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在绵延中寻找美——柏格森美论述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柏格森的美在绵延说是建立在其哲学本体论基础之上的。在他看来,只有绵延着的事物才是美的,所以美在绵延。美在绵延有四层含义:第一,任何绵延都是生命的绵延,所以美在绵延意味着美在生命;第二,绵延即无尽的生成,因此美在绵延又表明美在生成;第三,美在绵延也意味着美在统一;第四,因为把握了绵延的节拍能使人获得轻松感,所以美在绵延还表明美在轻松。美在绵延说是柏格森独特的美论,对于我们研究美很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
张孝评先生的《中国当代诗学论》认为:诗的主体自由是主体对客体的超越———超物、超世、超我的“三度超越”与拥抱,但他主论前者而未及后者。我们认为,诗的主体自由应该是主体通过“三度超越”,分别实现诗美的三种境界:物我同一的境界,世事连心的境界,自我放逸的境界;实现诗美的三种价值:标示主体精神力量的价值,为世事立心的价值,为时势兴气象的价值。诗美主体应葆有充分的人格独立美,并以此“拥抱”客体,为人生乃至人类精神创造更高境界。  相似文献   

3.
人们由实践回到实践的认识过程,按照认识机制的不同和认识程度的高低,应该分为几个基本的认识阶段?对此,我国哲学界近年的讨论意见纷纭,各言其是。大体可归纳为两种意见。一种是“两阶段”论,即第一阶段为感性认识,第二阶段为理性认识,写成等式是“实践—感性—理性—实践”。另一种是“三阶段”论,但具体分法又各不相一。有的主张分为“感性认识、知性认识、理性认识”,写成等式是“实践—感性—知性—理性—实践”;有的主张分为“感性认识、直觉认识、理性认识”,写成等式是“实践—感性—直觉—理性—实践”;有的主张分为“感性认识、理性认识、检验与发展认识”,写成  相似文献   

4.
从马克思主义哲学视角看,柏格森生命绵延说既有用直觉贬低理智、把生命绵延绝对化等明显错误,也不乏强调非理性存在的合理价值、突出人的主体性等积极意义;在新的时代,取其所长,能为人们用创造来实现自我价值和人生自由提供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5.
柏格森的"美在绵延"说是建立在其哲学本体论基础之上的.在他看来,只有绵延着的事物才是美的,所以美在绵延."美在绵延"有四层含义:第一,任何绵延都是生命的绵延,所以"美在绵延"意味着"美在生命";第二,绵延即无尽的生成,因此"美在绵延"又表明"美在生成";第三,"美在绵延"也意味着"美在统一";第四,因为把握了绵延的节拍能使人获得轻松感,所以"美在绵延"还表明"美在轻松"."美在绵延"说是柏格森独特的美论,对于我们研究美很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6.
和西方美学类似,中国古代道家道教一系也有自己的本体论美学思想,但是道家道教美学的本体是“道—美”。从“道”与“美”之关系、“道—美”的可感受性、“道—美”的美感特性三个方面讨论明代天师张宇初的本体论美学思想。  相似文献   

7.
“绘画美”是闻一多新诗格律化的三个原则之一。文章通过对“绘画美”和“格律”两个概念的剖析,从两个方面对这一原则提出质疑:一是质疑“词藻”作为“绘画美”特征的合理性;二是质疑“绘画美”作为新诗格律的可能性。在质疑分析的基础上得出结论:“绘画美”原则从概念的定义上是不科学的,从范畴的归属上是不属于新诗格律的范畴的。  相似文献   

8.
<正> 一、庖丁解牛的科学技术美 庖丁解牛的科学技术美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感性认识美。庖丁解牛的感性认识美,首先表现在对牛(客观事物)的系统感性认识上,经历了“目有全牛”“目无全牛”“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三个阶段。这种感性认识美——“目有全牛”,是对牛(客观事物)系统性的表象认识。“目无全牛”是对牛内部结构的认识,这是由表及里的认识;从分析可以看出:经过由表及里的认识,然后上升到理性,即“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的过程。这是庄子·庖丁能随心所欲地“依乎天理”“因其固然”的内在原因。  相似文献   

9.
“直觉即表现”,是克罗齐美学思想的理论基石。他由此推出直觉就是创造 ,就是美 ,就是艺术等一系列结论。尽管克罗齐对直觉的界定有诸多不足之处 ,但其直觉理论对西方现代美学思想产生过很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海洋”(море, океан)在莱蒙托夫作品中出现的频率达172次。作为莱蒙托夫常用的典型意象,“海洋”是其情感体系构建的重要依托,承载着自由、爱情、生活、孤独等象征意蕴与情感价值,并体现着鲜明的“莱蒙托夫式”特征:“海洋—自由”是基于漂泊与反抗的自由;“海洋—爱情”是基于冷漠与苦涩的爱情;“海洋—生活”是基于痛苦与永恒的生活;“海洋—孤独”是基于孤苦与伟大的孤独。  相似文献   

