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针对教育培养经济人才的过程中对人性的疏离,本文重新审视并确立教育人性价值开发对教育经济价值的必要性:教育经济价值是教育外在的工具性价值,教育的人性价值是教育内在的本质性价值;教育本质决定了教育与人性是必然结合的,教育经济价值的真正实现需要发挥人性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荀子所认识的人性事实包括三个方面 :人性的构成 ;人性的特点 ;人性与智、情之间的关系。根据自己对人性事实的认识 ,荀子作出了“性恶善伪”的人性价值判断 ,提出了“性伪合”、“做君子 ,不做小人”的人性价值导向  相似文献   

3.
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科学教育人性化的问题已经成为时代的要求,也是科学教育的必然选择.然而,目前工具性价值取向已充斥整个科学教育,科学教育人性价值已经被颠覆.从科学教育的本质和时代特性出发,应更加关注科学教育本身具有的人性价值,即发展价值、伦理价值、审美价值和精神价值,只有重构科学教育的人性价值才能真正实现"人力价值"与"人性价值"的统一.  相似文献   

4.
郭店楚简蕴含了丰富的人性思想。从现代的角度来看,它对人性层次结构、人性的特征、人性的运动形态和人性的价值导向都有比较深刻的论述。  相似文献   

5.
孔子人性思想新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孔子人性思想中包含了对人性的特征、人性的构成、人性与智或思维的关系 (性智相分 )的分析与论述。在孔子看来 ,人性要素的理想组合形态中 ,占有权力和财富的欲望 ,避害的欲望甚至生存的欲望都将退居次要的地位 ,而义务感 ,责任心和对人民生命的关爱则占居绝对支配性的地位。孔子对人性的这种价值导向 ,对中华民族的思想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和谐社会作为作为新时期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模式和价值追求,人性的发展与完善是其核心内容.以人性理论的学理分析为切入点,在梳理中西传统人性理论和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的基础上,从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三个维度深入探析了和谐社会的人性坐标构建;以和谐社会的人性价值实现为归宿,分别从以人为本、人性的自我发展和完善、人的全面自由发展三个层面,逐级论述了和谐社会建构的人性价值实现的实践依据、基本途径和终极目标.  相似文献   

7.
从道德哲学视域出发,重新检视人学中关于现代人性塑造的伦理价值具有深远意义。一方面,从客观实体对主体人的功效性,可以归纳出现代人性塑造的功利性价值;另一方面,从主体人对精神的需要性,可以得出现代人性塑造的非功利性价值。通过人性的塑造,有效地把握人性塑造的价值,使全社会真正接受"以人为本"的新人性观念,在此基础上,使广大人民群众都朝向"四有"新人发展,成为自由、和谐、全面发展的人。  相似文献   

8.
价值是客体满足主体需要的有用性。价值主体是人 ,价值存在于价值主体与价值客体的关系之中。价值具有属人性和客观性两重属性。人的价值是人对人的意义 ,人作为客体的价值说到底是人作为主体的价值的自我创造、自我服务、自我实现 ,是主体人的社会历史发展的标志。  相似文献   

9.
作为文艺复兴时期的思想家和作家,蒙田在人性一元论、永恒论的社会文化背景下,提出人性是复杂的、变化的,意识到了社会性因素对人性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判断”必须建立在对人、对物的全面性、深入性观察基础之上的命题,这在当时无疑具有极大的思想价值和进步意义。  相似文献   

10.
中国传统人性论对德育价值取向的预制及其批判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人性预设是人们对人性所持的各种显在和隐性的态度和观念,它是德育价值取向形成的重要思想前提.要想对某种德育价值取向有深层把握和全景透视,人性预设是一种优先的观察点和视角.我国德育所具有的精英化价值取向,其主流的人性预设是"性善论".从内容维度来看,从性善论出发的理想主义的道德规范导致了诸多负面问题,逻辑地也成为精英化德育自身的问题,使其无助于培养有道德的人,削弱了德育应有的社会作用.从性质维度上看,其"道德人性论"的性质使人以道德完善作为人生意义的实现的途径,由此使道德理想主义的追求绝对化.导致德育缺乏对生命应有的尊重,德育对人生意义的承担功能也给人文教育的定位带来困难,加剧了后者的萎缩和边缘化,不利于学校教育整体的优化协调.这昭示着,精英化的德育价值取向具有内在的否定性,它所存在的问题是自身难以克服的.科学合理的德育价值选择必须对性善论的人性预设持审慎的批判态度.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自然观的当代价值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马克思的自然观是以实践为基础的人化自然观,它不同于非人类中心主义者关于生态问题的观点。根据马克思的自然观,生态问题的实质是社会问题,只有从解决社会问题入手,才能真正克服人与自然的异化。  相似文献   

