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词在宋代兴盛不久,文坛即产生一场关于诗词异同的争论。此后,这一命题便成为两宋词论的核心所在,其它问题或由其派生,或由其引发,与之都有程度不同的关系。这场争论使宋代词论形成了自己的基本体系,并促进了宋词“一代之文学”风貌的形成。在这场争论中,主张词当与诗作一体观和主张词“别是一家”的不同观点形成两大基本派别。前者本文称之为“类诗说”,后者则称之为“别家说”。本文试图揭示这场争论的内容、实质及其历史过程。一词在中晚唐时尚为文人的偶作,在文坛还未蔚为大观。宋初,文人作词仍是“聊佐清欢力,在“文章豪放之士”眼中只不过是“谑浪游戏”而已。但是,随着词的日渐兴  相似文献   

2.
自1926年波恩提出他对波函数的几率解释以来,关于量子力学的物理解释引起了人们的激烈争论。这场争论之所以引人注目,一是时间长,从量子力学诞生的第二年起,一直延续至今;二是规模大,不仅量子力学的创始人无一例外,而且吸引了越来越多的物理学新秀们参加;二是规格高,争论双方的主帅一方是爱因斯担,另一方是玻尔,都是本世纪之科学泰斗;四是影响广,这场争论不仅促进了现代物理学理论的进一步发  相似文献   

3.
为了避免许多关于"什么是哲学直觉"的无谓争论,我们应当把哲学直觉限定在实验哲学的范围内。在此范围之内,哲学直觉就是大众对包含哲学问题的调查问卷的直觉反应。关于哲学直觉能否扮演证据角色,威廉姆森和亚历山大有过争论。前者认为证据最好是事实而不是直觉,后者认为没有直觉很多事实便建立不起来。对这场争论的进一步审视,将我们引向了哲学直觉在实验哲学中扮演的三种角色。应该说,大规模地诉诸大众的哲学直觉正是实验哲学的方法论基础。  相似文献   

4.
2004-2006“第三次改革争论”始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2004年起社会上关于改革问题和方向的激烈争论,被认为是继1982年到1984年的第一次大争论、1989年到1992年第二次大争论之后的“第三次改革争论”。在许多观察家看来,争论关键性的认知差异在于,一方认为问题是由于市场化改革所致.因此必须全面后转;而另一方认为,这是改革不彻底、不配套所致,因此必须加速推进改革,方向不能动摇。3月14日上午,“两会”新闻发布会现场,国务院总理温家宝言失败”。一周前的3月6日,一篇新华社消息贴到了各大网站的头条。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在参加“两会”上海代表团讨论时明确表示:“要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继续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说到底要靠深化改革,扩大开放。要毫不动摇地坚持改革方向,进一步坚定改革的决定和信心。”字字铿锵有力,各媒体纷纷转载。中央最高层两次高调谈论改革,在很多人看来,针对的是自2004年起社会上关于改革问题和方向的激烈争论。这场争论由国  相似文献   

5.
罗素的摹状词理论被认为是20世纪上半叶最为重要的论文,而到了20世纪下半叶罗素的主张不断受到挑战.首先发起挑战的是斯特劳森,之后唐奈兰试图对罗素和斯特劳森之间的争论进行黑格尔式的综合,并提出了摹状词的归属性—指称性区分.概要论述了近几十年来围绕着这一问题的主要论证以及所争论焦点,并概述了这种争论对语言哲学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在《哲学笔记》一书中,列宁深刻地研究了辩证法的对象、内容、基本规律和辩证法的主要范畴,提出了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并在此基础上规定了辩证法体系的主要内容。鉴于哲学界在辩证法核心的问题上存在着不同意见的争论,对此作进一步探讨,是很有必要的。(一) 把对立统一规律明确规定为唯物辩证法的核心,是列宁在对黑格尔《逻辑学》一书进行深入研究和唯物主义改造的基础上提出的。黑格尔辩证法的核心是什么?根据人们的分析,通常认为是否定之否定,其理由大致有三方面:(一)恩格斯说过,否定之否定是黑格尔整个体系构成的基本规律,所以也应当是黑格尔“整个  相似文献   

7.
苗怀明 《南都学坛》2005,25(3):42-47
20世纪20年代蔡元培、胡适围绕《红楼梦》进行的争论是中国近现代学术转型过程中的一个标志性事件,是新旧学术更迭之际的一场必然交锋。蔡元培虽然失利,但其红学研究自有个人的特色和贡献,对之应当给予全面、客观的评价。这场争论双方参与者的态度和方式也同样值得关注,争论在平等友善、相互沟通的气氛中进行。这是一场具有典范意义的现代学术论争。  相似文献   

8.
一词义、释义与阶级的关系问题,是近年来人们在词典(以及字典)编纂工作实践中碰到的一个重要问题。有过不少争论,出现过一些混乱。比如,有人主张,词义有阶级性,并认为  相似文献   

9.
一、平等与效率的冲突 从本世纪60年代末开始,在西方经济学、政治学、伦理学以及社会学范围内,展开了一场持久的争论。这场争论的焦点,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当经济增长不得不以牺牲经济平等为代价时,人们应该作何抉择? 导致这场争论的原因,在学术上跟如下两个研究主题直接相关:(一)发展中国家的发展战略问题;(二)发达国家社会福利政策的效果和前景问题。  相似文献   

10.
在1939年《益世报》的《边疆周刊》上,顾颉刚先生在他发表的《中华民族是一个》一文中明确提出:"我们从今以后要绝对郑重使用‘民族’二字,我们对内没有什么民族之分,对外只有一个中华民族!"在这篇文章发表后,在学者中引发了一场争论,特别是费孝通先生明确表示不赞成,认为中国内部存在许多"民族"。近年来,我国学术界也出现了对于56个民族是应当继续称为"民族"还是改称"族群"的争论,甚至有人提出废弃"中华民族"的提法。通过简略地回溯20世纪30年代末的这场关于"中华民族"的讨论,认为这场讨论对于当前关于"民族"定义和是否保留"中华民族"提法的讨论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