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论美感的审美心理过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从审美主体的审美心理模式和美感的关系入手,分析了审美经验型、审美观念型和审美理想型不同层次审美心理模式及其审美欣赏型、审美分析型和审美评判型不同层次美感的基本特征,进而考察了具有不同审美心理模式的审美主体面对不同的审美对象,形成不同的审美过程,产生不同的美感的审美心理过程,以及美感与审美心理模式、审美对象、审美过程的相互对应关系,描述了审美主体在审美心理功能作用下美感的产生、持续和强化过程。  相似文献   

2.
感物、会心、畅神构成了古代山水诗主体创作心理的三个重要环节.感物是审美创造的肇端,会心是审美心理的超越,畅神是审美活动的结果.由此表明,古代山水诗除了"言志"、"抒情"以外,还应有"畅神"一族.由于主体创作心理的活动及变化直接影响到山水诗的意象创造及其美学效果,所以,准确把握创作中主体心理活动的规律,对于古代山水诗审美价值的理解和认识、审美趣味的欣赏和品题,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现实主义小说风景描写的审美心理折射出真实感、质料感、层次感和主观感。真实感是创作者与接受者相互应符的满足心理的有力认证,质料感表现出创作主体对物质及其相互关系的一种认同心理,层次感是审美心理的一种结构形态,主观感是一种精妙的诗意心理。  相似文献   

4.
诗性主体和审美需要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在后现代历史语境里,主体一方面深陷于文化之全方位的意识形态化藩篱,高度理性化和逻辑化的思维方式,消解了内在的审美感性和审美冲动,失落了诗意化的生存期待和终极的审美信仰;另一方面,沉迷于消费社会的交换价值和符号价值.由此产生心理的物化需要,追逐奢侈的消费欲望和沉醉于知识、商品、名利、权力等现实性对象,导致审美物化的悲剧结果。主体丧失了审美需要和审美判断力,成为感官欲望、技术需要和消费活动的奴隶。在历史和心理的双重情境下,美学呼吁重建诗性主体,既拒绝物化需要,也拒绝虚假和庸俗的审美需要,恢复和强化真实的审美需要,使审美需要的心理动机得到净化和升华。这要求我们必须认识诗性主体和审美需要的逻辑关系及其重要意义,必须对审美需要有一个审查、清理、澄明而后回归其本质的过程。  相似文献   

5.
电视接受是一种实质性的精神消费,精神消费的核心是心理问题,从接受主体出发,这种心理表现为人本心理及其在变异过程中的寻求与满足.由于电视接受主体受制于社会属性,故电视接受心理一般表现为社会性变异.当我们以电视接受中的艺术接受为主要描述对象时,便会发现以人本心理为基础,以社会属性为制约的这种接受关系在更高层次上是一种审美关系.在电视文艺接受中,它表现为审美情境的产生,在电视其它形式的接受中,它表现为道德心理的认同与超越--一种审美感的伴随性感知.二者共同构成电视接受心理的"审美升华".在电视接受中,人本心理、社会心理和审美心理是三位一体的.  相似文献   

6.
形式美简论     
本文就形式美与美的形式属于不同概念出发 ,论证了形式美的基本特征与心理特性及其审美效应。再进一层就形式美的组合规律论证了它和审美主体情感、意志、审美情趣的对应关系  相似文献   

7.
审美对象是创作主体全面调动自身的审美心理体验才产生的高级审美现象,在对审美对象的世界进行探讨时,首先需要了解的是创作主体的审美心理状态。经过仔细考察,我们认为,创作主体的审美心理状态至少具有整体性、直觉性和开放性这三个基本特征:整体性特征决定了审美活动的不可分析性;直觉性决定了审美活动必然是一个感性而非理性过程;开放性则为审美主体在审美活动中重新创造自我提供了必要的保障。  相似文献   

8.
作为西方现代美学理论中颇有影响的“心理距离说”,是由瑞士心理学家兼美学家布洛在二十世纪初叶发表的题为《作为一个艺术因素与审美原则的“心理距离”》一文中提出并加以阐述的。“心理距离说”属移情派美学的一个变种。布洛的基本观点是:心理距离是一个内省的发现。距离是一切艺术的共同因素,是一种审美原则,是艺术创作的主要环节之一,是美感的主要特征之一。审美活动中的所谓“距离”是通过把审美客体及其吸引力与审美主体分离开来,使审美主体摆脱实际需要的目的而获得。但这并不等于说主体与客体已分裂到不受个人感情影响的程度…  相似文献   

9.
大量的审美实践活动表明这样一个心理事实:审美意向作为审美主体深层心理中的需要、愿欲和心向,构成了艺术家或鉴赏者从事审美创造和审美欣赏的心理动因。本文拟就审美意向的功能问题作一番探讨。 诚然,审美意向为审美活动提供心理动力,并被主体体验为一种审美的心理欲求和心理冲动。那么,审美意向作为动机心理是如何发挥作用的呢? 我们不妨先看看一般机体的动机功能。我们知道,一般机体(包括人)的生命倾向是努力寻求机体与外界环境以及机体自身内部的动态平衡。因此,一切机体的活动动机,都是力图调整和建构主客体之间以及主体内部的协调关系,以适应机体生存和发展  相似文献   

