,眼压不同程度下降,小梁切除时有3眼发生少量前房出血,无一例严重球内出血影响手术进行者.手术有效率50%.结论:采用部分睫状体冷冻和视网膜冷凝加二期小梁切除术,对新生血管性青光眼这一难治眼病的治疗,可以获得较为理想的效果.  相似文献   

11.
颅内动脉瘤显微手术中的脑池解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颅内动脉瘤手术中脑池的解剖方法,研究脑池解剖对保证手术成功及改善预后的重要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手术治疗65例70个脑动脉瘤.手术采用翼点入路,进行彻底的脑池解剖,应用常规技术处理动脉瘤后,反复脑池冲洗,置换血性脑脊液.结果:出院优良者50例,轻残7例,重残5例,死亡3例.Hunt-Hess分级0~Ⅲ级者无死亡;通过脑池解剖发现5例影象学检查漏诊的多发动脉瘤.结论:充分的脑池解剖能够减轻对脑的牵拉,发现术前漏诊的动脉瘤.脑池冲洗,置换血性脑脊液后,恢复脑的生理环境,可预防或减少术后血管痉挛、脑积水等并发症.  相似文献   

12.
Ahmed青光眼阀植入治疗难治性青光眼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Ahmed青光眼阀植入治疗难治性青光眼的临床疗效.方法:总结我院Ahmed青光眼阀植入及其联合手术治疗难治性青光眼共40例(40眼),对其手术前后的视力、眼压、术后并发症及其治疗进行总结分析.结果:对40例难治型青光眼实施Ahmed青光眼阀植入及其联合晶状体超声乳化或人工晶体植入、玻璃体切割等.总结术前平均眼压为(37.8±2.5)mmHg术后平均眼压(18±5.2)mmHg,视力无变化19眼占47.5%,术后可提高视力的16眼占40%,视力降低者5眼占12.5%.结论:Ahmed青光眼阀植入联合其它手术对难治性青光眼可以达到对部分的有效视力的恢复,同时可以有效的降低眼压.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手术治疗复杂性囊性脊柱裂的意义.方法:采用显微外科手术的方法对32例脊髓脊膜膨出合并有或没有脑积水、脂肪瘤、足内翻的患儿,行手术切除囊肿、分离膨出的脊髓和神经、切断终丝;切除椎管内外脂肪瘤;一起或分期行脑室腹腔分流;严重足内翻手术矫治.结果:32例手术全部成功,术后19例大小便功能基本改善3例好转10例无明显好转;4例下肢、臀部及会阴部溃疡完全愈合;12例肌力得到不同程度改善,16例术后肌力无变化;一例发生脑脊液漏二次缝合后痊愈;9例脑积水患儿有7例6个月后头围明显缩小,一例8个月后发生分流管不全梗阻二次分流后头痛症状消失;3例严重足内翻患儿手术后可借助拐杖行走;结论:重度囊性脊柱裂患儿病情复杂、严重,应及早由掌握显微神经外科技术的医师手术治疗,有利于术后患儿神经功能的恢复及生活质量的提高.  相似文献   

14.
目的:目的总结小脑幕脑膜瘤的手术治疗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1998-01-2009-05 43例经手术治疗的小脑幕脑膜瘤病人的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手术入路.结果:43例中全切37例(86.0%),次全切6例(14.0%).在未全切除的6例中,4例肿瘤已侵蚀颅内静脉窦,1例出现面神经功能障碍,死亡1例.结论:根据小脑幕脑膜瘤部位以及与周围神经血管关系选择最佳手术入路.如全切肿瘤可能带来重要的神经功能损害,应考虑残留部分肿瘤.  相似文献   

15.
目的:脊髓髓内肿瘤(Intramedullary spinal cord tumors,IMSCTs)是椎管内肿瘤的常见类型,有关其最佳治疗方法存在争议,随着神经外科技术及设备的进展,手术治疗IMSCTs越来越安全,大部分IMSCTs的病例手术全切除肿瘤成为可能,文章回顾性分析了我们治疗IMSCTs的经验,探讨IMSCTs的最佳治疗方法.方法:通过肿瘤的解剖部位、组织类型、症状和体征、肿瘤切除率及手术效果等方面,回顾性分析过去20年间我科收治的174例IMSCTs病例.结果:本组中室管膜瘤为最常见肿瘤(占48.9%),其次为星形细胞瘤(占35.6%).入院时表现为运动障碍142例,感觉迟钝134例,自发性疼痛100例,括约肌障碍88例.60.9%的肿瘤做到全切除,17.2%次全切除,13.8%部分切除.室管膜瘤92.9%达到全切除,5.95%次全切除,1.2%部分切除;低级别星形细胞瘤41.1%全切除,35.1%次全切除,23.2%部分切除;6例恶性星形细胞瘤中,1例做到全切除,2例次全切除,3例部分切除;其余肿瘤中,63%达到全切除,14.8%次全切除,23.2%部分切除.术后6个月全部病例症状体征分别与术前相比,60.4%神经功能缺损得到改善,36.2%神经功能无改变,3.4%神经功能恶化.长期随访中,70.2%病情得到改善,19.5%无进展,4%恶化,6.9%肿瘤复发,6.3%病例死亡.结论:大多数脊髓髓内肿瘤需要尽早进行手术治疗,积极手术的预后较过去有了很大改进,结果令人满意.恶性肿瘤及手术无法全切除的病例,放射治疗是必要手段.  相似文献   

