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张文藻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82,(4)
旧社会对畲族人民“三不准”,一不准上学读书,二不准住平原,三不准造楼房,盖瓦屋。因此畲族的历史文化年久失传。《盘古歌》亦称《龙皇歌》、《高皇歌》,在畲族民间流传甚广,但无完玉。一九七九年印发了《征求意见草稿》,征求了福建、广东、江西、安徽、浙江等省一百多位畲族同志的意见,作了两次对照整理。最近又征求在中央民族学院干训部学习的福建、浙江两省同志的意见,作了第三次修正,并对某些不能译成汉文的畲语词汇,用国际音标及汉文注释音、义。歌名按畲族人民习惯用《盘古歌》,但不同于专指盘古开天传说的民歌《盘古歌》。 相似文献
2.
畲族,主要分布于福建、浙江、安徽和江西等省,全国约36.8万多人,广东仅有3千多人,约占全国畲族总人口的百分之一。但是,居住在福建等省的畲族同胞则流传着:“当初出朝在广东”,“广东路上有祖坟,进出蓝雷盘子孙”等历史故事和歌谣。因此,其它省的畲族同胞对广东畲族居住的地方,特别是粤东凤凰山怀有向往的心理,认为广东是他们远祖的发祥地。全国各地的畲族不分地域、不分姓氏,共同崇拜同一远祖,“盘瓠”(盘护或高 相似文献
3.
《高皇歌》是一部很有价值的民族史诗,向我们传递了多方面的历史信息。本文参考相关文献,着重梳理了其中的社会教育情况。《高皇歌》所反映的社会教育主要有:起源与祖地教育、历史教育、道德教育、生产教育四部分。这些教育与畲族的生存环境密切相连,反映了畲族教育的民族性。 相似文献
4.
徐杰舜教授主编的《族群与族群文化》(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6)一书汇集了当下人类学研究者对族群研究的相关成果,该书按照特稿、族群概念、族群理论、族群认同、族群关系、族群文化等几个板块进行归整,是中国学界有关族群研究的最新诠释。 相似文献
5.
王明孝 《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84,(3)
柳永(约987—1053),字耆卿,初名三变,崇安(今福建崇安)人。为人放荡不羁,仕途蹭蹬,因而出入“烟花巷陌”,与伶工乐妓交知心朋友。他写了不少绮艳之词,以应歌唱,而羁旅离情,尤所擅长。他精通音律,创制新调,长于铺叙,喜作慢词,对发展词体,有开拓之功。有《乐章集》,存词二百余首,《雨霖铃》即其中名篇。下面对该词试作评析。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咽。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 相似文献
6.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1)
重读柳永《雨霖铃》[新加坡]刘文注柳永是北宋时期杰出词人。后人评说“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可见影响之广泛。而他的名篇《雨霖铃》是宋元时期流行的“宋金十大曲”之一,被喻为写别情的典范之作,赢得历代读者喜爱,常读常新。“寒蝉凄切”,起句即以景入情。景... 相似文献
7.
杨海中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83,(4)
《雨霖铃》是柳永最负盛名的一首慢词,为宋元时期广为传诵的“宋金十大曲”之一。尽管它情致凄恻,低婉欲绝,却流传千古,百世不斩,直到今日,仍为人们击节赞赏。这一方面固然是由于词中所抒发的离情别绪,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封建社会中广大下层士民渴求生活安定,爱情美满的善良愿望,在思想内容上不无一定的积极因素, 相似文献
8.
马忠才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30(7)
在<族群选择>一书中,沃特斯对族际通婚子女的认同选择从不同侧面加以审视分析,证实在现代社会,哪怕是被喻为"族群熔炉"美国,即使是那些白人移民及其后代,并未完全放弃族群认同,其力量经久不衰.追根溯源,沃特斯进一步指出,影响族群认同力量强弱的根本原因是族群分层,即各族群的社会经济地位差距. 相似文献
9.
孟庆楠 《云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3(2):48-54
:《 韩诗外传》在一定程度上继承了先秦时期所形成的神灵信仰,承认神灵作为一种人格化的主宰干预并控制着人世的生产与生活。而以天或天神为主导的神灵对人事的影响遵循着赏善罚恶的原则。但同时,《 韩诗外传》又通过一种感应论的阐述削弱了神灵的权能及意志,并借由阴阳之说为天人感应及其维系的善恶报偿赋予了新的依据。《 韩诗外传》对神灵的矛盾态度也体现在对祭祀的理解中,《 韩诗外传》一方面承认祭祀讨好神灵的效用,另一方面又认为祭祀有助于维系、彰显礼乐伦常所需要的某些情感,具有教化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诗经》祭祀诗中的祭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冬颖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4(1):105-109
祭祀是先秦时期的一项重要活动 ,《诗经》中有许多写祭祀的诗篇。在《诗经》的祭祀诗中 ,当时的人们在充满虔敬的心情中 ,把酒醴、牛羊、植物等祭品奉献给上帝和先祖 ,期盼着他们降下福禄。祭品的不同 ,不仅反映了不同部族的生活习俗 ,传达了农业文明对中华民族的巨大意义 ,并暗示了礼的起源。剖析这些献给神灵的祭品 ,为解读当时社会的典章制度、生活习俗提供了许多例证 ,能深入到民族原始心理的深层 ,站到《诗经》的时代去理解《诗经》。 相似文献
11.
