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辽宁省城镇化呈现出城镇化率较高但增长速度缓慢、以政府主导型为主的特征,“十二五”将是辽宁省城镇化突破瓶颈进入快速发展的重要时期。以城镇化道路内涵为基础,对辽宁省城镇化道路进行分析。辽宁省城镇化应选择与工业化同步适度发展模式,采用在城市反哺农村基础上的城乡协调发展模式,选择大中小城镇结合并举的城镇规模结构,选择集中与网络相结合的空间布局,运用市场推动、政府导向的实现机制,走多样化和集约化相结合的实现道路。  相似文献   

2.
新型城镇化视阈下辽宁省乡村旅游发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型城镇化有助于促进城乡共同发展。乡村作为城镇化的一部分,辽宁省乡、镇数目多,涵盖全省大部分旅游资源,因此,如何合理发展乡村旅游,推进辽宁省城镇化进程是一个重要问题。基于新型城镇化与辽宁省乡村旅游之间存在协同促进及相互制约的作用,同时,结合辽宁省乡村旅游现状,提出辽宁在发展乡村旅游过程中,应扬长避短,通过科学规划,明确乡村旅游的重点地位。同时,从依托城镇化建设,选择适合的发展模式及塑造特色品牌等方面促进乡村旅游的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3.
新型城镇化和区域协调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局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以新型城镇化引领区域协调发展是我国现代化进程的必由之路。通过建立城镇化与经济发展水平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利用因子分析法和协调度模型,对辽宁省城镇化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协调度进行测算,并对其时间和空间特征进行分析,指出辽宁省城镇化与经济发展经历的两个明显的阶段以及辽宁省城镇化与经济发展协调度表现出的显著地区差异。  相似文献   

4.
积极稳妥地推进城镇化建设,加快产城融合,提高新型城镇化质量是加快辽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内容,也是遏制全省经济进一步下滑的重要举措。从城镇化、产业、人三个层面分析辽宁省产城融合发展现状,深入剖析辽宁省产城融合存在的主要问题,根据实证研究结果,导出产城融合拉动辽宁经济增长的效应,提出加快产城融合、全面提高辽宁省新型城镇化质量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沈阳建筑大学学报》2009,11(3):305-305
近日,辽宁省发展改革委规划处下达了辽宁省“十二五”规划重大问题研究计划,在确认的19项重大专项研究中,管理学院院长刘亚臣教授主持承担了“辽宁省‘十二五’城镇化发展思路研究”项目。  相似文献   

6.
农产品物流作为物流业的一个分支,在促进农业产业化和城镇化发展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对原有农产品物流发展模式进行分析,构建四种农产品物流发展模式。从城镇化水平的角度出发,以辽宁省为例,运用主成分聚类分析法对辽宁省14个地区的城镇化水平进行评价及分类,并针对不同城镇化水平的地区进行农产品物流发展模式的选择,旨在为促进农产品物流的一体化发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7.
从1990年以来,辽宁省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整体呈现出长期扩大的趋势,城镇化率也一直呈增长的趋势。文章运用平稳性检验、协整检验、自相关检验等计量方法,对辽宁省1990-2013年的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与城镇化比率进行了分析。从计量模型的估计结果来看,辽宁省城镇化水平的变化对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变化具有较为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城镇化对缩小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将会有更加积极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8.
随着"以人为本"新型城镇化概念的提出,人口城镇化的标准也随之改变,不再以城镇人口比重而是以综合发展水平来衡量。对环渤海地区新型城镇化背景下人口城镇化的时空演变格局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环渤海地区综合人口城镇化发展水平分为上升型、下降型和停滞型。在空间分布上,除北京市、天津市、辽宁省的沈阳市、大连市,以及山东省的济南市和青岛市等大城市外,其他城镇人口比重较高的地区人口城镇化综合水平较低。针对人口城镇化综合发展水平下降和停滞的城市,结合其发展特点,提出相应的对策,以期推动新型人口城镇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9.
人口跨越省际大规模迁移已经成为我国经济结构性变化的常态表现,其对不同省份工业化和城镇化发展速度和路径有着不同影响。本文选取广东省、河南省和辽宁省,做为我国人口省际净迁入、迁出和基本均衡的三个代表性省份,分析人口省际迁移的方向、数量、就业及对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影响程度。研究表明,人口城镇化需要持续多年的工业化支撑;经济发展阶段决定了人口迁移的流向和影响;不同省份新型城镇化面临不同的人口流动冲击,应走不同的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10.
辽宁省乡镇域基础设施建设是辽宁省村镇发展的重要基础,笔者在辽宁省乡镇域基础设施实际建设情况的基础上按其全面性、协同性以及可操作性对六大系统的指标进行筛选。通过层次分析法建立乡镇域基础设施指标体系,对辽宁省乡镇域村镇进行评价。乡镇域基础设施建设评价方法在验证评价体系可行性的基础上,对于实现城乡之间、村镇之间基础设施共建共享,实现基础设施的效益最大化,推动城镇化进程的健康发展有重要的实现意义。  相似文献   

