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7 毫秒
1.
唐代诗歌中表现妇女“幽怨情结”的诗作很多,从其表现内容的细微差别以及作者的身份来分析,这类诗作大致可分为闺情诗、宫怨诗、弃妇诗三类。诗中妇女哀怨凄婉的眼神后面是熊熊燃烧的爱之火焰,是反抗礼教追求个人幸福的渴求。  相似文献   

2.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有三百零五篇作品。《诗经》中的情诗特别多,约占四分之一。可以说,《诗经》中的情诗,是我国爱情文学的源头;《诗经》时代,是我国情诗的黄金时代。《诗经》中的情诗,反映了恋爱自由和感情专一的思想,显示了中华民族健康的爱情况。今天的读者,可以从中得到许许多多有益的启示。同时《诗经》中的情诗还提供了“赋、比、兴”等艺术方法,这些艺术方法对我们当代的爱情文学创作也具有借鉴作用。限于篇幅,本文着重论述《诗经》情歌在运用“赋、比、兴”等艺术方法方面所表现出来的形式美。一、“比”的…  相似文献   

3.
岑参的西部诗歌真实地再现了祖国西部奇丽的风光、淳朴的人情,充满了对生活的热爱,洋溢着爱国主义的激情。本文在对岑参西部风情诗分析、探讨的基础上,拟对岑参及以岑参为代表的唐代边塞诗人做更深入的了解。  相似文献   

4.
对“情欲”的淡化和虚化是唐宋闺情词走向雅化的一个突出特点 ,写闺情而淡化风月 ,把“情”升华到哲理的高度 ,是闺情雅词的又一显著的审美特征 ,抒情女主人公由市井歌妓向贵族妇女的转变也促使了闺情词的渐趋雅化 ,写闺情而寄寓身世之慨 ,寄托对社会政治的感慨是闺情雅词的极至发展  相似文献   

5.
评中国古代亲情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亲情诗虽未立名,但它在中国古代诗歌中却是大量存在。始自《诗经》的亲情诗就以其高起点传承于后世。亲情诗的优良传统和表现体系,都值得认真总结,予以继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6.
在我国古代诗歌中,爱情诗占据重要地位。早在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时代,文学史上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十五国风中,情诗数量位居第一,“所谓男女相与咏歌,各言其情者也。”(宋朱熹《诗集传序》)汉代乐府民歌中,情诗又有佳作,如《上邪》、《有所思》、《孔雀东南飞》;南北朝乐府民歌中,情歌如江南水乡的《采莲曲》、《子夜歌》、《折杨柳歌辞》等,给诗坛带来清新活泼的气息;唐代情诗呈现空前的繁荣,李白、杜甫、白居易、李商隐等著名诗人都写下反映爱情生活的佳作;宋代诗人以比诗“稍近乎情”,更宜于“簸弄风月”的词体,抒写爱情歌辞;元代诗歌中爱情内容被新兴的文学体裁“散曲”所承载;明代以后,爱情题材又活跃盛行在民间的“山歌”之中。总之,在我国古代,爱情诗的发展是一股奔腾不息的洪流。  相似文献   

7.
蒋士铨是清代乾隆年间著名的诗文、戏曲大家.他创作了大量的亲情诗,是个"情真性亦真"的孝子贤夫和慈父.其亲情诗体现出以文为诗、善于刻画细节及语言朴实等特点.本文通过分析其亲情诗,走进诗人真实的情感世界,这对深刻了解蒋士铨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情诗是“三百篇”的重要组成部分,历来深受人们重视。本文试图对建国后(至1984年止)的《诗经》情诗研究作出简单的述评。为了更清楚地认识这个时期研究的成就,不足及其在《诗经》研究史上的地位,有必要先来简要地回顾一下历史上和“五四”以后的研究状况。 由于情诗言情,为封建道学家之大忌,所以对它的认识也就成为经学史上一大公案:自汉至清众说如林,喋喋聚讼不休;考据辨义,卷帙浩繁,足以令人跟花缭乱。但就基本观点来看主要不外以下三种:一种以《序》、传、笺和正义为代表,他们完全不承认有什么情诗,通过历史化的方法将情诗歪曲得面目全非,即把情诗作为与之全不相干的历史人物和事件的写照,以诗附史,妄生“美刺”。第二种以宋代的朱熹和王柏为代表,他们主张凡情诗皆涉淫。第三种意见以宋代的王质和清代的崔述为代表,他们将部分情  相似文献   

9.
钟晓华 《云梦学刊》2009,30(2):112-116
闻一多《诗经》研究中的分类研究使情诗篇目被界定而清晰,呈现丰富的世情内容;再有,其字词训诂讲求读懂情感的隐语。还原初民生活现场;同时,闻一多凭其诗性想象力和述学语言鉴赏情诗的写与读;而因作者缺席、模糊,《诗经》情诗读法必须合乎文本整体逻辑性,“有效解释”需较大限度反映作者所处的语境。闻一多的《诗经》阐释与当前盛行的文化人类学研究形成参差对照,给情诗新读法以审慎启示。  相似文献   

