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强化"工程素质"教育,对于应用型高校大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发展观,养成笃行务实的理性精神,提升就业核心竞争力至关重要.应用型高校可通过树立以就业为导向的人才培养观念、注重实践教学、加强"双师型"师资建设、强化产学合作、发挥专业性社会实践育人功能、抓好就业指导等措施培育大学生的"工程素质",进而提升他们的就业能力.  相似文献   

2.
分析在新工科背景下,资源勘查工程专业的现状和面临的问题,以长春工程学院资源勘查工程专业为例,探讨现阶段应用型高校资源勘查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方向。重点围绕社会经济发展需求,阐述了专业综合改革途径,构建了目标导向与核心能力相适应的“136”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完善了教学质量保障与评价机制、提出了有效加强师资队伍与校外实践基地建设途径,为该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3.
随着教师职业人事制度的改革逐步深入,地方高校师范生就业竞争日趋激烈。本文对影响地方高校师范生就业因素进行分析,认为应该通过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加强就业指导、加强就业心理调适、创新实践模式等,提高师范生就业核心竞争力。  相似文献   

4.
针对工科高校办学特点,运用"大工程观"的综合性、系统性、实践性和创新性构建化学工程与工艺课程体系。实践表明,"大工程观"课程体系对该专业的专业建设、科研发展、学生就业发挥着核心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5.
新工科建设是新时代高校工程教育应对国家发展新战略、产业发展新趋势、国际竞争新形势做出的积极回应,其实质是提升工程人才培养质量,重点是明晰工程人才的素质结构,探索工程人才培养新规律。高校在新工科建设的探索实践中,要以面向未来、面向世界、面向工程发展需求为前提,分别从人文教育融入、专业教育改革、工程教学方法创新、合作育人共同体建设等方面入手,在人才品格、工程知识、工程能力等方面同向发力,建立健全面向未来、立体丰富的新工科人才素质结构,全面提升新工科人才培养质量。  相似文献   

6.
工程教育是国外众多工科院校普遍采取的一种教育模式,旨在培养工程人才.介绍国外先进的工程教育模式,分析其在人才创新能力培养方面的特色,提出在人文类专业引入工程教育模式培养创新能力的观点.在具体实践中,要从科学定位就业岗位、科学设计人才培养方案、改革教学模式与方法、改革学习效果评价方法、革新课外培养、创新毕业设计指导模式、提高教师工程实践能力等几方面开展工作.  相似文献   

7.
《发酵工程与工艺》课程是发酵工程的核心课程,该课程的教学效果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毕业生的就业。成都理工大学在开设《发酵工程与工艺》课程以来存在着课程顺序不合理、工科特色不足、教学内容重复、实验教学薄弱等一系列问题,为此,应从理论教学、实验教学、生产实习和考核方式四个方面进行改进,使学生能具备较广阔坚实的知识基础,掌握较全面的实验技能和动手能力,进一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相似文献   

8.
电类工程实践体系的建构与创新人才的培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文章阐述了工科院校电类人才创新素质与实践能力的关系;针对高校扩招形势下学生工程实践机会减少的问题,提出了适应创新人才培养的一个多方位、多渠道、多形式的学生实践能力培养体系.  相似文献   

9.
就业能力是学生就业的核心竞争力,也是转型中新建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的重要目标。受经济和地域因素的制约,新建本科院校存在诸多问题,如师资力量薄弱、人才培养模式不够科学、就业服务体系亟待健全,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相对滞后,难以满足社会和企业对高级应用型人才的需求。针对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现状存在的突出问题,从地方政府、地方高校和大学生自身等角度探讨转型期新建本科院校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的途径。  相似文献   

10.
本文论述了高校专业课考试方法改革与大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培养的关系,结合辽宁工业大学围绕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开展专业课考试方法改革的实践,提出了专业课考试方法改革的主要模式及实施方法,对普通高等工科院校的教学改革具有重要的示范作用。  相似文献   

