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想赚更多钱的目的,就是想拥有更多的财富,但这恰恰是忽视了:善于理财就是一种“赚钱能力”。赚钱,然后让财富保值增值,就才是最佳的财富管理方式。假如我们将一个人比拟成一家企业,企业需要做好销售和服务(赚更多的钱),这背后的强大后盾必须是做好“经营  相似文献   

2.
在我们生活着的资本主义社会里,要发财,非做企业家不可! ——(希腊)奥纳西斯我深信上帝赐予我赚钱的本领……我要用上天这份礼物为人类谋幸福……我要赚更多的钱,然后与同胞分享这些钱,造福人类。  相似文献   

3.
刘胜 《经理人》2006,(12):108-108
赚钱更有安全感尽管我认真阅读了《经理人》杂志的《富人理财蓝皮书》,但我还是认为,在目前阶段,企业高管应该努力赚钱和做大自己的事业,过多考虑个人理财并不现实!这是由目前我们所处的社会大环境决定的,也是企业家和高管们自身的具体情况来决定的。把钱投人企业更踏实目前中国企业的高层管理者,特别是民营企业的管理者,要将生活和事业进行严格区分,似乎不太现实。他们的时间和精力都很有限。  相似文献   

4.
问题提的似乎有点儿傻,这还用问吗?企业当然是赚用户的钱啦。可是再深究一步:你赚哪些用户的钱?哪些用户是你“锁定”的目标?你用什么高招妙计(产品或服务)把钱赚到手?……回答这些问题不那么简单,牵扯到企业战略和经营理念问题。管理学家爱讲“目标客户”、“市场细分”之类,这是对的。但在市场多变的时代,消费观念在变,目标客户也在变,如果此时企业还固守一隅,“以不变应万变”,只能等死,而不谙市场,盲目转向或下注投资陌生产业,又可能找死。只有追随时代,创造市场,引导消费,才能永葆企业青春。企业的目光应投向何方…  相似文献   

5.
"人不能仅仅为了赚钱而活着,一个成功的企业家,不应该只关心每天赚了多少钱,还应该为社会多做些事。如果没有社会责任感,那只能算是一个生意人或者商人。"一句话道出了亿嘉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总裁单知伟"奉献社会、大爱无疆"的仁慈之心,他是这样说的,更是这样做的。有房子住,是中国人观念里根深蒂  相似文献   

6.
东方  建文 《经营管理者》1996,(10):16-17
<正> 古时的中国人,爱把挣来的血汗钱布包了揣在怀里,用瓦罐装了埋在地下,生怕它飞了,化了。现代的中国人,则懂得理财和投资的道理,知道用钱去赚钱,用钱去“生”钱,然而,赚钱并不容易。没赚到钱的人想赚钱,赚了钱的人希望赚更多的钱。于是,高息集资应运而生,不管是骗局还是陷阱,仍然成为许多人挡不住的诱惑。 铺满鲜花的陷阱 利用有限的资金获取最大的利益,这是人们投资的普遍心态。与这种心态相对立的是,高利润往往伴随着高  相似文献   

7.
刘结铭 《经理人》2006,(9):98-98
对慈善的漠视,就是对企业形象和个人品牌的漠视!在被称为慈善家乐土的美国,比尔·盖茨和沃伦·巴菲特几近散尽家财,某房地产大亨不但捐出了全部财产,甚至捐出了自己的一个肾脏。与之相比,中国企业家们难道不应该拿出点行动?企业家不是“赚钱机器”中国企业家们积累的财富中,有一部分是属于他个人的,有相当一部分,是通过其领导和组织相关的人劳动获得的,因此,他应该肩负起与之相对应的社会责任。投身慈善,是履行这种社会责任的有效途径。慈善理念也是企业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家对慈善的漠视,就是对其企业形象和个人品牌的漠视!而一个…  相似文献   

8.
面对21世纪的新形势、新变化、中国需要大量的企业家。现在社会上对企业家的概念有错误认识,好像厂长就是企业家。实际上企业家是个经济学的概念,它是说明一种素质,而不是一种职务。不是说你企业家非得是厂长、经理。什么叫企业家?经济学教科书是从三个方面来讲的:第一个条件是有眼光,就是你能发现别人不容易发现的赚钱的机会。第二个条件是有胆量,要敢于拍板。为什么要敢于拍板呢,因为你说得再好,不敢拍板,不敢冒险,那不行。第三个条件是有组织能力,就是能把各种生产要素组合在一起产  相似文献   

9.
<正> 名牌产品是企业的宝贵财富,“服务名牌”更是企业的无形财富;企业靠名牌产品开拓市场,更要靠“服务名牌”占领市场。这已成为我国许多企业和企业家的共识。精明的企业家从创名牌产品效应和激烈的商战中得到启迪:在创名牌产品的同时,更要创“服务名牌”,才能在对手如林中站稳脚跟。市场经济的竞争,不  相似文献   

10.
企业家的精神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如果一个社会要生存,如果它还是一个社会的话,就一定得有企业家。只有企业家能兴国,因为有了企业家,就有了制度创新的组织者,而有了比较进步的制度,知识才可能转化为生产力,科教才可能兴国。 我们缺的是能在高层经济里面赚到钱的企业家,他们的敏感性是对商业机会的敏感性,他们不是在政府的羽翼之下,靠一个政治家或某个领导人的批条吃“制度差”的企业家。靠政府养活的企业家不是企业家,至少不是有希望的企业家,不是未来时代的企业家,而是老一代的、行将就木的企业家。 企业家精神包含三个方面的因素:首先是熊彼特所说的“创新…  相似文献   

