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甲午中日战争中的张之洞卢世菊1894年的中日甲午战争,迄今已有一个世纪了。在这场战争中,控制着清政府军事和外交大权的慈禧太后和李鸿章等人苟且偷安,致使战事每况愈下,民族危机日益严重;然而,在这场战争中,也有一些爱国将士蝶血鏖战于沙场;同时也有一批主战...  相似文献   

2.
论张之洞调整中日俄三角关系的外交主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世纪70年代以后,随着日俄两国在东亚地区的扩张,清政府如何妥善处理中日俄三国关系,谋求国家安全显得日益重要起来.张之洞积极参与清政府的外交事务,在沙俄霸占伊犁、日本侵占琉球期间,他提出了"赂日阻俄"的主张,在甲午战争中国战敗赔款前后則主张"联俄抗日";在德国抢占青岛、俄国强租旅大之时又改弦更张提出了"结日阻俄"的主张.张之洞调整中日俄三角关系的主张经历了以上三个阶段.但始终未能摆脱中国传统的"以夷制夷"外交理念窠臼.  相似文献   

3.
中日甲午战争(1894—1895年)已经过去九十年了。当前史学界在讨论清政府在这次战争中失败的原因时,对于李鸿章是否应负主要责任问题,还存在着一些不同的看法。本文拟从当时的国际形势入手,分析李鸿章在外交上军事上的误国之罪,不当之处请同志们批评指正。(一) 甲午战争之前的国际形势在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之前,对朝鲜和中国进行侵略活动的主要帝国主义国家有英、俄、法、美、日等国,彼此之间由于利害冲突而矛盾重重。有时剑拔弩张,几乎要诉诸战争。显然,这种严峻的形势必然会加剧远东地区的动荡不安,并对甲午战争的两个交战国——中国和日本产生很大的影响。为了弄清当时波谲云诡的国际形势,有必要对几个在远东有利害关系的国家,进行扼要的论述:  相似文献   

4.
论晚清政府的华侨教育政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鸦片战争后,清政府的海外华侨政策发生了重大变化,在教育政策上也进行了很大调整。由于华侨在海外普遍受到歧视和压迫,华侨子弟被禁止进入当地学校学习,这样华侨只有仿效国内的私塾创办“义学”。随着驻外机构的设立,以左秉隆、张之洞为代表的清政府官员注意到海外华侨恪守中华伦理道德,并具有清政府可资利用的经济潜力,如不设立学校对华侨子弟进行传统文化的教育,他们就面临被西方文化同化的命运。在这种情况下,清政府的一些洋务官员开始在海外创办了一批华侨学校。中日甲午战争后,清政府为挽救其封建统治,一方面提倡实业救国,积极吸引海外资本投资国内实业;另一方面大力创办教育,兴办学堂,派遣留学生。甲午战争中中国的战败也深深地触动海外华侨,受国内兴办教育热潮的影响,海外华侨也形成一股兴学之风。清政府也采取措施,加大了对华侨教育政策调整力度,鼓励国内教员到海外侨校任教,改善海外侨校师资状况;派员巡查,加强对华侨学校的管理;鼓励创建侨校,扶持侨校的发展;在国内建设华侨学堂,鼓励华侨子弟归国就读;极力招揽学成人才,提高华侨政治地位。清政府改变华侨教育政策有着明确的目的,其一要宣扬忠君思想,消弭维新派和革命党人对华侨的影响,巩固其统治;其二要吸引华侨资本,兴办国内实业,摆脱经济危机。但清政府发展华侨教育的种种措施在客观上促使海外殖民政府改变华侨教育政策,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华侨的教育状况,同时也大大激发了海外华侨的民族意识和爱国热情,加强了华侨同祖国的联系和感情。  相似文献   