11.
为应对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支撑服务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高校新工科建设融入工程伦理教育是我国由工程大国迈向工程强国的必要前提。当前,在高校工程伦理教育中,存在着工程伦理教育与我国工程大国地位不匹配、推进速度缓慢、教育中重技轻理、未形成工程伦理教育体系等问题。工匠精神源于我国古代工程伦理,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将工匠精神融入高校新工科工程伦理教育,强化大学生工匠精神的培育,使之成为课程思政的重要抓手、立德树人的重要载体、工程强国的重要支撑,可以构建以工匠精神为核心文化的高校新工科工程伦理教育体系。  相似文献   

12.
工程专业教育视野内人文精神特质的发掘及教学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工程教育与人文精神培养并不存在二律背反的关系,工程专业理论和专业实践技能中同样含有丰富的价值理性,同样是培养工科大学生学生人文精神的载体。在工程专业教育视野内进行人文精神特质的发掘,培养学生形成与工程师职业相契合的工程人文精神,对于提高当前工科类大学生的培养质量,完善工程教育的理念和模式,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在进行以上理性思考的同时,还进行了相关的教学实践,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3.
以工程人才所应具备的创新精神和工程能力为出发点,介绍了对力学课程进行的改革与建设。在教学中对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方法进行了改革,将科研和工程实践引进教学,培养了学生的工程能力,尤其是创新精神,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4.
从高等工程教育的根本任务和高工专教育的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对立统一关系出发,探讨了高工专教育应加强学生的能力培养,提出了高工专教育应从教学体系与课程体系建立、教学环节安排、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实践教学基地建设以及课程内容改革等方面营造工程环境,在真切的工程氛围中培养和提高学生工程素质的观点。  相似文献   

15.
培养合格的工程应用型人才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应立足于中国国情,深入分析中国高等工程教育存在的问题,借鉴欧美高等工程教育的成功经验。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以工程素质培养为基础、以提高工程实践能力为核心的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要从高等工程教育理念转变、课程体系建设、教学内容及方法改革、师资队伍建设、实践教学平台建设、职业教育及认证等方面进行教育教学改革,以培养合格的工程应用型人才。  相似文献   

16.
面对国家油气发展战略重大调整新形势,传统模式培养的趋同化单一石油工程人才已不能满足国家及社会的多元化需求。依据国家中长期教改发展规划纲要、大众创业与创新政策导向以及学生专长与成才意向,西南石油大学石油工程专业开展了石油工程分类人才培养体制改革与建设,以实现高等教育“核心素养”培育、突出石油精神与文化主体教育为目标,界定“国际化、创新、卓越工程师”三类人才个性化特质,构建并实施三类石油工程人才培养体系,建立三类人才能进能出的动态运行转换机制,搭建服务于石油工程人才分类培养的软硬件配套教学平台,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为同类工科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提供了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7.
基因工程是我国高校生物技术和生物工程专业的重要课程,也是现代生物技术的核心课程。针对我国高校基因工程课程教学改革展开研究,分析了基因工程课程改革的监要性和重要性以及当前基因教学改革的现状,并提出解决对策。  相似文献   

18.
浅论船舶与海洋工程专业的实验教学体系改革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对实验教学体系改革的思考 ,提出了船舶与海洋工程专业实验教学体系的改革构想 ,并对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动手能力的若干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9.
高校工程训练内容体系改革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工科院校现有工程训练内容体系存在着受益面较窄、内容单薄等问题,必须进行改革。本文构建了新的工程训练内容体系框架,包括工程认识训练、工程基础训练、综合制造训练及创新。在新的内容体系框架之下开展工程训练,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大工程意识观,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和创新能力。前期运行实践表明,新构建的工程训练内容体系方案合理,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20.
浅析石油工程专业人才的实践能力培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是石油工程专业人才培养要求中的重要内容.成都理工大学能源学院在构建"练、习、研"实践教学模式、完善实践教学体系、科学实施实践教学、优化学生的知识结构等方面加强对石油工程专业人才实践能力的培养.教学实践证明,这种"练、习、研"结合的实践教学模式能有效地提高石油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