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田小宝 《职业》2013,(10):23-23
最近,中国就业促进会邀请相关专家和人社部有关司局的同志,举办了“就业转型问题高层研讨会”。会议围绕落实关于“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精神,从中长期的发展角度对就业转型面临的深层次问题进行研究。《职业》杂志将分期发表专家观点,阐述如何面对就业转型,推动高质量就业。  相似文献   

2.
曾湘泉 《职业》2013,(16):30-31
编者按:中国就业促进会邀请相关专家和人社部有关司局的同志,举办了“就业转型问题高层研讨会”。会议围绕落实关于“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精神,从中长期的发展角度对就业转型面临的深层次问题进行研究。《职业》杂志将分期发表专家观点,阐述如何面对就业转型,推动高质量就业。  相似文献   

3.
蔡昉 《职业》2013,(13):23-25
最近,中国就业促进会邀请相关专家和人社部有关司局的同志,举办了“就业转型问题高层研讨会”.会议围绕落实关于“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精神,从中长期的发展角度对就业转型面临的深层次问题进行研究.《职业》杂志将分期发表专家观点,阐述如何面对就业转型,推动高质量就业.  相似文献   

4.
胡廷 《职业》2013,(19):20-21
中国就业促进会邀请相关专家和人社部有关司局的同志,举办了"就业转型问题高层研讨会"。会议围绕落实关于"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精神,从中长期的发展角度对就业转型面临的深层次问题进行研究。《职业》杂志将分期发表专家观点,阐述如何面对就业转型,推动高质量就业。  相似文献   

5.
马林靖  郭彩梅 《城市》2019,(7):22-28
作为新型城镇化的发展模式之一,就地城镇化是促进乡村振兴、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重要途径。为了更好地了解就地城镇化的实践效果以及农民的就业转型出路,以宝坻周良水苑小区作为研究对象,从就业、收入和生活等多角度深入分析就地城镇化发展中农民就业转型的路径、去向、行业分布、单位类型、收入现状以及影响因素等,以期为探索新型城镇化发展与乡村振兴进程中的相关问题提供经验借鉴。  相似文献   

6.
"啃老"视角下的青年未就业问题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的研究重点是青年就业问题.而研究起点则源于一项关于退休人员生活质量的问卷调查。由“啃老”现象引起的代际经济矛盾及其化解成为本文研究青年就业问题的切入点。“啃老”行为的直接表现即为有劳动能力的青年未就业,本文由此拓展研究,从青年就业群体的微观主体视角分析影响其就业进入的多样化因素,并从宏观政策层面进行多层次的青年就业促进政策思考,最终建议社会对各种原因形成的青年未就业现象在态度上予以包容,在政策上进行疏导。  相似文献   

7.
丛晓男 《城市》2016,(4):39-44
如何将“互联网+”从发展理念切实转变为推动县域工业转型升级的推动力量,成为当下关注的焦点问题。笔者于2015年5月对南昌市南昌县进行了实地调研,基于南昌县工业发展的实际情况,以“互联网+”为主线对其“十三五”时期工业转型升级路径和相关政策进行了思考。  相似文献   

8.
关红  李晶晶 《职业》2014,(18):164-166
近年来,在经济转型和产业结构升级大背景之下,我国就业问题日益凸显。广东作为全国改革攻坚的排头兵,在改善劳动就业环境、提高人力资源利用率方面起着引领作用。文章以数据为依托,在探索广东省人力资源开发现状的基础上,对广东劳动就业环境进行了分析研究,同时提出了一些行之有效的解决对策。  相似文献   

9.
《职业》2013,(34):34-35
为缓解我国就业压力,国家相关部门和地方政府不断推出有力政策和措施促进创业就业,取得明显成效。为推动创业就业工作深入有效开展,近日本刊与人社部就业促进司联合,共同推出“就业政策与实践”专栏,着重报道相关部门最新的就业举措和动态。  相似文献   

10.
青年失业是世界各国的普遍现象,也是一个全球性的社会问题。在经济不断发展的今天,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越来越严峻,成为中国政府日益重视的现实课题。大学毕业生就业难具有多重因素。经济增长方式不协调和高校教育模式的计划性与就业的市场化之间的矛盾成为就业困难的主要原因。由于就业困难。一些用人单位人才高消费和大学毕业生沦为边缘群体事件频发。2012年,第一批“90后”大学生步入就业市场,未来的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就是“90后”的就业问题,大学生的发展问题也就是“90后”的发展问题。因此,要研究“90后”大学生的发展特点,建立与完善大学毕业生就业的法律保障体系、就业社会政策和创业教育制度等相关政策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11.
王秋霞 《职业》2015,(4):54-55
20上13年中国高校毕业生已经达到699万,被称为“史最难就业季”。2014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727万人,相比2013年增长28万人次,再创历史新高,被冠以“更难就业季”称号。据悉,2015年高校毕业生人数还将增加,国内外经济增速趋缓,提供的新岗位极为有限;国内市场预期差和企业转型升级,企业对劳动力需求下降;劳动力总量供大于求,结构失衡。以上三方面因素将使2015届毕业生面临的就业形势更加严峻。  相似文献   