5.
张之洞的思想对民国初期的孙中山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其一,在政治上,张之洞提倡“将海南建省”,这促使孙中山主张“将海南建省”;张之洞提倡为官执政需直言进谏和有风骨,孙中山继承和发展了张之洞的此思想,他鼓励革命者和国家工作人员要有勇气,要为国民尽忠竭力。其二,在经济上,张之洞主张自行设厂以“固国本”,孙中山继承和发展了张之洞的此思想,他认为在维护国家利益尤其是国家主权的前提下,落后中国可实行对外开放政策(包括借外债和允许外国来华投资)以振兴中国实业。其三,在军事上,张之洞极为重视军工制造,兴办了湖北枪炮厂,孙中山继承了张之洞的此思想,主张将此厂恢复和扩大。其四,在文化教育上,张之洞重视新式学堂,在湖北兴建多所新式学堂以“教育人材”,最终“造成楚材,颠覆满祚”,这促使孙中山主张要多兴建新式学堂以培育更多近代人才从而有利于治国经邦。总之,张之洞的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民国初期的孙中山,而且这些影响在当时基本上是积极和具有进步意义的。不过,孙中山在受张之洞的思想影响时亦存在一些不足,但这是次要的,瑕不掩瑜。研究张之洞的思想对孙中山的影响,既反映了张之洞的思想影响深远,又从一个侧面揭示出孙中山的思想...  相似文献   

6.
在中国土地上最早出现的近代机器工业,是外国侵略者的早期投资企业。中国最早的近代机器工业,则是清政府洋务派在洋务运动中即从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到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的三十五年间所创办的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洋务派兴办近代工业的成败兴衰应予以很好地总结,以古鉴今。一、洋务派兴办近代工业的原因1.开办军事工业的原因——求强首先是为了镇压农民起义,以巩固封建统治政权。鸦片战争以后,清政府和洋务派官僚们把每次对外战争的失利,通通归于外国的“船坚炮利”,因此,洋务派官僚们以“自强”为号召,积极主张兴办近代军…  相似文献   

7.
张之洞对中国近代教育的贡献,国内学者已进行了比较充分的研究.但大多研究以张之洞与洋务新政关系为主,分析张之洞在军事、经济、教育等方面的具体活动较多.实际上,晚清时期张之洞对中国近代教育的贡献非常突出,他对中国教育近代化的贡献是不可磨灭的,堪称中国近代教育的先驱.本文着重论述张之洞在办学宗旨、教学内容的创新贡献张之洞有丰富的教育思想,对中国教育改革和教育更新有大量的实践,在中国近代社会的重重危机中,始终致力于中国教育的近代化,从西学与中学、学校与科举、新教育与旧教育等诸多矛盾中寻求新的途径、不断创新.  相似文献   

8.
张之洞(1837—1909年)作为清末洋务运动的后起之秀,不仅大力倡导发展洋务企业,而且对筹建近代化军队,发展近代军事教育事业也十分重视。他在两广、湖广和两江总督任内(尤其在湖广总督任内),积极编练新式军队,并先后创办了多所军事学校,成为晚清军事教育的奠基人之一,以至外人将他与李鸿章并称为“中国近代军事教育的先驱。”其军事教育思想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相似文献   

9.
张之洞不仅是中国近代教育家 ,同时堪称中国近代教育的先驱。他对中国近代教育的贡献 ,国内学者已进行了比较充分的研究 ,但大多研究以张之洞与洋务新政关系为主 ,分析张之洞在军事、经济、教育等方面的具体活动居多 ,实际上 ,晚清时期张之洞对中国近代教育的贡献 ,尤其是在学制方面的创新是不可磨灭的。本文着重探讨张之洞在中国学制方面的创新贡献 ,为学术界有关研究提供新的视角和途径  相似文献   

10.
张之洞在清末教育改革中,形成了较系统的、有鲜明特点的留学教育思想,一认为留学功效最佳;二认为留学主要应去日本;三认为留学科目主要应设工、商、矿业、外交、军事和教育;四认为派遣留学生要积极,管理则要严格。同时,他又以洋务派“中体西用”的观念为指导,去努力实践其留学教育思想,促进了留学运动的兴起和发展,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和社会进步,培养了大批新型人才。  相似文献   

