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天人关系,是中国古代思想家思考和论述得最多的问题之一。在汉代,占主导地位的理论是天人感应论。王充是反对天人感应论的。在《论衡》中,他以天道自然论为武器,对天人感应论以及这一理论下滋生的种种迷信大加批判,斥之为虚妄不实。王充的批判对于天人感应论的没落和富于批判精神的魏晋玄学的兴起是有积极作用的。这是王充在中国古代思想史上的主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王充与王符关系发微●李少惠王充与王符是东汉两位著名的哲学家和思想家,他们的哲学思想具有许多相同或相近之处,以致学术界有人断言:王符就是王充的继承者。这一观点自五十年代由候外庐先生提出①,至今流行不衰。那么,王充与王符之间究竟有无直接间接的交往,有无直...  相似文献   

3.
<正> 汉代的统治思想是天人感应,这种思想认为,天是人事的主宰。王充通过自己的亲身观察,运用当时先进的自然科学材料,重新论证了一个古老的命题:天道自然。也就是说,自然现象背后,没有什么主宰,当然也与人事无关。随着汉朝政治统治的衰落,王充的思想传布开来。对王充备加推崇的著名人物先后有蔡邕、王朗、虞翻、挚虞,葛洪等人。在魏晋南北朝许多思想家的言论中,直接间接的都能找到受王充思想影响的证据。可以说,王充的思想产生于汉,而其发挥作用则在魏晋南北朝。  相似文献   

4.
王充的人性论虽多有诠释 ,然其中隐含的矛盾却未见有所分疏 ,王充的命定论的内在结构亦未见有所详论 ,本文拟作分析。一把王充的人性论解作性分上中下三品 1虽然大体不差 ,但似未尽王充人性论的义奥 ,王充思想的复杂性乃至矛盾性亦呈现于其人性论中 ,因而需略作澄清。通过检讨历史上主要的人性理论 ,王充认同世硕、公孙尼子一派“人性有善有恶”2的观点。王充“因气言性”3 而非“以理言性”,将人性归于所禀之气 ,以气作为人性构成的基质 ;“禀气有厚泊 (泊同薄 ) ,故性有善恶”4,气的质性差异决定了人性的善恶之分。以气言性并非王充的独见…  相似文献   

5.
王充是我国东汉初年具有唯物主义思想和批判精神的杰出思想家。  相似文献   

6.
王充是东汉时代伟大的唯物主义哲学家,他的哲学是中国哲学史上的一块里程碑,他的思想是我国思想史上的一颗明珠,他的《论衡》是汉代百科全书式的巨著。从事我国古代思想史、哲学史、科技史、天文学史、逻辑史、心理学史、教育学史、伦理学史、美学史和文学评论史的研究工作者都可以从《论衡》一书中采集到可贵的资料,丰富各科发展史的研究。王充的思想被越来越多的人所重视,但是,至于他的生平,却不甚清楚,还有加以考辨的必要。王充的生平事迹主要见于范晔《后汉书》本传和《论衡·自纪篇》。《后汉书·王充王符仲长统列传》中关于王充,只有二百多字的简略记载。《自纪篇》主要篇幅用于解答别人对《论衡》一书的责难,叙述自己生平的内容也很少,而且主要是少年和老年  相似文献   

7.
王充及其文章观在现当代得到的主流评价是很高的,但王充及其文章观是否真应该有这么高的地位却是另外一回事情。总体说,王充主张颂汉颂今,这对其文章功用观打上了巨幅的阴影,而其真实观也大多停留在经验真实的层次,他的文章创新观一味主张创新,却又违背了人类以故为新的创新常态。  相似文献   

8.
一王充是东汉时代杰出的思想家和文学批评家。《论衡》这部著作不仅体现了他哲学唯物主义的战斗精神,而且也闪耀着进步的文学思想的光辉。他关于文学批评的见解系统而深刻,虽然一般多夹杂于《论衡》的一些哲理、政论、史论、书论等篇章之中,而很少专门论述,但这也不妨碍我们对王充文学思想的研究。而这种情况正反映了汉代文、史、哲分野尚不十分明显的特点。  相似文献   

