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83 毫秒
1.
略谈建国以来汉字的简化和整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汉字的简化是汉字发展的逻辑结果。建国以来,我国政府先后进行了两次汉字简化,第一次简化收到了良好的成效,为文字改革提供了成功的范例,而第二次简化则归于失败,成为汉字简化史上的一次失误。在汉字的整理和规范方面的工作主要包括:整理异体字、编订通用汉字和常用汉字字整理规范地名和人名用字等。  相似文献   

2.
韩国汉字及俗字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汉字自汉末传入朝鲜半岛,直至19世纪末,一直是朝鲜半岛官方使用的正式文字。俗字是汉字的重要组成部分,伴随着汉字产生发展传播过程的始终,而韩国俗字亦是汉字在发展传播过程中产生的重要变异形体之一。通过对韩国汉字及俗字研究现状的介绍,可知其在整理及研究方面存在着四个问题:缺乏对韩国历史汉字和俗字材料的系统整理;当前韩国汉字及俗字研究存在着不平衡性;缺乏在文字学理论基础之上对汉字域外传播途径及规律的探讨;缺乏对现代计算机技术的充分运用。这些问题的梳理,将会为当前的韩国汉字研究和域外汉字研究提供有意义的借鉴。  相似文献   

3.
从汉字发展的历史看异体字的整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是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国家,文字的发展已有几千年的历史。在这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汉字始终在演变着,而在这演变过程中字形的简化与繁化也同样贯穿始终,成为矛盾的统一体。 我们目前所进行的简化汉字包括两方面的工作:汉字的整理和汉字的简化。对汉字的整理是汉字字数的简化,不是限制或减少汉字,而是废除一部分异体字。但汉字整理和汉字简化义是一个工作的两个方面,它们是相辅相成的。本文将从汉字发展的历史谈谈建国后对异体字的整理在汉字改革运动中所起的作用及不足之处,以求总结经验以利于今后的语言文字工作。  相似文献   

4.
文章回顾了《汉字简化方案》成功经验,《二简》失败教训。适应信息化,全面整理汉字应当包括解决138个“电脑字”,编好对历史负责的《规范汉字表》。提出整理汉字的对象范围、方法途径及要兼顾的注意事项。  相似文献   

5.
文字改革包括文字制度的改革和文字内部的整理、简化两个方面的内容。汉字的改革也包含这两个方面的内容。对于整理和简化汉字我国语言学界的认识比较统一,而且在整理和简化汉字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对于是否从制度上改革汉字则有两种不同的意见:一种意见主张从制度上改革,废除汉字,实行拼音文字;另一种意见只赞成进行文字的调整和改进包括简化汉字和整理汉字,推广普通话,以汉语拼音方案为汉字的辅助工具,但反对拼音文字。我赞成后一种意见。我认为要从根本上改革汉字制度是没有必要的。  相似文献   

6.
对 6763个现行汉字作全面统计,从历时角度分析其形成原因及其在汉字使用方面的致误原因;从共时角度归纳形近字(偏旁)的特点及其类型。其特点可概括为:轮廓相似,大同小异。从汉字的轮廓、结构、笔画几个方面将形近汉字(偏旁)归纳为六种类型。未来的汉字整理和汉字简化,在减少汉字笔画的同时,应尽量增大区别度,使之达到繁简适度、区别度明显的理想效果。加强对形近字的字形研究,具有实用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丧葬观念是中国传统丧葬文化的核心,为探究古人丧葬观念变化的过程,从汉字的外在形象性和内在理据性入手,采用文字学、文献学、考古学互证的方法,探明古人丧葬观念发展的三个阶段:漠视阶段,憎恶阶段,尊重阶段。通过实践证明汉字是记录汉民族文化的活化石。  相似文献   

8.
什么是规范汉字——兼谈语言文字立法问题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近些年来,社会用字出现了严重的繁体字回潮,使很多人产生了究竟什么是“规范汉字”的疑问;学术界有人提出了“识繁写简”的主张,有的甚至公开提出繁体字就是规范汉字的观点。这些情况对语言文字立法产生了严重的影响:在《中华人民共和国语言文字法(草案)》(征求意见稿)中对“规范汉字”的表述与我国语言文字政策相矛盾。本文在对这些观点和概念辨析的基础上,对“规范汉字”提出了新的表述:“规范汉字是指经过整理已简化的汉字和经过整理未简化的汉字。”并简要阐述了这一表述的科学性与合理性  相似文献   

9.
汉字形体演变存在记号化的一面,也存在非记号化的一面,汉字形体演变记号化与非记号化的辩证发展关系对汉字的整理、改革、现代汉字教学等有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0.
19世纪末以来汉字性质研究的历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着重强调汉字与拼音文字的不同,并未真正涉及汉字的性质;第二阶段,主要是围绕汉字的改革展开的,为汉字改革提供理论指导;第三阶段,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全方位综合探讨汉字的性质。  相似文献   

