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和谐文化是社会和谐的思想灵魂和精神支柱,是社会和谐的文化升华。在以人为本为核心,以科学发展观为统筹指导,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时代背景下,应以“和合”思想为思维方式和方法论原则,探讨建构和谐文化可能性之根据、困境和路径。在此基础上建构和谐融洽、平等合作、共生共赢的社会主义文化实践原则。  相似文献   

2.
党的十八大提出了以生态文明为核心的美丽中国的建构框架。建设美丽中国不只是自然环境的保护与改善,更在于人文生态的建设。在建构美丽中国的过程中,人文生态建设是其应有之义,而作为中国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宗教文化乃是人文生态建设中不可或缺的一个要素。为了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国梦”,需要充分发掘我国宗教文化中的和谐理念,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弘扬宗教文化的优良传统,发挥其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积极作用;引导宗教文化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注重发挥其在文化建设中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3.
文化是文明的基石和载体。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宏伟大厦,必须按照小平同志“两手抓”的战略思想,在抓好物质文明建设的同时,抓好精神文明建设。 以邓小平同志1979年在中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四次代表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为标志,文艺事业迎来了华夏文苑百花盛开的春天,文化工作进入了繁荣发展的新阶段。在党的新时期文艺路线、方针、政策指引下,我国文化事业从“以阶级斗争为纲”,以大批判开路,逐步转向了“重在建设”和以“浇灌佳花”为主,即从“斗争”的哲学转向了“建设”的哲学。这种转变是与党在新时期的基本路线相适应、相一致的,也是与新时期我国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发展趋势和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生活实际需要相适应、相一致的,它为文艺事业的繁  相似文献   

4.
在领导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邓小平努力建构适应新的现代化进程和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需要的政治文化,倡扬社会主义的人民权力观,并在社会主义本质、民主政治、法制建设、政党政治、精神文明建设、国家统一等一系列问题上形成与之相适应的政治理念和价值取向,科学地指导了社会主义政治文化的建设,推进了中国社会主义政治文化的进程.  相似文献   

5.
以“心理契约”理论为基础,结合中共十七大、十八大报告“文化建设’’战略有关论述,系统阐述了“文化建设”管理目标是构建以“物质心理契约”、“制度心理契约”、“行为心理契约”和“精神和价值观心理契约”为表达形式的“民族共同心理契约”。“文化建设”管理最佳目标模式选择是“有意识规范管理模式”,“文化建设”管理规律是按照文化生命周期规律推动文化的不断丰富、创新和发展等若干理论和实践问题。  相似文献   

6.
围绕“中国文化向何处去”这一课题,张岱年先生创造性地提出了“综合创新”的新文化建构模式,宏观上高屋建瓴,微观上寻幽抉微,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文化的转型创造、整合建构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参照”,作出了一己特殊的贡献。深入探讨张先生的这一文化观,不仅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而且必将实际地推动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相似文献   

7.
文化的多元化是世界文化发展的大趋势,也是当代文化的一个显著特点.面对文化的多元化,如何加以引导,如何趋利避害,使之有利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建设和经济建设,有利于新文化的建构,需要认真思索,深入研究.要进行多元文化的整合,应该以适合中国国情、有益于丰富人民群众日益多样化的精神文化需求、有益于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为契合点.  相似文献   

8.
随着中国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型,中国的文化也要相应地发生转型,以适应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我们应积极推进以自由、平等、和谐为特征的公民文化、法治文化、契约文化以及生态文化的建设,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良好的文化条件和精神支撑.  相似文献   

9.
党的十五大报告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是相对于“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而言的。是对社会的三分法。1940年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曾分别讲述‘新民主主义的政治”,“新民主主义的经济”,“新民主主义的文化”。1991年江泽民(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七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提过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十五大报告同时使用厂“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两个概念…  相似文献   

10.
当前文艺批评理论的建设,应当在现有理论基础上整合并使之中国化。中国传统文化是我们文化重构后的主干部分,我们如果失去了传统文化的特色,也就失去它对西方话语中心的颠覆性力量。但同时也必须超越“中国语”,使中国传统文化走上“现代化”之路。整台并不意味着统一,它是在以重构的中国文化为我们的文化战略基础上,平等地面对各种思潮,以文化固有的凝聚力去重新建构理论,在对话与交流中形成自己理论特色为目的的建构。  相似文献   

