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马氏文通》的“次”与“格”“位”之比较──兼评何容、林玉山的“次”理论杨逢彬马建忠以普遍唯理语法为原则,将西语的cases(格)译作“次”,并移植到汉语。由于汉语无词尾形态,故马氏的“次”不能与“格”尽相吻合;但两者的精神一致,就是讲“实字相涉之义...  相似文献   

2.
1 引言《马氏文通》是我国第一部系统完整的汉语语法理论著作。六十五年来,大家不断地研究它,纪念它,批评它,指责它,写了不少论文,也出版了一些专著。这篇文章的目的就是想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这本书的句法理论改作一些分析研究。为了把问题集中,这里只谈马氏关于“词”(句子成分)的理论,以及与这一理论有密切联系的“次”的理论。关于马氏有关“读”、“顿”、“节”以及句子类型、语气等等的理  相似文献   

3.
汉语语法学是在十九世纪中西文化的交融中以《马氏文通》为旗帜而创立起来的,它标志着汉语研究摆脱了作为经学附庸的小学圈子,发展成为一门具有现代意义的科学。但是汉语语法在初创时期曾受过西方语言学理论很深的影响,清末“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潮使得它一开始就淡化了民族本位意识,走上了一条模仿的道路,从而在方法上陷入中西文化的断层之中。  相似文献   

4.
“顿”是《马氏文通》中的一个术语,它是一种语言片断实体,多数能分析为一个短语,但又与短语不完全相同。它是被小停顿隔开而形成的既非句又非读的语法单位。  相似文献   

5.
吕叔湘、王海在《<马氏文通>评述》中说:“《文通》讲句读,犯了术语不够用,问题说不清的毛病。”又说:“《文通》仅仅依靠‘句’和‘读’这两个术语,怎么能不左支右细,没法把问题说清楚呢?”这些话使我们产生了一些疑惑:《马氏文通》论句读,真的就只有“两个术语”,且“不够用”吗?同时也使我们觉得,对《马氏文通》的句及论句术语作一番认真的研究,很有必要。查《马氏文通》(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书后“词语索引”,得“句、叠句、排句、起句、结句、两商之句、反正之句”等术语1五个。查《马氏文通读本》之“词语索引”,…  相似文献   

6.
论《马氏文通》之“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百年前诞生的中国第一部有系统的语法专著(马氏文通)中有一个独特的语法单位“读”,现在一般人都认为它是一种主谓结构的词组。这种观点见于多种语法论著,并已写进几部“汉语语法学史”书中。但我们细读(马氏文通)之后,则觉得它并非就是一种“词组”.而且也不一定是“主谓结构”。下面从三个方面加以考察。一.“读”所在之位置《马氏文通》中,“读”所在之位置大致有三种情况,这就是:读在句的外面而与句子行;读在句的内部作句的一个成分;读在一个复杂的读中作一个成分。下面我们分别把它们称为“句外读”、“句中读”和“读…  相似文献   

7.
《马氏文通》关于“同次”的界说称:“凡名代诸字,所指同而先后并置者,则先者曰前次,后者曰同次。”(102)所谓“同次云者,犹言同乎前次者。同乎前次者,即所指者与前次所指为一也。”(102)我认为,马建忠这里关于“同次”的定义至少向我们提示了以下四点:(1)“同次”是针对明代诸字而言的;(2)“同次”与“前次”是互为依存的一对概念,没有“前次”就无所谓“同次”;(3)“前次”与“同次”先后并置,且  相似文献   

8.
一元代程端礼《程氏家塾读书分年日程》三卷,书中《批点经书凡例》部分记载了宋元人的句读体例,这是研究古代语法理论的重要资料。程端礼,字敬叔,浙江庆元人,仕为衢州路儒学教授,卒年七十五。《程氏家塾读书分年日程》初成于延祐二年(1315年),年年删修,元统三年十一月(1335  相似文献   

9.
《马氏文通》是我国第一部系统的语法学著作。“次”范畴是这部著作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在“次”范畴这个问题上,学术界争议很大。问题集中在两个方面:1.“次”与“格”的关系究竟是怎样的?2.立“次”是否有必要。从“次”和“格”的关系看,“次”来源于“格”,但“次”不完全等同于“格”;“次”模仿了“格”,但这种模仿是创造性的模仿,立“次”是必要的。“次”范畴的设立不仅存在于说明句子中词与词之间的关系,而且在于说明词义句后语法意义的变化。  相似文献   

10.
《马氏文通》中关于字类假借分类细致,且术语使用丰富;它与字无定类密切关联,可借此解释马氏前后关于字有无定类提出的不同观点;再者,马氏并未对字类假借的各种形式进行严格区分,它们分别与现代汉语中的几种词的跨类现象形成对应关系。文章对以上问题一一予以讨论。  相似文献   

