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城市滞留型青年农民工的文化适应与身份认同   总被引:27,自引:0,他引:27  
周明宝 《社会》2004,(5):4-11
引 言 目前学界关于入城青年农民工城市化问题的研究在理论上主要有三种体现,即推拉理论,结构功能主义和主体一实践论;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农民工的合法权益保护、政治参与等农民工的社会地位和内部分层问题;农民工的社会保障和子女教育;流动人口的社会关系网络和社会资本研究,流动成因、流动模式、流动障碍(尤其是户籍制度);农民工生活社区,如"城中村"研究等方面。这些研究大多是以静态的视角去分析动态的流动行为,并且预先把流动过程截成三段,对进城前、进城中、进城后流动人口状况分别作局部、独立的研究。这种研究具有时延上的缺陷,并且缺乏全局性、整体性的理论关照。笔者试图从社会身份认同的研究视角切入,以弥补目前相关研究的理论缺憾和研究方法的不足。  相似文献   

2.
刘军 《学术交流》2007,(11):46-51
对政治行为进行解释和理解的关键在于考察其社会背景和社会网络,这一点近年来得到西方学者的重视。西方政治网络观认为,政治行动者之间的关系网络以及行动者在网络中所占据的位置,对行动者及其群体的政治行为以及政治态度等具有重要影响。从"关系网络"的角度对选举行为、政治参与、社会运动、权力结构等进行分析,可以加深我们对政治现象乃至一般社会现象的理解,可以为社会科学研究提供新的视角,进而超越传统的二元对立,并带来新的洞见。  相似文献   

3.
周濂 《求是学刊》2005,32(2):26-31
哈贝马斯的沟通行动理论旨在区分沟通理性和工具理性,而这一区分的关键在于能否有效地区分以言行事行为和以言取效行为,特别是能否证明以言行事行为独立于并且优先于以言取效行为.文章指出,哈贝马斯对这个根本问题的论证并不特别令人信服,在此意义上,哈贝马斯所构筑的沟通行动理论就存在根基不牢的危险.  相似文献   

4.
何家理 《唐都学刊》2008,24(1):76-81
与农民工相伴而产生的一个社会问题是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阶段受教育困境问题.据国家统计资料显示,随父母进城的流动儿童有700-800万人,留守在家儿童2200多万人.留守在家的无人管,流动进城的上学难.调查显示,流动儿童的失学率高达9.3%,一直未上学的占6.85%,失学的占2.45%.农民工子女上学困境对我国义务教育法中"适龄儿童、少年依法享有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的教育公平理念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其深层原因有:对农民工现象的长期性和重要性认识不足;城乡二元分割结构体制;法律制度不完善;农民工自身素质低维权意识差.解决的出路在于:让农民工子女进城上学;实行"义务教育补助卡"制度,改户籍入学为"居住地入学";将接收农民工子女入学纳入城市学校考核体系;政府给予农民工子女学校以倾斜政策.支持其尽快发展.  相似文献   

5.
本文从社会学角度综述了近年来国内对流动农民工的研究,涉及的重点是作者认为在理论上有所贡献的文献。限于篇幅,这一综述只能选择一些引起较多讨论的专题进行,它们是:研究范式和理论、流动的社会网络、外来人口社区、流动的驱动力、农民工地位与分层、农民工的分化、流动与性别以及户籍制度与城市化等。  相似文献   

6.
闫伯汉 《社会》2017,37(4):59-89
本文利用2012年中国城镇化与劳动移民调查数据,以儿童的认知发展水平为研究对象,以阶层再生产为分析视角,基于认知发展理论探讨农民工流动对子女认知发展的影响。研究发现,流动儿童拥有比留守儿童更高的认知水平,流动儿童相对较好的家庭背景为其认知发展提供了实质性帮助,乡城迁移中流动儿童的认知发展主要通过"转校"等机制得到促进;对于留守儿童来说,其认知劣势与父母外出工作并无显著的统计关系,而主要归因于家庭贫乏的文化资本和经济资本、子女数较多的家庭结构、较低的学前教育接受率或就读学校质量的低下。但是,流动儿童的认知水平整体上仍低于城市儿童,其认知发展仍然受到自身社会阶层条件和境遇的深刻限制,"流动"所带来的各类"认知收益"是有限的。  相似文献   

7.
一直以来,众多学者从不同视角对大学生行为失范进行了不同探讨,而焦点最终归结为如何引导大学生行为.传统的研究理路导源于大学生行为失范的因素分析,进而提出应对之策.其实,大学生作为社会个体,要对其行为进行有效引导,一方面要看到大学生个体与他人或社会所发生的互动;另一方面要正视大学生的主体存在性.而角色扮演的社会学理论分析模式正迎合了这种需要.  相似文献   

