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最近,上海经济史学学会和《学术月刊》编辑部联合召开了“上海建城700周年学术交流会”。与会者就上海建城原因,七百年来上海经济发展状况、特点、原因等问题展开了讨论。总结上海700年来经济发展的经验和教训,对推动上海的改革、开放颇有借鉴意义。现将部分发言摘要发表于后。  相似文献   

2.
开放与调适:上海开埠初期混杂型社会形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上海在开埠以后的20多年中,逐渐由一个比较单一的社会,变成混杂型社会,主要表现在中西管理权限交叉、中西利益交叉、中西法律混合三个方面。本文通过上海对西人开放、租界对华人开放、华洋的抗争与合作、混合法庭会审公廨的形成诸问题的论述,说明上海开埠以后混杂型社会的形成,是多种因素交互作用、因缘际会的结果,也是谈判、协商的结果。  相似文献   

3.
沿海城市的开放,既是对外开放,又是对内开放。作为我国最大城市的上海,在当前实行改革与开放的新形势下,应处于什么地位,起好什么作用,是一个很值得探讨的课题。 一 先回顾一下上海近百余年的历史。鸦片战争后,帝国主义的炮舰轰开了旧中国的大门,上海成为五口通商的口岸之一。由于临江濒海的有利地理位置,在商品经济不断发展的条件下,使上海成为旧中国的经济中心。这个经济中心,主要是内外贸易和金融中心,即对内对外经济交流的枢纽。形象  相似文献   

4.
一改革开放以来,天津被列为全国沿海14个开放城市之一,经济建设事业有了较大的发展。但是与经济特区和上海、广东、海南等一些沿海开放城市相比,还有不小差距。  相似文献   

5.
一、中国城市的社会大背景 在改革、开放浪潮的冲击下,中国城市的社会背景发生了一系列重大变化,产生、孕育了许多新的社会大气候。只有了解这些大气候、大背景、大变革,才有助于我们深入剖析当前中国城市的犯罪现状。 1.流动人口的大量增加。城市流动人口大量增加是当前中国城市,尤其是开放城市面临的一个突出问题。据对上海、北京、杭州三市的典型调查,1986年上海日平均流动人口为183.4万,占上海  相似文献   

6.
上海是我国最大的综合性城市,上海的发展与人口迁移历史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上海在人口迁移方面更出现不少新情况和新问题,了解这些新动态,对指导上海城市建设和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文根据上海市人口统计资料及其他材料,谈几点看法。  相似文献   

7.
对外开放是中国改革的原动力,上海自贸区是以开放促改革的最新前沿试验场,美国主导国际贸易投资新规则给中国造成改革国内体制的外部压力。上海自贸区为中国进一步开放做历史性准备,具有国家金融安全的意义,是国际大战略。  相似文献   

8.
熊月之 《社会科学》2013,(5):129-139
上海租界先后建有公园15座。近代上海还有一批公用私园,其产权是私人的,但对公众开放,功能近似于公园。这些公园与公用私园,是上海居民重要的休闲娱乐场所,也是重要的社交场所,是展示上海城市异国情调的地方,相当部分还承担着城市广场功能,对上海市民带来相当复杂的影响。外滩公园、顾家宅公园等突显西洋色彩,且长期禁止华人入内,因而成为民族歧视的标志。公园门票日票2角,季票1元,并不是很小的数字,上海相当多居民无力入园游览。上海一市三治,缺乏统一的城市规划。民国时期租界公园增多,华人公用私园衰落,是城市人口增多、密度增大、地价上涨的结果,也显示了上海公共休闲空间的复杂性。  相似文献   

9.
充满生机的九十年代伊始,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同意上海开发、开放浦东计划。这是一项举世瞩目的系统工程,对上海和全国的改革、开放,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浦东新区紧靠上海市中心,有良好的建港和水运条件,是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紧靠大域市的一片大面积可以开发的空地。它外临长江,内依黄浦江,为长江口的重要门户,处于上海市区的上风向,空气清新,  相似文献   

10.
上海依托自贸区文化开放的成功经验主要有:综合运用多项政策叠加的优势加快发展对外文化贸易;通过"市区联动""部市共建"机制强化自贸试验区文化改革同上海市、国家部委改革的联动;通过打造功能平台不断推进文化服务对外开放;政府推动、企业运作的运营模式。福建自贸区成功复制上海自贸区文化开放的经验,对自贸区有关文化市场开放政策做了明确规定,开放试点的任务顺利落地,并且大胆创新,建设厦门两岸青年创业创新创客基地、福州利嘉保税展示交易中心等功能平台,使自贸区成为福建文化扩大开放的试验田。  相似文献   

11.
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使中国进入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在邓小平理论的指导下,20年来中国的社会现代化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上海作为中国的特大型城市和经济中心,则创造了开埠以来辉煌的业绩。然而上海在已走过的20年历程中并非一帆风顺,也曾有过曲折,在邓小平关于上海改革开放的重要指示指引下,以浦东的开发开放和党的十四大召开为契机,上海的经济发展出现了新的高潮。一、邓小平对上海改革开放的构想邓小平对上海改革开放有着一系列精辟论述和重要指示,他的基本构想是:通过开发开放浦东,来…  相似文献   