11.
县域经济是辽宁省经济发履的重要基础经济载体,是市场经济中最活跃、最有代表性的关键.壮大辽宁县域经济必须在推进"农三化"上寻求突破.首先要对辽宁农村工业化、农村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整体水平进行客观认识和整体评价.通过对辽宁省县域"农三化"的水平进行综合评价,以期为辽宁省发展县域经济提供指导性建议.  相似文献   

12.
制造业转型升级是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动力。为分析辽宁省人口老龄化对于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影响,从劳动力禀赋效应、劳动生产率效应、资本积累效应、人力资本积累效应、消费需求效应五个方面分析人口老龄化对制造业转型升级的作用机理。在此基础上,利用辽宁省时间序列数据实证分析人口老龄化对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影响。结果表明,人口老龄化对辽宁省制造业转型升级具有显著正向影响,外商直接投资、对外贸易、城镇化水平和研发强度对辽宁省制造业转型升级也发挥了重要作用。可从加强顶层设计、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提高劳动力素质等方面入手,进一步促进制造业转型升级。  相似文献   

13.
以辽宁省兴城两个实行就地城镇化模式的失地城郊村的问卷访谈数据为依托,从失地前后生计变化、市民身份认知、主观幸福感变化、城镇化意愿四个方面细致考察了城郊失地农民的就地城镇化状态,并运用Logistic回归方法从个体特征视角分析了失地农民城镇化状态的影响因素。研究发现:城郊失地农民的生计及主观幸福感状态良好,倾向认为“当市民好”、“不愿意放弃农村户口”及“不希望”宅基地动迁;补偿满意度、乡土/城市情结、有无“一技之长”、村集体福利状况等对城镇化状态有显著影响。针对分析结果,从尊重农民意愿、城郊村城镇化定位等方面提出了促进城郊农民就地城镇化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四化同步"为新型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协调发展指明了方向,也为推进传统城镇化向新型城镇化转型提供了理念支撑,结合"四化同步"发展理念与新型城镇化发展机遇,以新型城镇化为"四化同步"发展的突破点,充分发挥新型城镇化的引领作用,成为了现阶段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基于此,在阐述、厘清"四化同步"发展新型城镇化逻辑依据与核心内涵的基础上,提出了城镇化与工业化互动有限、城镇化与信息化融合不够、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关联不紧等"四化同步"发展新型城镇化的主要困境,进而提出了"四化同步"发展新型城镇化的推进路径。  相似文献   

15.
明确了新型城镇化的内涵,分析了新型城镇化在我国的发展现状,指出新型城镇化发展面临资金投入不足、土地管理制度不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及生态环保意识薄弱等瓶颈。归纳总结了阻碍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影响因素,建立新型城镇化发展瓶颈综合评价体系,通过计算得到阻碍新型城镇化发展各影响因素的权重。并运用灰色评价理论,建立了基于AHP的灰色综合评价模型,消除偏差影响因子,找出阻碍我国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关键因素并提出消除阻碍新型城镇化发展最大瓶颈的针对性策略,为新型城镇化在我国的发展提供了科学依据和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6.
传统城镇化是典型的"自上而下"模式,造成城镇结构和功能失调,出现了半城镇化、运动式城镇化、土地和房地产城镇化、有城无市城镇化、千城一面城镇化、非市场非均衡城镇化、灰色城镇化、非智慧城镇化等多重陷阱。跨越上述陷阱就必须系统性升级城镇化发展理念、发展模式、体系布局、民生保障机制、制度改革力度等,使之成为"发展的发动机"。  相似文献   

17.
论述了城镇化健康的城镇化道路,是河北省城乡统筹发展的一项十分紧迫的重大任务。分析了河北城镇化面临着城乡差距较大、城乡差距已经严重超出合理限度、城乡社会事业发展不协调等问题,并从河北省城镇化发展现状、河北省城镇化存在的问题方面指出打造河北城镇化新局面的战略举措,健康城镇化道路是河北省城乡统筹发展的主要动力。  相似文献   

18.
处理好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资源环境保护间的关系,可以促进京津冀城镇化创新发展。从生态资源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的角度,首先阐述了城镇化创新发展的必然性,然后把京津冀城镇化发展放在中国城镇化发展进程中,通过与长三角、珠三角城镇化的比较分析,针对京津冀城镇化发展现状,最后构建了京津冀城镇化“三维一体”和“五位一体”创新发展模式,并提出了生态补偿机制完善及生态一体化建设等创新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19.
我国城镇化发展速度分析及预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建国后我国城镇化发展经历了恢复发展阶段、波动调整阶段、徘徊停滞阶段、持续发展阶段和快速发展阶段。根据我国城镇化发展现状和经济社会发展趋势,预测了未来我国城镇化发展速度。  相似文献   

20.
当前,城镇化发展已成为我国实现公平、可持续发展的最大机遇.然而,现行的一些传统的城镇化模式存在诸多发展弊端,如城镇化中的空城现象、伪城问题、病城问题以及黑城现象等等,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和制约了城镇化质量的提升,而探索人的城镇化发展将成为我国城镇化转型发展的重要突破口.就目前而言,为有效推进现代城镇化,需要在发展理念、户籍制度、城乡统筹、财政体制以及管理创新等发展路径方面不断加强人的城镇化建设,进而促进城镇化的健康、有序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