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伯罗奔尼撒战争(公元前431—404年)是古希腊史上两次巨大的战争之一。在第一次战争——希波战争中,希腊各城邦团结一致、同仇敌忾,击败了波斯侵略军。此战,有古希腊史学家希罗多德史诗般的《历史》(又名《希腊波斯战争史》)传于后世。在第二次,即伯罗奔尼撒战争中,以雅典为首的“提洛同盟”同以斯巴达为首的“伯罗奔尼撒同盟”为争夺希腊的霸权,断断续续进行了长达二十七年的疲劳战。战争的火焰燃遍了希腊各城邦,城邦内奴隶主民主派和奴隶主贵族派的矛盾,奴隶和奴隶主的矛盾、两大同盟及其内部的矛盾等皆随之暴露并激化。战争虽以雅典的投降而告终,但斯巴达的胜利实属“皮洛斯式的胜利”。由此开始了希腊奴隶制城邦危机的历史。此战,有古希腊史学家修昔底德的《伯罗奔尼撒战  相似文献   

2.
地缘政治变化直接导致独立自治的希腊城邦趋向衰落。自然地理的生存环境和价值观念的人文环境造成希腊城邦长期纷争,城邦间的同盟进一步加剧了希腊世界的分离。与迦太基的冲突、罗马在西部地中海的崛起、波斯帝国的制约和马其顿的入侵是希腊衰落的地缘政治因素。  相似文献   

3.
在古代希腊城邦之间战争不断,为了能得到身体强壮的士兵,赢得战争的胜利,各城邦都积极训练士兵。而体育是培养能征善战士兵的有力手段,战争促进了希腊体育运动的开展。连续不断的战事使人民感到厌恶,人们渴望能有一个和平安宁的环境。于是,为准备兵源的军事训练和体育竞技,逐渐变为和平与友谊的运动会。  相似文献   

4.
古代希腊的城邦与宗教——以雅典为个案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希腊宗教常常被看成是一个具有内在一致性的崇拜体系。本文提出,希腊人的宗教崇拜实际上为城邦提供了基础。宗教崇拜在城邦政治共同体意识的型塑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城邦内部不同社会组织层面的宗教崇拜共同织造了城邦的社会与政治结构。反过来,宗教崇拜也是以城邦为基础的。城邦对所有宗教崇拜进行细致的管理,并且通过宗教崇拜表达其意识形态。因此,希腊宗教实质上是城邦宗教,宗教和政治是融为一体的。  相似文献   

5.
伯罗奔尼撒战争(公元前431——前404年)是古代希腊历史发展的一个转折点,战后希腊奴隶制城邦开始转入危机时期.面对城邦经济的瓦解、政治的动荡不安、社会风气的败坏,古典时代最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亚里斯多德提出了一套挽救城邦危机的设想.虽然,历史并没有以亚里斯多德的主观意志为转移,但他的教育思想和具体的教育主张,却对当时希腊及以后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教育学有着极大的影响.本文试就亚里斯多德以教育挽救城邦危机的问题作一些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6.
面对接连不断的美元危机,美国通过一系列政策措施,最终促成了布雷顿森林体系的解体和牙买加体系的建立,实现了在新的国际货币体系中确立美元本位制的战略目标,进而维持并巩固了美元的霸权地位。因此,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并不是美国金融霸权削弱的标志,恰恰相反,布雷顿森林体系的解体是美国政策设计和外交推动的产物,是美国调整美元霸权形式的战略选择,以美元本位制为基础的美元霸权遂成为美国维护全球霸权地位的关键性支柱和战略性工具。  相似文献   

7.
论古典时代希腊经济发展趋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古典时代希腊经济发展趋势徐松岩在古希腊城邦经济史研究中,一种颇为流行的观点是:公元前5至4世纪(迄前338年,下同)希腊社会经济总体上呈持续增长的态势,伯罗奔尼撒战争以后,各主要城邦经济进一步发展,物质财富普遍有所增加(以下简作“持续增长”说)①。...  相似文献   

8.
周代的封国是否城邦?学术界有截然相反的两种看法。由于分封与宗法是合一的,在封国制下,“天下”的关系就既是诸侯与天子的封建关系,又是小宗对大宗的宗法关系,封国制具有双重性,其内部隐藏着统一和分立的矛盾。把封国称作城邦,等同于希腊古典城邦,和把周的政治体系称作统一的中央集权制度,把封国说成与希腊城邦决然相反,毫无共通之处,都是片面的。只有把握住了统一和分立的内在矛盾,才可以理解周代的封国制,也有助于理解古典城邦制的特点。  相似文献   