11.
作为现代武术发展史上的一个高峰,民国武术置身于当时人们追求"科学"的话语背景之中。以"传统"为特征的国术(武术)与当时的"科学"话语形成了较大的反差与抵牾。国术界要实现以武图强的远大抱负,国术的"科学化"问题首当其冲。鲁迅与陈铁生的论战围绕国术是否有提倡的必要展开,一方面为国术的科学化做了舆论上的铺垫,另一方面也促使国术界开始反思传统武术的痼疾。进而,国术界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展开了国术科学化的改造,其实质是确立发展国术的合理性和合法性,为国术的进一步发展铺平了道路。  相似文献   

12.
当代期刊编辑理论研究,已经逐渐淡化了对期刊本身的功能、基本属性,办刊特色等的讨论,因为编辑学的理论发展,已经解决了这些基本问题。对于人文社科学术理论刊物,现在更多的是在关注人文社会科学的编辑出版与全球化背境下当代人文社会科学发展的关联性;当代学术批评与编辑的选择性思维方式;当代学术期刊的编辑过程及编辑活动与学术评价的关系;当代网络化条件下的学术活动与编辑活动的关联研究等与文科期刊相关的更为重大的理论课题。  相似文献   

13.
关于代位权行使的效力, 有入库规则说、平等受偿说、优先受偿说等几种观点。从立法目的、法律功能、法律成本和效率、其他债权人利益的保护、中国司法解释的性质和来源来说, 中国应选择优先受偿说的观点, 赋予代位债权人优先受偿权, 建立代位权上优先受偿权的现代理念。  相似文献   

14.
中国古典美学意象概念的主体间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对于现代美学的主体间性而言,中国古典美学的主体间性是前主体性的主体间性,即主客体尚未充分分化、主体未获得完全独立状态的主体间性。中国美学的意象概念就是这种古典主体间性的体现。意象概念的形成经历了意与象的合成过程,体现了“天人合一”的哲学境界。意象通过审美感兴而产生,突破物我、人我的屏障,达到了主体间性的审美境域。  相似文献   

15.
2012年3月,美国参议院通过修订《1930年关税法》的法案,以便对中国、越南等“非市场经济国家”征收反补贴税。近几年,中美之间的贸易争端处于高发期,金融危机加剧了我国外贸出口中遭受的贸易摩擦。应尽快转变原有增长方式,提高产品附加值、降低对少数国家的路径依赖,开拓多元化市场、促进内外贸一体化,以实现我国外贸战略的转型升级。  相似文献   

16.
实践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与基础,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形成是对以往实践概念扬弃的结果;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是一个动态开放的体系,经历了一个长时期的丰富与发展的过程。对于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我们应结合实际,以辩证发展的眼光来看待,不能以偏概全,把它看成一成不变的教条。  相似文献   

17.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成都理工大学始终坚持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指引,着力打造校园文化标识,着力提升校园文化内涵,注重构建校园文化建设平台和文化建设机制,动员全体师生参与到校园文化建设中来。通过建设,校园文化的软硬件环境得到极大改善,师生同台的校园文化活动丰富多彩,为学校的发展、为学生的成长成才提供了良好的文化土壤和精神动力。  相似文献   

18.
在分析区域自主创新发展基础、区域自主创新发展环境、区域内的企业投入、政府投入、产学研联系及外商直接投资等区域自主创新影响因素的基础上,以我国中西部地区为例,比较研究了区域自主创新的关键影响因素对中、西部各区域发展自主创新的影响程度及其形成原因,从而找出了中西部地区在促进自主创新过程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分别从明确政府定位、强化区域间协同互补、重视人才引进等方面提出了相应的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19.
广开稿源 提高非文科院校社科学报质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质量是刊物的生命。无论办什么刊物,其稿源直接关系到刊物的价值乃至存亡。社会科学学报,尤其是非文科类院校所办的社科学报的稿源相对不足,广泛开拓稿源,组织培养高水平的作者队伍,利用多种途径组稿,发挥政策导向作用是提高社会科学学报质量的前提和基础。  相似文献   

20.
伴随着苏联社会主义的解体与冷战的结束,兰德公司的分析家弗兰西斯.福山与经济史学家罗伯特.L.海伯纳分别宣布了历史终结与自由民主资本主义的胜利。一时间,"终结"之说甚嚣尘上。与此相呼应,日本学者神原英姿指出,历史没有终结,终结的是进步主义。对进步观念或广义的进步主义在西方乃至整个世界的演进历程进行追溯,得出其几个发展阶段:古希腊时期关于变化的思想;中世纪基督教对来世的向往与对至善的追求;现代进步主义的兴起;20世纪以来进步主义的发展与危机。据此认为,从意识形态角度看,进步主义具有多种表现形式;从历史角度看,进步主义是在历史中生成的,它并没有终结,究其实质,终结的只是进步主义的某种极端形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