12.
“入世”对中国经济将产生巨大的压力 ,同样会对上海农产品批发市场管理体制、经营方式等造成全方位的冲击。而规模小、布局散、效益低、市场功能不发达、交易方式与结算方式落后、市场参与者文化水平低等问题的存在 ,将阻碍上海农产品批发市场在完全开放的市场经济环境下有竞争力的持续发展 ,批发市场普遍存在综合服务能力低、市场缺乏自我发展动力 ,使上海农产品批发市场面临着生存与发展的抉择。  相似文献   

13.
上海自贸区运行一年有余,在简政放权、加快政府职能转变、体制机制创新、促进贸易投资便利化以及营造国际化营商环境等方面积极探索,形成一系列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并已有28项改革措施在全国推广。上海自贸区开放的程度前所未有,改革的深度前所未有,面临的机遇前也所未有,真正实现了以改革促放开放,以改革谋发展。2015年3月中央又批准广东、福建和天津列入第二批自贸区,至此形成了我国沿海地区全面开放的格局,我国自贸区建设也已形成沿海点状布局的格局。就在建立上海自贸区的同时,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建立“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倡议,倡议亚洲国家间加强海上合作并发展好海洋合作伙伴关系。具体内涵包括加强区域联通、贸易畅通、货币流通和民心相通四个方面,是更高级别的全面开放和国际合作。中国自贸区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是一脉相承,互相促进的,自贸区建设将吸引更多国家参与到“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中,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又将促进自贸区更深层次的改革和开放。  相似文献   

14.
一次关于上海民众老年观的调查显示,上海民众的老年价值观以积极的为主,老年生活形态观以开放的为主,老年亲子观以独立的为主。由此,预测我国的老年教育将出现规模不断扩大、向老年自主教育转变、以多样形式呈现等趋势。  相似文献   

15.
上海、江苏、浙江、安徽、江西、湖北、湖南、四川等省、市社科联于1992年11月5日至8日,在湖北宜昌市联合召开了“浦东开发、三峡工程与长江流域协调发展研讨会”。会议紧紧围绕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四大报告中指出的“以上海浦东开发开放为龙头,进一步开放长江沿岸城市,尽快把上海建成国际经济、金融、贸易中心之一,带动长江三角州和整个长江流域地区经济的新飞跃”这个主题,进行了认真研讨。  相似文献   

16.
把改革的热点、难点作为研究的重点──“上海社会学界如何参与浦东开发开放研究”座谈会纪要王莉娟社会学家如何为浦东开发开放出力、服务?浦东新区如何运用学术界的智慧以使开发开放的过程能更加健康有序的发展?上海社会学界与浦东新区有关政府部门从不同的角度思考着...  相似文献   

17.
上海浦东开发开放是我国90年代改革开放的重大战略措施,其战略意义在于以上海浦东为龙头,带动长江三角洲和长江沿江地区的经济发展,从而推动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加快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的建立。处于浦东南翼的浙江省,应抓住这一历史机遇,发挥自身优势,主动与浦东开发开放全方位接轨,最大限度地吸纳浦东开发开放释放出来的整体效应,促进我省经济再上一个新台阶。  相似文献   

18.
上海从七百年前的一个小城镇,突变为一个国际大都市,独特的地理环境,海运发达,起了不可低估的作用。但更为引人注目的是,近代西方殖民主义的侵入和中国社会的激烈动荡。殖民主义者、商人、冒险家,无不纷纷涌入上海,以期展其才,逞其能;江浙等地的巨富、豪绅以及破产农民,亦纷纷来沪,避祸或求生存。上海顿时成为一个华洋杂处的移民城。因多元文化的撞击,形成了独特的海派文化。但它的发展是畸形的。解放后,政府对这个大都市在加以改造的同时,鼓励对外以及市内的人口流动,从而使上海人更具有适应改革开放需要的宽容、灵活、开放的新特质。这是上海继续改革开放的软件,进一步都市化的保证。  相似文献   

19.
一、浦东新体制与股市新契机 上海股票市场是经济体制改革深化的产物。浦东的开发和开放,为股票市场的拓展,提供了新的契机。 这种契机之所以能够在上海出现,是基于浦东新区获准实行有别于上海现行政策体系的特殊政策。这些特殊政策所决定的新的经济运行体制,能够为股票市场的发育成长提供适宜的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20.
杨天宏教授著《口岸开放与社会变革 :近代中国自开商埠研究》一书已于近日出版 (中华书局 2 0 0 2年 7月 )。这是迄今为止学术界第一部系统研究自开商埠历史的学术专著 ,是对近代中国口岸开放历史内涵一次新的、深层次的发掘。近代中国通商口岸的历史历来为中外学者关注。马士 (H .B .Morse)的《中朝制度》、费正清的《中国沿海的贸易与外交》等西方学者的论著 ,以及张仲礼、隗瀛涛、罗澍伟、皮明庥等中国学者分别主持的对上海、重庆、天津、武汉等近代城市史的研究成果 ,令学者瞩目。虽然中外学者对近代中国通商口岸的历史作了积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