9.
从希腊民族的形成,到城邦独立历史的终结,古希腊人对蛮族的态度,经历了一个曲折的变化过程。  相似文献   

10.
两伊战争是中伊关系历史上的一个特殊时期。两伊战争对伊朗而言是惨痛的经历,对中国而言是恢复中伊两国友好关系的重要契机。两伊战争期间,伊朗在初期实行非理性的外交使之陷入国际孤立,其后由于战争的艰苦环境迫使伊朗改变对外政策,尝试改善与各国的关系。与此同时的中国正值改革开放新时期,以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发展与各国的关系,尤其重视与战略上对自身有重要意义的伊朗的关系。该时期中伊两国关系从一开始的冷淡甚至敌对逐渐走向深化合作。其原因除了两国文明的共同性及历史传统之外,还在于两国利益的契合点与互相需求:伊朗在国际孤立的困境迫使其需要外胄的支持,在联合国上为其说话,战争环境下对进口武器弹药的需求,冷战格局_对抗美苏霸权的考量;中国认为伊朗地缘政治对本国利益具有重要意义,中国拥有独立的经济体系和国防3-业可以满足伊朗需求,中国平等互利的交往原则更合伊朗心意。  相似文献   

11.
春秋时期,在诸侯争霸的大背景下,时有小国受大国指使,服从于大国之目的而与其他国家进行战争,这种战争乃是代理战争。《左传》一共记载了12次代理战争,据之可以归纳出代理战争的八个特征。春秋时期的代理战争与当代国际政治中的代理战争的实质相同,都是大国争夺体系霸权的一种具体手段。  相似文献   

12.
国家必须维护其主权,才能在国际社会中保持其独立与平等的地位。帝国主义推行霸权政治,经常侵犯弱小国家的主权。每个国家都有自卫的权利,外交和现代化的国防是维护主权的必要手段,不可不讲究。香港的丧失是英帝国主义侵略的结果;香港的收复是和平外交的胜利。  相似文献   

13.
与冷战后的前三场战争相比,刚结束不久的伊拉克战争在战争指导思想、战争目标层次、战前外交努力及军事的政治服务效能等方面有其自身的特点。伊战将对美国霸权产生利弊并存的影响,美可能据此对其战略做出某些方面的调整。  相似文献   

14.
在希腊——波恩战争期间,地米斯托克利(Themistocles)提出了著名的海军政策,创立了强大的海军舰队,从而奠定了后来雅典在希波战争中的胜利基础,建立了海上霸权,使雅典的政治、经济、文化达到了极盛阶段。这一在古代希腊历史上具有重大和深远意义的措施,与岛国埃吉那(原译厄基那)有着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15.
对希腊城邦制度的探讨一直是我国古希腊史研究的重点和热点问题。尤其是关于城邦的概念和结构问题、城邦的主要经济形态问题的争论以及希腊的城邦危机等问题在很长一个时期是城邦制度研究的中心命题。近年来,我国学者对上述问题的研究在经历了一个较长时期的争论之后,逐步取得了比较统一的认识。本文力图从总体上对近20年来学者们希腊城邦制度的研究作简单的梳理和评述,以期进一步明晰对城邦的概念、结构、实质以及其发展和衰亡过程的认识。  相似文献   

16.
维持全球霸权是美国的最高国家利益,而国家实力对比是影响美国全球霸权目标的最大变量。当前,美国曾经的军事霸权、先发制人、单边主义不仅与国际环境格格不入,而且与美国变化了的国家实力不相对称。在新的国际环境中,霸权增添了“制度”、“以退为进”、“均势外交”的内涵,即霸权均势。新时期美国亚太再平衡战略的提出、实施和调整都离不开霸权均势原则的指导,霸权均势原则的应用对亚太格局和世界格局产生着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17.
本文研究了改革开放三十年间中国外交政策思想发展的过程及其意义.文章主旨是梳理和分析三十年来中国外交理念与外交实践之间相互激荡的三个阶段以及它所带来的重大转变.在这些相互激荡中,中国外交理念发生了五个重要的转变:从战争与革命到和平与发展的转变;从意识形态主导到经济发展优先的转变;从反国际体系到融入国际体系的转变;从阵营外交到全方位外交的转变;从双边外交到双边与多边结合并日益突出多边外交作用的转变.这些转变不仅对于中国过去的三十年,而且对于未来的进一步发展都具有十分深刻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阻碍古希腊统一成为一个民族国家的最根本原因,在于希腊人对城邦的热爱与崇拜。斯巴达和雅典在希腊城邦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它们的特性影响到了它们统一古希腊,同时它们的政策失误也是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9.
"人类命运共同体"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思想的旗帜和标杆,主要包含四个方面的生成逻辑:其一,它源于对以不断扩大的世界市场和此起彼伏的侵略扩张与霸权战争为核心的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践行和超越;其二,它源于对中国优秀传统"和合"文化中"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天下为公"的世界观、"和而不同"的文明观的弘扬和发展;其三,它源于对新中国成立以来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和平外交思想的传承和创新;其四,它源于对西方政治哲学中的城邦政治思想、"永久和平论"、"世界精神"、"世界主义"等国际主义理念的吸收和借鉴。  相似文献   

20.
春秋时代的中国社会是一个城邦社会。中国古代的城邦有其自身的特征,目前学界的分歧主要源于是否以希腊城邦为标准及其对城邦涵义理解的差异。中国春秋时代的城邦具有自身的特殊性,其既具有希腊城邦社会的一些特征,又有基于春秋社会现实的地域构成、社会阶层方面的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