11.
《马氏文通》的"两商之句",有人认为它相当于"假设复句",有人认为它相当于"选择复句",有人认为它有两种,一种是"选择复句",一种是"假设复句",其实,两商之句与假设复句是大不相同的,与选择复句也有区别。  相似文献   

12.
一、转词的含义 转词的定义在《马氏文通》(以下均简称《文通》)中有两处。一处在“外动字”章:“外动行之及于外者,不止一端。止词之外,更有因以转及别端者,为其所转及者曰‘转词’。”另一处在“内动字”章:“内动者之行不及乎外,故无止词以受其所施,内动之不得转为受动者此也。而施者因内动之行,或变其处焉,或著其效焉,要不能无词以明之,是即所谓‘转词’也。”那什么是止词呢?《文通》曰:“凡受其行之所施者,曰止  相似文献   

13.
马建忠是中国近代重要的爱国思想家、外交家,更是一位学贯中西的伟大学者。《文通》的发表标志着中国现代语言学的开端,百年后重读《文通》,依然能够给我们许多深刻而有益的启示。《文通》的理论基础不仅仅是泰西的葛郎玛,而是包含了更为深刻的普通语言学理论。《文通》的意义不限于语言学,它是中国学术思想摆脱中世纪的羁绊,走向近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之一。《文通》凭借自己的卓越与辉煌将永远彪炳于中国学术史册  相似文献   

14.
《马氏文通》为了给字(现在称词)分类,提出了一个分类界说(现在称分类标准)。这就是他所说的:“凡字有事理可解者,曰实字。无解而惟以助实字之情态者,曰虚字。实字之类五,虚字之类四。”马氏对这个界说解说的最后结语说:“……读王怀祖段茂堂诸书,虚实诸字,先后错用,自无定例,读者无所适从。今以诸有解者为实字,无解者为虚字,是为字法之大宗。其别,则实字有五,虚字有四,外此无字。故  相似文献   

15.
《马氏文通》(以下简称《文通》,所引原文系1983年商务印书馆本)是我国第一部完整而系统的语法著作,它为汉语语法学的研究奠定了基础。马氏在给汉语划分词类时,从词有定类的观念出发,提出了“假借”的说法,从理论上解决了古汉语词类活用的问题。本文打算就“假借”这个问题,做一些探讨,以便从中真正了解马氏“假借”的实质,从而正确地认识词类活用问题。一马氏一方面继承了前人虚词、实词的研究成果,赋予了实词、虚词新的含义,把汉语的词总分为实、虚两大类。另一方面,他  相似文献   

16.
《马氏文通》非常重视区别"读"和"句",反复进行论说,还先后对17个段落和3篇短文进行"读"和"句"的分析,示范"读"句"区别,很费了一番气力。后人批评《马氏文通》"读"句"界限不清,其实只是一种误解。关键在于"读"与"句"在结构上相同,只在语气上有区别,而语气是不怎么容易分辨的。不过,仔细领会《马氏文通》区分"读"与"句"的理论,它们的区别还是很清楚的。  相似文献   

17.
死亡无疑是每个悲喜人生的结局,安德森和鲁迅在各自的小说中试图通过主人公的死亡来体现什么?本文为此对这两篇小说进行比较与分析。  相似文献   

18.
“之”字是古汉语中词性和用法都较为复杂的一个词,《马氏文通》站在语法学的高度,详细而系统地论述了其语法特点:用于名词性偏正词组之间;用于形容词、名词组成的偏正词组之间;用于代词、形容词组成的偏正词组之间;用于名词、动词组成的偏正词组或主谓词组之间。此外,马氏还对“之”字的固定用法进行了总结,进一步阐述了其搭配功能。尽管在对某些问题的认识上,马氏有时欠妥当,但也有许多超越前人的精到见解,对后人产生了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马氏文通》的连词“而”的六类语法功能和四类语义关系的归纳,分析了《文通》论述的连词“而”只连接“动静诸字”的语法功能和所连接的上下两个语言单位可以有多种语义关系,从而论证了《文通》的连词“而”已具备完整的、科学的体系,现行的古汉语语法仍未能超出该体系  相似文献   

20.
本文主要讨论《马氏文通》的"主次"问题。《马氏文通》的"主次"是马建忠根据西方语法学说中的"主格"(nominative case)建立的语法术语,它虽然有模仿性的一面,但也有创新性的一面,它与西方语法的"主格"有所不同。《马氏文通》所给的"主次"的定义是有缺陷的,"句之主次"和"读之主次"提法容易造成阅读者的误解。研究《马氏文通》的"次"理论,从中吸取有益的教训,对于今天的语法学术研究,有着非常重要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