11.
一、弃文习武 赴日留学 我的父亲傅慈祥,原名元臣,字良弼。湖北潜江人。清同治十一年二月初八(1872年3月16日)生。“生而颖悟,……长负奇气,倜傥有大志,精于拳棒挺击之术,不屑屑于文艺”。1894年,他到省城武昌,考入两湖书院读书。当时正是甲午战败后,中国割地赔款,丧权辱国。我父亲每与人论及,必奋拳叹息不已。他觉得要想强种保国,不受外人欺侮,必须讲求武艺,于是不顾老师,同学的反对,毅然决然地弃文习武,转入张之洞开办的武备学堂学习。 武备学堂成立于1896年。张之洞聘请德国教官,按照德国军事操典训练学生,学堂制度很严,对学生的要求也高。傅慈祥转入武备学堂后,刻苦学习操练,“屡试辄冠其群,大为师友重”。后来,张之洞选送学生去日本士官学校学习,第一批二十人,傅慈祥即其中之一。 武备学堂按德国教程讲课,原计划选拨优秀学生赴德国继续深造,但是日本帝国主义也派特使来华游说,向湖广总督张之洞要求选派该校学生去日留学,表示“中日亲善”。张之洞不敢得罪日本,只好同意。但是,日本在甲午战争中使中国蒙受极大屈辱,武备学堂学生都十分痛恨日本帝国主义,一心要洗雪国耻,因此不愿去日留学。张之洞便欺骗学生说:“你们不是学过孙子兵法吗?知己知彼,才能百战不殆。去日本是为了知彼,以便最后战胜它  相似文献   

12.
我看张之洞     
我看张之洞戴逸张之洞是中国近代历史上的重要人物,是一位有名的洋务派,他在近代实业、教育、军事、文化等各个方面做出了很多贡献。光绪七年(1881年)张之洞任山西巡抚,后历任两广总督、湖广总督、代理两江总督,晚年入军机处,直到1909年去世,享年72岁。...  相似文献   

13.
刘菊素 《社区》2009,(35):42-42
中日甲午战争期间,外交官宋育仁曾提出一个奇袭日本本土的计划.如果他的奇袭计划能得到清政府的支持,甲午中日战争的结局或许会是另一个样子……  相似文献   

14.
甲午战前三十年,日本锐意引进西学,推行国民教育,普及基础知识,提高国民整体素质,增强了军队制胜的人力因素;而此阶段之中国依旧为没落的封建传统教育,所实施的洋务教育有很多局限,其时人才不济,民智未开,思想僵化,严重制约了军事近代化建设中官兵素质的提升。近代中日不同的教育路径与甲午战争的结局有着必然的内在联系。  相似文献   

15.
论袁世凯的军事教育方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袁世凯的军事教育方针陈美健袁世凯从清政府的一个中层道员逐步升迁为总理大臣,又从封建王朝的总理大臣一变而为资产阶级共和国的大总统,其中奥秘在于他通过兴办军事教育和练兵而网罗了一大批掌握军权的军事人材。如果进一步追问,袁世凯的军事教育得以稳步发展的奥秘...  相似文献   

16.
李鸿章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人物。在中日甲午战争时,身任北洋大臣、直隶总督等重要职务,他不仅是中外交涉的具体负责人和战争的直接指挥者;同时,也是清政府统治阶级中最重要的“主和派”代表人物之一。  相似文献   

17.
清代福州满族社会教育形态的演变及其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清代福州旗营教育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从早期纯粹的军事教育,逐渐演变为文化军事教育并重的形态,其是一种军事教育为核心的特殊教育制度,其目的只有一个,为清政府的统治培养自己的人才,尤其是军事人才.  相似文献   

18.
我校历史文化学院张礼恒教授所著《在传统与现代性之间——1626-1894年间的中朝关系》,2012年7月由中国社会文献出版社出版。全书共30万字。全书共分六章,以传统与现代性理论为框架,从全球史的角度,详细探讨了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前清政府的对朝政策,全面展现了有清一  相似文献   

19.
中日甲午战争期间(1894-1895年),美国奉行孤立主义政策,标榜不干涉亚洲事务,保持中立,赢得清政府的的信任,却以牺牲中国的利益,去满足日本侵华的野心。从美国对朝鲜宗主权的立场、争取“单独调停权”和美国对日本间谍案的蓄意纵容等3个方面分析探讨美国在中日甲午战争期间的外交活动,表明在此期间美国的中立政策明显地偏向日本一方。  相似文献   

20.
甲午战争是晚清政府编练新军的契机,建立强大国防的呼声是新军编练的内部因素。新军的创建意味着中国军事近代化在洋务运动的基础上开始阔步前进,新军在武器装备、军队编制、军事思想、军事教育等方面积极吸收西方强国的经验,使得军队近代化大大超前于经济、政治等其他领域的近代化。由于经济基础的薄弱造就了武器装备的不统一,军事追求至上的因素导致军队在国家政治生活中处于主宰地位,形成了军队私家化的局面,开启军阀统治中国的新格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