8.
农民工是中国特色现代化进程中的崭新实践,农业现代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重要内容,农民工与中国农业现代化的良性互动机制推动着中国现代化的继续前行。如果说中国现代化是由外生力量通过自上而下的方式开启的,那么以农村现代化为起点的中国特色的现代化则是内生于中国农村的求富动力与党和政府应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必须图强的外生挑战相结合的最佳方式,而农民工的流动则是农民主动求富的直接体现。在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指导之下,分析农民工流动对中国农业现代化的作用和影响,既是经济理论创新的需要,也是我国现代化建设实践的需要,因此,农民工从产生之时就始终与农业现代化紧紧相连。当前,农民工的流动是促进我国农业现代化的重要动力,农民通过外出务工,为农村的现代化建设提供了资金、信息和人力资本,推动了农村生产要素市场的形成。  相似文献   

9.
中国新生代农民工:社会态度和行为选择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李培林  田丰 《社会》2011,31(3):1-23
20世纪80年代以后出生的“新生代农民工”现已达到约1亿人,成为中国社会转型过程中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加快推动城镇化进程的关键人群。与“老一代农民工”相比,新生代农民工的价值取向和行为规则等已发生很大变化。本文基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2008年“全国社会状况综合调查”数据,比较分析了新生代农民工的收入状况、受教育水平、工作技能、消费特征和地位认同,并重点分析了“代际”(新生代)和“阶层”(农民工)两个因素对新生代农民工的处境、行为取向和社会态度的影响,以及收入、生活压力和社会态度三者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生活压力的变化和个人权利意识的增强,对新生代农民工的社会态度和行为取向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现代经济学越来越倾向于在信息不对称背景下研究人类不确定性的选择行为,研究的方法、路径及使用手段的不同,往往会导致分析结论的差异.基于个体选择行为在经济理论分析中的重要地位,以行为经济学和实验经济学为代表的非主流经济学,运用心理分析和实验手段对个体选择行为之研究的影响日益加深,从而使经济学对个体选择行为的研究增加了一些新的观察点.创新的经济理论通常与先前的经济理论存在着承接性的事实,要求我们在理论承接的基础上分析这些创新.个体的非理性选择是行为经济学和实验经济学的核心创新点,概括、进而条理化这一创新点与主流经济学之间的理论关联,无疑有助于我们对非主流经济学的深入了解.  相似文献   

11.
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深入,"工人"与"市民"的区别越来越明显,对农民工群体的"市民化"和"产业工人化"这两个过程同时进行考察,是农民工转型研究的现实要求.本文认为,以公民权理论为指引,把农民工"产业工人化"过程纳入农民工转型的研究,能够深化对农民工转型问题的认识.  相似文献   

12.
广东省农民工权益维护与保障问题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翟云玉 《探求》2004,(4):49-53
农民工问题是当前影响我国社会稳定的一个重要因素,解决农民工问题已刻不容缓。据有关部门的不完全统计,目前广东省农民工大约有2629万人,如此庞大的人群由于自身的文化素质普遍较低以及企业主与政府某些行为失当而沦为弱势群体,其合法权益屡被侵犯。保护农民工权益的根本办法是加大政府维权力度,普遍提高农民工的维权意识。  相似文献   

13.
马洪波 《社会工作》2015,(3):45-57,125,126
农民工是我国社会背景下产生的一个特殊社会群体,其既为社会结构所型塑,又影响并改变社会结构的面貌,特别是对未来中国社会的影响不可小视。随着中国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农民工已成为中国发展不可或缺的推动力量。但是由于我国农民工群体长期游离在城市的主流社区之外,没有完整地享受到城市的保障和服务,难以真正融入城市社会,成为边缘人群和弱势群体。以往的研究通常较为宏观,大多从社会学、经济学和管理学的角度进行理论分析和政策倡导,而本文从社会工作的实务视角出发,通过文献回顾、对农民工状况的实证分析,以及对实务工作者的深入访谈,对社会工作与农民工社会融入的契合面和着力点,以及介入的优选路径等方面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并得出了如下结论:城市农民工心理层面的社会融入是社会工作适切的介入层面;农民工社会支持系统的构建是社会工作的着力点;社区支持模式是社会工作介入农民工社会融入优选路径。  相似文献   