李大明 《青海民族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0,(1)
伟大诗人屈原根据楚国祭祀乐歌修改加工而成的《九歌》,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块瑰宝。古今《楚辞》学者对《九歌》研究已经取得了很多成果。但是,关于《九歌》的性质、来源及其祭祀特征等问题,还有不少问题需要深入研究。本文拟讨论这几个方面的问题,以就正于方家。 (一) 根据古籍记载,夏代祭天,用《九歌》之乐。 《山海经·大荒西经》云: 开上三嫔于天,得《九辩》与《九歌》以下。此天穆之野,高三千仞,开焉得始歌 相似文献
12.
姜楠 《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6(1):48-50
通过对《诗经》祭祀诗的不同标准加以辨正,从而完成对《诗经》祭祀诗的界定,并得出结论:祭祀诗因其独有的社会功能和历史地位,在《诗经》中应自成一类,而凡言及祭祀或用于祭祀的诗篇,皆应列入此类。 相似文献
13.
赵双喜 《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4(9)
献祭在古代对于一个家族甚至一个国家都是头等重要的事情,祭祀文化也是先秦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所确立的文化精神对后世具有极深远的影响。通过解读以《诗经》、《楚辞》为代表的先秦文学,可以对先秦文学中所包含的上古时期的祭祀文化和信仰加以梳理和探讨。 相似文献
14.
李白 《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5):29-30,39
祭祀是《诗经》时代的一种重要文化,反映了当时的时代特征和社会意识形态.分析研究祭祀诗,对于《诗经》研究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通过对祭祀诗思想内涵的分析,试图阐明周人尊天命、敬仁德、尚英雄的观念. 相似文献
15.
《诗经》作为中国古代最早的诗歌总集在中华文明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诗经》中的祭祀诗大量描述了对"上天"、对"祖先"和对"自然"崇拜的社会现象,生动反映了古人具有的敬畏意识,是中国古代社会朴素的宗教哲学观和政治伦理思想、自然观念的文化体现。 相似文献
16.
区域畲族史该怎么写?———读邱国珍《浙江畲族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蓝炯熹 《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2)
21世纪,随着大量畲族地方志书与各类畲族研究专著的出现,学术界对畲族的研究已经有了较深入的推进。作为我国第一部区域畲族史,邱国珍教授的《浙江畲族史》的出版,有着特殊的意义。浙江是我国畲族主要的聚居区,其畲族文化的发展与研究都有自身的特点。解放初,畲民族成分的认定,浙江省 相似文献
17.
刘兆伟 《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5,(3)
《楚辞·九歌》中的《大司命》、《少司命》两篇作品,主要是叙写屈原当初受君王重用,自身美政得施的平步青云的美好情景,也写了由顺利转入被疏的不平心理。而历来研究者却认为这两篇的内容系祭祀司管人类寿天的星神。从王逸、 相似文献
18.
庄英邦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5(3):136-138
舞蹈作品的意境,就是舞蹈作品所描绘的生活图景和表现的思想感情融合一起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对舞蹈艺术来说,意境美的创造是其审美追求的一种境界,是舞蹈的灵魂。意境不仅对主题起到深化的作用,而且还会调动起观众的想象力,使观众有身临其境之感。舞蹈的意境创造要达到这种境界,才能称之为艺术品并被观众所接受和喜爱。 相似文献
19.
葛丽娟 《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12(3):47-50
摘 要:西蒙娜·德·波伏瓦是一个存在主义小说家。以她的第一部小说《女宾》为例,通过对生活在巴黎的一些知识分子如弗朗索瓦兹、皮埃尔和格扎维埃尔等人物之间的复杂关系及其精神追求所进行的分析,从而对作品所寓含的诸如幸福、自我、主体意识、他人等哲理问题加以阐释,以引起人们的参与和思考。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从《仙伯英台》的总框架、几种抄本、原型所依、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等方面,探讨了《仙伯英台》深受畲民群众喜爱的原因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