10.
元代闺情散曲有一个最突出的带本质性的特点是“以情为主”、“肆意畅情”。正是由于这一本质特点,决定了闺情散曲选择了迥异于闺情雅词的率直的艺术表现方法,来抒发民间“愚夫愚妇”的至真之情,从而表现出“自然真率”的审美特征。这也正是元散曲的基本美学特征。它的形成,与元代的世运民俗有关,也与文学本身的继承有关。本文将在与闺情雅词的比较中讨论这些问题,以期有助于我们对词曲同体异质的美学风貌作进一步的把握。  相似文献   

11.
么振华 《兰州学刊》2008,(11):156-159,165
唐代自然灾害常导致饥荒,对灾民的生存和生活造成严重威胁。由于官方赈灾手续繁琐,且具有滞后性,迫在眉睫的饥荒使得百姓必须奋力自救。在唐代民间,百姓自助救荒包括灾前的备荒及利用一切可食之物充饥,宗族互助和乡里义举、佛教徒的慈善救灾等则是民间互助、他助救济的重要形式。唐代民间百姓自助与互助救荒,及时方便有效,是官方救灾的重要补充。  相似文献   

12.
《唐翰林学士传论》(辽海出版社2005年版)是一部全面而完整地反映唐代翰林学士制度与文学关系的专著,从全新的角度探讨唐代社会风尚和知识分子的生存方式、命运,填补了唐代翰林学士史料与研究的空白,具有重大的学术价值,对当前唐代文史研究具有积极的作用。有唐一代,号称“天予私人”的翰林学士群体在唐代政治及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但至今为止学术界对此认识不足,研究不够。现有的研究亦多从史学的角度出发,对其与文学的关系则鲜有涉及。《唐翰林学士传论》一书,为此开拓了一个新的学术空间。全书分为上、下两编。上编从不同的角…  相似文献   

13.
曹操曹植游仙诗的艺术成就张宏秦皇汉武长生成仙的迷梦,直接产生了《仙真人诗》和汉乐府游仙诗,表现了祈求神仙赐福长生快乐的世俗情调。曹氏父子对汉乐府祝颂体游仙诗进行了艺术改造,为叙事体的游仙诗转化为具有深刻寄托和鲜明个性的特殊抒情诗,作出了卓绝的贡献。曹...  相似文献   

14.
唐代蜡烛小考冉万里西北大学历史系唐代,蜡烛作为社会生活的重要日常用品.它具有照明及一些重要场合的必备品的双重属性,但现在已无法直观地看到唐代社会生活中使用蜡烛的情景。鉴于此,本文拟就文献及考古发掘资料,对蜡烛在唐代扮演的角色作一番考证。一、蜡烛的名称...  相似文献   

15.
在唐代诗歌中,蕴含着极为丰富的狩猎诗歌遗存。这些狩猎诗歌具有独特的表现内容与艺术特色,是唐代诗歌作品中一个独特的题材。唐代狩猎诗歌的大量存在,不仅是唐代诗歌繁荣的客观标志,也是唐代狩猎文化的艺术再现,并且为学术界全面准确地研究唐代的历史和文化提供了一个崭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6.
晚清民国湖湘女词人的创作与时代风会、个人成长经历息息相关。随着晚清进入民国,她们在创作上有一个较为清晰的转变:晚清湖湘女词人抒写传统的闺音闺情至民国跳出闺闱而抒爱国激情,故词风亦由幽婉而豪放。这种历史性转变反映了晚清民国女词人在特定环境中的蜕变,亦可从中窥探晚清民国女性文化心态。  相似文献   

17.
自然声律之树常绿──兼论中国新诗形式及其民族化方向陈元胜(广东民族学院)中华民族具有源远流长的诗歌发展史。唐代格律诗产生以前,诗歌作品都是相对格律体(近体)而言的古体诗.唐代以降,古体诗创作不曾断流,直至新文学冲垮文言文的一统天下,新诗登上诗坛。古体...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从解读凌延喜的<拜月亭传奇跋>入手,结合凌氏家族刻书的实际情况及凌濛初评点<西厢记><琵琶记>的体例,指出凌濛初不可能是朱墨本<幽闺记>的评点者.又通过对<南音三籁>与朱墨本<幽闺记>的比勘,并联系明代曲坛的状况,论定凌濛初不是朱墨本<幽闺记>的评点者.进而从三个方面对凌延喜<拜月亭传奇跋>所言凌濛初得到沈璟手抄本一事的真实性提出怀疑.  相似文献   

19.
乡情寻脉 台岛诗潮——台湾当代乡情诗走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陆当代乡情诗几近沉寂,台湾当代乡情诗却以其不同的精神寄托方式,表达孤悬海外的独特感受,而潮涌不断。抒发苦涩的怀乡情感,表达真诚的归属期盼,追寻沉邃的文化认同,构成台湾当代乡情诗的总体流向  相似文献   

20.
唐代榷茶析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代榷茶析论孙洪升茶业是唐代的新兴产业。随着唐代茶业的发展和兴盛,茶叶经济在唐代社会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日趋重要,成为唐代新的经济生长点。这引起了封建政府的注意和重视。唐政府为了控制茶业,增加政府财政收入,对茶叶的生产、流通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的经济政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