16.
目的:介绍67例颅内动脉瘤显微神经外科手术的经验,探讨显微手术技巧及动脉瘤破裂的处理.方法:在气管插管全麻及控制性低血压下手术.多采用改进的Yasargil入路,在显微镜直视下操作,解剖动脉瘤颈,稳妥地夹闭瘤蒂,必要时行瘤体切除或瘤颈加固.结果:本组67例行动脉瘤颈夹闭术,2例因瘤体巨大故在瘤颈夹闭后行瘤体切除术,治愈率为92.5%.术中动脉瘤破裂14例,死亡5例,死亡率为7.4%.结论:显微神经外科技术对提高颅内动脉瘤手术成功率具有重要作用,动脉瘤术中破裂出血是手术失败和致死的重要原因.有预见性地采用控制性低血压和暂时阻断载瘤动脉是术中动脉瘤破裂出血时的重要应急措施.  相似文献   

17.
对内翻性乳头状瘤的治疗,手术是其最佳选择,但因其临床检查及CT都缺乏特异性,常常被误诊为鼻息肉,当确诊后常需行毁容、毁功能性鼻侧切开根治性手术,给患者造成很大痛苦.目前由于内窥镜的临床应用,加之常规的病理检查,本组16例病人均较早得到确诊,再行内窥镜及柯—陆氏手术.其中,随访5年者5例,3年者8例,1年者3例,无复发、恶变和并发症.故作者认为,此方法切除彻底、损伤小、痛苦小,是鼻内翻性乳头状瘤早期诊断、早期治疗的好方法.  相似文献   

18.
目的:正确处理颅脑损伤开颅术中急性脑膨出的紧迫征象.方法:术中发现急性脑膨出,清除血肿,大骨瓣充分减压,及早手术,术后立即复查头部CT.结果:16例中死亡7例(43.75%),良好2例(12.5%),中残5例(31.25%),重残1例(6.25%),植物生存1例(6.25%).结论:术中发生急性脑膨出时,手术者的处理措施非常重要,直接影响预后.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总结12例听神经瘤显微手术切除经验、教训,改进手术方法,为进一步提高肿瘤全切除和面、听神经保留率,预防并发症.方法:对12例听神经瘤采用枕下乙状窦后入路显微手术切除.并对手术要点、肿瘤大小与肿瘤全切率和面、听神经保留率之间的关系进行讨论.结果:11例肿瘤全切除,1例次全切除.肿瘤全切率为91.7%,面神经解剖保留率83.3%,功能保留率66.7%,术后无死亡病例.结论:熟悉掌握听神经瘤的病理解剖,识别面神经不与肿瘤粘连的内听道端,再沿面神经锐性分离,并保护面、听神经周围血管,是面、听神经解剖保留的技术关键,减少对脑干的骚扰及保护好脑干侧血管是减少术后并发症的技术关键.  相似文献   

20.
目的:总结采用自体筋膜枕大孔扩大成形加小脑扁桃体缩小术治疗Chiari畸形合并脊髓空洞症的手术经验.方法:对照总结32例Chiari畸形合并脊髓空洞病人的手术经验.实验组在切除压迫的C1后弓,枕骨大孔扩大后,切开硬脑膜,分离粘连,打通脊髓中央管开口,软膜下切除部分小脑扁桃体或电灼使之缩小,采用自体筋膜扩大修补.结果:实验组术后症状均有明显改善,优于对照组.复查头颅MRI显示脑受压解除,脊髓空洞缩小或消失.无脑脊液漏、感染和其他手术并发症发生.结论:除骨性减压外,必要的内减压能明显改善Chiari畸形病人的脑受压和脑脊液循环,有助于解除临床症状.自体筋膜修补避免了异物材料的并发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