12.
樊明茹 《职业》2010,(8):56-56
“就业问题是个社会问题,大环境、大政策的制约决定了国内大学生就业的现状,作为毕业生,不仅要在观念上认识到这一点,更重要的是提升自身的竞争力,亮出技能!”  相似文献   

13.
马振远  张娜  张惠瑀 《职业时空》2008,4(8):179-179
随着大学生就业制度改革的深化和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转型,高校毕业生就业被推向市场,即由原来的政府分配就业转变为自主择业,大学毕业生已经不再具有以前那种明显的学历优势和政策优势,开始融入竞争激烈的劳动力双向选择市场。“市场导向、政府调控、学校推荐、学生与用人单位双向选择”的就业机制已初步形成。随着大学生人数的增加,就业市场总体的供求关系发生急剧变动,大学生就业竞争加强、就业压力增大、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  相似文献   

14.
视野·观点     
《老人天地》2013,(6):6-6
2013年全国高校毕业生有699万,被戏称为“史上最难就业年”。习近平总书记近日到天津了解就业和培训I情况时说,解决就业问题,根本要靠发展,把经济发展蛋糕做大,把就业蛋糕做大。  相似文献   

15.
大学生基层就业的政策建构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当前大学生基层就业政策中最主要的问题在于政策的措施与对策不具体、针对性不强,并且缺乏行之有效的基层融入指导。大学生基层就业的政策建构是基于大学生基层就业的现状,从中观层次上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措施与对策,其路径选择就是要从大学生基层就业的四个主要环节——“谁去”、“为什么去”、“去什么岗位”和“去后怎么办”上进行重点突破。  相似文献   

16.
王寻 《金色年华》2007,(9):17-19
在经历了1000年的科举、20多年的“知识改变命运”后,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忽然成了头号难题。不可避免地。这引发人们对于多少年来一直不惜工本地追求上大学本身的思考。  相似文献   

17.
董西明  王松 《职业时空》2005,(18):58-59
就业压力目前,我国就业形势处于十分复杂和严峻的状态。具体来说,正面临着以下几方面的问题:1.“三流合一”形成的巨大就业压力。首先,有关资料显示,“十五”期间,我国新成长劳动力将升至峰值,新生劳动力较“九五”时期平均每年增加290万人,2001年我国城镇新增劳动年龄人口1100万人,2002年达到1400万人。其次,据测算,今后几年中,社会失业人员将持续增加,2001年全国城镇登记失业人员680万人,而国有企业下岗职工500多万人,两者合计近1200万人。这表明,每年城镇需要安排就业的人数将达到2300万人以上。按目前就业框架计算,全国每年实际新增的就业岗位只能达到800万个,年度缺口为1500万  相似文献   

18.
蒋卓辰 《现代交际》2013,(9):120-120
随着社会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完善,整个社会在向着计划的方向发展。在教育方面也有进步与发展,但是,发展之余也存在着很多的问题,现在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问题成为相关专家、学校领导、毕业生和在读学生们最为关注的问题。近年来,由于社会环境、用人单位和学生自身等许多因素,导致毕业大学生的就业问题不断提升,对于体育专业显得更加的严重。通过查阅文献法,针对现存的问题进行分析,指出了体育大学生要针对现存的问题多方面地提高自己的就业能力,全面地提升自己,为自己以后走上工作岗位做好有利的铺垫,为高校体育专业毕业生今后的就业提供强有力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9.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快速推进,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日益凸显。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涉及面广、影响因素多,具有全局性、长期性、复杂性和系统性的特点,无论对于国家、社会还是高校而言,毕业生就业工作都是项复杂的系统工程。  相似文献   

20.
吴伟东 《城市观察》2010,(3):92-103
劳动力转移就业是推动城市化和城市转型的重要力量,但在城市转型过程中,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可能会逐步压缩低技能转移劳动者的就业空间,导致结构性失业和贫困问题的恶化。作为现代社会应对贫困问题的主要制度安排,社会救助制度需要对此进行有效的调适。依据转移的福利驱动假设以及公民资格理论,本文对劳动力转移就业在贫困与社会救助领域所带来的主要问题,进行经验和理论层面的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