11.
契约并不是来源于上帝的“自然法则”,而是人类生产实践的结果。选取伦理的视角审视契约——这一市场经济中常见的交换方式,并把它限定在经济领域内,紧紧和市场(交换)相联系。契约构成一种交换关系,而交换主体无一例外地存在有功利目的。市场交换主体间的相互文化认同,是市场契约得以发挥作用的前提,时代对市场契约的需要使之发挥出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自愿与合意,平等与自由,合作与守信是市场契约寓涵的伦理意蕴,是构建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符合的现代伦理精神的题中之意。  相似文献   

12.
指出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精神基础,“规范法律意识”是法治意识的核心内容,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衡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状态的重要标准.阐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中的根本性困境是“规范法律意识”缺失,而要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就要从重视自主性建构、坚持实质性法治观、以学校教育为依托三个方面入手,在全社会形成规范法律意识.  相似文献   

13.
弘扬法治精神,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文化是我们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关键环节。在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法治文化以维护宪法和法律的权威为基础,以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为核心,以保证人民赋予的权力始终用来为人民谋利益为要求,以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目的,具有政治和文化双重作用。在现阶段,探讨社会主义法治文化的建构途径,对于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文化法治在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法治保障中潜力空间巨大。在文化法治建设中,需要进一步明确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纲”的地位;以法治的方式促进中华文化传承与认同;通过夯实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法治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加强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形象方面的立法保障;完善文化安全法治,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奠定坚实的安全基础。在铸牢中华民族意识背景下,文化法治建设需要重视朝着增进中华民族共同性的方向努力、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方向、重视地方文化法治建设。  相似文献   

15.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战略思想,文化强国战略目标的实现需要大国思维.国际化视野下的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需要跨越文化不自信之“坎”树立文化中国的国家形象,努力实施文化“走出去”的战略构想.  相似文献   

16.
作为建构自主知识体系的重要内容,建构中国当代文艺理论体系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而处理好中国传统文化、西方文化与马克思主义文化三种文化资源的复杂关系是关键所在。当代哲学家方克立的“马魂中体西用”综合创新观是比较成熟的学术创新模式,也是指导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建构的科学方法论。具体来讲,在建构中国当代文艺理论体系这个命题中,“马魂”是以经典马克思主义和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为指导,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和文艺的重要论述为核心,以中国传统文论的架构和资源为主体,批判地借鉴西方文论的有利成分,建设中国当代文艺理论。  相似文献   

17.
西部文化由于固有的历史缺陷难以适应西部大开发的需要,建设西部和谐文化是西部大开发的必然要求。西部文化的转型不是文化要素的简单迁移,而是文化结构的改革和重组。要建设西部和谐文化必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思想,坚持“兼容共存、协调有序”的原则,建构“以人为本”的人的文化。  相似文献   

18.
国家形象建构,事关一个国家的团结稳定与长治久安。在新中国初期,新的民族政策的施行和新的边疆治理模式的形成促进了边地诗歌创作的“异军突起”,为建构“多元一体”的国家形象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在多民族语境下,边地诗歌从风景、新人、民族文化等层面,通过边地风景重构、革命新人型塑和民族文化发掘等,对国家形象的多维空间进行了“翻新”和拓展,实现了新中国国家形象的再造与民族国家认同感的生成。在建构新中国国家形象过程中,边地诗人以“他者”视角,采用“赋魅”策略,视认同为旨归,通过文学“想象”等方式,实现了民族国家共同体之同步建构,为新生政权合法性及合理性地位的取得,提供了可资借鉴的诗歌文本资源。  相似文献   

19.
国学与时代精神编者按我国在90年代出现了“国学热”,近来又有“第二次文化热”的说法。作为一种社会文化现象,学者们对其有不同的认识和评论,这是完全正常的。为了建设中国社会主义新文化,必须处理好马克思主义和国学(中国文化或特指中国传统文化)、西学(西方文...  相似文献   

20.
中共十七大报告在“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部分提出了“中华文化”、“文化创新”等新概念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和谐文化是全体人民团结进步的重要精神支撑”等新观点,首次创造性地把意识形态纳入了文化建设的大视野,并阐述了建设和谐文化、推进文化创新等重大理论问题。这些论述带有鲜明的理论性、时代性和民族性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科学发展观在文化领域的体现,是我国现阶段推动文化发展与繁荣的行动纲领,为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进行文化创造、繁荣社会主义文化事业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