11.
"中国梦"是共产主义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和民族国家内的表现形式。"中国梦"的最终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中国梦"的提出为重新审视马克思共产主义思想提供了时代条件。马克思文本揭示出共产主义要回到人本身,指出人是人的最高本质,共产主义要实现人性复归,共产主义的现实性表征为自由人的联合体。共产主义的人性复归指向了马克思文本的哲学史来源,揭示了康德自由理论与马克思共产主义思想具有高度的思想同构性,马克思共产主义的哲学基础更多地来源于康德自由理论。康德的先验自由、道德自由通过马克思的"实践"过渡到共产主义的现实自由,这是共产主义之路,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自由范畴的题中应有之义。  相似文献   

12.
中西自由观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人的自由观注重内在的精神自由 ,它与性善论相联系。即是说 ,当人达到了“至善”境界 ,他就不再受外在功利的诱惑 ,从而他也就获致了自由 ;西方人的自由观注重外在的物质自由 ,它与性恶论相联系。即是说 ,为了企达自由状态 ,人必须防止被他人强制。中国人由于对人性作了过于乐观的的估计 ,因而忽略了制度性构建 ;西方人由于被功利主义所诱导 ,因而忽略了道德自律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3.
在消极自由观念看来,自由没有任何积极的内容,只是意味着诸多互不相同的主体对自由的运用,消极自由观念将免于国家的任意强制、免于国家的任意干涉视为个人之自由的核心;在消极自由观念的批评者看来,消极自由观念对自由的界定既缺少积极的因素,也过于忽视平等的价值,所以,其对自由的界定既是不合理的,也是无效的。事实上,无论就合理性层面还是就有效性层面而言,任何有关社会和政治理论的观念都很难得到充分的、成功的辩护。  相似文献   

14.
自由问题是庄子哲学的根本问题 ,庄子创造性地构思为“物化”自由论 :通过达观中的体悟理解生命的本质 ,从心态的建设入手处理生死情节 ,进而通过审美超越的方式塑造自然主义的自由境界。“物化”自由论对传统的思维方式 ,尤其是艺术思维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从哲学的角度对“物化”自由论进行解读 ,无疑是非常必要的  相似文献   

15.
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在战后曾影响了整整一代人.人的自由是他的哲学思想的核心,也是他的存在主义哲学受人欢迎的主要原因.萨特关注人的自由本质,倡导自由选择,积极行动,虽然在后期他的自由学说几经修正,不断增添马克思主义的客观内容,但自由问题一直是他哲学的中心思想.  相似文献   

16.
萨特的自由决断论能否推出伦理一直是令萨特本人及其研究者们困惑的一个问题。本文认为自由决断论不可能导出伦理。自由决断论由于其独断与含混 ,使得它无能力也无资格区分具体处境 (包括政治的和伦理的 )。由于自由决断论已经先行勾销了善恶区分 ,所以在此基础上建立伦理就纯粹是一种矫情。  相似文献   

17.
在认识论上,哈耶克受到马赫和康德的影响,尤其是康德的先验主义认识论对哈耶克认识论思想的形成,具有重要的意义.这种康德主义式的认识论,是哈耶克自由主义理论的基础,并由此引出其有限理性论.有限理性论是其整个自由理论的理论预设,哈耶克正是在此基础上展开了其宏大的自由理论的.这些理论对思考当代中国社会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康德的自由理论虽然涉及不同的自由主体,但他真正关心的还是"理性的自由"。为此需要对康德的自由主体进行辨析。在由众多的自由主体而产生的众多的自由概念中,"先验自由"是核心。关于先验自由,康德是从因果关系的角度立论的,这使得先验的自由具有主动性、可解释性以及自律性的特征。意志的自由与想象力的自由由于都是奠立在先验自由的基础上,因而也表现出"自律"的特征。对自由主体的区分以及从因果关系的角度讨论自由问题,是康德自由理论的两个前提。  相似文献   

19.
企业社会责任来源的理论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责任、企业责任以及企业社会责任是系列相关概念。责任来源于自由、外部期望和不确定因素,自由意味着责任,期望引发责任,不确定因素直接导致责任产生,责任成就于能力和影响力。企业责任的来源同样如此,企业作为具有意向性的主体,拥有自由抉择的权利和丰富物质资源,决定了企业作为社会公民对社会负有责任。文章具体分析了企业社会责任的理论来源,从协调发展论、权力让渡论和规避国家干预论等角度比较充分地阐释了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0.
黑格尔的自由观是近代西方资产阶级自由观发展的最高成就 ,是他在扬弃近代西方哲学自由观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黑格尔对自由的探索是多侧面、多视角进行的 ,内容极其丰富。黑格尔的自由观从总体上说虽然是唯心主义 ,但是 ,在唯心主义外壳里却包含着极其深刻、极其合理的内核 ,充满着辩证法的精神 ,有着极其重要的方法论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