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 毫秒
1.
因河海大学讲师甘德怀报考2004年度北京大学法学院院长朱苏力教授法理学专业博士生入学考试(包括甘初试成绩第一名、但复试落选等戏剧性环节)一事,而在互联网引起轩然大波。这一被称为“德怀门”“苏力招博事件”的风波,不仅反映了程序公正、实质正义的理念与现实的冲突,而且也反映了当今中国高教界(特别是研究生与学位教育)、学术界(特别是学术操守)等方面已经严重暴露和隐含的突出问题,值得深入研讨。为此,本刊特此刊布甘德怀、朱苏力、邓正来、萧翰、杨支柱、徐建新先生的文章(共11篇),以期引发进一步的学理讨论与总结。 相似文献
2.
在<我们对社会生活言说的正当性--再论苏力招博事件>一文中,我经由主张从一个整体性的视角来审视和检讨苏力招博事件和那些与此相关的文字,进而对中国学术界在这个问题上所出现的集体性失语现象做出了这样两个追问:第一,往日里对社会生活中各种现象(孙志刚案刘涌案黄碟案以及与此类似的各种情形)进行发言和撰文讨论的学术界人士去了哪里? 相似文献
3.
因河海大学讲师甘德怀报考2004年度北京大学法学院院长朱苏力教授法理学专业博士生入学考试(包括甘初试成绩第一名、但复试落选等戏剧性环节)一事,而在互联网引起轩然大波。这一被称为“德怀门”“苏力招博事件”的风波,不仅反映了程序公正、实质正义的理念与现实的冲突,而且也反映了当今中国高教界(特别是研究生与学位教育)、学术界(特别是学术操守)等方面已经严重暴露和隐含的突出问题,值得深入研讨。为此,本刊特此刊布甘德怀、朱苏力、邓正来、萧翰、杨支柱、徐建新先生的文章(共11篇),以期引发进一步的学理讨论与总结。 相似文献
4.
5.
我们该怎样生活——论生活哲学的转向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我们该怎样生活?这是一个自人类产生以来就在追问但一直没有、也不可能有最终答案的问题,这个问题对于在人生价值和意义问题上陷入危机的现代人而言具有特别的意义,而生活哲学的兴起正是对此种危机的一种哲学反应。 相似文献
6.
不久前,笔者在评论武汉大学法学院副院长周长城教授<经济社会学>涉嫌抄袭问题时,曾经旗帜鲜明地提出"治理学术不端刻不容缓"这一命题.这是笔者有感于学界抄袭剽窃之风日甚一日而发出的无奈的呼吁.无独有偶,周长城教授的同事--武汉大学法学院副院长、武汉大学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武汉大学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周叶中教授,以其学术剽窃的实际行动再次证明:笔者的上述呼吁,并非无病呻吟,更非杞人忧天,而是有实实在在的根据. 相似文献
7.
论社会生活的文化创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世纪之交,中国社会生活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变革与转型,即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由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化社会的转型。社会变革与转型的根本目的在于增强社会活力,提高社会生活的运行质量。而在这一历史进程中,文化的发展与创新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这诚如党的十五大报告... 相似文献
8.
人们常从知识论的角度理解真理问题,而遗忘了真理极为重要的社会生活本性。我们认为,从哲学史上看,真理问题一开始就是与社会生活内在关联在一起的,它源于哲学家们对于“社会生活统一性”根据的寻求,但由于传统哲学所坚持的形而上学思维方式,使得它的这种寻求不仅不能为“社会生活的统一性”提供充分的根据,反而导致了社会生活的抽象化与虚无化。我们认为,只有破除传统形而上学“发现论真理观”,真理才能真正回归其社会生活本性,并为“社会生活的统一性”提供真实的基础。“创造论真理观”即是这样一种与社会生活的本性相适应的真理观,“创造论的真理观”所说的“创造”,并非单数主体的独白式活动,而是“主体间”的共同参与和创造,它意味着“主体间”的共同参与、论辩、妥协和商谈,因而“创造论真理”是一种在主体间的社会交往过程中生成的社会性真理,具有鲜明的社会生活本性。 相似文献
9.
再论社会生产力的属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几年我国经济学界对于经济科学(包括政治经济学)应否研究生产力的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争论的焦点在于社会生产力是一个什么范畴,具有什么属性。弄清这个问题,对于经济科学的发展和经济建设都有重大的意义。社会生产力(以下有时简称生产力)是社会科学的范畴,尤其是经济科学中一个最基本的范畴。它是我们研究一切经济问题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和唯物辩证法中的矛盾范畴具有同等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研究生产力经济问题,首先必须弄清“社会生产力”这个范畴的属性,从而才有可能揭示社会生产力发展的规律和社会再生产运动的规律。 相似文献
10.
11.
女作家张爱玲和苏青的文学创作 ,以鲜明的性别意识和独特的女性视角与观照方式 ,致力于市民阶层生存智慧和市民文化趣味的展露抒写 ,独具“市民文化的女性言说”的显明特征。张爱玲的“女性言说” ,隐隐透射出市民文化之精髓 ,苏青的“女性话语” ,也无不以“市民话语”的模式叙述 ,这使她们的女性文学创作具有有别于西方同类作家的宏阔眼光和哲理观照 ,饱含了市民的生存智慧和文化趣味 相似文献
12.