14.
朱涛 《社科纵横》2009,24(2):25-28
城市农民工的研究近年来一直是学界的热点,与以往的研究不同,本文从利益表达的视角切人对城市农民工的考察.具体结合“小摊贩”谋生的案例,引出对城市农民工利益表达之“生存逻辑”的讨论,并进一步对建立合理有效的城市农民工利益表达机制作了理论建构。  相似文献   

15.
在农村劳动力向城市大规模转移的过程中,农民工社会资本和社会关系强弱影响工资收入和职业流动.通过对北京市农民工样本的经验研究,发现社会资本对农民工经济地位的获得有较为显著的影响,其中社会资本对农民工收入的影响要比对农民工职业流动影响大并且显著.在农民工同质性社会网络和社会资本中融入异质性与强制性限制农民工在非农部门就业前的受教育程度,是农民非农就业管理在实证意义上有价值的两条思路.  相似文献   

16.
对于国家现代化进程中的农民角色议题,学界一直存在诸多争议。通过对一系列农民角色研究文献的分析与回顾,从整体而非分化视角出发,认为在国家现代化进程中,农民角色既不是单纯"受害者",也不是全部"受益者",而是一个两者并存的状态。在政府和农民结构不平等背景下,作为整体的农民既有因和政府目标"契合"而积极接受现代化的一面,也有因两者利益对立而强烈反对现代化的一面。要对农民角色做出更有力解释就必须放弃"阶层差异论"视角,采用"结构—过程论"进行分析。由此,农民在发展进程中作为代价承担者与参与获得者两者并立的局面才能得到更合理的解释。  相似文献   

17.
石智雷  刘思辰  赵颖 《社会》2022,42(1):88-123
本文旨在从劳动过程的视角,将不稳定就业作为一种资本积累方式进行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分析,并使用具有全国代表性的调查数据和企业访谈案例,结合广义倾向值匹配等方法进行经验论证。本研究梳理出不稳定就业的一般特征及其对当代中国农民工群体的影响,并尝试从国家与资本的双重运作逻辑中去理解经济转型期农民工市民化的困境。研究发现,在资本积累及劳动过程全球化的背景下,中国形成了规模庞大的农民工及其不稳定就业现象。资本通过控制农民工就业流动而达成最大限度地获取利润的目标,无需承担劳动者的再生产成本。这就从根本上导致了农民工市民化的悖论:不稳定就业有助于提高农民工个体的工资水平,但是不利于其家庭成员随迁。这种资本积累方式的隐蔽性在于,所谓的农民工流动自由其实是雇主通过掐尖式用工以保证资本的利润率。不稳定就业不会提升农民工的群体性收入,反而强化了群体内部的竞争。  相似文献   

18.
谭明方 《浙江学刊》2001,(3):107-111
社会学要回答"单个的人怎样组成了社会"这个问题."社会行为"与"制度文化"这两个范畴,对把握"单个的人怎样组成了社会"的问题具有十分关键的作用.可以说,"社会行为与制度文化的相互关系",就是"单个的人怎样组成了社会"这个问题的理论表述形态.考察西方社会学发展史上形形色色的具体理论,归纳起来可以看作,一是人文主义社会学流派主张的"社会行为"决定"制度文化"的研究范式;二是实证主义社会学流派主张的"制度文化"决定"社会行为"的研究范式.因此可以说西方社会学的发展史,就是关于"社会行为和制度文化相互关系"的两种不同研究范式的学说史.另外,从范畴的学科属性看,"社会行为与制度文化的相互关系"是社会哲学中"个人与社会的关系"范畴在社会科学层次上的具体表达,它属于社会科学层次的范畴.将"社会行为与制度文化的相互关系"定义为社会学的研究对象,有利于解决我国社会学对象研究中一直困扰着研究者们的以下问题"社会学宏观研究和微观研究的同一性"问题,"社会学和其他社会科学在研究角度上的关系"问题,"研究对象和范畴体系的内在联系"问题,"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有机结合"的问题,以及"西方理论和本土理论的关系"问题.  相似文献   

19.
领导在组织变革中的作用是无法替代的,关于领导行为与组织绩效关系问题,在公共部门改革过程中相关的实证研究较少.复杂性领导行为特征与组织绩效具有很强的相关性.在多维视角的领导行为框架下,规范取向领导行为特征明显获得高于其他行为取向的绩效,这一结论将有助于在公共组织领导培训中提供多维视角复杂性领导风格的培训.  相似文献   

20.
消费者行为:定义分歧与本质界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消费者行为学是一门国际流行的新兴学科,国际学术界对消费者行为的定义众说纷纭以至于消费者行为的本质特征至今存疑.本文以比较系统地研究西方学者各种理论观点为基础,进一步从微观与宏观的结合上将消费者行为的本质特征界定为五个方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