11.
<正> 最大限度地盈利,从来就是企业的天职。企业应是赚钱的“机器”,是为国家创造财富的基地。企业不富,其他阶层也很难富起来,社会就没有经济支柱。企业家实际上就是“生意人”。 无论哪一个企业,如果为了开辟市场而放弃了利润,那么这个市场就是经不起时间考验的市场,这是一件非常可怕的事情。例如当年韩国的大宇集团为了开辟市场,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社会资本和企业家精神被认为是新兴企业取得竞争优势的关键因素。虽然很多学者认为组织学习在社会资本和公司企业家精神与组织绩效之间起了中介作用,但了解“如何发生作用”的知识要远远难于“是什么”,并且极少有研究给出实证结果。在转型经济中类似的研究更是缺乏。本文以中国江苏和广东两省的676家新兴企业为被试对象,对社会资本和公司企业家精神是否以及如何通过组织学习影响组织的绩效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组织学习在社会资本和公司企业家精神—组织学习—组织绩效链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是通过社会资本和公司企业家精神提升组织绩效的瓶颈。  相似文献   

13.
周廷睿 《经理人》2005,(12):92-94
互联网和未来的手机媒体,是未来的主流传播方向和方式, 同时也是企业最具开发低成本传播策略的价值平台 品牌,谁都明白它的价值,但对那些“曾经沧 海”的企业来说,赚钱还是赚品牌,一时难 以选择。谁都倾羡于品牌蕴藏的巨大的经济 效益,但在如今只重结果不重过程的“赚快钱”年代, 要想精心培养和经营一个百年品牌,显然是个问题。  相似文献   

14.
中国企业家脑子里充斥着弱者思维!当我们还继续把企业作为私器,只关注压缩成本和内部控制时,一个日益深化的企业公民时代却已经悄然来临。公司不再仅仅是少数人赚钱的工具,而是以一个“社会公器”的面貌出现。企业社会责任不再是可有可无的点缀,更是植入公司体制和流程之中不可或缺的基因。全球化给我们送来了资本,也送来了商业模  相似文献   

15.
在“WTO,狼来了”的呼声中,某些企业是越来越喜欢做大生意了。笔者的一个朋友,在前两年房地产难做时,竟在惠州痛快赚了一小笔,于是邀另一个投资商加盟,试图把小做大,结果在上海给套住了。在其钱声鼎沸时,他骄傲地对一位开霓虹灯装饰公司的哥们说:“整天靠锤几个铜钉铁铆,能赚几个钱?”可是今天,那位“弱水三千,我取一瓢”的后者倒是进入了企业家的行列,而做大生意的仁兄却金盆洗手,回他的经贸委去了。  相似文献   

16.
面对普遍的社会、经济和政治的现实和责任,企业家是否拥有自己虔敬的政治期待?应该是有的。在西方,没有一个资本家会告诉你说,他是为利润生活的。在中国,自古以来的商人的伦理也不是金钱至上的。中国传统中有“义利之辨”。商人精神里包含着“济世”的使命感,更有所谓“儒商”和“商而优则学”,近代中国有许多人奉行“实业救国”的理念。当代中国更有许多人是“弃官从商”,因为谈改革不如干改革,他们干得很成功。中国人从骨子里潜孕着“士志于道”的文化传统,一个人有了一些社会地位,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尤其是在经济方面的成就,他就可能从传统中很自然地接过“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义承当。当然,企业家还是企业家,他们造福社会的方法就是把企业做好。一些企业家不说企业家该说的话,而是动不动就唱高调,办企业不是向市场看齐而向政治口号看齐,这一类型的企业家事实上是最缺乏理想和政治期待的。做企业的人清楚,单纯的经济环境并不能自发地产生出完善的公司,公司的合法结构和它的目标依赖于商业文化和商业的组织结构,而这些东西又依赖于更广泛的一个社会的政治经济精英的文化价值观念。因此,企业家有理由希望企业、社会和政治之间在信念上形成相当同质的期待。  相似文献   

17.
如今,最好赚的是有钱人的钱,而且赚的是无本万利的“手气钱”和“智慧钱”。  相似文献   

18.
泡沫破裂对中国所产生的影响将远小于美国。当股市和房地产价格上升时,中国的投机者将不会像美国人那样冲进银行去举债,以实现自己长久以来的梦想——滑雪度假或者潜水旅行,他们只会带着一个幸福的笑容洗洗睡了。在西方,人们赚钱是为了花掉它,在中国,人们赚钱是为了赚更多的钱,他们的乐趣首先来自于数钱,而不是花钱  相似文献   

19.
<正> 著名日本华裔企业家邱永汉谈到他经营秘诀时说:“哪里有人们为难的地方,哪里就有赚钱的机会。”此话不失为商海箴言。 日常生活中.不少人因为每天刷牙时牙龈出血而感到不快。日本狮王牙刷公司在牙刷商战中,瞄准了人们这  相似文献   

20.
■ 在8厘钱的利润空间里,居然冒出世界同行业最大的一家企业———浙江双童吸管公司。该公司吸管产品90%外销,一年的产量占了全球吸管需求量的四分之一以上,世界各地都在用“双童”吸管,每年给公司带来500万元的利润。一根吸管只有8厘钱的利润,很多企业是不屑一顾的。然而双童吸管公司却不嫌其小,“拾人牙慧”,生产别人不愿生产的“小不点儿”产品,赢得了大市场,赚取了大利润。小不成其大。以小成多,以微积巨,不失为赚钱的好方法。日本八佰伴国际集团总裁和田一夫听说中国市场上一年销售几千万辆自行车后,头脑里即刻闪现一条生意经:卖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