10.
审美体验(包括美的欣赏和美的创造)作为主体与对象间的双向交流,是审美活动的中介环节。而在审美主体与审美对象之间保持一定的审美心理距离,又是实现审美体验的必要条件。 最早把“心理距离”作为一种美学原理提出来的是瑞士美学家、心理学家爱德华·布洛(Edward Bullough,1880—1934)。1907年他在《作为艺术要素和审美原则的“心理距离”说》中提出完整的“心理距离”说,其基本含义:①美的创造和欣赏必须有“距离”,它是一种存在于主体感觉之中的心理距离,靠主体的心理调整来实现,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时空相隔的长度;②美的创造和欣赏必须保持最佳心理,即“不即不离”的境界,使主体面对对象,既能“入  相似文献   

11.
审美心理是审美主体在审美实践中面对审美对象获得情感愉悦和精神快适的审美体验,健康人格对审美心理产生积极的影响。随着社会物质文化的发展,人格障碍问题已经是遍及社会各类人群的普遍社会问题,它对审美心理的影响正在引起关注。通过人格障碍与审美认知、审美体验、审美人格等三个方面探讨人格障碍对审美心理的影响,可以为深入研究不同类型、不同特质的人格障碍与审美心理的关系提供研究基础。  相似文献   

12.
内部和外部因素共同影响戏剧审美接受心理动因的形成。根本地、内部地影响戏剧审美接受心理动因的因素可包括美感享受、原型触发、接受主体心理定势、审美心理需要等。各种因素对戏剧审美接受心理的形成各自起着一定的作用 ,几种心理因素的作用过程便是戏剧审美接受心理动因形成的过程  相似文献   

13.
审美心理图式是审美主体进行文学活动的心理根据,是其审美心理结构的重要构戒。审美心理图式是一个复杂的结构系统,具有不同的层次构成、不同的发展阶段、不同的存在形态和不同的功能。  相似文献   

14.
对于作为欣赏者的审美主体来说,文学欣赏是审美感知、情感、想象、直觉、思维等多种审美心理功能相互结合、共同作用、协调运行的审美心理过程;欣赏不同门类的文学样式,审美主体的各种审美心理功能的结合方式,作用重点和运行过程,表现出不同的特点。但是,无论欣赏什么门类的文学样式,审美主体的想象功能都具有特殊重要的位置,发挥特殊重要的作用。在某种意义上说,没有想象,文学欣赏的审美心理过程就  相似文献   

15.
学贯中西的傅雷先生 ,不仅是现、当代业绩卓著的文学翻译家 ,而且在艺术理论和美学思想上也独有深邃识见。傅雷艺术思想的核心在于突出艺术的主体性。如果说 ,傅雷对于主体性的重要地位及其价值的强调 ,是将艺术的本质、艺术的作用与主体性联系起来考察的话 ,那么 ,对于创作主体的人格结构和审美心理的分析 ,则是贯穿于对作家、艺术家的独特心理的观察与体验 ,体现于对创作主体的审美要求之中的。他认为 ,审美主体需要独具艺术感受与领悟的禀赋和能力 ;能够达到感性与理性的平衡 ,感情与认识的统一 ,并在更高的境界中做到“感情深入”和“心灵化” ;尤其需要不断强化艺术审美的创新意识。同时 ,艺术表现和审美创造的理想规范与达到和谐统一的主要手段和规则 ,亦应与创作主体的整体要求相一致。  相似文献   

16.
本文认为庄子审美心理机制表现为一个由低到高的连续运动过程,它起始于审美主体以“虚静”为中心的审美心理准备,经过审美主体以“坐忘”为特征的精神追求,归于审美主体与“道”合一后以“若化”为表现的最高审美体验。庄子审美心理机制对中国文化有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17.
审美虚静对审美观照不但具有方法论、本体论和生存论三方面的意义,而且促成了审美主体对单维度生理、心理欲望及其感性杂多世界与单维度知性、理性的知解活动及其知识产物的双重超越,从而开启了本真澄明、生机氤氲的审美世界和生命境界。审美虚静通过有限的在场开启无限的不在场,在“悬置”中“还原”万事万物的本性,这正是审美超越的要义所在。  相似文献   

18.
从不同角度阐述了审美心理的涵义;审美心理的产生、形成及其规律;审美心理的历史性、民族性、阶段性以及共同性,强调了审美心理建构的功能与价值。  相似文献   

19.
论审美心理过程及其特点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从审美心理过程和审美心理特点两个方面探讨了审美心理问题 ,通过深入分析在审美期待、审美展开、审美弥散三个阶段中的心理要素、心理状态及各阶段审美心理的具体展开过程 ,说明审美心理的运动变化过程及其复杂性 ,并进一步揭示出审美心理的基本特点 ,即直觉性、个体性、情感性、创造性和自养性。这有助于审美心理理论和实践与心理美育的开展  相似文献   

20.
日常生活中会话话语的审美有别于文学艺术审美,它具有审美感知的真实性与审美心理的零距离特征,对会话话语的审美是审美主体根据语境信息进行审美理解和审美价值判断,是审美主体从纷纭繁杂的日常生活中自己去发现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