9.
王充的《论衡》所蕴含的美学思想是中国古典美学结构体系中的一环,深入探讨王充的美学思想,看他从前人那里拿来了什么,给后人又留下了什么,这无疑有助于我们准确把握从先秦到魏晋美学的发展脉络。更重要的是,作为一个唯物主义哲学家的王充,其在美学上的发现得力于何处,何处局限了他的发现,弄清这些问题,对我们今天构建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美学体系可能还有其特殊的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10.
论王充的公文批评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充<论衡>中"文"的观念,是以公文为主的,当下人们对王充文学思想的讨论,其实是对其公文思想的误读.王充的公文批评以功用论为核心,在功用论的规范下,形成了王充公文批评的其他原则.具体来说即为:肯定公文的社会功用;强调公文的真实性,提出了"情实"与"实情"两个范畴;主张文质并重,但质重于文;提倡明白晓畅的公文语言;追求公文主体的道德修养和学识修养.  相似文献   

11.
王充的文论     
王充(27——101?)是东汉初期唯物主义哲学家。他的《論衡》是一部极富于战斗精神的哲学著作。但其中也有些部分是属于討論文章著作原則和評論作家作品的,这些言論主要見于《自紀篇》、《对作篇》、《佚文篇》、《超奇篇》、《艺增篇》、《須頌篇》、《定賢篇》、《書解篇》、《案書篇》。王充这些思想比較进步見解相当  相似文献   

12.
两汉时期,以经学为形式、以神学目的论为主要内容的封建正统思想在文化学术领域占据绝对统治地位,而身处东汉时期的王充直追战国末期的荀子,异军突起,将中国古代唯物主义思想的发展推向一个新的高峰。但由于为那个时代所决定的历史局限,王充的思想是一个充满矛盾的体系,其社会历史观尤其如此。他主观上力图在社会政治历史领域贯彻唯物主义,但客观上展现出来的却是历史唯心主义;他坚持“汉高于周”的历史进化思想,又摆脱不了不变论和循环论;他坚信历史有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必然性,而又将这种必然性降低到偶然性;他认为教化与治乱有着密切的关系,但又认为最后决定治乱的是“时”、“数”;他笃信命定论,但有时也相信人的主观努力;他把无情批判的锋芒指向封建统治及其偶像,但又以令人生厌的阿谀之词去歌颂他所面对的王朝和“圣王”,乃至匍匐在“至圣先师”的脚下等等。总之,他有时清醒,有时糊涂;有时是傲世的天才,有时是可厌的俗物,然而,这才是真实的、有血有肉的王充,而不是被抽象化了的或被一些人用圣水洗礼净化过的王充。  相似文献   

13.
我与王充《论衡》是有缘份的。1961年,我初中毕业。有一天,我在长乐县玉田镇小百货店里的书柜上买到一本书,这就是前苏联学者阿·阿·彼得洛夫所著《王充──中国古代的唯物主义者和启蒙思想家》(科学出版社,1956年版)。1964年考上中国人民大学,我把很多书都留在福建老家,只带很少的几本书到北京,其中就有这本关于王充的论著。刚到北京,我如饥似渴地买了很多书。许多书都是自己很喜欢的。1966年开始文化大革命,这其间我的许多书,虽然一本不卖,却也大都掉失了,只有这本关于王充的论著仍然伴随我走南闯北。儒法斗争那一阵子,我…  相似文献   

14.
荀子名况,字卿,又称孙卿,赵国人,是先秦最有成就的哲学家。王充字仲任,东汉会稽郡上虞县人,是汉代最有成就的哲学家,屡次称道黄老学派的言论,自认为:天道无为自然,黄老之说得其实际。就《荀子》和《论衡》看来,荀况对王充的影响,确是巨大的。 一、就宇宙观言 宇宙的本体是精神的呢?还是物质的呢?它是有意识、有意志、有道德属性的至尊之神呢?还是没有这三者的自然界呢?这是区分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的主要所在。荀况和王充都是主张后者的。正由这样,荀况认为:天——自然界的运行,有它自己的规律,不为人们的善恶而有所改变。人们如果顺应它的规律,那就吉利;如果违反它的规律,那就自取殃咎。人们的贫、富、贤、愚、病、健、祸、福,完全由人们自己所决定,天是无所作用于其间的。这就是说,自然界及其规律是独立于人类社会而客观存在的。它的变化既没有自己的意志,也不  相似文献   