生活方式研究的社会理论基础——对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社会理论体系的再诠释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生活方式成为我们时代的重要课题源于生活、生活世界在当代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因此,要提高生活方式研究的理论自觉,必须对生活在社会整体系统中的地位有正确的认识。传统的社会学理论没有给我们提供相关的理论资源,真正给我们留下重要理论遗产的是马克思的社会理论,但长期以来对之存在许多误读和曲解,需要我们重释和重构。在马克思经典话语所阐发的历史唯物主义社会理论体系中,有一个被人们忽略了的具有统领地位的“生活的生产”结构层次,规定了生活、“生活世界”在社会发展中的本源性地位。我们对社会发展的研究应消解“生产本位论”的研究范式,进行“生活/生产互构论”的重构,从而深刻揭示生活方式的功能和地位。生活方式研究在社会学理论体系的改造和创新中将发挥重要建构作用,同时在这种建构中也将提升生活方式研究的学科化水平。 相似文献
13.
全球性金融危机的爆发宣告了公司社会责任时代的来临.强化公司社会责任的理论根据在于公司的社会属性、公司的巨大经济力量、公司的竞争方略等.我们应当建构由公司自律、契约正义、公平竞争、政府服务、立法引导、司法救济、信用体系和社会监督组成的金字塔型公司社会责任实施机制.与非国有公司相比,国有公司应当承担更大的社会责任;与非上市公司相比,上市公司应承担更大的社会责任. 相似文献
14.
美学的生活论转向是后现代消费社会出现的文化现象,对美学的发展带来了一些新变,如让审美回归日常生活,让审美回归感性体验,消解分化,取消价值判断,抹平距离等。但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如普遍美、标准美以及审美的幻境等。这些都需要深入的研究和思考,进而破解消费社会的审美谜题,带引人们穿越仿真的森林和代码的仙境,重获自由和快乐。 相似文献
15.
《中州学刊》1979,(1)
六十年代初期,我曾提出仰韶时期中原地区已进入父系氏族社会,先后发表了两篇论文。引起了一些同志提出了反对的意见,他们比较一致的看法,都认为仰韶时期是母系氏族社会(简称母系说)。从整个考古界发表的有关仰韶文化的论文和发掘报告来看,基本上多是这种看法,而且不少人还认为仰韶时期是繁荣的母系氏族社会。母系说虽然在学术界形成了主流,但是我对考古发掘又观察了将近二十年,仍然感到笼统地母系说还是没有比较有说服力的论据,因此还有讨论的必要。 一、对母系说质疑 (一)关于仰韶时期的社会性质,有人在文章中肯定地说:“从发现的大批居住房屋及墓葬遗迹材料,可以直接确定其属于母系氏族社会,而没有任何可以确定其为父系氏族社会的材料,也没有任何贫富分化开始发生的痕迹,因而我们推断当时是母系氏族社会而不是父系氏族社会。”这段话把仰韶文化的社会性质作了结论,似乎没有讨论的必要了。但是究竟什么材料可以直接确定其属于母系氏族社会,作者并没有举出任何实 相似文献
16.
论人类生活方式的本质及其复归--关于知识、信息社会生活方式的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生活方式在本质上是自由的。与狩猎、采集社会相联系的愚昧的生活方式以及与农业和工业社会相联系的文明规范的生活方式由于种种原因并没有实现生活方式自由的本质。知识信息社会的到来 ,为生活方式自由本质的回归既提出了需要也提供了可能。本文通过对人类生活方式的本质及其复归的分析 ,对与知识信息社会相适应的新生活方式的基本内容 ,产生的必然性以及如何实现这一生活方式等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7.
我国的司法缺乏权威,一方面是指司法机关没有足够的权力,另一方面是指司法的运作过程及其结果不能得到当事人和社会公众的信任和认可.确立司法权威必须要保障审判的正当性,而公正的诉讼程序有利于保障审判正当性.当然,在借鉴西方先进的程序理念时,也应注意其诉讼制度存在的弊端,防止盲目引进外国的诉讼制度. 相似文献
18.
自我镜像的言说--论90年代女性写作中的身体书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宏凯 《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5):55-58
身体作为一个意义丰富的文化喻体,在90年代的女性写作中得到了前所未有的书写,不论是在深度还是广度上,都有相当大的拓展.林白、陈染揭示了身体作为女性精神的寄寓之所经历的种种生命体验;卫慧、棉棉则呈现出在日渐物质化的时代里,女性身体能够实现的意义.她们以各自的方式完成了对女性自我镜像的言说,其突破意义不容忽视,但所具有的局限同样是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 相似文献
19.
《红楼梦》一书是明末社会思潮影响下的精神产物,是这一思潮直接引出的小说方面“平中求奇”审美思潮的文学成果。全书以神话架构全篇,以敷演方式进行描述,从日常生活中汲取写作题材,以及尚“平中之奇”的倾向都是这一结论的具体例证和表现。 相似文献
20.
王晓升 《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5):37-43
哈贝马斯认为,在社会的进化过程中,系统和生活世界发生了分裂.生活世界的领域是人们通过语言进行文化再生产、个人社会化和培养人格的领域.系统是通过金钱和权力驾御外在自然和社会组织的领域.对于生活世界,人们是作为参与者来把握它的价值和对于生活的意义的,而对于系统,人是作为观察者来考察系统的自组织过程的.系统对于生活世界的入侵使人们无法真正地理解生活世界的意义.马克思忽视了对于价值领域的关注,这使马克思的社会历史研究成为历史客观主义的牺牲品.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