12.
庄子从作为万物之本原的“道”出发,把“意”放在整个“道”的系统中来观照,认为语言所表述的只不过是破坏了人之本性后一些经验性的东西而已。他认为人的本质即不为外物所累的“天人合一”,追寻的是一种真率自然的理想人格。这种持守人的本性的独特生命价值意识极为强烈地渗透在他的“言不尽意”观点的阐述中。  相似文献   

13.
老子以“自然”作为“道法自然”思想的核心价值体系,提倡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在“人本主义”盛行的今天,人类的创造极大地破坏了人与自然的和谐。我们再次拾起道家的道法自然的自然人文主义思想,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都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4.
价值选择的实质是对人的本质之选择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人与动物不同,人有自己的价值及价值追求和价值选择问题。价值本质上是一个目的性问题和超越性问题。价值追求的最高目标是人自己,是人自身本质的实现,也就是要使人成为“人”。因而价值追求本质上是人对人的本质的追求,“价值之谜”实际上是“人之谜”。价值选择的奥秘,还在于人对人的本质的追求和选择。对人的本质的追求、选择、创造和实现,是人的价值的追求和选择的终极关怀和最高目标。社会转型中的价值选择实质是社会价值的选择。社会价值选择要从社会主体、人类主体的目的需求出发。从人的“类生活”、“类特性”和“类本质”出发来考虑问题,应当通过社会价值的选择和追求,去升华和提升个人的价值追求境界和价值选择层次。  相似文献   

15.
"是"与"应该"是先秦儒家论人性的两个维度,前者即人的实然之性,而后者即人的应然之性。为了消解两种人性之间的紧张与冲突,最终实现人的应然之性,他们都提出了相应的修为方法,最终使两种人性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16.
罗尔斯顿在反对“人类中心论”和“生物中心论”的基础上提出了“生态中心论”的自然价值论,它充分地体现了人类在其中的地位以及人类与自然界的关系。罗尔斯顿在自然价值论中对人类采取了“双维度”的定位,既肯定了人类主体在自然中的重要性,同时也表明了生态系统的系统价值高于一切主体性价值。自然价值论对我们在推行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理念与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参照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7.
以人为本与传统民本思想有其契合与相通之处,二者均重视人的价值,追求"天人合一"的境界,且思想根基皆为爱民、惠民、利民,但囿于时代局限和社会发展进程不同,二者又有本质区别。在阐述传统民本思想的意蕴、演进及其局限的基础上,分析科学发展观的以人为本的思想渊源与核心内涵,并从政治主体、人的工具价值与目的价值、利益取向等方面研究以人为本与传统民本思想的辩证关系。  相似文献   

18.
自然价值被认为是生态伦理学这一学科的理论基石。在传统伦理中,自然只具有对人类有用的外在价值。生态伦理学对自然的价值重新进行了界定。一方面,它扩展了"有用性"的内涵,不再从人与自然的对立中来看待自然的外在价值,而是从人对自然的依赖性来理解这一概念;另一方面,生态伦理学从目的论与整体论视角来肯定自然的内在价值。生态伦理对自然价值的全面肯定在时间维度上将人类道德义务扩展到当代人与后代人之间;在空间纬度上则扩展到了人与自然之间。  相似文献   

19.
人类的价值意识取向决定着人类的行动。自然内在价值是人类面对日益严峻的环境问题,对人类中心主义价值观反思而得出的一种新兴伦理学范畴。自然价值论的宗旨是通过肯定自然界的内在价值,主张人与自然界之间具有必然的伦理关系,把传统人类道德原则扩展到人与自然的关系上,调整人类不合理的行为活动,缓和人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尖锐矛盾,约束人对自然的道德行为,改善人们人与自然的关系,实现经济、社会、生态的良性循环与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