15.
宋人杨文昌为王充《论衡》作序,赞其文“天人之际,悉所会通,性命之理,靡不穷尽”,元人韩性的《论衡》序中亦有类似的话。所谓“性命之理”,相近于我们今天所说的心理学思想。一部《论衡》,其心理学思想不仅异常丰富,而且自成体系,如“气论”、“物论”、“性论”、“情论”,“才论”,“知论”等等。作为一位文论家,王充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上有着明显的过渡作用,亦即扮演了从广义的“文学”(包括哲学、伦理学、心理学在内的有文字记载的学问)过渡到狭义的“文学”(包括诗歌、散文在内的文章之学)的“桥梁角色”。正是在这种“过渡”之中,王充的文学理论显示出鲜明的心理学特征;换言之,当王充站在哲学的角度论述文学理论问题时,他无意中创建了自己的文艺心理学。  相似文献   

16.
王充的学说,在我国哲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他的著作中唯一保存下来的“论衡”一书,乃是祖国极可宝贵的哲学遣产。苏联已故汉学家A.A.彼得洛夫在“王充”一书中从马克思主义的观点研究了王充的哲学学说。正如杨与顾在该书的序文中所指出的,“这一著作,以一切令人信服的科学论证,表明了王充的唯物主义世界观在中国哲学史上所起的杰出作用。”  相似文献   

17.
王充在我国古代思想史上可谓是最关心个人命运的思想家。在天人感应的神秘主义思潮泛滥成灾的社会环境中,王充的"命"论敢于否定"天",倡导"命",挑战正统思想,蔑视权贵。因此,王充"命"论思想客观上蕴涵着反对专制统治、重视人生自我的启蒙思想。通过王充的"命"论,我们可以看到中国古代人文主义启蒙思想史上的又一线曙光。  相似文献   

18.
王充无疑是我国东汉最重要、最有影响的哲学家。二千年来,对王充哲学好之者、攻之者代不乏人。在当代,王充哲学更是中国哲学研究中的一个重点。然而,王充著作鸿巨,内容广博,其中的天文学等自然科学部分,尤令今人难懂。因而,研究王充哲学者虽人数众多。但多浅尝辄止,少有精深的成果。周挂钢教授以其坚韧不拔的精神,在王充哲学研究中埋头钩玄探幽,积十余年不懈探究之力,取得了令人瞩目的重大成果。早在十年前,他就以《王充哲学思想初探》一书,引起了学术界的关注;几年后,他因在王充哲学研究中的卓著成就,而得以承担匡老主持的…  相似文献   

19.
王充(公元27—97年),字仲任,会稽上虞(今浙江上虞县)人。东汉前期杰出的唯物主义思想家,战斗的无神论者,也是我国历史上进步的心理学思想家。王充的《论衡》,据《后汉书·王充传》记载,共八十五篇,二十余万言。今存共三十卷,除“招致”一篇有目无书外,仍有八十四篇,二十余万言。《论衡》的思想特色是:在当时封建专制主义和神学思想体系居于统治地位,谶纬迷信大肆泛滥的历史条件下,能把书本知识和实际在一定程度上结合起来,从“悯世忧俗”出发,敢于反对一切他认为虚妄不实的东西,既不信神鬼,也不做圣贤之言的奴隶,疾虚妄不避上圣,求真理不承认正统的偶象。以致被当时斥之为“异端”、“妖变”。这种面对现实,从实际出发,敢于反抗,敢于追求和坚持真理的特点,也具体体现在他的心理学思想中。  相似文献   

20.
王充《论衡》中的部分内容既是对其思想观点的论述,也是对其文艺理论的阐发。许多观点不仅是对他以前文艺观的继承和发展,而且对六朝文论的形成和繁荣有着重大的影响。在由先秦诸子文艺观通往六朝文论的环链中,王充的文艺观是一个不可或缺的环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